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新乡南太行地区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结合无人机航拍、文献查阅等方法,从整体视角对该地区村落空间的构成要素进行剖析,并探讨村落营建中的环境适应性。结果表明:1) 村落选址多位于山麓或谷地; 2) 根据村落位置及街巷形态,可分为之字型、叶脉型、网格型三种类型;3) 适应地形的山地建造方式有三种:层叠式、高台式、错层式;4) 整体村落环境呈现“林 - 宅 - 田 - 水”四素同构的村落垂直景观模式;5) 作为村落空间构成要素的“三生空间”相互关联,满足了人类的生存、安全、宜居需求。  相似文献   

2.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之下,针对当下“凝冻式”保护利用导致的传统村落活力缺失、日渐破败和空心化的严峻问题,基于环太湖传统村落的深入调研,从“三生”融合发展的视角出发,构建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相结合的活态化保护利用多元路径。其中,空间维度的多层级路径由村落整体格局、建筑单体和室内环境三个层级构成;时间维度的历时性路径由近期、中期和远期相结合的方式渐进推进,时间和空间维度的路径相互交织作用,共同实现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最后以环太湖地区周铁传统村示范工程建设为例阐述了上述多元路径的实践应用,进行了兼具一定的前瞻性和实操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以延边地区朝鲜族传统村落的环境艺术为研究对象,全面探讨了延边地区朝鲜族传统村落在村落环境的空间构成、民居环境的构成要素设计、民居单体立面设计和室内环境特色等方面的环境艺术特色,挖掘朝鲜族传统村落文化艺术内涵,为传统村落的更新保护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通过从文化景观的角度切入,运用文化景观基因识别技术,构建文化景观基因识别体系,从环境、布局、建筑以及文化等方面对石门河沿线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特征进行挖掘并解析,再运用GIS对区域内传统村落分布特征、地理环境、水系河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石门河沿线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方面:环境对村落选址影响较大,形成了山中谷地、背山面水、近山山麓的选址类型。布局方面:村落整体布局可分为组团型、条带型和离散型三种形态。街巷结构可分为网格型、鱼骨型和树枝型。建筑方面:院落以合院式布局居多,材料大多为砖、石和木。文化方面: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民俗文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赵耀  龙彬  张菁 《中国园林》2023,39(9):67
传统村落是乡村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观,构建 传统村落景观安全格局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区域尺度传统村 落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综合风景园林、城乡规划、 景观生态等学科理论和方法,以文化遗产安全、自然生态安 全和休闲游憩适宜为目标,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和最小累积 阻力模型,识别构成要素、建立网络体系,形成区域尺度下传 统村落景观安全的一种新研究范式,进而以腾冲市传统村落 集中连片区为例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景观 安全格局包含节点、廊道、环境3个关键要素,并可划分为不 同的安全等级;2)通过节点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提取、 环境划分、优化与联系等步骤,建立由4级节点、2级廊道和 3级环境组成的腾冲传统村落景观安全格局;3)基于获得的景 观安全格局,提出对应“村落-廊道-区域”的分级、分区保护 策略。以期为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提供参考,并为区域 性文化遗产及其相关自然和人工环境的保护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选取黄土高原地区陕北清涧河流域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查为基础,明确清涧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基础特征,提取 与村落空间形态密切相关的八个特征项,借助 SPSS19.0 分析其相互关联度,得出该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各相关特征与地形地貌关系 最密切的结论。基于此,以村落所处地形地貌为划分依据,将清涧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分为河谷川地型、坡麓台地型、梁顶坡地型 三类,分别对其空间形态的五个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归纳其空间形态特征,并探析清涧河流域地域环境特征与村落空间形态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背景下,科学划分特色村镇类 型对促进村镇发展至关重要。明确了徽州特色 村镇的概念内涵和构成要素,建立基于动力—功 能—历史组合划分徽州特色村镇类型的研究思 路,提出“文化构成—核心价值—景观表达”三 维类型划分技术方法。类型划分过程研究突出了 对徽州特色村镇文化核心演变、核心价值形成和 景观意义营造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状态响应 的解析。结合实证对象的地形特征及主导要素, 将徽州特色村镇划分为五类:沿水道商业交通枢 纽型集镇、陆路古道区间转运型集镇、盆地平原 “堨—塘”并用型农业村落、山地“潴水以塘” 型农业村落、盆地宗族聚居型村镇。从空间分布 和景观层积过程对徽州特色村镇特征进行了分 析,并总结了不同类型徽州特色村镇在功能结构 和空间结构方面存在的共性规律。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香格里拉地区因其千姿百态、民族各异的传统村落而成为村落文化景观富集区,但目前的规划重物质而轻文化。总结传统村落的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村落文化景观的内涵,论述“场景人物精神”三者的辩证关系,提出从文化景观视角进行传统村落的整体性保护研究。以小街子村为例,说明场景、人物、精神这3个要素在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系统中的协同作用和统一关系,得出以下结论:避免仅关注村落“场景”而忽视“人物”和“精神信仰”,注重文化景观系统及节点要素的梳理和维护,保护历史文化要素空间,审视“外力”,守住场所精神,建构出“文化-空间-时间”的村落文化景观多维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9.
乡村景观视角下传统村落现代营建监测数据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实困境,拟解决在传统村落现代营建监管工作中,缺乏动态监测数据库平台的问题;通过建立乡村景观研究视角,进行传统村落的再认知;从实践出发,明确数据库构建的目标与原则;开展比对分析,确定空间数据库类型;构建“村域环境”监测内容;按照“人工景观”、“经营景观”、“自然景观”的景观分类,与“土地斑块”、“群体组合”、“单体要素”尺度层级,制定传统村落乡村景观的动态监测数据内容体系;最终完成传统村落现代营建动态监测数据库的设计。数据库可用于比对传统村落“新”、“老”乡村景观的特征,为传统村落现代营建的动态智能监管、档案资料存储、保护规划编制、乡村景观研究等工作,提供数字平台与虚拟模型。  相似文献   

