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35(interleukin-35,IL-35)评价冠心病及其与Gensini积分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90例,按临床分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 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3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 32例;选择同期CAG结果提示冠状动脉管腔直径狭窄率<50%的患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浆IL-35水平,比较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SAP、UAP和AMI组的IL-35水平、冠脉Gensini积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UAP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AMI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35水平与冠脉Gensini积分不相关(r=0.28,P>0.05),但与LVEF呈正相关性(r =0.41,P<0.01).结论 IL-35水平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可作为CHD评价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4)水平与冠心病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探讨RBP4在判断冠心病病情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4年4月至8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并诊断为冠心病的60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特点及结合冠脉造影的结果将其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急性心梗(AMI),另选健康体检者20名为对照组;根据造影结果将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梗组部分患者分为单支冠脉病变组、双支冠脉病变组和三支冠脉病变组.收集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检测各组患者血清RBP4、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并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①UAP组和AMI组血清RBP4水平均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和AMI组间,SAP组和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三支冠脉病变组的RBP4水平高于与单冠脉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RBP4水平在三支冠脉病变组与双支冠脉病变组间,双支冠脉病变组与单支冠脉病变组间比较均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清RBP4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BP4(r=0.433,P=0.013)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RBP4浓度升高,且随冠脉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显著,可视为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RBP4联合Gensini评分等指标对判断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冠心病(CHD)患者血清S100A12、可溶性糖基化终产物受体(sRAGE)、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我院心内科收治且行冠脉造影的120例老年CHD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CHD组,选取同期体检的正常健康人30例作为对照组,均检测血清S100A12、sRAGE、Angptl4水平,依据CHD类型分为稳定性心绞痛(n= 76)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n = 44),依据冠脉造影Gensini评分将CHD患者分为低危组(n=37)、中危组(n= 51)与高危组(n = 32),比较不同类型CHD及不同狭窄程度CHD患者血清S100A12、sRAGE、Angptl4水平的差异,分析三者与冠脉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CHD患者血清S100A12高于对照组,sRAGE、Angptl4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100A12高于稳定性心绞痛,sRAGE、Angpt14低于稳定性心绞痛(P<0.05);S100A12比较: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P<0.05),sRAGE、Angptl4比较: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P<0.05);S100A12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sRAGE、Angptl4呈负相关(P<0.05);sRAGE、Angptl4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P<0.05);Angptl4与sRAGE呈正相关(P<0.05).结论 老年CHD患者血清S100A12呈异常高表达,sRAGE、Angtl4呈异常低表达,三者均与冠脉狭窄程度有关,可能参与冠脉病变进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瘦素(LP)在冠状动脉病变严过程中的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95例冠心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不稳定型心纹痛组(UAP组)和稳定型心纹痛组(SAP组);根据Gensini评分标准分为A组(Gensini总积分≤30分),B组(Gensini总积分31~90),C组(Gensini总积分>90分);另选经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阴性者为对照组,血浆瘦素水平采用ELISA进行检测,C反应蛋白(CPR)和IL-6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结果:冠心病组瘦素和炎性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UAP组瘦素和炎性水平显著高于SAP组(P<0.05),AMI组瘦素和炎性水平显著高于UAP组(P<0.05);三组瘦素和炎性水平为C组>B组>A组;瘦素和CRP、IL-6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性(r=0.687、0.712,P<0.01)。结论:瘦素在冠状动脉粥样病变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血浆瘦素可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诊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冠心病(CHD)患者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与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imer)含量,探讨其在CH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CHD患者125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组)4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4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8例.同期体检健康人群(对照组)45例.平行检测各组及CHD组中不同分支病变病人血清sd LDL-C、Hcy、D-dimer含量.结果 对照组、SAP组、UAP组、AMI组血清sd LDL-C、Hcy、D-dimer含量依次增高,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HD患者血清sd LDL-C、Hcy、D-dimer含量呈正相关(r=0.647,0.542,0.736,P均<0.01).CHD患者冠状动脉3支病变与2支病变组血清sdLDL-C、Hcy、D-dimer含量均高于1支病变组(P均<0.01).血清sd LDL-C、Hcy、D-dimer含量与CHD患者病变支数均呈正相关(r=0.547,0.631,0.482,P均<0.01).