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根治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接受腹腔镜下根治术的40例患者纳入腹腔镜组,将接受开腹根治术的45例患者纳入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情况和应激反应指标的差异.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明显多于开...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与开腹手术的疗效,探讨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浙江省瑞安市人民医院2008年10月-2013年8月收治的胃癌患者,根据患者采取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175例腹腔镜手术患者纳入腹腔镜组,163例开腹手术患者纳入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情况、淋巴结清扫数目、并发症及肿瘤根治程度等。结果腹腔镜组清扫淋巴结(26.3±13.9)枚,开腹组清扫淋巴结(26.8±10.2)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P=0.684)。腹腔镜组术中出血情况以及术后排气时间均优于开腹组。腹腔镜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小于开腹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的3年生存率为92.00%,与开腹组92.63%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4,P=0.262)。结论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具有安全、术后恢复快和创伤小等优点,同时能够达到与开腹组相近的淋巴结清扫效果。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7):1287-1288
选择我院2012年10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4例直肠癌患者,观察组30例行腹腔镜直肠根治术,对照组54例行开腹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近端切缘、远端切缘、清扫淋巴结数等,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通气时间、进食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1]。结果8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手术时间近端切缘、远端切缘及清扫淋巴数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的住院时间、通气时间及进食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直肠根治术与开腹根治术治疗直肠癌均有良好的效果,但腹腔镜根治术对患者的创伤更小,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恢复时间都明显低于开腹根治术,并且并发症较少,是值得推广的安全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16年11月该院行直肠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50例。其中,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27例,行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23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肿瘤直径、标本切除长度、术中清扫淋巴结数目、开始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的排便时间、术后开始进食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腹腔镜组患者的肿瘤直径、标本切除长度和淋巴结清扫数目为(3.8±1.4)cm、(18.5±2.1)cm和(7.2±3.1)枚,而开腹组患者相应检查项目分别为(3.9±1.4)cm、(18.6±2.3)cm和(7.7±3.4)枚,组间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术后进食流质食物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05.3±23.8)ml、(140.2±22.3)min、(4.0±1.2)d、(6.0±1.5)d、(3.0±1.0)d、(3.5±0.5)d和(4.0±1.0)d,开腹组相应数值为(210.4±21.3)ml、(118.9±20.7)min、(4.5±1.1)d、(7.8±1.2)d、(7.0±1.6)d、(8.1±2.0)d和(10.0±3.2)d,两组患者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安全有效,可以对肿瘤做到根治性切除,且术中出血少,术后康复快,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免腹部辅助切口、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法(NOSES)完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操作要点、可行性、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6月该科50例行NOSES法完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0例患者均顺利施行NOSES法完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术中出血量(70.0±23.4)ml,手术时间(140.0±29.0)min,术中清扫淋巴结(14.0±2.3)枚,术后无盆腹腔感染及至随访截止日无肿瘤复发,术后下床时间(2.0±0.5)d,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0±0.5)d,术后住院时间(8.5±3.0)d,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0例,术后切缘癌细胞残留率0。所有患者随访3~24个月未见肿瘤局部复发及转移。结论免腹部切口NOSES法完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在临床上是安全可行,同时具有微创、快速康复、美容效果好和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进展期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辅助D2式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94例老年进展期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辅助D2式胃癌根治术49例为腹腔镜组,行开腹D2式胃癌根治术45例为开腹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232.1±51.3)min]较开腹组[(207.4±53.2)min]长,术中出血量[(112.5±35.3)mL]较开腹组[(191.8±74.9)mL]少,术后下床时间[(3.0±1.4)d]、术后排气时间[(2.5±0.4)d]较开腹组[(7.2±1.5)、(3.6±0.9)d]早,住院时间[(12.7±6.5)d]较开腹组[(15.5±7.0)d]短(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2%)低于开腹组(28.9%)(P0.05)。结论对老年进展期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胃癌D2式根治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术后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叶切除并肝门胆管癌根治术治疗肝门胆管癌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行肝门胆管癌根治术的患者96例,依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肿瘤局部切除术,实验组给予联合肝叶切除术,随访观察患者术后根治性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及生存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术后根治性切除率为80.39%,高于对照组的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3年生存率为29.41%,高于对照组的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叶切除并肝门胆管癌根治术可显著提高肝门胆管癌患者根治性切除率,改善其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和开放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探讨前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分析同期30例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腔镜组)和28例传统开放右半结肠切除术(开腹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除淋巴结数、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清除淋巴结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腔镜组出血量(47.1±45.8)ml明显少于开腹组的(90.3±50.7)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4.3±7.9)h小于开腹组的(63.2±16.1)h,术后住院时间(7.1±1.2)d短于开腹组的(12.5±2.