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非高血压人群进展为高血压病的影响。方法 选择参加年度体检并完成至少2次的体检者,根据基线BMI分为低体质量组(BMI<18.5)、正常体质量组(18.5≤BMI<24)、超重组(24≤BMI<28)和肥胖组(BMI≥28),比较各组的临床特点及高血压病发病率的差异。进一步根据基线不同血压水平将体检者分为正常血压组和正常高值组两个亚组,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基线不同血压下BMI对高血压进展的影响。结果 基线入选非高血压者23 665人,平均随访3.6年后,共有2 502人进展为高血压病。低体质量组、正常体质量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高血压病发病率分别为2.80%、6.41%、17.88%和27.84%,从低体质量组到肥胖组呈递增趋势(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高血压发病风险从正常体质量组到肥胖组依次升高。其中超重组、肥胖组的高血压发病风险分别是正常体质量组的1.22倍(95%CI 1.12~1.34,P<0.01)、1.35倍(95%CI 1.19~1.53,P<0.01)。无论在正常血压组还是正常高值组,这种高血压发病风险从正常体质量组到肥胖组依次升高的趋势均存在。结论 随基线BMI的增加,高血压病发病率和发病风险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三酰甘油-葡萄糖乘积指数(TyG)、肥胖对蒙古族高血压患病的影响,并探讨TyG与肥胖对高血压的交互作用。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方便抽样方法选取2019年内蒙古部分地区的蒙古族人群共计381人,对其进行基线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TyG与高血压风险间的关系;计算相加交互作用分析TyG与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腰围身高比值(WHtR)对高血压的交互作用;计算TyG及肥胖指标,包括BMI、腰围、WHtR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以评估其对高血压患病的影响。结果 与低TyG相比,高TyG的患者年龄更大、BMI及血压更高,同时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WHtR随着TyG水平的增加而升高(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了年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LDL-C、空腹血糖后,高TyG组与超重/肥胖组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分别是低TyG组和BMI正常组的1.882倍(95%CI 1.250~3.108)和2.377倍(95%CI 1.757~7.462)。且...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温州市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超重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并探讨成人体质量指数(BMI)、腰围与高血压患病危险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从温州市11个区县随机抽取年龄≥18岁的居民进行调查。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和身体测量。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BMI、腰围与高血压的关联。率的标化采用2010年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结果共调查42 747人,有效问卷41 054份,有效率96.04%。居民标化超重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25.9%、5.9%、42.3%,标化高血压患病率为25.2%。以无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人群为参照,超重+中心性肥胖、肥胖+中心性肥胖者患高血压的风险分别为2.475(95%CI 2.330~2.628)、4.140(95%CI3.751~4.570)倍,糖尿病+肥胖+中心性肥胖及血脂异常+肥胖+中心性肥胖者患高血压的风险分别是无糖尿病或血脂异常,无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者的6.298(95%CI 5.086~7.800)和4.159(95%CI3.633~4.763)倍。结论 BMI和腰围的增加均能增加高血压发病风险。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对高血压患病存在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4.
