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CRC)的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异常与临床指标及微卫星不稳定(MSI)的关系.方法 选取50例CRC及相应癌旁组织标本,分别提取基因组DNA.对非编码区微卫星位点进行测序;对线粒体ND1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进而计算出mtDNA拷贝数;然后与临床指标和非编码区MSI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RC组织的mtDNA平均拷贝数/细胞数为312±185,而相应的癌旁组织为525±125,前者显著低于后者(P<0.001).mtDNA拷贝数高低与非编码区MSI有明显相关性(P<0.001),与性别、年龄、病理分型、TNM分期无相关性(P>0.05).结论 CRC的mtDNA拷贝数明显降低,这种降低与线粒体的MSI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CRC)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异常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60份CRC及相应癌旁组织标本,分别提取基因组DNA.对线粒体ND1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计算mtDNA拷贝数,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Kaplan-Meier生存分析判断患者的预后.结果 CRC组织的mtDNA平均拷贝数/细胞数为108.60±20.11,而相应的癌旁组织为153.68±25.72,前者显著低于后者(t=10.69,P<0.01).淋巴结转移阳性者mtDNA低拷贝率高于阴性者(x2=4.022,P<0.05),但与性别、年龄、病理分型、TNM分期无明显相关性.mtDNA高拷贝组生存率高于低拷贝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C的mtDNA拷贝数明显低于癌旁组织,但拷贝数的改变与患者的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3.
用PCR厅法检测了原发性肝癌组织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mtMSI)和核DNA微卫星不稳(nMSI),阐明其在原发性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揭示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机制。 1.资料与方法:收集本院手术切除的肝癌组织52例,每例抽血5 ml,分离淋巴细胞。肝癌和淋巴细胞基因组DNA的提取采取酚/氯仿异戊醇提取法。参照文献合成7对引物,包括2个控制区(D-loop)区和5个编码区的mtDNA微卫星序列。用  相似文献   

4.
线粒体基因突变与心血管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线粒体(mitochondrion)为细胞的氧化中心和能源供应站.1963年Nass等[1]首次发现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Anderson等[2]在1981年首次测定了人类mtDNA全长核苷酸序列(剑桥序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线粒体突变及不稳定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分离胃癌组织及其切缘的正常组织,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对胃癌线粒体D-loop调控区D-loop-(CA)n进行突变筛查及测序分析,同时进行线粒体D-loop非编码区(CA)n重复序列的不稳定(mtMSI)检测.结果 胃癌组织样本中D-loop-(CA)n调控区基因突变率为50.8% (31/61),正常组织均未见有序列改变.29.5% (18/61)发生线粒体重复序列(CA)n的不稳定.18例线粒体不稳定(mtMSI)中有16.4%(10/61)同时发生D-loop点突变,有8例同时存在核不稳定(nMSI-H).结论 胃癌mtDNA异常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最近研究已证实许多肿瘤中存在线粒体突变,如点突变、大片段缺失以及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微卫星不稳定性,而正常组织中却未发现。目前尚不能证明线粒体突变是肿瘤形成的惟一原因,但其在细胞凋亡和活性氧簇引起的DNA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线粒体突变可能与肿瘤的发生有关。本文就线粒体异常与结直肠癌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线粒体是含有自身基因组的细胞器,几乎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其基因组长度为14-20 kb的环状DNA分子,内含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线粒体DNA(mtDNA)的非编码区已用于脊椎动物的许多内在特异性研究。mtDNA序列可为定义群组、追踪某个体或相关个体的特殊种群的遗传史及构建更深层次分类的生物种族的发展史提供有用的分子标  相似文献   

8.
