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PDCA循环模式在提高中药配方颗粒调剂质量管理水平中的作用。方法:医院中药房自2022年起开始应用PDCA循环模式于中药配方颗粒调剂质量管理工作中。从2021年4月—2022年4月期间含中药配方颗粒处方中选取120份,作为实施前研究对象。从2022年5月—2023年3月期间中药房录入含中药配方颗粒的处方中选取120份,作为实施后研究对象。分别在PDCA循环模式实施前后,评估医院中药房中药配方颗粒调剂质量管理水平和药学服务质量,统计实施前后中药配方颗粒调剂管理差错和不良事件发生率,调查临床患者对中药房管理及调剂用药服务的满意度,比较两组数据差异情况,分析新管理模式在中药房调剂管理工作中的开展价值。结果:实施后中药房中药配方颗粒调剂质量管理和药学服务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中药房中药配方颗粒调剂管理差错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对药房管理和调剂用药相关管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PDCA循环模式的实施开展,能明显提升中药房中药配方颗粒调剂质量管理水平,减少中药配方颗粒调剂差错和不良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PDCA循环配合综合药学干预在医院麻醉药管理中的作用,以提高临床科室麻醉药管理质量。方法:对医院2016~2017年的临床科室麻醉药使用管理情况进行研究,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实施前和实施后。实施前为2016年的麻醉药使用管理,采用常规麻醉药管理方法即药学干预。实施后为2017年的麻醉药使用管理,在常规的麻醉药管理基础上,采用PDCA循环配合综合药学干预的管理模式对麻醉药进行管理。记录实施前后的麻醉药差错事件发生率、不合理用药率、处方调配合格率及利多卡因注射液空安瓿回收合格率。比较分析实施前后的麻醉药管理质量评分、患者的满意度评分、临床科室麻醉药登记手册完整性。结果:实施后的麻醉药差错事件发生率、不合理用药率显著低于实施前,而处方调配合格率显著高于实施前,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实施后的麻醉药管理质量评分、患者对麻醉药学工作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的空安瓿批号模糊率、发放批号与回收批号不符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缺少交接班护士签字、缺少药物批号、缺少回收批号、缺少药物规格及药物名称不规范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PDCA循环配合综合药学干预对临床科室麻醉药管理作用巨大,对提高麻醉药管理质量大有裨益,可有效降低麻醉药差错事件发生率、不合理用药率,显著提高处方调配合格率,并且能增加患者对麻醉药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目视管理联合PDCA循环管理法在药剂科的实践效果。方法:自2022年7月起实施目视管理联合PDCA循环管理法,2022年1—6月为实施前,2022年7—12月为实施后,研究期间科室共13名管理人员,实施前后随机各随机选择120例患者进行研究,比较实施前后的管理效果。结果:实施后药剂科管理者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得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所抽查的药品管理评价记录中各项管理指标得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抽查药品管理评价记录中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对药剂科管理者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药剂科实施目视管理联合PDCA循环管理法能够有效提升科室管理者的专业知识能力水平,改善科室药物管理质量,降低药物管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水平,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提高医院门诊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率中的效果。方法:为提高医院门诊中药注射剂使用质量,门诊西药房从2021年4月开始应用PDCA循环管理中药注射剂,2021年4月—2022年2月为实施后,2020年5月—2021年3月为实施前,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前后的管理效果。结果:实施后门诊中药注射剂处方合格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门诊中药注射剂使用问题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门诊患者对安全用药管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医院门诊临床开展PDCA循环管理,能显著提升中药注射剂的管理质量和合理使用率,降低不合理用药和用药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进一步保障门诊患者的诊疗效果及诊疗安全性,患者满意度高,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药颗粒剂调剂质量的PDCA管理实践分析。方法:为提升临床中药颗粒剂调剂质量,医院药剂科自2022年6月开始试行中药颗粒剂调剂的PDCA管理,2022年6月—2023年2月为实施后,2021年9月—2022年5月为实施前,实施前后随机从药剂科录入的含中药颗粒剂处方及其患者资料中选择80例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前后的管理效果。结果:实施后药剂科中药颗粒剂调剂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调剂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药剂科中药颗粒剂处方单方调剂时间和患者取药等候时间均显著短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对用药管理和指导服务相关工作的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PDCA管理模式应用于中药颗粒剂调剂质量管理中效果显著,能提升临床整体调剂水平,降低调剂差错发生率,缩短单方调剂时间和患者取药等候时间,对促进中药颗粒剂调剂效率提升,以及保障中药颗粒剂调剂、用药安全均有重要意义,患者对用药管理的总满意度高,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模式在患者用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自2022年1月起对接受中药治疗的患者应用中医临床药学服务模式指导下的工作策略,2021年为实施前,2022年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8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期间中药房工作人员共13名,比较实施前后的管理效果。结果:实施后服药患者的中药处方不合理情况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服药患者对于中药使用服务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中药房工作人员对于中药服务工作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中药房工作人员工作质量考核结果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将中药临床药物服务模式的工作策略使用到中药使用安全管理的工作中,可有效的降低中药处方的不合理发生率,提升患者对于中药服务及药房工作人员的满意度,改善药房工作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药药物整合在患者用药差错防范中的应用方法和管理价值。