体质量指数,而不是腰围/身高,与青少年高血压关系最密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身高(WHtR)与血压关系. 方法 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共抽取13~18岁青少年3874人,以BMI及WHtR将人群分为:A组:BMI正常、WHtR<0.46,(n=3024),B组:BMI正常、WHtR≥0.46,(n=103),C组:BMI达超重肥胖诊断标准、WHtR<0.46,(n=189),D组:BMI达超重肥胖诊断标准、WHtR≥0.46,(n=558).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 结果 1)D组SBP和DB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C组SBP与DBP水平高于A组和B组(P<0.01).A组与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校正年龄、性别后,与A组相比,logistic回归分析,C组和D组发生高SBP的危险性分别为A组的2.9,7.6倍(95%CI分别是1.49~5.55,5.32~10.81,P<0.01),D组发生高DBP的危险性是A组的5.39倍(95%CI:3.63~8.01,P<0.01),C组和D组发生高SBP的危险性分别为是A组的2.4,6.2倍(95%CI分别是1.35~4.17,4.64~8.39,P<0.01).3)对超重肥胖青少年(C组和D组)行多元线性回归显示,仅BMI为SBP和DBP独立危险因素,而WHtR未被引入方程. 结论 超重肥胖是引发青少年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BMI,而非腰围/身高,可作为青少年高血压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并观察肥胖与血脂异常及蒙古族高血压患病之间的交互作用。方法:通过方便抽样结合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019年内蒙古部分地区的蒙古族人群共381例,对病人进行临床资料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肥胖与血脂异常对蒙古族高血压患病风险间的关系;采用相加交互作用分析血脂异常与体质指数(BMI)、腰围、腰围身高比值(WHtR)的交互作用对高血压患病的影响。结果:蒙古族高血压组超重和肥胖、高腰围、高WHtR与血脂异常占比均高于非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重与肥胖患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BMI者的2.139倍;总胆固醇与三酰甘油每增加1 mmol/L,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83.2%和30.1%;同时存在血脂异常与超重和肥胖、高腰围和高WHtR均可增加患高血压的患病风险,OR值分别为4.67,4.27,4.73;未发现血脂与肥胖之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结论:相较于腰围和WHtR,BMI可作为评估蒙古族高血压风险的简单有效指标,血脂指标总胆固醇与三酰甘油是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且未发现血脂与肥胖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老年人群腰围与新发高血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资料(2011~2015年),纳入2038例(男1129例,女909例)基线无高血压的老年人(≥60岁),对协变量进行多重插补后,比较新发高血压组及无新发高血压组个体的基线特征,通过广义加性模型和Spearman相关系数评估腰围与血压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腰围对新发高血压的影响,并应用限制性三次样条分析其是否存在非线性相关。结果 2038例老年人平均随访3.26年,期间共有717例(35.2%)发生高血压。广义加性模型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腰围与基线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呈正相关(P<0.001)。在调整年龄、性别、吸烟、饮酒、BMI、LDL、相关疾病(糖尿病、心脏病和脑卒中)后,腰围每增加10 cm,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19%(HR=1.19,95%CI:1.06~1.34);与腰围低四分位数(Q1)组老年人相比,高四分位数(Q4)组的高血压发病风险较高,HR为1.33(95%CI:1.01~1.75)。限制性立方样条结果显示,随着腰围的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腹型肥胖与高TG血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是否存在协同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的研究方法,收集2006年7月-2007年6月70 776例参加健康查体的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的体检资料,并在随后每两年1次的随访中,观察NAFLD的发病情况。根据不同腰围身高比、TG水平将观察对象分为4组,即非腹型肥胖合并非高TG血症组、非腹型肥胖合并高TG血症组、腹型肥胖合并非高TG血症组、腹型肥胖合并高TG血症组,计算各组的NAFLD人年发病率。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Kaplan-Meier计算各组NAFLD的累计发病率,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累计发病率的差异。以非腹型肥胖合并非高TG血症组为对照组,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各组NAFLD的发病风险(HR)及95%可信区间(95%CI),并进一步分析腹型肥胖与高TG血症对NAFLD发病影响的交互作用。结果本研究平均随访(5. 03±1. 67)年,共发生NAFLD 15 684例,6年累计发病率为25. 44%,人时发病率为44. 03/千人年。经log-rank检验,累计发病率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79. 40,P 0. 001)。以非腹型肥胖合并非高TG血症组为对照组,校正各混杂因素后,腹型肥胖合并高TG血症组发生NAFLD的HR值为2. 50(95%CI:2. 38~2. 62),且高于腹型肥胖合并非高TG血症组(HR=1. 