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安全有效,符合微创手术切口小、患者痛苦轻、康复快的优点及肿瘤根治原则。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疗效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在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比较同一手术组的26例腹腔镜和54例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的保肛率、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指标、肿瘤根治性指标、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 腹腔镜组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拔除导尿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4.2±1.8)d、(4.3±1.7)d及(10.4±2.4)d,开腹组分别为(5.5±1.4)d、(5.9±3.0)d及(14.3±3.4)d,腹腔镜组显著短于开腹组(P﹤0.05).而腹腔镜组在保肛率(13/26)、手术时间[(198±20)min]、术中出血量[(414±188)ml]、肿瘤大小[(3.2±0.7)cm]、切除标本长度[(16.5±2.4)cm)]、清扫淋巴结数目(9.0±3.1)及直肠肿瘤远端切缘长度[(3.2±1.3)cm]方面与开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手术费用[(1.02±0.26)万元]高于开腹组[(0.61±0.19)万元](P﹤0.01),住院费用[(2.93±0.36)万元]高于开腹组[(2.39±0.29)万元](P﹤0.01).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开腹组(P=0.034). 两组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安全、经济,且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腹腔镜根治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1月成功施行手术治疗的9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45例,传统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手术51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肠管长度、淋巴结获取数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留院时间以及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ASA评分、并发症、病理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53.4±19.7) ml vs.(145.0±79.4)ml,P<0.05],手术时间开腹组明显短于腹腔镜组[(174.2±40)minvs.(245.6±87) min,P<0.05];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2±0.5)dvs.(3.4±1.0)d,P<0.05]、进食时间[(4.1±1.1)dvs.(6.1±1.6)d,P<0.05]及术后留院时间[(11.7±2.3)dvs.(18.8±13.9)d,P<0.05]显著缩短;手术切除肠管长度、术中淋巴结获取数以及术后相关并发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 ~36个月,平均18个月,两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具有出血少、康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可在有一定腹腔镜手术基础的医院实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术中经脾蒂上缘间隙切除脾脏的微创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7年6月该院收治的152例脾脏切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腹腔镜脾脏切除术治疗。其中,118例患者术中经脾蒂上缘间隙离断脾蒂作为观察组,34例患者术中未经脾蒂上缘间隙离断脾蒂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术后7 d血液学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51.85±27.14)ml、手术时间(69.39±19.34)min和中转开腹率(0.8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82.67±36.29)ml、(119.44±23.73)min和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流质食物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观察组患者的血液白细胞计数(WBC)水平(4.32±1.14)×109/L、血红蛋白(Hb)水平(125.37±18.28)g/L和血小板(PLT)水平(378.28±112.94)×109/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3.28±1.05)×109/L、(97.23±22.43)g/L和(239.42±134.82)×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胰瘘、腹腔出血、门静脉血栓、感染、肠梗阻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脏微创切除手术患者术中经脾蒂上缘间隙离断脾蒂能够降低术中出血量和中转开腹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LTH)和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LAVH)用于全子宫切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在该院行子宫全切除的患者182例。其中,行LTH患者97例,行LAVH患者85例,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疤痕长度和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等,同时检测两组手术前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6(IL-6)。结果 LTH组术中出血量和疤痕长度分别为(104.33±40.20)ml和(2.03±0.84)cm,明显低于LA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TH组和LAVH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术后镇痛比例及住院费用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LTH组术后CRP和IL-6分别为(26.43±6.11)mg/L和(40.04±11.03)ng/ml,明显低于LA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2为(44.20±12.29)ng/ml,明显高于LA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TH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19%,明显低于LA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TH用于子宫切除是安全可靠的方法,具有并发症少、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腹腔镜及开腹手术在直肠癌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胃肠肿瘤外科2008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直肠癌患者80例,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腹腔镜手术组(n=40)和开腹手术组(n=4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淋巴结清扫数量、首次通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治疗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腹腔镜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手术组(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手术组(P0.05),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开腹手术组(P0.05),首次通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开腹手术组(P0.05),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开腹手术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0%(6/40)明显低于开腹手术组35.0%(14/40)(P0.05),治疗满意度97.5%(39/40)明显高于开腹手术组67.5%(27/40)(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在直肠癌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较开腹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腹腔镜和开腹胃癌根治术的疗效及对患者CD4+CD25+T细胞、氧化应激、白细胞介素-2(IL-2)及其可溶性受体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09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60例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LRG组)治疗的胃癌患者和60例开腹胃癌根治术(ORG组)治疗的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两种手术方式的效果及对患者CD4+CD25+T细胞、氧化应激、IL-2及其可溶性受体的影响。