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卒中急性期白细胞反应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脑卒中急性期大多数患者白细胞增多,表现为中性粒细胞计数与白细胞总数增高,脑出血组白细胞增高姓率高于脑梗塞组,而中性粒细胞增高发生率二组间无差别,外周血白细胞增高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有密切关系,中性粒细胞计数越高,近期神经功能预后则越差。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出血患者白细胞增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增高与疗效、出血量、出血部位之间的关系。方法:急性脑出血发病后次日晨采静脉血做白细胞计数。结果:白细胞增高组痊愈率及显著进步率均低于白细胞正常组,病死率高于白细胞正常组。外囊出白血细胞增高率低于其它部位出血,基底节大范围出血白细胞增高率高于其它部位,40毫升以上出血患者白细胞增高率显著增高。结论:急性脑出血早期周围血白细胞增高提示病情重、疗效差,可作为预后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急性期一氧化氮(NO)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与GCS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生物素链亲和素ELISA法测定了9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72h内血清NO、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对出血性卒中同时记录GCS及血白细胞(WBC)计数.结果不论卒中类型,全部患者血清NO均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随脑出血容积增大递减.脑梗塞及脑出血≤20ml组TNFα有增高趋势(P>0.05),其它各组均显著增高(P<0.01).全部患者IL-6及IL-8均显著增高(P<0.01).出血性卒中GCS>8分及GCS≤8分组IL-6、IL-8及血WBC均有显著差异,前者死亡率为3%(1/35),后者死亡率为64%(16/25).结论细胞因子参与了脑卒中急性期病理生理过程,细胞因子和白细胞早期增高预示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探讨急性脑卒中急性期一氧化氮(NO)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与GCS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生物素链亲和素ELISA法测定了9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72h内血清NO、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对出血性卒中同时记录GCS及血白细胞(WBC)计数。结果不论卒中类型,全部患者血清NO均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随脑出血容积增大递减。脑梗塞及脑出血≤20ml组TNFα有增高趋势(P>0.05),其它各组均显著增高(P<0.01)。全部患者IL-6及IL-8均显著增高(P<0.01)。出血性卒中GCS>8分及GCS≤8分组IL-6、IL-8及血WBC均有显著差异,前者死亡率为3%(1/35),后者死亡率为64%(16/25)。结论细胞因子参与了脑卒中急性期病理生理过程,细胞因子和白细胞早期增高预示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昼夜节律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60例急性脑梗塞和40例脑动脉硬化症病人的外周血白细胞进行了动态观察,并与30例正常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前二者病人的白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正常人,三者均表现出以晨8时为最高峰的昼夜节律性变化,且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初步探讨了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血粘度。脑梗塞及脑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以及白细胞昼夜节律性变化的可能机制,认为白细胞计数在脑梗塞和脑动脉硬化症的发病、发展及预后判断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卒中常常表现为意识障碍 ,严重运动功能缺损和生命体征的变化 ,临床研究发现其发病早期常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变化 ,而该变化对判断病情和估计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文将讨论其临床意义。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发病 2 4~ 72h内入院急性脑卒中 (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 )患者均经头部CT或MRI确诊。本组 5 6例中脑出血 2 2例 ,男 12例 ,女 10例 ,年龄 40~ 70岁 ,平均 5 7岁 ;脑梗死 34例 ,男 18例 ,女 16例。年龄 42~ 80岁 ,平均 6 0岁。所有患者除外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继发感染性疾病。1 2 方法 入院 2 4h内取指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患者脑出血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2013-01—2016-06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5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院12h后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其中0~15分249例为轻型组,16~30分201例为中型组,31~45分110例为重型组。所有患者在入院后24h内采集外周血,采用西门子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平均升高率,比较不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患者在入院时、入院后第3天、第7天及第14天外周白细胞水平,比较不同意识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水平。结果重型组入院时外周白细胞计数水平最高,其次是中型组,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各组白细胞计数均呈下降趋势(P0.05);但重型组及中型组在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白细胞计数仍显著高于轻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意识障碍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意识清醒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患者白细胞计数平均升高率及中性细胞升高率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水平与患者病情以及预后有密切关系,临床上可以根据白细胞计数判断患者病情,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患者血浆皮质醇变化与意识障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放免法检测50例脑卒中患者早期和恢复期的血浆皮质醇,结果显示脑出血组和脑梗塞组均比对照组升高(P〈0.01,P〈005),病情轻,重二组比较皮质醇值有显著差异(P〈0.01),康复组与死亡组比较皮质醇有显著差异(P〈0.01),提示脑卒中早期皮质醇值升高,其程度与意识障碍和运动障碍有关,其值可作为判断病情和估计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现将我院2000年1月~2000年10月收治发病后3天内急性脑卒中患者,经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康复组)的疗效与不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患者的疗效予以比较分析,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治疗的临床意义。