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凝胶注模制备氧化铝多孔陶瓷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采用凝胶注模结合发泡法制备了氧化铝多孔陶瓷.借助NDJ-1型旋转式粘度计、压汞仪、SEM等表征方法,研究了固相含量、pH值对浆料粘度的影响、以及多孔氧化铝陶瓷的孔径分布和断口形貌.在1650 ℃下烧成,制备出了体积密度在1.32~1.82 g/cm3、气孔率在54~67%、耐压强度在19.7~42.9 MPa之间的多孔氧化铝陶瓷.凝胶注模结合发泡法可以制备出性能优异的氧化铝多孔陶瓷.  相似文献   

2.
将海藻酸钠、氧化铝混合制成的浆料定向冷冻,使水定向结冰成孔,再对坯体进行冷冻干燥,使冰升华留下的孔隙结构得以保存,制备具有直通孔结构氧化铝多孔陶瓷。气孔率为66.7%的多孔氧化铝陶瓷具有比传统氧化铝泡沫陶瓷高10倍的渗透率。利用固相体积含量25%的浆料制备的多孔陶瓷抗压强度达到16.03 MPa。通过在原料中加入天然无毒的海藻酸钠作为黏结剂,不仅使整个工艺过程和原料都环境友好,而且使干燥后的坯体具有一定强度,可以满足搬运和机加工的要求。通过控制浆料的黏度和流动性以及分散剂加入量,获得均匀的孔隙结构。此外,还研究了固相含量、烧结温度对气孔率、压缩强度及渗透率等性能的影响。随着固相含量从30%降低到20%,样品的气孔率从61%提高了到72%,而压缩强度从16.03 MPa下降到3.42 MPa,渗透率从0.19×10–11 m2提高到4.51×10–11 m2。随着烧结温度从1 300℃提高到1 500℃,材料的气孔率从69.72%下降到67.02%,而压缩强度从4.45 MPa提高到18.66 MPa,渗透率从4.51×10–11 m2下降到4.09×10–11 m2。  相似文献   

3.
叔丁醇基凝胶注模成型制备氧化铝多孔陶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微米级Al2O3粉料为原料,叔丁醇为溶剂,采用凝胶注模成型工艺制备了氧化铝多孔陶瓷,并研究了Al2O3浆料的固相体积分数(分别为8%、10%、13%和15%)对1 500℃保温2 h烧后氧化铝多孔陶瓷的气孔率、气孔孔径分布、耐压强度、热导率和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Al2O3浆料的固相体积分数从8%增加到15%时,氧化铝多孔陶瓷烧结体的总气孔率从71.2%逐渐降低至61.2%,气孔平均孔径从1.0 μm逐渐减小至0.78 μm,耐压强度从16.0 MPa逐渐增大至45.6 MPa,而热导率从1.03 W·(m·K)-1逐渐增大至1.83W·(m·K)-1.  相似文献   

4.
采用叔丁醇基凝胶注模工艺制备多孔莫来石陶瓷,研究了固含量和烧结工艺对多孔莫来石陶瓷显微结构、气孔率、气孔尺寸及分布、压缩强度和室温热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含量相同时,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多孔莫来石陶瓷的气孔率不断降低,而抗压强度则不断增加;当固含量为15%、烧结温度为1 350℃时,多孔莫来石陶瓷的气孔率最高为71.7%,平均气孔孔径为3.49μm,而热导率则低至0.103W/(m·K)。通过改变烧结温度和初始固含量可调整多孔莫来石陶瓷的微观结构和性能。  相似文献   

5.
随着陶瓷3D打印技术的发展,3D打印高性能陶瓷越来越受关注,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快速应用.通过研究分散剂、浆料pH、氧化硅粉体粒径和固相含量对浆料粘度和流动性的影响,可制备出粘度低、固相含量高、流动性好的陶瓷浆料.测试了不同固相含量对SiO2陶瓷的弯曲强度、烧成收缩率、气孔率和致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8vol%的固相含量条件下,烧结后SiO2陶瓷的致密度达到74.32%,烧成收缩率为0.95%.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泡沫凝胶注模成型工艺,研究了分散剂、固相含量等工艺参数对浆料粘度的影响,研究得出浆料中固相含量为55%时,以PMAANa为分散剂,可获得100 mPa·S低粘度高固相的陶瓷浓悬浮液;同时还研究了引发剂对凝胶固化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引发剂在0.3~0.4%时聚合时间较适宜;重点探讨了发泡剂、固相含量、引发剂等对多孔氧化铝陶瓷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探究了氧化铝陶瓷注凝成型工艺,综合分析了分散剂和浆料的固相含量对氧化铝陶瓷浆料粘度的影响,实验证明:当分散剂的加入量为0.6%,浆料的固相含量为50%时,浆料适宜注浆,得到的陶瓷产品颗粒分布均匀,结构致密。  相似文献   

8.
固相含量对多孔Si3N4显微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氮化硅为原料,以叔丁醇为溶剂,采用凝胶注模成型工艺,在无压烧结温度1780℃、保温时间1.5h、流动氮气气氛下,成功制备出具有高强度和高气孔率的多孔氮化硅陶瓷透波材料.通过对材料的密度、孔隙率、压缩强度和介电性能测试及显微组织观察,系统分析了固相含量对透波多孔陶瓷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固相含量的提高,孔隙率与...  相似文献   

