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病人发生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的心电图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91例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实施心电图检查。观察病人的检查结果以及心电图表现情况、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91例病人中均具有胸痛症状以及典型的临床症状,梗死部位主要位于前间壁和下壁以及前壁。经心电图检查,多在发病24 h内即表现出典型的心电图特征,相应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并出现病理性Q波。91例中,共有54例出现ST段抬高表现,其中:(1)45例为ST段抬高、T波倒置、出现病理性Q波;(2)9例为ST段抬高,胸前导联R递增不良;其余37例出现非ST段抬高表现:(1)28例为ST段下移伴T波倒置或低平;(2)9例为ST段正常,伴T波倒置或低平。具有ST段抬高心电图表现病人的室性心律失常并发率为27.78%,显著高于具有非ST段抬高心电图表现的病人(5.41%),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发生之后,经心电图检查,可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先后出现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三种类型的心电图表现。具有ST段抬高心电图表现的病人具有更高的室性心律失常并发可能,临床应积极予以综合性的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心电图检出心律失常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为急性心肌梗死诊治、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动态心电图检测和冠状动脉造影,记录心律失常发生率,造影结果依照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病变血管、和狭窄程度进行分组,分析各种心律失常与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的相关性。结果 120例中室性心律失常46例(39.0%),房性心律失常72例(61.0%)。ST段抬高79例(65.8%),ST段压低32例(26.7%),ST段无偏移9例(7.5%)。Lown3级及以上室性早搏发生率,冠状动脉多支病变(62.1%)显著高于单支病变(15.5%)(p0.05);缓慢心率失常发生率,多支病变(55.6%)显著高于单支病变(22.2%)和双支病变(22.2%)(p0.05);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多支病变显著高于单支病变和双支病变(p0.05)。频发室早发生率,左主干及前降支(71.4%)显著高于左回旋支(14.3%)和右冠状动脉(14.3%)(p0.05);Lown3级及以上室性早搏发生率,左主干及前降支显著高于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p0.05)。而ST段抬高和ST段压低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大于90%)患者发生率最高。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程中多出现心律失常,且与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密切相关,判断动态心电图检查下的心律失常有助于预判急性心肌梗死冠脉病变情况,为急性心肌梗死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东明 《心电学杂志》2002,21(4):203-204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7例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和同期86例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作比较分析。结果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生前后心绞痛显著高于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P<0.05)。但泵衰竭、心房颤动及室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和心肌酶显著低于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P<0.05),住院死亡率低(P<0.05),住院4周梗死延展无差别(P>0.05)。结论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间心功能相对较好,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5年8月收治的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各54例作为研究对象。结果 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吸烟、胸痛、心律失常的几率要显著大于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更易出现糖尿病、冠心病、心绞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患有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的CK-MB、c Tn I等生理指标也要明显高于后者。结论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临床上容易出现胸痛和心律失常,患有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临床上容易出现糖尿病、冠心病、心绞痛,可根据以上临床特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辅助判断,从而尽快确定患者的病情,及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特征及临床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中经我院心电图检查后转三级医院进行治疗并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同时接受过经皮冠状动脉造影的50例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对其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其心电图改变特征及诊断归纳总结。结果在这5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32例(64%),前壁10例(20%),前间壁3例(6%),急性前壁侧壁2例(4%),急性前壁下壁2例(4%),急性下壁合并右室1例(2%)。在心电图出现室性心律失常38例(76%),缺血性J波12例(24%),缺血性J波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缺血性J波组,两者差异显著(P0.05)。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5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有40例能够通过心电图判断罪犯血管,其中判断错误含有8例,无法判断具有2例,导致判断错误以及无法判断的原因主要见于多支病变及下壁心肌梗死者。结论心电图操作简捷,并且在短时间内可以对病情作出相关的诊断,其具有判断"心肌梗死部位、罪犯血管"的价值,但也有很多的原因致使心电图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情判断,会使得出现误诊、延伸的现象。所以,相关医护人员在进行临床诊疗工作的时候,还需要对此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缺血分级。方法选择86例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电图QRS波群进行心肌缺血分级,其中Ⅱ级缺血40例,Ⅲ级缺血46例,并对两组患者入院12 h内进行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心功能及心律失常等指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ST段抬高幅度均显著下降(P0.05),但Ⅲ级心肌缺血患者治疗前和溶栓2 h后的ST段抬高幅度均显著高于Ⅱ级心肌缺血患者(P0.05),且溶栓2 h后,Ⅲ级心肌缺血患者的ST段回降≥50%的比例显著低于Ⅱ级心肌缺血患者的比例(P0.05);与Ⅱ级心肌梗死患者相比,Ⅲ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梗死面积、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肌钙蛋白(c TNI)峰值、N端-脑纳肽前体(NT-pro BNP)、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等均显著增加,但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降低(P0.05)。结论加强对心肌缺血分级的研究,对于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a VR导联ST段改变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梗死相关血管(IRA)的判定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30例临床确诊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依据心电图a VR导联ST段变化将病例分为A组(ST抬高组)、B组(ST下移组)和C组(ST无偏移组)。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结果:ST抬高组左主干病变、左前降支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ST下移组和ST无偏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下移组左回旋支病变及右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ST抬高组和ST无偏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抬高组和ST下移组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ST无偏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 VR导联ST段抬高组、下移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ST无偏移组(P0.05)。结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如果伴有a VR导联ST段抬高或下移可能提示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病变、左前降支病变、左回旋支病变、右冠状动脉病变或严重的多支病变,且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a VR导联ST段改变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梗死相关血管的判定及临床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改变与心律失常出现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7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电图检查方法观察患者心电图的具体表征,并对比分析患者的心电图改变状况与心律失常出现率之间的相关变化程度。结果 70例患者中,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的患者与心律失常出现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律失常出现率与诊断时的心电图改变存在明显相关性,可以应用于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应用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7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9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5例中,依据ST段是否抬高分为:STEMI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95例,NSTEMI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30例;依据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表现分为:碎裂QRS波27例,病理性Q波32例,碎裂QRS波并病理性Q波50例,单纯ST段改变16例;对比在STEMI、NSTEMI患者中碎裂QRS及病理性Q波的发生率、敏感性、特异性。