99,95%CI:1. 92~2. 07)及非腹型肥胖合并高TG血症组(HR=1. 71,95%CI:1. 59~1. 84)。在校正相同的混杂因素后,交互作用分析显示,腹型肥胖及高TG血症存在相乘交互作用(P 0. 001),腹型肥胖及高TG血症同时存在时超相对危险比为0. 77(95%CI:0. 68~0. 86),归因比为30. 83%,交互作用指数为2. 06(95%CI:1. 90~2. 24)。结论腹型肥胖与高TG血症对NAFLD的发病存在交互作用,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初步探讨体重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与大肠癌的癌前病变腺瘤的相关性.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选择无大肠癌病史且年龄在25~88岁的结肠镜检查患者,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根据肠镜检查及活检病理结果纳入大肠腺瘤组(250例)和正常对照组(289例),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肥胖或腹型肥胖(以WC划分)患大肠腺瘤的调整后OR值分别为2.48(95%CI=1.19~5.20)和1.75(95%CI=1.15~2.66),P<0.05和P<0.01,其中男性调整后的OR值分别为4.10(95%CI=1.26~13.31)和1.70(95%CI=1.00~2.88),P均<0.05,超重组未达到统计学差异;肥胖者患进展期和非进展期腺瘤的调整后OR值分别为2.71(95%CI:1.01~7.29)和2.39(95%CI:1.05~5.47),P均<0.05;腹型肥胖者(以WC划分)患非进展期腺瘤的调整后OR值为2.03(95%CI=1.25~3.28),P<0.01;但在进展期腺瘤组未达到统计学差异.超重组在进展期和非进展期腺瘤的患病风险较正常人群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以WHR划分的腹型肥胖在各种分析中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与大肠腺瘤的发生显著相关,肥胖男性患病风险明显大于女性,肥胖对各期腺瘤的发生均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血压正常高值(120~139/80~89mmHg)中青年女性人群转归为高血压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随访研究。2006年3月~4月,对北京市沙河镇血压正常高值中青年女性775人进行了基线调查,2009年9月~10月进行复查,了解新发高血压情况,分析基线特征与该人群新发高血压的关系。结果①本研究人群基线平均血压为(126.8±6.7/80.2±5.6)mmHg,3.5年后复查平均血压为(128.2±13.9/79.2±8.8)mmHg。高血压发病率23.5%(182/775)。②偏相关分析控制年龄后,基线血压值、腰围、体质指数(BMI)、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HDL-C)值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的自然对数(LnHomaIR)均与随访血压值相关(P0.05)。③单因素分析表明:高血压发病率与基线年龄、血压水平、腰围及TC/HDL-C值显著正相关(P0.05)。④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血压值(收缩压、舒张压)、年龄和腰围增加新发高血压的危险,OR值及95%CI分别为1.050(1.021~1.080)、1.051(1.016~1.087)、1.041(1.010~1.073)和1.036(1.011~1.061)。结论北京市沙河镇地区血压正常高值女性高血压的发病率较高,年龄,基线血压水平及腰围是影响中青年女性血压正常高值人群转归为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肥胖指标与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1 081例健康体检者,根据体质量指数、腰围、腰臀比及腰围身高比达到肥胖标准的数目进行分组:所有指标均未达到肥胖标准者作为正常组(n=199)、有一项指标达到肥胖标准者作为1指标异常组(n=194)、有两项指标达到肥胖标准者作为2指标异常组(n=146)、有3项指标达到肥胖标准者作为3指标异常组(n=382)、有4项指标达到肥胖标准者作为4指标异常组(n=160)。比较5组患者高血压发病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组间高血压发病风险。结果 (1)1指标异常组、2指标异常组、3指标异常组、4指标异常组高血压发病率分别为16.49%(32/194)、25.34%(37/146)、31.15%(119/382)、46.88%(75/160),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的9.55%(19/19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73、4.304、4.782、6.162,P0.05或0.01);(2)以正常组做参照,校正混杂因素后,各组的高血压患病风险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指标异常组(OR=1.426,95%CI:1.036~2.574,P=0.014)、2指标异常组(OR=1.723,95%CI:1.187~3.486,P=0.011)、3指标异常组(OR=2.104,95%CI:1.433~4.102,P=0.007)、4指标异常组(OR=3.372,95%CI:1.983~5.253,P=0.003)均与高血压发病率相关。结论肥胖指标与高血压发病率相关,当肥胖指标异常数目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成人代谢综合征与脂肪肝关系分析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与脂肪肝的关系,并评估脂肪肝预测代谢紊乱危险因素聚集的价值。