10.
《新建筑》2021,(2)
旅游已成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的主要驱动力,开展相关研究对促进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三个旅游型侗族传统村落为例,利用图论分析方法,对旅游介入前后的公共空间结构进行拓扑分析,从整体形态和组构关系两方面解读其演变特征,并探究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三个村落呈现相同公共空间结构整体形态演变特征,空间集聚效应明显,发展格局向外扩散;三个村落公共空间结构组构关系演变特征呈现一定差异性,结构层次差异化变迁,空间联系呈现"紧密-脱离"双向转化,活动类型构成呈现单一性和多元性两种特点。旅游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是旅游需求、开发强度、开发模式和开发对象社会结构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主流规划设计手段缺乏有效“认知”和“延续”传统村落空间肌理的技术方法,导致传统村落的空间肌理在更新改造过程中迅速消亡或变异的问题,本文尝试将参数化技术引入村落空间肌理分析:首先将传统村落空间肌理分解成道路、地块和建筑三大类要素;其次,为不同要素构建了能够表征对象特征的参数集,即将肌理特征解析成若干个可度量的参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不同要素的参数化重构方法,以获得与原始村落相似的空间肌理。本研究从定量化的视角解析并反演了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构成要素的特征,旨在为传统村落空间肌理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全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传统村落是地域特色文化和乡土建筑风貌的重要载体,其空间形态是人与地域环境长期互动交融的结果。湘西地区自然资源丰厚、民族文化多元,选取湘西地区传统村落为样本,基于ArcGIS空间分析、空间类型分析等,提炼分析湘西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构成要素和普适性特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空间层次,解析村落山、水、林、田、宅空间格局,空间结构,空间组织和建筑群体组团的空间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梳理总结湘西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在地性表达模式,构建空间形态特征图谱,深化对传统村落的认识,为传统村落在地性保护与传承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江南水网小城镇空间格局的生态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耀志  李清宇 《规划师》2011,27(11):112-116
水网小城镇空间格局在众多作用力下发展、演变,“图-底”的构成要素不断相互转换,并在整体上呈现一定的规律性、系统性、自组织性与可调控性,呈现出圈层式、跳跃式、轴向式和综合增长式拓展趋势.准确地把握水网小城镇空间格局演化过程中的特性和趋势,有助于对水网小城镇空间格局进行引导,推动水网地区自然生态空间与城镇空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厘清传统村落风景营建内涵为主旨,在汲取“三 境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确立“自然认知-形式构架-意境升 华”的景观解析框架;并通过对福建北部党城村的案例解析, 梳理景观营建思维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表明,传统村落景观营 建是在保障生存安全的前提下,以大尺度范围的山水秩序为参 照,以人文理想为价值追求,进行空间格局、聚落秩序和节点 场所的营建,形成“大尺度空间-聚落-人文空间”三级空间层 级,积累了高度融合山水秩序与人工环境的空间法则,实现了 “三美”一体的意境理想,是一种将生存经验与人文理想高度 融合的景观营建原理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已成为新时代重大发展战略。针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多是秉持遗产保护与发展利用相平衡的原则,以及“乡村+文旅”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朝着打造文化旅游乡村、乡村遗产博览地、乡村文旅小镇、乡村旅游度假地和休闲康养地、乡村研学旅游基地等多个目标发展。由上可见,文旅业已经成为促使传统村落转型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同时也驱动着乡村空间环境更新与创新利用。从传统村落空间环境更新利用来看,具体表现为三种主要倾向:优化乡村空间环境与风貌景观,营造村落旅游魅力场景氛围;挖掘物质空间遗产资源,打造乡村文旅的核心吸引物;利用闲置空间充实乡村旅游业态,完善旅游服务配套体系。下文结合旅游景区井陉县于家村的设计实践研究展开介绍。  相似文献   

