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促进组合型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对城镇黑臭河道水体治理效果的工程应用,基于“原位生态修复、截污控源、营造景观、水动力改善、生物多样性”的修复理念,以生物修复方式为主,结合河道黑臭的成因与水质检测分析,构建了“微生物载体缓释+曝气复氧+水生植物+循环泵设备”组合型生态修复系统,对上海市地区某黑臭河道进行工程试验研究。工程实践表明:试验进行56 d时,河道上、中、下游COD、NH3-N和TP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1.25%、84.10%和89.94%,水体黑臭现象基本消除;水体DO质量浓度由1.1 mg/L上升到4.5 mg/L。河道水质修复得到明显改善,符合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质标准。该组合型生态修复系统可以有效消除水体黑臭现象,增加水体溶氧量,有效降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对城镇黑臭河道生态修复具有较好的净化和景观效果,同时其切实可行的工程技术措施可为类似工程提供良好借鉴。  相似文献   

2.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与水质长效改善保持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根据黑臭成因、污染程度和治理目标,因地制宜、综合施策。本文将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分为外源减排技术、内源控制技术、水质净化技术、补水活水技术和生态修复技术五大类,分析了不同技术措施的特点、适用性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治理技术选择和方案制定原则。根据不同治理阶段的目标和特点,分析了技术实施要点。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黑臭水体治理及水质长效保持的成功案例,以期为我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李永新  王威  何妹  申泰铭 《环境科学》2020,41(5):2257-2263
黑臭水体严重危害城市生态功能,"水十条"的颁布为实现城市黑臭水体的污染整治目标制定了时间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大量治理后的水体出现返黑返臭现象.为研究这一现象的原因,采用多参数水质检测仪和化学分析方法,对治理后返黑返臭的南宁市二坑溪水体进行了24 h连续监测和月度动态监测.结果表明,降雨过程与水体氨氮浓度相关性显著(P0.01),气温与水体氨氮浓度变化趋势正相关(r=0.23,P0.05),与水体透明度变化趋势负相关(r=-0.33,P0.01),显示治理后水体返黑返臭与内源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和外源污染物的输入有关.综上,为了防止治理后的城市黑臭水体返黑返臭,应当关注河道底泥等内源污染物及其控制技术,综合采取生态治理手段减少外源污染物输入,才能最终实现城市黑臭水体长效治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瑞安丰湖河生态修复工程为例,探讨了组合型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水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效果。该项目采用生态浮床、微孔曝气、微生物菌剂等多种生态技术相结合的模式对受污染的城市河道进行生态修复。河道中的污染物首先可作为生态浮床中挺水植物生长所需营养物质,挺水植物的根系则可为微生物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微孔曝气则大幅度提升河道水体的溶解氧(DO)浓度,从而进一步改善水体的透明度,促进挺水植物的成长、增强微生物的活性,最终整体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并使其形成良性循环。运行结果表明,主要目标水质指标COD_(Mn)和DO的改善程度分别为28%和292%,水体清澈度和透明度大大增加,黑臭消失,水体感官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重庆盘溪河黑臭水体治理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消除重庆盘溪河黑臭水体为目标,结合流域水环境状况,分析了导致黑臭现象的具体原因,按来源计算了盘溪河的污染物负荷。结果表明:生活污水占比最大,其次是雨水径流,内源释放量相对较低。以"控源截污-水质净化-生态修复"为治理思路,拟定盘溪河流域黑臭水体治理方案为外源治理主要实施管网改造、污水处理、溢流污染控制、初期雨水污染控制;内源治理主要实施河道、湖库清淤,采用再生水作为沿河公园的景观水和湖库的清洁水,增加水体的流动性和环境容量,并对局部河段进行生态恢复改造。  相似文献   

