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间歇性外斜视术前双眼视功能状态和术后双眼视功能的重建与恢复,分析双眼视功能对术后眼位正位的影响。
  方法:收集我院2011-01/2014-01收治的47例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前术后近立体视、双眼同时视、融合功能及远立体视功能的变化,分析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双眼视功能的缺陷和术后的恢复重建,并对两者进行对比,观察双眼视功能的存在、恢复和重建对术后维护眼位正位的作用。
  结果: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双眼视功能不同程度受到破坏,远立体视破坏最早、最多;术后各项功能均得到明显的恢复和重建,与术前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术前存在或部分存在双眼视功能的患者相比其丧失者术后正位率明显高,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和重建对维持眼位正位很重要。
  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对远立体视功能破坏发生最早,术后双眼视功能均有明显的恢复和重建,术前相对好的双眼视功能可使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增加术后眼位正位率,甚至达到功能性治愈。选择以远立体视破坏为手术时机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方法将76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根据手术设计方式分为A、B两组,A组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组行单眼内直肌缩短联合外直肌后徙术。术后随访,比较两组术后正位率、融合功能恢复率、立体视功能恢复率及残余性外斜视、连续性内斜视发生率。结果术后随访眼位总体正位率82.89%,A组为69.23%B组为90%,P〈0.05。术后融合功能恢复率、立体视功能恢复率、残余性外斜视和连续性内斜视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截除术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正位率、融合功能和立体视功能恢复均优于双眼外直肌后徙术。  相似文献   

3.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小度数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郑树锋  王建明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2):2407-2410
目的:比较单眼外直肌后退术与单眼小量外直肌后退联合小量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小度数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方法:对73例小度数(斜视度-15~-30PD)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选病例分为A,B两组,A组行单眼外直肌后退术,B组行单眼小量外直肌后退联合小量内直肌缩短术。术后随访6mo,对两组的眼位,双眼单视功能(同时视、融合功能、远近立体视功能)分别进行观察和分析,比较两组术后正位率、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欠矫及过矫发生率;比较年龄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间的关系。结果:术后随访6mo,眼位正位率,B组明显高于A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mo,双眼同时视:两组同时视功能均基本恢复,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mo,双眼融合功能,远、近立体视功能恢复率B组均明显高于A组,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mo,年龄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间差异:4~12岁组双眼融合功能,远、近立体视功能恢复率高于13~30岁组,两年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单眼小量外直肌后退联合小量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小度数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眼位正位率、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均优于单眼外直肌后退术;早期手术更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5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以术后正位、欠矫、过矫分为三组,行术后双眼视觉训练,对三组训练前后的视远立体视锐度及最后眼位正位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三组视远立体视锐度经双眼视觉训练后比术后2周时显著改善P〈0.01;最后眼位正位率三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过矫组比欠矫组最后眼位正位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双眼视觉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疗效和双眼视功能改善十分重要。术前有一定双眼视功能的患者术后早期的轻度过矫,加上双眼视觉训练将有利于达到远期眼位的正位与双眼视功能的发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数字化多媒体系统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与恢复的影响。方法 83例间歇性外斜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1例术后接受数字化多媒体系统进行双眼视觉训练,包括脱抑制及融合功能训练,对照组42例不接受双眼视训练。对比两组训练前后的双眼视功能、融合范围及最终眼位情况。结果 双眼视觉训练后治疗组立体视功能评价比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治疗组融合范围优于对照组p<0.05,最终眼位正位率更高P<0.05。结论 数字化多媒体系统训练可以改善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的双眼视功能、融合及远期眼位正位率,为斜视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胡晓东 《国际眼科杂志》2013,12(7):1362-1364
目的:探讨数字化多媒体系统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与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间歇性外斜手术治疗患者83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1例术后接受数字化多媒体系统进行双眼视觉训练,包括脱抑制及融合功能训练,对照组42例不接受双眼视训练。对比两组训练前后的双眼视功能、融合范围及最终眼位情况。 结果:双眼视觉训练后治疗组立体视功能评价比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治疗组融合范围优于对照组(P<0.05),最终眼位正位率更高(P<0.05)。 结论:数字化多媒体系统训练可以改善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的双眼视功能、融合及远期眼位正位率,为斜视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间歇性外斜视治疗对策设计研究及随访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探讨不同斜视度数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治疗对策。方法对不同斜视度数的9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根据临床症状、斜视角大小和双眼视功能的检测结果进行分组设计治疗对策。