方法采取随机多级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调查3175名上海市16岁以上居民,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体检、葡萄糖耐量试验、血脂全套和肝脏实时超声。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根据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报告(NCEPATPⅢ)标准(中心性肥胖诊断参照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标准)。结果3175名成人中代谢综合征和脂肪肝检出率分别为22.9%和20.8%。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与肥胖、中心性肥胖相比,脂肪肝判定危险因素的聚集率、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以及归因度百分比最高。中心性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病等人群脂肪肝患病风险分别是对照人群的32.8倍(95%CI,14.9~72.4)、31.6倍(95%CI,14.2~70.4)、22.6倍(95%CI,10.3~50.0)、23.3倍(95%CI,10.5~51.3),而代谢综合征人群脂肪肝患病风险是对照人群的39.3倍(95%CI,17.8~87.1)。661例脂肪肝患者根据体重指数(BMI)分层后,仅腹型肥胖患病率随BMI增加而增加;即使是体重正常的脂肪肝患者,其代谢紊乱1项和5项指标检出率分别达86.1%、2.8%。结论上海市成人代谢综合征和脂肪肝同为常见病,两者关系密切;脂肪肝能较好预测代谢紊乱危险因素聚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成人肥胖测量指标与高血压患病的关系。方法利用江苏省2010年成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描述新发现高血压患者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差异;运用双变量相关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腰身比和体脂百分比等肥胖测量指标与血压及高血压患病的关系。结果江苏省成人新发现高血压患病率为35.3%,男性高于女性,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P0.05)。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BMI、腰围、腰身比和体脂百分比等肥胖测量指标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成正相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χ2=129.67,P0.05)、中心型肥胖(χ2=157.05,P0.05)、BMI(χ2=176.21,P0.05)、腰围(χ2=187.73,P0.05)、腰身比(χ2=221.49,P0.05)和体脂百分比(χ2=155.22,P0.05)均与高血压患病显著相关;BMI、腰围、腰身比和体脂百分比每增加1个标准差(SD),高血压患病风险分别增加59%(OR=1.59,95%CI:1.50~1.70)、60%(OR=1.61,95%CI:1.50~1.71)、68%(OR=1.68,95%CI:1.57~1.79)和149%(OR=2.49,95%CI:2.21~2.80)。BMI、腰围、腰身比和体脂百分比等肥胖测量指标对高血压患病风险的影响依次升高。结论 BMI、腰围、腰身比和体脂百分比与高血压患病相关,高血压患病风险随肥胖程度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13.
体质指数与腰围指标联合应用对心血管病危险的预测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和评价在体质指数(BMI)分层基础上,增加腰围指标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检出作用以及对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预测作用.方法 以1992年建立的中国多省市前瞻性队列35~64岁共30 378人数据为依据,在基线BMI分为正常、超重和肥胖的基础上,分析和评价加入腰围指标对心血管病代谢因素的检出作用以及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预测作用.诊断标准分别参照<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中的BMI切点和<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的腹部肥胖切点.结果 (1)联合应用BMI和腰围指标诊断肥胖时,呈现交叉重叠情况.以BMI为标准,队列人群肥胖率是10%,其中76.4%的人同时伴有腹部肥胖;以腰围为标准诊断人群腹部肥胖率为17.5%,其中有43.4%的人同时符合BMI的肥胖标准.(2)在BMI分层中加入腰围指标,男女两性有腹部肥胖者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患病率均高于无腹部肥胖组.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吸烟和体力活动等因素后,其特点仍存在,并有统计学的显著性.(3)以BMI和腰围均正常组为对照,多因素分析显示:超重和肥胖组中有腹部肥胖者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分别增加了38%(RR=1.383,95%CI 1.083~1.765)和57%(RR=1.570,95%CI 1.226~2.010).