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友仁 《科学通报》1987,32(5):386-386
氮化硅陶瓷作为热机用高温结构材料必须具备较高的高温强度和高温断裂韧性。最近的研究表明,以稀土氧化物作为烧结添加剂,有利于改善氮化硅的高温力学性能,其中添加Y_2O_3,和La_2O_3的热压氮化硅的抗弯强度能从室温一直保持到1300℃。但是稀土氧化物添加剂对氮化硅陶瓷的高温断裂韧性有何影响,至今未见报道。为研究稀土氧化物对高温断裂韧  相似文献   

2.
袁力建 《科学通报》1989,34(20):1547-1547
氮化硅(Si_3N_4)陶瓷以其优异的力学、热学性能跻身于最有发展前途的高温结构材料的行列。但它毕竟属于脆性材料。纤维补强是改善陶瓷脆性的有效途径。经碳纤维补强的氮化硅,其断裂功和断裂韧性均成倍提高。然而热压氮化硅需要加入少量添加剂,一般在1700℃以上才能热压致密。但由于氮化硅与碳纤维在1650℃将发生化学反应而使碳纤维受  相似文献   

3.
李箭 《科学通报》1989,34(24):1857-1857
Ar_3温度是描述连续冷却γ→α相变的一个重要参数。从γ→α相变的CCT曲线看出,Ar_3通常是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而下降。实验表明,γ→α相变前奥氏体形变会导致Ar_3上升。 以往对于先共析铁素体和珠光体转变动力学的研究中,Scheil的相加性原理曾有过较  相似文献   

4.
添加NbN的氮化硅陶瓷高温氧化自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掌茧”等生物材料表层的环境自适应性得到启发 ,探索了在高温氧化环境中能表现自抗氧化的氮化硅陶瓷 .将添加不同铌化合物 (Nb2 O5,NbC ,NbN)的热压氮化硅陶瓷在 110 0℃高温下进行 10 0h的氧化试验后 ,发现添加氮化铌 (NbN)的氮化硅具有更好的抗氧化性能 .用EPMA和XPS方法对氧化层的成分分布以及Nb在氧化层中的化学结合状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含NbN的氮化硅陶瓷在高温下表面形成了以Nb化学价态沿致密氧化层深度呈梯度分布 .氧化机制分析指出NbN/Si3 N4 陶瓷的高温氧化层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自适应性 .  相似文献   

5.
添加NbN的氮化硅陶瓷高温氧化自适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向阳  李建保  黄勇 《科学通报》1998,43(11):1219-1222
从“掌茧”等生物材料表层的环境自适应性得到启发 ,探索了在高温氧化环境中能表现自抗氧化的氮化硅陶瓷 .将添加不同铌化合物 (Nb2O5,NbC ,NbN)的热压氮化硅陶瓷在 110 0℃高温下进行 10 0h的氧化试验后 ,发现添加氮化铌 (NbN)的氮化硅具有更好的抗氧化性能 .用EPMA和XPS方法对氧化层的成分分布以及Nb在氧化层中的化学结合状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含NbN的氮化硅陶瓷在高温下表面形成了以Nb化学价态沿致密氧化层深度呈梯度分布 .氧化机制分析指出NbN/Si3N4 陶瓷的高温氧化层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自适应性 .  相似文献   