结果 LRG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清除数分别为(285.8±98.6)min、(343.3±125.5)ml、(7.8±1.2)枚,各指标均明显优于ORG组患者,LRG组患者吻合口漏、肠梗阻、胆道损伤和肺部感染分别为1、1、0和0例与ORG组对比无差异,手术后丙二醛(MDA)以及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均较前上升,但LRG组低于ORG组患者;术后抗氧化物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较前下降,但LRG组高于ORG组,治疗后LRG组患者CD4+CD25+T细胞含量上升且明显高于ORG组,治疗后两组患者IL-2、白细胞介素-2可溶性受体(s-IL-2R)较前上升,LRG组患者IL-2、s-IL-2R水平分别为(32.6±4.2)和(23.6±4.6)μg/ml明显低于ORG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3和5年生存率对比无差异。结论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胃癌具有等效性,而且有助于稳定T细胞、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活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传统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与腹部无切口经直肠取出标本腹腔镜手术的近期疗效。方法以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该院拟实施腹腔镜辅助乙状结肠癌根治手术的患者中选出34例实施腹部无切口经直肠取出标本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腹部无切口组。以1∶2的配对方式选择同期内年龄、性别一致,体质指数(BMI)相近的实施腹腔镜辅助乙状结肠癌根治手术的患者68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种腹腔镜手术方案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手术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附加镇痛处理情况、肠管切除长度、近远端切缘、肿瘤大小、淋巴结清扫数目和p TNM分期。结果腹部无切口组乙状结肠癌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腹部无切口组乙状结肠癌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清醒时疼痛评分、术后第1天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乙状结肠癌患者的肠管切除长度、远近端切缘、肿瘤大小、淋巴结清扫数目和p TNM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部无切口组随访5~8个月,平均6个月;对照组随访6~9个月,平均7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相比于传统腹腔镜手术,腹部无切口经直肠取出标本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缩短术后排气时间,肿瘤根治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冷圈套在抗凝患者结肠小息肉中的安全性,争取为接受抗凝治疗患者结肠小息肉切除找到安全、便捷的方法。方法选取在该院门诊及住院部接受抗凝治疗并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息肉(直径3~8 mm)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冷圈套组与高频电凝电切组,每组各30例,分别采用冷圈套技术、高频电凝电切技术切除息肉。比较两组患者在息肉的位置、大小、数量、切除时间、术中及术后两周的出血率、结肠息肉的完整切除率、标本回收率、病理学检查结果及病理标本中黏膜下层的小动脉血管损伤情况。结果两组平均年龄(46.76±8.52)岁,在性别、肠镜指征、肠道准备评分及回肠末端插管成功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冷圈套组切除息肉操作时间(3.26±0.84)min,高频电凝电切组(5.17±1.25)min,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冷圈套组息肉的完整切除率为100.00%(57/57),高频电凝电切组为88.68%(47/5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均切除息肉数、息肉直径、位置、术中出血率、术后两周出血率及息肉标本回收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病理分型及特异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冷圈套组切除标本中黏膜下层的小动脉血管未发生损伤,高频电凝电切组有7例受损,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切除接受抗凝治疗患者,冷圈套比较传统的高频电凝电切切除结肠小息肉具有更便捷、病理的判断更准确等优势,但限于单中心、样本量偏低等条件的限制,冷圈套技术在我国针对接受抗凝治疗患者的疗效与优势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分析胸腔镜下胸腔内清理治疗非结核性脓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于该院就诊的非结核性脓胸患者48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n=24)与对照组(n=24),观察组患者给予胸腔镜下胸腔内清理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胸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EV1)、肺总量(TLC)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VC、FEV1、TLC均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FVC、FEV1、TL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氧分压(PO_2)、二氧化碳分压(PCO_2)及白细胞计数(WBC)明显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患者PO_2(80.30±9.26)mm Hg、PCO_2(45.53±4.27)mm Hg及WBC(8.85±3.62)g/L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PO_2(70.33±8.75)mm Hg、PCO_2(51.61±5.40)mm Hg及WBC(10.81±4.00)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辅助下行胸腔内清理治疗非结核性脓胸的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实施胸腔镜下辅行手术和传统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该院102例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平分两组后实施不同疗法:51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手术,51例观察组给予胸腔镜下辅行手术,统计临床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指标明显少于传统手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给予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胸腔镜下辅行手术作用显著,可预防并发症,减少医疗费用,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后腹腔镜手术方式在上尿路肿瘤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40例腹腔镜手术治疗肾盂癌及中上段上尿路肿瘤患者病例,其中21例患者选择改良后腹腔镜联合经尿道电切镜下肾、输尿管切除术(A组),另外19例患者采用后腹腔镜联合下腹部小切口、经尿道电切镜肾、输尿管切除术(B组)。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两组共40名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手术。A组与B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比、肿瘤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P0.01);A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B组(P0.05)。两组均无术中、术后并发症。A、B组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后腹腔镜联合下腹部小切口手术方式相比,改良后腹腔镜手术方式安全有效,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可在上尿路肿瘤,特别是肾盂及中上段输尿管肿瘤的治疗中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