结论 在BMI分层中加入腰围指标可增加心血管病代谢危险因素以及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恩施土家族人群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rs1799983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H)关联性及其与肥胖交互作用。方法 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127例EH患者和127名正常对照eNOS rs1799983基因型。非条件Logistic分析各基因型与发病中易感性关系以及与肥胖的交互作用。结果 携带C(CC/CT)基因个体患病风险较非C基因携带者(TT)风险明显增加1.35倍(OR=1.35,95%CI: 1.22,2.56,P<0.01;校正OR=1.61,95%CI: 1.21,3.01,P<0.01);非条件Logistic分析表明携带CC/CT基因型肥胖个体EH罹患风险是携带TT基因非肥胖个体的3.39倍(OR=3.39,95%CI:2.66,5.36,P=0.000)(RERI=1.94,95%CI:1.41,2.77;API=0.59,95%CI:0.33,0.84;S=1.46,95%CI:1.37,2.66)。结论 eNOS rs1799983多态性增加恩施土家族个体原发性高血压罹患风险,且与肥胖存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病中存在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60岁老年人群不同肥胖类型与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与肥胖和血脂异常相关的研究,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9篇横断面研究,样本总量为63 844。研究间异质性较大(I~25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多因素meta结果显示,与体质量指数(BMI)正常人群相比,超重和普通肥胖人群患血脂异常的合并OR值分别为1.92(95%CI:1.21~3.05)和2.13(95%CI:1.41~3.22)。与腰围正常人群相比,腹型肥胖人群患血脂异常的风险亦增加(OR=2.00,95%CI:1.47~2.72)。结论我国老年人群肥胖可能显著增加患血脂异常的风险,亟待临床诊疗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社区自然人群中探讨不同性别的老年人体质指数(BMI)、腰围、颈围与高血压的相关性及其对血压均值及高血压患病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上海浦东新区浦兴社区11个居委会65岁以上老人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17.0统计软件对性别分层的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分别进行多因素分析,进一步以女性颈围四分位分组,分析其对血压的影响。结果共调查2 092人,男性971人(46.4%),女性1 121人(53.6%)。无论男女,高血压组的BMI、腰围、颈围均高于非高血压组(P0.001);全身性肥胖、腹型肥胖、颈围超标在高血压组所占比例高,与非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校正一般危险因素后显示,三种肥胖类型均与高血压显著相关;进一步进行三种肥胖指标两两互相校正显示:只有女性高血压风险与颈围超标显著相关,OR及95%CI在调整BMI后为1.44(1.03~2.01)(P=0.032);调整腰围后为1.56(1.12~2.18)(P=0.009)。根据女性颈围四分位分组进行分析,收缩压、舒张压、高血压患病率随着女性颈围的增加而增加,以颈围32.5 cm为对照,颈围≥36 cm组患病危险OR为2.21(95%CI 1.51~3.24,P0.001)。结论该老年人群中,校正一般因素后,三种肥胖指标均与高血压相关。在老年女性中,颈围独立于其他两种肥胖指标与高血压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成人群体中血压联合体质量指数(BMI)对新发慢性肾脏病(CKD)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以参加2006-2007年健康体检的开滦研究人群作为研究队列,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对象共84 671人。依据血压[高血压:收缩压≥140和(或)舒张压≥90 mm Hg或有明确诊断的高血压病史或正在服用降压药;正常血压:收缩压140和舒张压90 mm Hg且无明确诊断的高血压病史和未服用降压药]和BMI(超重肥胖:BMI≥24 kg/m~2;非超重肥胖:BMI24 kg/m~2)将观察对象分为4组:正常血压非超重肥胖组、正常血压超重肥胖组、高血压非超重肥胖组和高血压超重肥胖组;CKD定义为:至少2次体检出现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或者蛋白尿;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组新发CKD的累积发生率,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累积发生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不同组别对新发CKD的影响。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84 671名基线非CKD人群,在平均随访(8.77±1.41)年期间,共新发CKD 3 625例,累积发生率达4.28%;正常血压非超重肥胖组、正常血压超重肥胖组、高血压非超重肥胖组、高血压超重肥胖组新发CKD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63%、3.26%、4.47%、6.63%;并且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与正常血压非超重肥胖组相比,正常血压超重肥胖组、高血压非超重肥胖组和高血压超重肥胖组新发CKD的风险均增加,对应的HR(95%CI)分别为1.23(1.10~1.37)、1.53(1.35~1.73)、2.23(2.02~2.47)。