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乐洞是西湖诸洞中特色的洞穴景观代表,其蕴含着深刻的风景营造意义和人文价值。本文以水乐洞文化声景为研究对象,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挖掘其“水乐”意象及追溯水乐文化的来源,从声源、声环境及声文化三个方面剖析水乐洞文化声景的特征,由此了解声景营造中有形与无形造景要素的融合。进一步研究水乐洞声景的文化感知,探讨“视觉”之外的感观在园林体验中的重要性,由此提出当今对水乐洞保护与利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季睿  林守伟  李胜  吴会 《中国园林》2022,38(5):139-144
西湖风景区水乐洞作为南宋临安众多山洞之首,从古至今因声景而闻名。基于文献古籍阅读,梳理出水乐洞历史变迁的过程及特点;探究其在不同身份(寺观园林、公共园林、私家园林)的背景下,以“洗心”“洗耳”闻名的水乐洞如何从名地发展到名胜之地;研究佛教思想、文人骚客、诗词歌赋及西湖历史发展与水乐声景变迁的多重关系,为水乐洞现状声景保护和修复、杭州西湖声景遗产的价值认知与宣传提供基础依据,同时为中国古典园林声景保护和修复、现代园林声景营造提供思路和引导。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地方八景中的声景观,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性景观的典型代表,其包含着深刻的文化主题和人文意境。本文通过对地方八景中的声景观及其声境的研究,挖掘古代地方自然声景与人造声景的营造方式,并对声景的产生因素及其资源的稀缺性、瞬时性;声场的多重性和复合性;“声”与“景”的结合等方面特征进行分析,阐释了声景的天籁、地籁、人籁三个层次意境。该研究不仅可以让今人学习古人声景观营造经验以及声境的文化提升方法,同时对于今天地方声景观的保护和再创造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聚焦清代岭南园林声景营造,以张维屏“听松园”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张南山全集》《番禺县续志》等史料,首先概括听松园声景营造的关键条件,其次梳理听松园的主要声景资源,最后从“屏俗”及“收嘉”两个层面分析声景营造技巧,从中探索以水松“风起涛生”为典型听赏主题的清代岭南园林声景营造意匠。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地方八景中的声景观,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性景观的典型代表,其包含着深刻的文化主题和人文意境。本文通过对地方八景中的声景观及其声境的研究,挖掘古代地方自然声景与人造声景的营造方式,并对声景的产生因素及其资源的稀缺性、瞬时性;声场的多重性和复合性;"声"与"景"的结合等方面特征进行分析,阐释了声景的天籁、地籁、人籁三个层次意境。该研究不仅可以让今人学习古人声景观营造经验以及声境的文化提升方法,同时对于今天地方声景观的保护和再创造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声景是风景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声景在景观保护和营造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文章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研读,梳理武功山不同历史时期的声景资源,归纳分析其声源类型,并从空间环境、人的感知两个方面剖析武功山历史声景的特征,揭示武功山历史声景的丰富性及景观、人文价值,为武功山声景营造及地域独特文化塑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在其两部诗词著作《恒吟集》及《恒吟续集》中提到诸多对人居环境中声、香、光三景营造的观察与思考。通过对两部诗词著作中包含三景思想的部分诗词的解读与分析,总结三景及多元景观营造对城乡规划、园林景观及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三景具有时间性,与日夜交替、季节变换紧密关联;同时,三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文化特征,是构成乡愁的重要因素,是避免千城一景的重要方式。进而总结了声、香、光景及三景融合的营造手法,为人居环境的多元景观营造及品质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罗枫  陈江 《华中建筑》2011,29(11):107-109
通过引入“声景”的概念,从声音、听者和环境三方面来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声景营造的特色,并为现代景观设计中声景的营造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研究中,众多学者更侧重于对江南园林的探究,而对皇家园林声景的分析则相对较少。避暑山庄作为皇家园林之典范,其丰富的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值得人们探讨与研究。以声景理论为基础,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从声源的角度,分析避暑山庄声景的营造,发现其具有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并根据其声景现状,提出保护与修复建议,以为避暑山庄声景修缮与现代园林声景营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典造园历史悠久,传统园林景观的营造历来注重视觉审美与听觉体验的交融互动,在长期的造园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声景经验,反映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民间的传统智慧。文章以苏州拙政园为例,阐述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特征和人文内涵,分析其声景营造手法及声学合理性,并探讨古典园林的声景营造对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红楼梦》中创作的纸上园林——贾府宅院和大观园,以及该书诗词中所蕴含的声景营造技术及声景的艺术表达进行了总结分析。通过对我国古典名著中声景的解读,有助于正确理解中国声景文化,并可为现代声景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文学中对于田园景象的描写是田园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声景设计,在现代景观设计中逐渐成为衡量人群环境体验是否良好的标准之一。乡村景观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也是极佳的声景营造背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对于田园声景已有诸多记载。