结果A组35例。其中16人斜视角增大伴有不同程度视功能丢失趋势(45.71%),需融合功能训练。8人(22.86%),需手术治疗。B组16例,训练前、后远近斜视角、辐辏性融合范围、远、近立体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41例,手术前有、无融合功能与术后正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融合功能训练后有、无融合功能与术后正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正确判断间歇性外斜视的双眼视功能状况是设计治疗对策的基础。②小度数患者加强随访观察及非手术治疗,部分病例可暂时控制病情。③术后融合功能的建立和巩固可预防眼位回退及提高功能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并探讨手术时机。方法将97例间歇性外斜视按年龄分成4—8岁(54例)和9~18岁(43例)两组。观察两组手术前双眼视功能及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两组间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术后的双眼视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远、近立体视均较手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远立体视:4~8岁组z=-3.50,P=0.0005,9—18岁组0—2.02,P=0.04;近立体视:4~8岁组z=3.34,P=0.001,9~18岁组z=-2.16,P=0.03)。两组问术后正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33,P=0.57)。术前具有融合点及融合范围者,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高,与术前不具有融合功能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9,P=0.03)。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应根据患者眼位、年龄、融合状态及双眼视功能多方面综合考虑手术时机,手术治疗有助于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双眼视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疗效。方法:将2010-01/2011-10收治的11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后分为3组,第1组采用同视机进行双眼视觉训练,第2组采用视知觉学习训练软件进行双眼视觉训练,第3组为对照组,未进行双眼视觉训练。对三组患儿术后视远、视近立体视锐度及术后1a眼位正位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视觉训练患儿视远、视近立体视锐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在术后1a随访时,对照组眼位正位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后进行双眼视觉训练,可显著促进患儿双眼视功能的重建,降低眼位回退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8月~2005年12月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90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三棱镜检查、眼球运动检查、同视机常规三级功能检查、线状镜不同检查距离(6 m及33 cm)双眼视觉功能检查,以及Titmus立体图立体视觉检查。手术方法:斜视度在25△以下者行单眼外直肌后徙术,25△~75△者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75△以上者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 单眼内直肌截除术。术后进行同视机训练,随访6~48月,平均24月。结果间歇性外斜视术前有融合功能者,术后正位率较高;无融合功能者正位率较低。年龄越小,立体视功能恢复率越高。术后同视机训练可提高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结论间歇性外斜术前融合功能的有无对术后眼位影响较大,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术后同视机训练对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远立体视测定对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选择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最佳手术时机,以求达到矫正斜视并获得完善的双眼单视功能目的。方法采用颜氏远用和近用随机点立体图,对69例间歇性外斜视进行手术前后立体视锐度测定;用三棱镜法测量远近斜视角;用同视机法测定双眼单视功能。结果69例间歇性外斜视中术前4例通过远立体视,47例通过近立体视,二者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术后37例通过远立体视,与术前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而近立体视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病程愈长,术后获得立体视者愈少,病程短则相反。结论通过测定远近立体视,合理掌握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对其预后估计及疗效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间歇性外斜视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最佳手术时机及效果。方法将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患者分为3组:Ⅰ组年龄2~5岁,Ⅱ组年龄6~18岁,Ⅲ组年龄19~45岁,观察不同年龄组术前眼位设计、手术前后眼位、双眼单视功能变化情况。结果Ⅰ组术后眼位满意率73.7%,建立双眼单视功能者84.2%;Ⅱ组术后眼位满意率89.2%,获双眼单视者78.4%;Ⅲ组眼位满意率75.0%,有双眼单视者50.0%。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及设计应根据病人年龄、眼位、融合状态及视疲劳情况多方面综合考虑,才能提高术后正位率及获得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同视机随机点立体视检测和单屏显示计算机随机点立体视检测系统对间歇性外斜视远方随机点立体视测定的异同.方法 对30名正常人和94名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用同视机随机点立体视和单屏显示计算机随机点立体视检测系统(single monitor distance stereopsis test SMDST)检测远方随机点立体视.检查结果记录有或无.将94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从年龄,近方立体视和远近方斜视度分别进行分组后,对两种不同检测方法的结果给予比较.结果 30例正常人,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率为100%,94例间歇性外斜视同视机随机点立体视(14/94) 14.89%,SMDST(58/94) 61.7%.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率的差异明显(P<0.001),有统计学意义.≤8岁和>8岁两组的同视机随机点立体视没有差别(P=0.635),SMDST有差异(P=0.005).近方立体视<200″和≥200″两组的同视机随机点立体视有差异(P=0.038),SMDST有明显差异(P=0.001).近方斜视度<40△和≥40△两组的同视机随机点立体视有差别(P=0.049),SMDST没有差别(P=0.822).远方斜视度<40△和≥40△两组的同视机随机点立体视有差别(P=0.001),SMDST没有差别(P=0.083).结论 评价间歇性外斜视远方立体视要考虑检测的方法,SMDST是间歇性外斜视远方立体视检出率较高的方法.间歇性外斜视年龄≤8有远方立体视的可能性要大;有<200″近方立体视的间歇性外斜视远方立体视存在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4.