此外,分别除外糖尿病、吸烟及服用降压药人群后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主要研究结果趋势一致。结论高血压和超重肥胖与新发CKD相关,同时合并高血压及超重肥胖新发CKD风险高于单独高血压或者超重肥胖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线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42例,对照组1684例。比较两组间基线hsCRP水平,分析不同基线hsCRP水平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基线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1.63比0.79 mg/L,P<0.01);hsCRP四分位数水平较高者(>3.07 mg/L)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风险是较低者(<0.34 mg/L)的3.73倍(95%CI2.87~4.86,P<0.01),对hsCRP以3 mg/L及以第80百分位点为临界值分组后进行统计分析,hsCRP与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相关性依然存在,OR值分别为2.65(95%CI2.16~3.25),2.85(95%CI2.29~3.55)(均P<0.01)。结论基线hsCRP对缺血性脑卒中风险有预测价值,hsCRP水平较高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疆哈萨克族体质指数(BMI)增高、高血压及血脂异常与β2-肾上腺素能受体(ADRB2)基因变异及非遗传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新疆和丰县牧区30~70岁哈萨克牧民671例(男283例,女388例),检测血清TC,TG,HDL,LDL。用PCR-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技术确定ADRB2基因Gln27Glu和Thr164Ile位点基因型。结果:①ADRB2基因Thr164Ile位点仅检测到5例Thr/Ile杂合子,约占1%,Ile/Ile基因型未检测到。②校正性别和年龄后,Gln27Glu和Thr164Ile位点各自不同基因型间BMI、血压和血脂平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TG、舒张压(DBP)是BMI增高的风险因素,与(Glu27Glu+吸烟)相比,(Gln27Glu+不吸烟)引起BMI增高风险增加1.69倍(95%CI:0.99~2.88),而(Gln27Gln+不吸烟)增高2.71倍(95%CI:1.49~4.92)。④多元方差分析提示,年龄、吸烟和饮酒对BMI、血压和TG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Gln27Glu位点仅对BMI有影响。⑤与体重正常者相比,超重者DBP增高的风险增加1.47倍(95%CI:1.03~2.09),肥胖者增加2.64倍(95%CI:1.69~4.11)。超重和肥胖者高TG的风险分别增加2.05倍(95%CI:1.27~3.31)和3.49倍(95%CI:2.06~5.92)。结论:新疆哈萨克族人群BMI和DBP,TG互为风险因素,且可能受到年龄、ADRB基因Glu27Glu变异和吸烟交互作用以及饮酒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8~30岁人群体质量指数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以参加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18~30岁人群为研究对象,排除既往高血压病史、妊娠者及资料不全,排除2008-2009,2010-2011或2012-2013年均未参加查体者,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4765人,观察不同体质量指数分组人群高血压发病情况,并分析进展至不同亚型高血压的情况。采用寿命表法计算高血压累积发病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体质量指数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结果中位随访5.8年,期间共发生高血压999例,其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占14%,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占62%,收缩舒张期高血压(SDH)占24%。低体质量组、正常体质量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累积高血压发病率分别为9.90%、18.28%、34.97%和61.13%,发病密度分别为12.19人/千人年、24.86人/千人年、51.14人/千人年、103.75人/千人年,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性别、吸烟、饮酒、体育锻炼、教育程度、基线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血压家族史等混杂因素后,超重组和肥胖组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分别为体质量正常组的1.60(95%CI 1.36~1.87)和2.88(2.44~3.39)倍。结论在18~30岁人群中,高血压发病以IDH为主。随体质量指数增加,高血压发病率及发病风险增加。超重和肥胖对青年人群IDH和SDH发病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