9.
王传创  刘银  朱岩岩  陈晨 《硅酸盐通报》2016,35(4):1235-1239
陶瓷浆料流变性能是注凝成型工艺的关键,注凝成型要求浆料固含量高,粘度低.本文主要研究了固相含量、浆料pH值、分散剂、交联剂、单体等在制备低粘度高固含量氧化锆陶瓷浆料时,对浆料流变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控制浆料的pH值为10左右,加入0.3wt%聚丙烯酸铵作为分散剂、1 wt% AM作为单体,单体和交联剂比例为20∶1时,可制得粘度为2.12 Pa·s、流动性好适宜于复杂形状制品注模的陶瓷浆料.  相似文献   

10.
以甲基丙烯酰胺为单体、聚乙烯亚胺为分散剂,采用凝胶注模工艺制备WC坯体,经1 500℃保温2 h烧结,获得WC多孔陶瓷。结果表明:PEI含量为0.2%(质量分数)、pH值为9.5时,可以制备固相含量最高为45%(体积分数)的稳定WC浆料;多孔陶瓷孔径呈单峰分布;随着浆料固相含量从25%增加到45%,WC多孔陶瓷的孔隙率从61.8%(体积分数)下降到56.3%,WC多孔陶瓷的抗弯强度在20~40 MPa之间。  相似文献   

11.
高刚性、高韧性、高流动性聚丙烯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增韧母料对聚丙烯进行共混改性,同时加入适量降温母料,提高材料的流动性能,添加多种无机和有机增强剂,提高体系的刚性和模量。通过电镜观察到交联物中的网络结构。用SEM和高温应力粘弹仪对体系的结构和粘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体系研究了半互穿网络结构。研制成功了高刚性、高韧性、高流动性聚丙烯专用料。  相似文献   

12.
高性能氟碳聚醚聚氨酯高固体分涂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氟碳树脂涂料是高性能涂料,如何将高性能和低VOC结合起来研究开发,氟碳聚醚聚氨酯高固体分涂料是一个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高模量高强度超拉伸聚乙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叙述近年来超高拉伸,超高强度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PE)的开发研究状况,特别对准稀溶液条件下凝胶形成法做了描述。阐述了UHMPE超高拉伸取向的结构特征,决定超高取向的微观机制及其极限结构和极限物性。并简要讨论了超高拉伸UHMPE的研究动向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包启宇  薛芳 《涂料工业》1998,28(6):32-34
研究了可厚涂高固体分涂料的固化和流挂的控制途径,及其在汽车涂装中的应用,以达到保护环境、节能的目的。提出了该涂料的固化可通过优化催化剂用量和固化条件来控制,流挂可通过添加流动控制剂来控制,并列举了它们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不同增韧剂、填料、润滑剂、偶联剂及其用量对汽车保险杠专用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聚丙烯(7760)为基体树脂,聚烯烃弹性体(8003)为增韧剂,滑石粉为填料制备的保险杠专用料,其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达到40 kJ/m2,弯曲弹性模量为1.46 GPa,拉伸强度为19.8 MPa,达到汽车保险杠专用料的性能指标,可替代同类进口产品。  相似文献   

16.
高温高压高产含硫气井测试工程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高温高压高产含硫气井的特点,从多方面分析和讨论了此类气井测试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以及其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测试工程设计软件的基本框架和软件实现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7.
高温结构陶瓷的高温蠕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大成 《中国陶瓷》1997,33(5):36-39
高温蠕变是高温结构陶瓷材料一项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标。现代耐高温结构材料要求有很高的抗蠕变性能。本文从理论上描述了蠕变及其机理,分析了影响高温结构陶瓷蠕变的因素,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提高高温结构陶瓷抗蠕变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高韧性高强度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自制的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H)和马来酸酐、苯乙烯接枝聚丙烯(PP-g-MAH-g-St)2种增容剂对聚丙烯/聚烯烃弹性体/玻璃纤维(PP/POE/GF)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试样断口形貌。结果表明,2种增容剂均显著改善了GF与PP基体的界面粘结强度,从而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就2种增容剂的效果而言,PP-g-MAH-g-St的增容效果远优于PP-g-MAH。当PP-g-MAH-g-St的质量分数为8%时,PP/POE/GF/PP-g-MAH-g-St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已接近常用工程塑料的性能。  相似文献   

19.
A mathematical model simulating th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process during high intensity drying of paper and board has been developed. The model is successful in predicting the vapor pressure developments, pressure driven bulk flow of liquid and vapor, and increased drying rates during high-intensity drying, closely matching the 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The model predicts substantial amounts of water removal in the liquid form during high-intensity drying being pushed out of the web by pressurized vapor zone. Water removal by pressure flow of liquid could account for as much as one-third of the total water removed.

Similar to drying under conventional conditions, the existence of a dry zone, wet zone and an intermediate zone with accompanying advancing heat pipe has also been shown for drying under high intensity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