结论 对CHD患者行血清sd LDL-C、Hcy、D-dimer含量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临床分型及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APN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脂联素(APN)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通过测定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患者的血浆APN、hs-CRP含量。结果:APN含量冠心病(CHD)组低于粥样硬化组(P〈0.05),粥样硬化组低于正常组(P〈0.05);hs-CRP含量和Gensini积分CHD组均高于粥样硬化组(均P〈0.05),粥样硬化组均高于正常组(均P〈0.05)。APN含量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低于稳定型心绞痛(SAP)组(P〈0.05);hs-CRP含量和Gensini积分ACS组均高于SAP组(均P〈0.05)。APN含量与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r=-0.36,P〈0.05),hs-CRP含量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40,P〈0.05),APN含量与hs-CRP含量呈负相关(r=-0.52,P〈0.05)。结论:APN含量降低可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标志,APN含量的高低与冠脉狭窄的严重程度有关,为临床无创性评价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清胱抑素C(CysC)、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62例心血管病患者依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冠脉狭窄50%,n=40);单支病变组(一支冠脉狭窄≥50%,n=44);双支病变组(两支冠脉狭窄≥50%,n=43);多支病变组(两支以上冠脉狭窄≥50%,n=35)。对四组患者进行冠脉狭窄Gensini积分及血清CysC、NO、SOD及hs-CRP水平检测,分析冠心病患者各指标变化及其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的CysC和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依次递增;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的NO及SO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并依次递减。冠心病患者Gensini积分与血清CysC和hs-CRP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73,0.429(P0.05);与NO和SOD水平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56,-0.384(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的增加与CysC、hs-CRP水平升高及NO、SOD水平降低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观察血清腱糖蛋白-C(TN-C)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不同类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中表达水平,探讨二者与不同类型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 总共入组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患者90例,进一步分为两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n=48),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n=42),以及另入组稳定性心绞痛60例稳定心绞痛(SAP)组,及健康体检者55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血清TN-C和hs-CRP水平,并在各组间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和UAP组TN-C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TN-C水平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UAP组和SAP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MI组和UAP组hs-CRP较SAP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N-C、hs-CRP在ACS患者血清中升高,TN-C可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斑块稳定性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不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及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及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方法:206例心脏病住院患者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冠脉狭窄≤50%,n=84)和冠心病组(冠脉狭窄50%,n=122);再将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病变组(n=44)、双支病变组(n=43)和多支病变组(n=35)。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各组血清ADMA、eNOS、NO水平,同时按照ACC/AHA指南对各组患者进行Gensini评分;分析各指标组间差异及ADMA、eNOS、NO水平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单支、双支、多支病变组的ADMA水平和Gensini积分均高于对照组,且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时依次升高;eNOS和NO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于病变冠脉增加时依次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相关分析表明冠心病患者血清ADMA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0.526,P0.05);eNOS及NO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显著负相关(r=-0.435,-0.356,均P0.05)。结论:ADMA、eNOS和NO水平检测对冠心病辅助诊断和防治监测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志远  张金盈  李纲  韩学华  李玉东 《医学信息》2007,20(11):1960-196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方法4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1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5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16例CAG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PAPP-A水平。分析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PAPP-A在AMI和UAP组中水平明显高于SAP和对照组(P〈0.01),但在AMI组与UAP组,SAP和对照组之间,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PP-A参与动脉硬化粥样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血清脂联素测定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测定在冠D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usA分别检测了102例冠心病患者(稳定型.小绞痛3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1例、急性心肌梗死34例)及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脂睽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P〈0.05,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脂联素水平下降与冠心病具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冠螨患者病情变化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2.