方法:医院2019年将中药师参与的中药药物整合管理模式应用于呼吸疾病患者的临床用药管理中,为实施后;2018年给予常规用药管理于呼吸疾病患者的临床用药管理中,为实施前。比较实施前后合理用药情况、药学管理质量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用药满意度、医务人员满意度。结果:实施后的总药物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患者用药满意度、医务人员满意度、药学管理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中药药物整合有助于避免患者用药差错防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精细化管理理念指导下构建规范化中成药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22年3月起进行管理整改,在精细化管理理念指导下构建规范化中成药管理模式,按照精细化管理理念开展人员培训、流程调整、制度优化、完善质控等整改内容,2022年3—8月为实施后,2021年9月—2022年2月为实施前,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3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前后的管理效果。结果:实施后处方调配差错率为0.67%,实施前处方调配差错率为6.00%,实施后处方调配差错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中药房药师对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培训方案、质控体系等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的总体满意度为100.00%,显著高于实施前的95.00%(P<0.05)。结论:在精细化管理理念指导下构建规范化中成药管理模式,能够显著降低中成药调配差错率,改善了药师对管理方案的满意度评价,也改善了患者对中药房药学服务的满意度评价,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充分发挥药师在药学服务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及其实践效果。方法:选择2020—2021年在职在岗的医院中医药房19名药师作为研究对象。2021年1月医院中医药房开始实施药师主导的药学服务管理模式,在此之前(2020年)实施常规的药学服务管理模式。将2020年设为实施前,将2021年设为实施后。在实施前后分别随机抽取110例患者参与研究。统计对比实施前后药学服务管理质量、药师胜任力、患者用药依从性。结果:实施后中医药房药学服务管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医院中医药房药师胜任力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医院患者用药依从性为好的比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充分发挥药师在药学服务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对提升药学服务管理质量、药师胜任力、患者用药依从性均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文化自信背景下中医药管理对病区管理水平的影响。方法:为提升病区管理水平,医院脊柱科从2022年开始构建实施文化自信背景下的中医药管理,将2021年2—11月科室接诊的40例患者设为实施前,将2022年1—10月科室接诊的40例患者设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患者的护理管理质量、差错事件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后患者护理管理质量评分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护理期间差错事件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对管理工作的总满意率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文化自信背景下中医药管理对促进病区管理水平提升有重要意义,能够提升病区患者整体的护理管理质量,降低护理管理期间差错事件和不良事件发生率,进一步保障病区患者诊疗安全,患者管理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中医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专科管理的效果。方法:医院康复科从2022年9月起将中医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专科管理中,2022年6—8月为实施前,2022年9—11月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3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前后的管理效果。结果:实施后患者的中医药康复知识认知评分为(55.18±10.93)分,显著高于实施前的(35.87±4.32)分(P<0.05)。实施后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状态评分为(6.18±1.29)分,显著低于实施前的(8.54±1.83)分(P<0.05)。实施后护理人员的中医护理能力评分为(3.89±0.41)分,显著高于实施前的(3.04±0.57)分(P<0.05)。结论:将中医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专科管理能提升康复科护理人员的中医护理能力,提升患者健康状态,提高患者中医药康复知识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目标责任管理在规范及推广中医护理技术中的作用。方法:科室从2022年开始在临床实施目标责任管理,统计2022年4—10月(实施后)科室中医护理服务患者总例数,与2021年3—9月(实施前)科室中医护理服务患者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目标责任管理在推广中医护理技术中的作用。另分别从目标责任管理实施前后科室接受中医护理服务患者中各抽选80例,统计患者中医护理服务期间风险事件和差错事件发生率,调查患者对科室中医护理服务的满意。结果:实施后科室接受中医护理技术服务患者总例数为1 053例,实施前科室中医护理服务患者总例数为637例,实施后服务患者数量明显增多。实施后科室中医护理技术服务患者就诊期间风险事件和差错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对中医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目标责任管理的实施,能明显促进临床中医护理技术推广,增加中医护理服务患者例数,同时减少中医护理技术服务过程中的风险事件和差错事件发生率,提高中医护理技术服务规范性和安全性,患者服务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减少门诊西药房药品差错的效果。方法:依据PDCA循环理论依据,采用PDCA循环对门诊西药房进行管理,比较PDCA实施前后的西药房药品差错发生率及患者的取药满意度。结果:PDCA实施后的书写差错率、标签错误率、剂量差错率、数量差错率、服药差错率均低于PDCA实施前(P<0.05);PDCA循环实施后患者的满意度得分高于PDCA循环实施前(P<0.05)。结论:PDCA循环可有效减少门诊西药房药品差错发生率,提升患者的取药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全程化药学服务中加强中医药学管理的价值。方法:医院自2022年1月起应用新的药学服务管理模式,在全程化药学服务中加强中医药学管理,在吸取西医药学服务经验的基础上,传承和发展中医药药学服务的优势。2021年7—12月为实施前,2022年1—6月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1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中成药处方700张进行处方点评。比较实施前后的管理效果。