6.
针对黑臭河道特性,开展生态修复技术实验研究。根据污染物去除效率及工艺组合,将实验区分为预处理调节区、强化净化区、自然修复区,运行监测结果显示,各项污染指标去除效果良好。对轻度黑臭水体,COD、NH_3-N、TN和TP去除效果分别达到36.40%、53.65%、46.83%和61.64%。对重度黑臭水体,COD、NH_3-N、TN和TP去除效果分别达到67.11%、49.43%、47.36%和45.62%。并在自然修复区开展了5种水生植物培育试验,优选出的蜘蛛兰、风车草具备较好的耐盐、耐淹、耐污和水质净化能力,得以正常快速生长。研究结果将为黑臭河流开展生态修复提供一定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当前国内外对于黒臭河道治理的方法,提出了一种黒臭河道治理新技术。通过采用"盆景式增氧生态修复装置"治理苏州市黒臭河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且该设备无需应用罗茨风机鼓风曝气,管理全部自动化,运行费用低,水质可达地表水Ⅳ~Ⅴ类标准。  相似文献   

8.
以黑臭河道江阴滨江路河的治理为例,介绍了一种黑臭水体原位治理的技术—石墨烯光催技术。根据原位修复原则,经过几个月治理,最终消除黑臭,各项指标好于住建部颁布的黑臭水体判定标准。该技术具有施工方便、无需耗电耗能、无二次污染、绿色环保等优势。该河道的成功治理,为光催化技术在黑臭河道的治理应用提供了工程示范和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9.
基于微生物修复技术的黑臭水体底泥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助力我国黑臭水体治理行动,本文通过微生物修复技术和常规的曝气复氧技术对黑臭水体底泥治理进行了研究,发现基于微生物修复技术能降低黑臭水体底泥厚度、底泥COD、上清液COD、上清液NH_3-N等指标值,对黑臭水体底泥治理效果明显,适合大范围推广。  相似文献   

10.
福州市浦东河水系是典型的城区黑臭水体,一直以来面临着外源污染严重、内源污染累积、生态基流匮乏、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根据水系流域特征,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采用以“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提质、生态修复”为主的技术路线对浦东河水系进行了综合治理,经评估,沿线排口溢流水量、COD和NH3-N入河污染负荷分别削减了49.9%、77.0%和92.2%。根据工程实际运营情况,浦东河水系COD浓度长期稳定在30 mg/L以内,NH3-N浓度稳定在4 mg/L以内,治理效果良好。阐述了治理措施中关键要点的设计经验及注意事项,为类似城区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实施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城市黑臭水体污染现状、治理技术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体污染严重制约着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体黑臭是水体污染的典型表现之一。通过对国内当前城市黑臭水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概括总结了城市黑臭水体的主要污染成因及致黑致臭机理,在对当前常用的城市黑臭水体评价方法、治理技术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及其适用性,最终从整治模式、公众参与及长效管理等角度提出下一步的工作建议,为城市水环境的治理及水体生态维护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河道底泥氮磷元素蓄积严重,物化修复技术存在污染物去除不彻底、易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等问题。采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不仅能抑制底泥污染释放,还能恢复水生生态系统,强化水体自净功能。构建了由"玉米秸秆生物炭固定化脱氮菌-苦草/伊乐藻-中华田园螺"组合的泥水界面复合微生态系统,并探究了该系统对底泥和上覆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对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微生态系统能有效降低底泥中的氮磷污染,运行62 d后底泥OM、TN和TP去除率分别为85.41%、77.40%和54.98%,可将OM、TN、TP严重污染水平的底泥分别修复至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清洁水平;同时微生态系统对上覆水氮素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上覆水NH4+-N、TN浓度均达到GB 3838—201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标准。微生态系统的构建提高了河道底泥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底泥污染的Chloroflexi (绿弯菌门)相对丰度降低,具有降解污染物能力的Proteobacteria (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提高。  相似文献   