共同性外斜视943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共同性外斜视各类型分布的情况,及其与发病年龄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943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的斜视类型、年龄及双眼视功能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943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中,间歇性外斜视536例、恒定性外斜视307例、婴幼儿性外斜视47例;继发性外斜视53例.①间歇性外斜视中基本型432例,外展过强型7例,集合不足型97例;②间歇性外斜视组融合、远近立体视存在例数均高于恒定型外斜视组和婴幼儿性外斜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而集合不足型对近立体视功能的影响大于基本型,而对远立体视功能的影响小于基本型,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年龄>12岁组,融合及近立体视存在率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共同性外斜视各类型中,间歇性外斜视占首位.间歇性外斜视对双眼视功能影响最小.年龄在12岁之前者,双眼视功能保存率较高.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stribution of concomitant exotropia, 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binocular visual function caused by distribution and age. Methods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943 patients with concomitant exotrorpia about the disrribution, age and binocular visual function. Results① Of 943 patients with concomitant exotropia, 536 patients had intermitant exotropia 307 exotropia 47 exotropia and 53 secondary exotropia. ②The influence on fusion and stereopsis caused by intermitant exotropia was less than by constant exotropia and infantile exotropia,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0.05).③ The influence on near distance stereopsis caused by convergence insufficiency type was greater than basic type, yet the influence on long distance stereopsis was less than the basic type, the differerice was significant (P <0.05).④ In the group of age> 12 years,conservation rate of fusion and near distance stereopsis was lower than in other groups,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s Intermitant exotropia is the largest group in concomitant exotropia. The influence on binocular vision caused by intermitant exotropia is the minimum. Patients .younger than 12 years old with concomitant exotropia have better binocular vision.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同视机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单视功能重建与恢复的影响。方法对80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观察,治疗组应用同视机进行脱抑制及融合功能训练,检查术前、术后和术后540天的三级功能和近立体视锐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同视机训练后治疗组有三级功能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具有不同程度近立体视觉者也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同视机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的患者进行脱抑制及融合功能训练,对立体视的恢复与重建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6.
正常和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立体视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Hu C  Huang X  Liu G  Li H  Yang X  Han B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8):452-456
目的 研究正常和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手术前,后不同距离立体视的变化。方法 对4-12岁正常组儿童844例和患儿组因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行手术治疗的患儿35例,采用TNO立体视检查法和新立体视检查法(new stereo tests,NST)检测近距离立体视,采用自制的中,远距离立体视检查法检查1-5m立体视;比较不同年龄和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不同距离平均立体视锐度的差异。结果 (1)正常组:4-8岁儿童约98%TNO检查近距离立体视锐度≤60“,立体视锐度与年龄的增长呈直线相关性;10-11岁时立体视锐度最小;4-8岁儿童与9-12岁儿童比较,立体视锐度分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约97%儿童NST检查近距离立体视锐度≥40“,各年龄段平均立体视锐度为40“-42“。中,远距离立体视锐度4岁时最大,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小,9-10岁时最小;(2)患儿组;TNO和NST检查,手术前,后近距离立体视锐度接近,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术前中,远距离立体视锐度大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中距离立体视锐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并接近政党,远距离立体视锐度有轻微改善。结论 (1)正常组4岁儿童不同距离立体视开始发育,随年龄的增长继续发育,8岁后明显提高,9-11岁完善。(2)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前近距离立体视良好,中,远距离立体视不良,术后中距离立体视改善明显,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应以中距离立体视的恢复程度作为疗效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立体视功能及最佳手术时机。方法对16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根据远、近立体视检查情况分为3组:远、近立体视均保存者48例为A组,远立体视丧失、近立体视保存者72例为B组,远、近立体视均丧失者36例为C组;近立体视用Titmus立体图,远立体视用赵堪兴设计的随机点立体图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病人远、近立体视锐度手术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疗效最好。B组病人手术前后近立体视锐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该组病人术后近立体视比术前有所提高,近立体视最先开始建立;B组病人远立体视术后有26.39%病人得到重建,疗效次于A组。C组疗效最差。结论间歇性外斜视的最佳手术时机应选择在远立体视功能丧失以前进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眼位、双眼单视功能与发病年龄、斜视度、手术年龄及术前融合功能有无关系.方法 对119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检查斜视度,融合功能及双眼视觉功能,术后检查眼位及融合功能和双眼视觉功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手术年龄较早,术前有融合功能及立体视觉的患者,术后眼位更稳定.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的患者应根据融合功能及双服单视功能的情况,决定手术时机,以利用双眼单视功能的重建和巩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