6.
稀土复相Sialon中的相组成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浩 《科学通报》1994,39(6):521-521
稀土氧化物已被认为是Si,N_4基陶瓷极其有效的烧结助剂,稀土Sialon也成了目前结构陶瓷研究中极为引人注目的材料.在α′-β′复相Sialon中,稀土离子能固溶进入α-Si_3N_4结构,同时起着稳定α′-Sialon的作用.不同离子半径的稀土固溶于α′相的能力有所差异,进而也影响材料的相组成.本文对复相α′-β′-Sialon提出了用扫描电镜背散射电子像,辅助图象处理的方法,测定陶瓷材料的相组成.能同时对α′相,β′相,特别是晶界玻璃相含量进行定量确定.通过分析Sm-Sialon,Gα-Sialon,Dy-Sialon,Y-Sialon和Yb-Sialon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7.
奥氏体→铁素体相变过程是钢铁材料中最重要的一个反应过程. 采用高精度膨胀仪系统考察了纯铁的奥氏体→铁素体转变过程. 从铁素体生成速率曲线中确认了一种异常的奥氏体→铁素体转变现象, 即多峰不连续转变. 异常奥氏体→铁素体转变的出现取决于初始奥氏体晶粒的大小. 随着初始晶粒的减小, 其相应的相变机理将从多峰不连续转变逐渐过渡为单峰连续转变. 固态转变界面前沿弹塑性畸变能积聚所引发的重新形核过程是异常奥氏体→铁素体相变出现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增强增韧一直是陶瓷科学与技术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多相复合,如颗粒、晶须和纤维补强和自补强.相变是陶瓷中的普遍现象,ZrO_2增韧陶瓷是利用相变现象的一个典型例子.表面压应力增强材料的现象,在表面施釉或膨胀系数小的膜层、离子交换、淬火和表面化学反应过程中得以应用.我们在研究[NZP]低膨胀陶瓷时,发现一种利用相变强化陶瓷的方法,本文报道其有关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材料科学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时代和成果迭出的阶段。借助新技术,比如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和各种光谱法,材料科学家能比十年前更好地了解进而控制材料的结构和特性。本文将让人们一览材料研究的6大热点,它们是:陶瓷、高级纤维复合物、聚合物、超塑钢、金属-基体复合物、超导材料。陶瓷陶瓷研究体现了材料研究一体化的程度。单块材料,如矾土、硅、碳化物和氮化硅是今天可得到的最先进的结构陶瓷,但由于脆性问题,它们只适用于应力相对低的领域。对它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通过添加连续纤维.用其他材料层压它们或用金属熔合它们,达到增强这些材料强度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
自然信息     
陶瓷合成新工艺陶瓷合成新工艺,包括制备氮化硅陶瓷材料、制造碳化钨和硅化钌纤维,以及低温制备高温法得不到的氧化物陶瓷等。  相似文献   

11.
茹重庆 《科学通报》1989,34(19):1460-1460
陶瓷中氧化锆粒子由四方相到单斜相的转变及其增韧效果已引起人们极大兴趣,许多研究者主要考虑了相变引起的体积膨胀效应,也有一些工作考虑到剪应变的影响。然而到目前为止,人们尚缺乏描述相变粒子各种行为的统一的状态方程式。本文按朗道相变理论  相似文献   

12.
刘庆辉 《科学通报》1994,39(22):2101-2101
血红蛋白E(Hb E)是我国常见的异常血红蛋白病,它是由β-珠蛋白基因第26位编码子的G→A点突变引起.因Hb E与β-地中海贫血症状相似,又称之为地中海贫血样综合征;它也常与β-地中海贫血复合存在,危害严重.利用转基因动物技术研究真核基因表达调控已取得重要进展.已发现β-珠蛋白基因簇和α-珠蛋白基因簇上游区的DNase Ⅰ敏感区能明显提高珠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其中β-基因簇的HS-2和α-基因簇的HS-40具有典型的增强子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堂安 《科学通报》1988,33(12):955-955
设C~n是n维复空间。称P:C~n→C~n是拟多项式映射,如果P的每个分量P_i的每一项都具有形式αZ_l~(β_1)…Z_n~(β_n),其中α为复常数,Z_i为复变量,β_i为非负实数,并且每个P_i是有限个这样的项的和,对每个分量的每一项,考虑和式β_1+…+β_n。令α_i为第  相似文献   

14.
碘酸锂的一个高压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中毅 《科学通报》1981,26(15):913-913
引言 碘酸锂具有相当复杂的多形性相变,近年来对它作了不少研究。在常态下LiIO_3可以以六方结构的α相(α=5.481(?),c=5.171(?))和四方结构的β相(α=9.733(?),c=6.157(?))存在。在常压下,α相加热到240~360℃转变为β相,中间经过一个过渡的γ相,直到430℃左右熔化。Czank测定了γ相的结构属于正交晶系(α=5.324(?),b=9.428  相似文献   