13.
苏州河河道曝气复氧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经过六支流截污、综合调水等苏州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项目的实施,苏州河沿岸的污染源大部分已被截留,河水水质大有改善。但是,苏州河北新泾以下河段,由于沿江37座合流泵站雨季排江的冲击负荷,雨天苏州河水体仍有黑臭。向苏州河进行曝气复氧,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平,增强水体的净化功能,对解决突发性的冲击负荷所造成的水质恶化、消除水体黑臭、恢复苏州河水生生态系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沈阳市细河是以城市下水为主体的人工河流,经近10年的综合整治,消除了水体黑臭,水质得到较大的改善,本文对细河的污染现状、污染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针对现有重点问题研讨了未来细河生态修复的重点任务和途径,其中包括污水的收集与效果处理、生态河道建设与自净功能改善和监控体系建设与强化等。  相似文献   

15.
底泥内源污染是导致河道黑臭反复的主要因素.为防止河道黑臭现象反复,以无锡市滨湖区某一河道为实验地点,采用CaO_2联合生物炭原位覆盖技术修复黑臭河道底泥,研究了该技术对泥水水质、底泥酸挥发性硫化物(AVS)和磷形态以及微生物的影响,探究该技术对黑臭底泥修复效果.结果表明, CaO_2联合生物炭覆盖可显著提高泥水体系溶解氧(DO)浓度和氧化还原电位(ORP),其中上覆水DO浓度和ORP分别保持在2 mg·L~(-1)和50 mV以上.间隙水氨氮(NH~+_4-N)、化学需氧量(COD)和总磷(TP)去除率分别达到了43.40%、 41.18%和50.97%.底泥AVS去除率达到了37.03%,高通量测序表明,底泥厌氧微生物相对丰度明显降低,出现热单胞菌属(Thermomonas)、Dechloromonas、变形菌属(Proteus hauser)、脱硫微菌属(Desulfomicrobium)和硫杆菌属(Thiobacillus)等脱氮除硫菌群.底泥中磷转化为稳定的铁铝结合态磷和钙结合态磷.因此,CaO_2联合生物炭原位覆盖对黑臭底泥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沈阳市南运河富营养化、黑臭、水草疯长等现象,确定了以其中的彩塔湖河段为示范区,以其上游青年公园和其下游河段为技术推广区的污染治理范围,制定了以复氧技术、药剂技术和水生植物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整治方案.经过1年的研究实践,目前南运河水质明显改善,水体富营养化、黑臭及水草疯长被有效控制,治理区域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7.
探讨截流式分流制的污染控制技术在水系治理中的应用和经验。以南昌市幸福水渠为例,对于规划为雨污分流制而实际未能达到分流的区域,采用截流式分流制及其污染控制技术,实现对溢流污染、面源污染协调控制,分阶段、分步骤,近远期相结合进行水系综合污染治理。采用这一方案对城市黑臭水体进行综合污染治理,能够达到较好的水系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8.
结合北京奥运的重点工程——龙形水系的生态系统建设,充分应用大型水草的生态功能,从底泥的活性处理、微生物的引种固化、水生动、植物系统的构建三方面提出了人工生态系统建设方案,方案注重水系的防污及景观功能。  相似文献   

19.
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历程与“十四五”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晰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十四五”需求,进一步科学合理地推进辽河流域治理与保护进程,通过调研历史监测数据、统计年鉴等资料,回顾辽河流域水环境演化和治理历程.将辽河流域的治理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1991—1999年),该阶段流域水环境呈重度污染并持续恶化,环境治理逐渐起步;第2阶段(2000—2006年),该阶段辽河流域水质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控源治污初显成效;第3阶段(2007—2019年),该阶段辽河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整体持续提升,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有力支撑流域综合调控.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颇显成效,但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①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经历了从单一的控源治污向河流综合治理转变,污染程度由重度转为轻度,但流域水污染控制依然不容乐观;②辽河流域属寒冷地区缺水型河流,生态流量不足;③水质改善及水生态恢复成果不稳定;④流域管理机制体制有待完善.“十四五”应针对性增设分水期考核方式和水生态考核指标,完善水环境标准;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科学施治,构建减排和增容相结合的水污染控制模式,推动水量、水质、水功能良性循环发展;建立流域统筹管理、垂直领导的管理体制,制定辽河流域河流空间管控的长效机制,促进环保技术产业化,发展流域循环经济,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矛盾,最终实现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