线粒体是使细胞能量生成的场所,线粒体基因组(mitochondrial DNA,mtDNA)编码参与线粒体呼吸链的13个蛋白亚基,2个rRNA和22个tRNA。mtDNA突变是引起多因素疾病和部分遗传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介绍线粒体基因组学、mtDNA疾病模型,mtDNA突变导致心血管疾病等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和预防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背景:近年线粒体DNA与肿瘤之间的相关性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目前已在多种恶性肿瘤或癌前病变中检测到线粒体突变。目的:研究线粒体DNAD-环区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突变情况,探讨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40例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的线粒体DNAD-环区,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结果:4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共发现50个D-环区多态性,其中2个为BLAST数据库中未记录的新多态性。14例患者存在线粒体DNAD-环区突变,突变率为35%,突变位点12个,其中9个点突变,2个微卫星不稳定,1个缺失。结论:结直肠癌组织线粒体DNAD-环区具有高度多态性和高突变率,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HMG) A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意义及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的关系。方法结直肠癌手术标本7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微卫星不稳定四种相关蛋白MLH1、MSH2、MSH6、PMS2及HMGA2的表达情况,分为高频微卫星不稳定组(MSI-H)、低频微卫星不稳定(MSI-L)/微卫星稳定组(MSS)两组,研究HMGA2与MSI的相关性及与结直肠癌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用Western印迹法验证免疫组化结果。结果结直肠癌中HMGA2阳性率为65. 71%(46/70),与正常肠黏膜相比差异显著(P<0. 001),低分化癌组高于中、高分化癌组,差异有意义(P<0. 05); TNMⅢ+Ⅳ期明显高于Ⅰ+Ⅱ期(P<0. 05)。MSI-H发生率为17. 14%(12/70),右半结肠发生率高于左半结肠(P<0. 05),此外,MSI-H发生与患者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有关(P<0. 05)。MSI-H组、MSI-L/MSS组中HMGA2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HMGA2高表达可能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发展,作用机制与微卫星状态无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对其发病机制研究的重要性渐为人们认识涉及了多基因改变,微卫星不稳定性,细胞凋亡机能受限,端粒酶活化以及多条信号传导通路异常等.近期分子学研究发现,DNA修复基因突变引起DNA错配修复系统的功能降低或丧失,从而引起遗传物质不稳定,主要表现为微卫星的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进而导致肿瘤的发生.研究表明,微卫星不稳定性可能是结直肠癌发生过程中一个新发现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正>研究认为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不仅与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有关,而且与细胞核外的遗传物质即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有关。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多种恶性肿瘤中存在mtDNA的变异,包括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膀胱癌、乳腺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等,并且发现mtDNA的变异与这些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对mtDNA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结直肠癌(CR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且发现时多处于中晚期,晚期CRC仍以化疗为主。随着对CRC研究的不断深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也在不断进步。对于微卫星高度不稳定型CRC,免疫治疗在一线、后线、辅助及新辅助治疗方面均取得了突破。然而,绝大多数CRC属于微卫星稳定(MSS)型,免疫治疗的表现不尽如人意,目前的研究方向多将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化疗、局部治疗等相结合作为突破方向。本文将对免疫联合靶向药物治疗MSS型CRC的研究现状和热点问题进行梳理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线粒体是一种独特的细胞器 ,它具有自己的DNA ,其DNA由 16 5 6 9碱基对组成。线粒体DNA可编码 13条与细胞氧化磷酸化呼吸链有关的多肽〔1〕。核基因 (nDNA)编码其他大多数线粒体蛋白以及各种线粒体基质。很可能nDNA和线粒体DNA(mtDNA)突变共同导致线粒体功能缺陷 ,因此很难区分其线粒体功能障碍是源于nDNA还是mtDNA。King〔2〕首先建立了转线粒体DNA技术 ,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所谓转线粒体细胞系 ,是指细胞中全部线粒体DNA被外源的线粒体DNA所替换 ,而其核基因仍保持不变的细胞系。这种细胞系因为其核背景稳定、并…  相似文献   

15.