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在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imer,DD)与纤维蛋白原(FS)的含量在冠心病及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的病变患者中的差异。方法 将入选的13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分为冠心病组94例与正常对照组36例,其中冠心病组又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3例。再将冠心病组按CAG结果分为轻度病变组24例,中度病变组27例,重度病变组43例。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测定DD,FS含量。结果 AMI、UAP两组DD、FS含量及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SAP和对照组(P〈0.05),AMI组的DD、FS含量明显高于UAP组(P〈0.05),重度病变组DD,FS含量高于轻、中度病变组(P〈0.05)。结论 联合检测DD与Fg在冠心病及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液中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变化及与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心内科住院患者389例,依CASS诊断标准分为非冠心病组(Non-CHD组,n=72)和冠心病组(CHD组,n=317),CHD组患者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分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NSTEMI组,n=76)、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STEMI组,n=9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n=63)和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n=87);再依据Gensini评分分为轻度组(LD组,Gensini≤30分,n=121)、中度组(MD组,30NSTEMI组>UAP组>SAP组,而NLR水平为STEMI组>UAP组>NSTEMI组>SAP组(P均<0.01)。不同严重程度三个亚组患者血液中sST2和NLR水平呈SD组>MD组>LD组趋势(P均<0.01)。sST2和NLR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77、0.72,P均<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液中sST2和NLR水平升高,且其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血浆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precursor,NT-proBNP)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20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来医院体检的5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入院后均测定NT-proBNP水平,比较冠心病患者与正常健康人NT-proBNP水平的差异及不同病情严重程度、不同预后冠心病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的差异,分析血浆NT-proBNP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对照组NT-proBNP水平低于冠心病患者(P<0.05),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P)患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患者(P<0.05),AMI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又高于UAP患者(P<0.05);狭窄程度为Ⅱ~Ⅳ级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高于Ⅰ级患者(P<0.05),Ⅲ~Ⅳ级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又高于Ⅱ级(P<0.05),Ⅳ级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又高于Ⅲ级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无MAC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狭窄程度、MACE事件发生率与血浆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r=0.721、0.896,P均<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且随冠心病严重程度的上升,血浆NT-proBNP水平升高,且其水平升高通常提示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不同类型冠心病 (CHD)患者血浆组织因子 (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抗原水平及抗凝血酶 Ⅲ(AT Ⅲ)活性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TF抗原 (TF Ag)、TFPI抗原 (TFPI Ag)均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 ,AT Ⅲ活性采用发色底物法。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组和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TF抗原水平治疗前后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水平接近 (P >0 .0 5 ) ;各组治疗前后TFPI抗原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各组治疗前AT Ⅲ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治疗后 ,AMI组和UAP组AT Ⅲ活性升高至对照组水平 (P >0 .0 5 ) ,SAP组和OMI组仍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AMI及心绞痛患者发作期 ,外源性凝血途径被启动 ,TF过度表达 ,TFPI反馈性增高 ,AT Ⅲ活性因被过多拮抗和消耗而降低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硫化氢(H2S)及一氧化氮(NO)气体信号分子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与冠脉病变类型的关系,探讨其在冠心病发病中的病理生理意义。方法冠心病组40例,造影正常对照组17例,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分为稳定性心绞痛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再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采用硫敏感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浆H2S含量,并用Greiss法测定血浆NO含量,分析不同亚型冠心病患者和对照者血浆H2S、NO含量的差异及H2S、NO与不同冠脉病变类型的关系。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H2S、NO含量为(26.10±14.27)、(44.25±9.71)μmol/L,远低于冠脉造影正常对照组的(51.74±11.94)、(53.94±4.36)μmol/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冠心病各常见亚型中,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H2S含量分别为(23.60±14.41)μmol/L、(19.98±7.52)μmol/L,明显低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38.41±14.53)μmol/L;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NO含量为(39.71±6.03)μmol/L,明显低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44.25±9.71)μmol/L(P〈0.05)。冠脉双支和多支病变组血浆H2S含量分别为(16.91±7.98)、(18.39±7.78)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低于单支病变组的(33.04±15.01)μmol/L(P〈0.05);不同支数病变冠心病患者血浆NO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血管有闭塞组其血浆H2S、NO含量明显低于单纯狭窄组(P〈0.05)。结论 H2S与NO的代谢异常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其中血浆H2S含量的高低与冠脉病变类型相关。  相似文献   

17.
炎症反应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炎症反应与冠心病 (CHD)之间的关系。方法 :10 1例CHD患者分为 3组 ,即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 (19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组 (33例 )和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49例 )。分别采用免疫浊度法及血细胞计数仪 ,检测外周血中的C 反应性蛋白 (CRP)水平及白细胞 (WBC)总数。 2 0例AMI死亡患者的心肌组织切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AMI和UAP组血中CRP的水平和WBC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病理学检查发现 ,AMI患者心肌中有大量白细胞浸润。结论 :CHD发生、发展有炎症反应的参与 ,检测血中的CRP和WBC可作为监测病情、预测冠心病危险性的常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