1 临床资料 所选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患者无明显精神障碍和意识障碍。康复组脑出血19例,脑梗死31例,发病年龄45.3±15.1岁;对照组脑出血17例,脑梗死33例,发病年龄61.2±14.1岁。根据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病情严重程度评定分…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患者超早期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磁共振(MRI)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引入医学领域,对急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变得非常容易,但MRI及CT价格昂贵,目前仅在县级以上的医院才有条件使用,对于县以下的医院尚无经济条件引进此类设备(尤其贫困山区).因此这类医院的医生对急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必须依靠自身的临床经验,结合部分切实可行的检验,如脑脊液化验等,得出初步诊断,但误诊率非常高.许多作者对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目进行过动态观察[1,2],发现脑出血及脑梗死患者血液白细胞数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并对其病理生理作了较全面的叙述.但对于脑卒中患者的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对早期诊断有何帮助研究较少.本文对此进行了统计分析,旨在为脑卒中患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一、资料与方法 1.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应在发病1W内测定;②随访3~6W的文献;③缺血性脑卒中的定义符合WHO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排除出血性脑卒中;④研究中提供主要结局观察指标:①大、小面积梗死组的白细胞计数;②脑梗死组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核孔膜滤过法分别对31例急性脑梗塞、30例脑动脉硬化症和23例健康查体者的白细胞总数及其流变学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显示脑梗塞组白细胞总数、白细胞滤过堵塞的粒子浓度及变形指数均校对照组明显增高。而脑动脉硬化组较对照组上述各项指标也有增高趋势,提示白细胞流变学异常在脑梗塞发病过程中只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血管病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脑出血、SAH和脑梗塞发病时外周血白细胞均有一定程度增高。白细胞增高比例有随脑出血量增多而增高的趋势;与脑出血部位无关;WBC>1.4×10~9/L,中性粒细胞>90%时,提示预后不良。SAH后动态观察白细胞数量。有助了解病情变化,认为白细胞数量对ACVD定性诊断价值有限,ACVD时白细胞增高属非炎症性,毋需盲目应用抗生素,机理可能与神经体液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后抑郁症7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35例脑卒中后出现78例抑郁症观察,其中脑梗塞153例,脑出血82例,均由CT和/或MRI证实。采用老年抑郁量表进行测试,153例脑梗塞患者出现抑郁症49例,82例脑出血患者出现抑郁症29例,总抑郁发生率。脑卒中后出现抑郁症与年龄,性别,职业,卒中性质无关,伴有瘫痪,睡眠障碍出现抑郁症的发生率比无瘫痪,无睡眠障碍明显增高,另外抑郁症发生与脑卒中病变范围,数目有关。  相似文献   

15.
对235例脑卒中后出现78例抑郁症观察,其中脑梗塞153例,脑出血82例;均由CT和/或MRI证实。采用老年抑郁量表进行测试,153例脑梗塞患者出现抑郁症49例(32.0%),82例脑出血患者出现抑郁症29例(35.4%),总抑郁发生率(33.2%)。脑卒中后出现抑郁症与年龄、性别、职业、卒中性质无关(P<0.05),伴有瘫、睡眠障碍出现抑郁症的发生率比无瘫痪,无睡眠障碍明显增高(P<0.05),另外抑郁症发生与脑卒中病变范围、数目有关。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产生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超早期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对早期诊断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急诊入院的92例脑卒中患者立即采静脉血进行自动检测。结果脑出血患者白细胞总数明显高于脑梗死患者(P<0.01),脑出血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值及脑梗死患者(P<0.01),淋巴细胞数低于正常值及脑梗死患者(P<0.05)。结论超早期白细胞计数对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对其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68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治疗结局分为死亡组(n=30)、残疾组(n=74)、无残疾组(n=581),其中死亡组与残疾组均归为短期预后不良。对3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入院时体温等)进行Logistic分析。结果 3组患者年龄、高血糖、高血脂、纤维蛋白原、入院时体温及白细胞计数组间比较,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因素均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短期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将年龄等影响因素经校正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短期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趋势性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越高,短期预后越差,临床应引起重视并尽早干预,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变形能力(LD)和白细胞粘附功能(LAF)的变化与急性脑梗塞病情的相关性。方法检测6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后第3、7、15、21天和60例健康人LD和LAF的变化。结果急性脑梗塞患者LD明显降低,LAF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且病程在第3天前LD和LAF变化更明显。有并发症患者LD和LAF变化较无并发症者更明显(P<0.001)。结论LD降低和LAF增高与急性脑梗塞病情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超早期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对早期诊断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急诊入院的92例脑卒中患者立即采静脉血进行自动检测.结果脑出血患者白细胞总数明显高于脑梗死患者(P〈0.01),脑出血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值及脑梗死患者(P〈0.01),淋巴细胞数低于正常值及脑梗死患者(P〈0.05).结论超早期白细胞计数对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出血与脑梗塞发病前后的血压动态观察刘合女高纪理选择脑血管病急性期患者76例,既往病史和发病前后血压记录完整。经CT证实脑出血19例,脑梗塞57例。发病前血压(发病前10天内3次以上动脉压的平均值)脑出血组为15.9±0.9kPa(1kPa=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