15.
Si3N4/BN纳米复合粉体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化学溶液法, 溶解分散H3BO3, CO(NH2)2及α-Si3N4微粉制成悬浮液, 干燥后以氢还原氮化法制备出纳米氮化硼包覆微米氮化硅的Si3N4/BN纳米复合粉体. 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复合粉体的形成过程及形貌结构研究发现: 当反应温度为1100℃时, 包覆层中除在临近α-Si3N4颗粒表面有少量涡流状氮化硼(t-BN)生成外, 其主要组成部分为非晶态BN. 以上复合粉体经1450℃氮气氛下处理后, 非晶态氮化硼与涡流状氮化硼转化为h-BN. 所制复合粉体经1800℃热压烧结获得加工性能良好的复相陶瓷.  相似文献   

16.
猪血人源化改造—— 酶解清除猪红细胞α-Gal抗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红细胞(pRBC)是人红细胞的理想替代品, 但pR BC表面有异种抗原——α-Gal抗原(Galα1, 3Galβ1, 4GalNAc-Ra), 人血清中含有天然存在的抗α-Gal抗原的抗体, pRBC的α-Gal抗原会引起猪→人异种输血的急性临床输血反应. 因此要消除种间的免疫排斥, 首先要清除pRBC表面的α-Gal抗原. 实验使用基因重组的大豆α-半乳糖苷酶(rSα-GalE)切除α-Gal抗原的末端α-Gal残基, 对pRBC表面的α-Gal抗原进行人源化改造. 结果表明, rSα-GalE能清除pRBC表面的α-Gal抗原, 减缓种间的急性输血反应, 经适当浓度的rSα-GalE酶解后, pRBC的结构、功能和形态均正常.  相似文献   

17.
ZrO_2超微粒子的湿化学法制备及其相变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家国 《科学通报》1991,36(16):1270-1270
ZrO_2是相变增韧的关键材料,搞清楚ZrO_2的相变规律,充分认识ZrO_2的各种性状和深入探讨高纯度ZrO_2超微粒子的制备及其均匀分散的方法,这将推动相变增韧陶瓷的研究工作。由于陶瓷的强化与增韧是通过四方相ZrO_2(t-ZrO_2)转变成单斜ZrO_2(m-ZrO_2)的过程来  相似文献   

18.
李春明 《科学通报》1995,40(24):2283-2283
贝氏体相变是固态相变的主要类型之一,关于它的形成理论代表了一种片状相的形成理论,这种相变涉及钢铁、有色合金及陶瓷等材料领域的有关片状相的形成,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但是,由于贝氏体相变本身的复杂性,尽管材料科学工作者对其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研究,至今仍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扩散和切变两大学派根据各自的实验结果,观点对立,分歧严重.  相似文献   

19.
原子核的单β衰变过程已为人们所熟知,一个典型的过程是中子衰变为质子,并放出电子和中微子,即n→p+e+v.自从1914年查德威克测量β衰变的连续能谱以来,β衰变的研究一直是原子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例如,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就是吴健雄通过原子核的β衰变研究而得到实验证实的.近几年来,规范理论研究的进展表明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定律——轻子数守恒律可能不是绝对守恒的,它在某些过  相似文献   

20.
杨晓松  周平  明跃红 《科学通报》2007,52(18):2175-2179
报道了在400 MPa, 20~950℃条件下, 二云母片麻岩弹性波速度的温度响应及时间对测量数据影响的实验结果. 在600~800℃温度区间, 弹性波速度快速降低, 其原因至少与白云母的脱水和α-石英在相变为β-石英前弹性软化有关. 而在875℃之上, Vp快速上升反映出石英进入了相对高速的β-相. 在 950℃, 详细测量了弹性波速度与实验时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在30 h之内片麻岩的波速随时间的增加而迅速下降, 下降幅度达到9.9%. 与之对应的是弹性波的振幅也快速衰减, 其幅度达到80%以上. 其后波速和振幅趋于稳定. 950℃时片麻岩弹性波波速和振幅随时间的变化反映出黑云母逐步脱水并最终趋于稳定的过程. 实验结果为认识大陆地壳地震波速度反转现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对于加厚的中-上地壳和高地温梯度环境(例如, 青藏高原南部), 石英的α-β 相变不可避免, 并且其相变前的弹性软化与白云母的脱水(脱水熔融)的温压区间重叠. 因此, 两者共同造成岩石弹性波速度的显著下降. 在低速层之下, α-β 石英相变有可能形成可被探测的高速薄层. 高速薄层的识别可以为确定地温梯度提供了精确的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