文章基于我国古代田园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对理想化田园环境中的声景描写,结合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空间设计形式,以空间为载体,探析其不同空间中的声景意境,总结其田园声景营造特征及可借鉴之处,为今后的声景设计及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光景学与声景学在研究背景与学术 特征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目前声景学科的研 究与实践已取得长足进展。声景学研究中某 些研究手法对光景学的研究有很好的启示。 “光景学”是一门高度综合交叉的学科,有 着丰富其的研究手段。“光景漫步”概念及 其研究方法的建立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及可行 性,此理念曾被应用于广州花城广场光景研 究中,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光景漫步路线。由 于人的听觉感应与视觉感应之间存在差异, “光景漫步”与“声景漫步”在应用的技术细 节上必然有其不同之处。完善和发展“光景 漫步”手段,并在光景学的研究和实践中广 泛应用,与“声景漫步”同成为探索环境的新 手段。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很早就对声景观有了较为客观的认知与体验,亦常常利用地方上的各种声音与景观相结合来创造声景观。与此同时,古人还巧妙利用“振动”“共振”“回声”等声学原理来营造声景观。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声景观的声学原理、音效提升及传播途径的研究,探索古人的声景观营造经验与设计方法,以期更好的保护古代的声景遗产,并为当代声景观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严敏 《风景园林》2020,27(7):121-127
《环翠堂园景图》是一幅明代徽州长卷版画,清晰刻画出一座私家园林—坐隐园的全貌。以该版画为研究对象,以声景为研究视角,探寻传统园林绘画中的园林声景营造价值。通过画面观察结合诗文资料补充,提炼画卷中园林声景的声音要素,分析画卷中的坐隐园声景类型,总结画卷中传统园林"声色"风景营造在选址、时间维度、声景联想等方面的特征。研究得出:从传统园林绘画中可有效地提炼声景的构成要素,有助于深入理解传统园林的声景营造思想与特征,表明园林绘画在声景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了理解古典园林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的特征和内涵,从《园冶》相地篇入手,将《园冶》6 种分类按照地理环境要素重新划分成“山林别墅”与“城市山林”两大主要体系,分别以“山林地”模式与“城市地”模式作为体系代表,并选择明末江南名园寄畅园、拙政园作为典型案例,从诗文、图画、园林三方面分析明末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特征和营造特点,总结得出:一,“山林地”模式多使用“借声”的方式系统地取自然声为胜。而“城市地”模式常借助多重理法分散地协调人工声和自然声;二,“月下听泉”“听风”“听雨”等经典范式的运用和视听等多感官维度融合的理法已经在明末成熟,与诗画等历史人文因素共同影响园林听赏文化的发展;三,声景存在加固人和自然的情感联结和移情的功效。相关结论旨在为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在实践层面借古今,为现代园林声景营造提供思路和引导。  相似文献   

17.
为了理解古典园林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的特征和内涵,从《园冶》相地篇入手,将《园冶》6种分类按照地理环境要素重新划分成“山林别墅”与“城市山林”两大主要体系,分别以“山林地”模式与“城市地”模式作为体系代表,并选择明末江南名园寄畅园、拙政园作为典型案例,从诗文、图画、园林三方面分析明末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特征和营造特点,总结得出:一,“山林地”模式多使用“借声”的方式系统地取自然声为胜。而“城市地”模式常借助多重理法分散地协调人工声和自然声;二,“月下听泉”“听风”“听雨”等经典范式的运用和视听等多感官维度融合的理法已经在明末成熟,与诗画等历史人文因素共同影响园林听赏文化的发展;三,声景存在加固人和自然的情感联结和移情的功效。相关结论旨在为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在实践层面借古开今,为现代园林声景营造提供思路和引导。  相似文献   

18.
历史声景资源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和提高运河人居环境与文化公园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建设实践过程中却被忽视甚至遗忘。鉴于此,文章以声景观为切入视角,运用“资源-场景-声音”转译法及场所主题声景识别法对大运河杭州段三个时间段的声景资源进行历史地图转译,并结合史料文献、实地调查等,对其历史变迁过程及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大运河杭州段的历史声景尚未被充分开发利用,如何实现历史声景的物理与文化属性复刻是亟待解决的难题;(2)政策导向与公众参与度在大运河声景历史变迁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3)20世纪以来,运河声景历史演变总体呈现单一化、缺失化、遗产化的特征,需提高运河声景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9.
基于园林景观设计中强调视觉而忽视听觉的缺陷,本文针对寺院园林声景组成及特点,以厦门南普陀寺景区为例,采用声景漫步法,通过声景漫步各节点声学测量、问卷调查、数据归纳、图表研究等,总结南普陀寺景区声景的营造效果,通过视听结合与绘图还原对其进行优化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希望能对提升南普陀寺景区声景品质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园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儒、道、佛思想体系交融渗透其中,恰似“三教合一”的传统文人思想的物化.人们可以从园林的组成元素中感受到这些无形的思想理念.声景的构成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有自然的风声、雨声、水声及虫鸟之声,更有古琴之韵与戏曲之境.由此构成的园林声景,与古典园林的环境浑然一体,构成了自然与人文和谐交融的绝妙交响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