线粒体基因组(mitochondrial DNA,mtDNA)是细胞能量生成的场所。分析显示mtDNA突变通过影响线粒体的氧化应激、能量代谢等方面而参与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通过对mtDNA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为心血管疾病寻找病因和有效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理论基础。文章简述mtDNA的遗传学特征以及mtDNA突变与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AL)患者线粒体DNA(mtDNA)D-loop区突变及其与AL发病的关系。方法:提取38例初治A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mtDNA,对mtDNA D-loop区序列进行PCR扩增,通过正反向直接测序对PCR扩增产物基因序列进行检测,将测序结果与剑桥标准序列和有关数据库进行对照。结果:AL患者mtDNA D-loop区突变率为71.1%(27/38),在102个位点共发现了324个碱基改变,最常见的碱基置换是T-C(26.9%)和C-T(20.1%),其次是A-G(16.7%),其中57个为突变位点,发现一个新的突变类型nt150C-CT;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突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和无mtDNA D-loop区突变患者的无事件生存率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4)。结论:AL患者中存在mtDNA D-loop区高频突变,mtDNA D-loop区的突变可能与AL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吸虫病对老年人结直肠癌组织学分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60岁及以上老年人结直肠癌根治标本184例,分为两组:血吸虫病相关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 with schistosomiasia,CRCS)组102例,单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CRC)组82例.以CRC组为对照,分析血吸虫病对老年人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影响.同时,收集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40例老年人结直肠癌预后资料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84例老年人结直肠癌中55.4%(102/184)合并血吸虫病.与CRC组比较,老年人结直肠癌发生部位、生长方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与血吸虫病密切相关(x2值分别为16.53、10.81、10.46、6.71、3.90、5.73,均P<0.05).生存分析发现血吸虫病对老年人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时间影响不明显(x2=0.14,P>0.05).结论 合并血吸虫病与老年人结直肠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但对术后生存时间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S100A2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突变及杂合性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100A2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及演进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66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进行DNA、mRNA及蛋白提取.采用PCR-SSCP和微卫星结合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检测S100A2基因DNA突变及缺失:分别以RT-PCR技术、Western blot检测S100A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66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中,未发现S100A2基因存在杂合性缺失(LOH)及第二外显子和第三外显子突变:S100A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在结直肠癌中明显低于正常结直肠组织(0.499±0.307 vs 1.187±0.264;0.542±0.193 vs 1.301±0.233.均P<0.05).结论:S100A2蛋白表达下调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S100A2基因在结直肠癌中表达下调可能不是杂合性缺失或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单用替比夫定(LdT)或联合干扰素(interferon,IFN)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细胞系的线粒体超微结构和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含量的影响。方法用CCK-8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单用LdT或联合IFN对细胞活力的影响;用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观察药物对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研究分析药物对细胞mtDNA含量的影响。结果 LdT>1000μmol/L时能够显著降低细胞活力(P<0.05),随着处理时间延长细胞活力逐渐降低。在TEM下,在单用LdT或与IFN联合处理的细胞中,未发现有线粒体数量和超微结构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结果提示,随着LdT浓度增加,mtDNA含量未下降,并且与IFN联合处理的细胞mtDNA含量也未降低。结论单用LdT或与IFN联合应用不能改变线粒体超微结构以及抑制mtDNA合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线粒体外膜电压依赖阴离子通道(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VDAC)在携带线粒体DNA (mitochondrial DNA, mtDNA) A4263G突变的细胞株线粒体钙循环中的作用. 方法 对该家系的4个母系成员(3个血压异常和1个血压正常者)和3名遗传背景相同的对照者建立了传代淋巴细胞系,利用共聚焦显微镜评价VDAC在携带mtDNA A4263G突变的高血压患者细胞线粒体钙循环中的作用. 结果 与正常对照者淋巴细胞比较,突变细胞株线粒体内钙荧光强度及线粒体膜电势(Δψm)降低,加入苍术苷(线粒体通道蛋白开放剂)后正常者线粒体内钙荧光强度增加,而突变携带者没有明显改变,但两者Δψm均降低,加入环孢素A(CsA)后可以抑制苍术苷作用. 结论 线粒体VDAC功能异常导致mtDNA A4263G突变携带者细胞线粒体对钙通透性增加,Δψm降低,加入苍术苷进一步导致Δψm降低,加入CsA后可以抑制苍术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