16.
传统村落景观感知研究有助于从“主客交互”角度 理解公众景观感知逻辑,为村落景观资源保护利用提供人本化 操作指引。结合“词袋”模型原理,构建出基于UGC影像数 据统计分析的传统村落公众景观感知分析方法。该方法以词典 构造、词袋生成、倾向表征、规律解析为分析步骤,以6种景 观类型词汇(格局、街巷、建筑、环境、风俗、物产)和6组景 感属性词汇(原生-衍生、标志-日常、物质-非物质、整体-细 节、活力-恬静、风景-信息-叙事)为解析线索,通过实证研 究揭示出公众对传统村落景观感知的“知觉退化”和“四季交 感”规律,以及不同感知质效、偏好、路径的影响因素。基于 相关结论,进一步提出针对传统村落空间场域、场所和场景的 人本化保护更新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万科第五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戈 《建筑创作》2008,(6):34-35
项目简介:整个社区的规划是由中央景观带分隔而成的两个边界清晰的“村落“所组成,一条简洁的半环路将两个“村落”串连。每个“村落”都由三种产品即庭院House、叠院House以及合院阳房所构成。各“村”内部都有深幽的街巷或步行小路以及大小不同的院落组合而成.宜人的尺度构成了富有人情味的邻里空间。位于社区紧邻城市干道的商业街和社区图书馆与住宅区之间以池塘相隔,小桥相连,互为景观。  相似文献   

18.
传统村落作为农耕文明生活、聚居、繁衍的空间单元,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对太湖西山历史风貌、遗存保留较好的村落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它们多位于山坞地形之中,形成山坞村落。采用田野调查法,结合遥感卫星影像与文献查阅,详细阐述了西山山坞村落的空间构成要素、典型地形剖面及村落平面空间特征。西山山坞村落空间构成要素可分为外部非生产性空间、外部生产性空间与村落内部空间3个层次;按地形特征可分为深坞村和浅坞村两大类;按平面空间特征可分为鱼骨型、扇形型及团网型三大类。旨在更加科学地解读西山山坞村落营建过程中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今后可在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与活化中发挥价值。  相似文献   

19.
《华中建筑》2021,39(5)
村落公共空间是村落最为重要的功能空间和景观要素,当前村落规划设计中缺乏有效的公共空间设计,导致整体环境品质低下。该文秉持乡村特色,从自然生态要素到生产生活需求进行一系列空间场所的营造,体系化、网络化设置空间与设施,形成适宜尺度的步行生活圈和慢行系统。把握历史文化脉络,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并赋予时代特征,实现村落整体环境的提升与完善,再塑村落公共空间,振兴乡村美丽家园。  相似文献   

20.
传统村落蕴含着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相适应的生态智慧。基于图式语言理论,文章分析陕南三种不同地理单元村落在营建过程中的景观空间特点和空间演化特征,从选址、布局、演进三个维度归纳出村落营建的适宜性模式。研究表明,陕南村落三生空间的景观可识别提炼为“55字—35词—21词组”,景观要素通过组团、放射等形式形成多尺度的景观空间。村落的空间组合逻辑包括关联性、并列性、叠加性、网状化、组团化、线性化六种词法,以及尺度性、时间性、秩序性、本土性、修辞性五种句法。最后,村落营建适宜性模式可归纳为平原盆地背山面水积聚型、低山丘陵依势而建分散型、高山山腰河谷嵌入带状型三种。研究成果对于指导陕南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