结果:实施后医院中成药不合理处方占比,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医院患者中成药取药等候时间,显著短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对药学服务工作各项目的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全程化药学服务中加强中医药学管理,不仅能够减少不合理处方发生率,而且有助于缩短患者中成药取药等候时间,提升患者满意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计划-实施-检验-改进(PDCA循环)"在提高妇科备置高危药品安全管理中应用,旨在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供借鉴。方法:将2014年1~10月PDCA循环实施后舟山医院妇科护理管理工作列为观察组,期间住院患者816例;回顾性分析2013年1~10月PDCA循环实施前的妇科护理管理工作,将其列为对照组,期间住院患者78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针对妇科高危药品管理风险因素实施PDCA循环。比较两组高危药品管理相关负性事件,包括高危药品失效、基数不符、标识不清/不全、存放不当、高危药品临界差错等,以及两组药品护理管理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满分均为100分。结果:除药品失效外,观察组高危药品基数不符、标识不清/不全、存放不当、临界差错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药品护理管理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5.22±2.00)分、(97.46±1.20)分,对照组分别为(87.38±4.15)分、(90.71±3.35)分,观察组药品护理管理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PDCA循环引入妇科备置高危药品安全管理不仅降低了相关负性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了高危药品的使用安全,提高了整体药品护理管理的水平,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同时也提高了护理满意度,达到了预期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基于中医辨证理念的PDCA循环法对口腔科诊疗质量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口腔科于2022年10月起以基于中医辨证理念的PDCA循环法开展诊疗工作,2022年1—9月为实施前,2022年10月—2023年6月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前后的管理效果。结果:实施后患者的诊疗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平均诊疗时间显著短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的VAS、SDS、SAS等量表得分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对诊疗的各方面满意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基于中医辨证理念的PDCA循环法能够有效提升口腔科的诊疗质量和诊疗效率,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提高其就诊满意度,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了解中药房规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分析后进行管理调整,并评价调整效果。方法:2022年1月起对2021年7—12月中药房的管理数据进行统计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找出中药房规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成立专项管理小组,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针对性的管理调整方案,调整方案于2022年1—6月实施应用,统计调整前(2021年7—12月)和调整后(2022年1—6月)中药房的管理质量评分、药学服务评分,并于调整前后各随机抽取90例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比较调整前后中药房的服务质量评价。结果:调整后中药房的药品摆放、药品质控、工作交接、服务品质评分均显著高于调整前(P<0.05);调整后中药房的健康宣教、处方核对、发药效率评分均显著高于调整前(P<0.05);调整后患者对中药房服务的总体满意度显著高于调整前(P<0.05)。结论:调查了解中药房规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能够为制定针对性的调整方案提供依据,调整后的中药房管理方案显著的提升了管理质量和服务质量评分,也改善了患者对中药房服务的满意度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和研究慢病管理药学服务模式在中医慢病管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20年5月—2022年8月的134例慢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及干预模式,观察组采用慢病管理药学服务模式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用药不合理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用药总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基础药学知识、用药指导、出院后随访等方面的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慢病管理中在常规护理及干预模式下增加实施慢病管理药学服务模式,能够较好的提高慢病患者满意度,并且降低用药不合理事件的发生,促进用药依从性的提高,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PDCA循环在临床药学服务质量管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消化科收治的患者3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药学管理模式,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模式,实施3个月后,观察两组对药学服务的满意度及出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对药学服务满意度明显低于观察组;观察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药学服务质量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既可以提高医院临床药学的管理质量水平,还可以提高患者对药学服务的满意度,使药学服务质量管理更加优化,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中药临床药师在我院ICU开展药学服务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医院ICU收治患者160例进行研究,2019年3~9月80例患者接受常规药学管理模式,为干预前。2019年10月~2020年3月80例患者在常规药学管理的基础上加强中药临床药师干预,为干预后。比较干预后患者对药学服务的实际评分与满意度。结果:干预后患者对药历记录、用药安全、药学服务意识及专业素质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患者对药物服务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中药临床药师在ICU开展药学服务中起着重要作用,既可促进ICU药学服务质量优化,又可显著提升患者对药学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