结果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性碎裂QRS波者低于病理性Q波者,但碎裂QRS波者特异性高于病理性Q波者;碎裂QRS波并病理性Q波者敏感性皆高于碎裂QRS波者、病理性Q波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5例中,STEMI发生率为76.0%、NSTEMI发生率为24.0%;95例STEMI患者碎裂QRS波发生率为15.8%,低于病理性Q波的2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TEMI患者30例中,碎裂QRS波者发生率为40.0%,高于病理性Q波者的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有急性心肌梗死的其他诊断依据情况下,碎裂QRS波可作为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一个新指标,可有效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与临床资料完整的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83例,以及同期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109例,分别就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侧枝循环形成情况及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单支病变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少(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三支病变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多(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90%的狭窄病变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多,但<90%的狭窄病变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少(P<0.05),而两组间血管100%闭塞情况相似(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Ⅱ级以上的侧枝循环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多见(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既往心绞痛与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多见(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明显要低(P<0.01),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致死性心律失常等严重急性并发症比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明显要少(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住院期间死亡率和随访3年的冠心病死亡率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相似(P>0.05),而梗死后心绞痛比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则明显增多(P<0.05)。结论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相对复杂,多支及严重狭窄病变多,发作前多已有缺血预适应,且侧枝循环多见,这是心肌梗死形成非ST段抬高的主要原因,也决定了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首次发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选择首次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50例(ST段抬高组)和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50例(非ST段抬高组),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并发症、心功能以及冠状动脉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ST段抬高组起病急,主要以剧烈胸痛为主,就诊时间较早,非ST段抬高组首发症状多样。ST段抬高组总并发症、室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组(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非ST段抬高组(P<0.05)。与ST段抬高组比较,非ST段抬高组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较多,3支病变、侧支循环比例较高(P<0.05,P<0.01)。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起病急,并发症多,影响心功能,应积极尽快实施血运重建,以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但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往往较重。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期预后与起病急缓、透壁性心肌坏死范围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及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心电图所显示的ST段是否抬高将其分成甲组和乙组。甲组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乙组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就分析的结果对其治疗进行指导。结果甲组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多数有糖尿病及心绞痛等病史,且患者的冠状动脉出现侧支循环,极易发生弥漫性病变;乙组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极易发生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其冠状动脉病变多发于单支。两组患者致死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心绞痛、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更易发生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且其冠状动脉病变多发于多个分支,极易并发于多个侧支循环,其治疗预后情况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3.
背景恶性心律失常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晕厥或猝死,因此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及其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9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总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5例,根据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为A组(发生恶性心律失常,n=41)和B组(未发生恶性心律失常,n=64)。分析所有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10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出现ST段异常94例(89.5%),T波异常91例(86.7%),QT间期离散度(QTd)为(74.57±10.69)ms,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为(84.63±12.79)ms,Tp-Te间期为(114.46±22.57)ms。(2)10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发生恶性心律失常41例(39.0%),其中快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10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10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5例、严重三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3例、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2例、其他7例。(3)A组患者中ST段异常、T波异常、QTd70 ms、QTcd80 ms、Tp-Te间期≥100 ms者所占比例高于B组(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T段异常、T波异常、QTd70 ms、QTcd80 ms、Tp-Te间期≥100 ms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主要包括ST段异常、T波异常、QT间期延长及Tp-Te间期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9.0%;ST段异常、T波异常、QTd70 ms、QTcd80 ms、Tp-Te间期≥100 ms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ST段抬高是否具有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合并心电图上相邻两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且于脑卒中后3个月~6个月内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心电图演变、心肌血清标记物检测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急性脑卒中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ST段抬高组和非急性心肌梗死的ST段抬高组,进行组间临床特征的分析比较。结果46例急性脑卒中伴ST段抬高的患者中,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者12例,心肌梗死组合并心房颤动、糖尿病、既往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史、纤维蛋白原水平、心肌型肌钙蛋白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非心肌梗死组(P<0.05或0.01)。心肌梗死组多为ST段弓背向上抬高,幅度多≥0.2 mV,多呈动态演变且伴R波的进行性降低。而非心肌梗死组的ST段抬高多不具有上述特点。结论急性脑卒中所伴发的心电图ST段抬高患者中约30%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严密观察心电图演变及血清心肌标记物水平可资早期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冠状动脉左主干(LM)闭塞的常规心电图(ECG)表现,总结其ECG特点.方法:1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急性LM闭塞(LM组),回顾性分析其急诊ECG表现.并选取同时期30例左前降支(LAD)近段闭塞的AMI患者(LAD组),比较2组造影前的急诊ECG表现,以求总结急性LM闭塞的常规ECG特点.结果:LM组心率快于LAD组,心律失常发生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M组中13例患者存在aVR导联ST段抬高(≥0.05 mV),发生率明显高于LAD组(分别为86.7%和36.7%,P<0.01),同时LM组aVR导联ST段抬高幅度亦明显大于LAD组.而LM组胸前导联V1~3的ST段抬高程度则明显低于LAD组.aVR导联ST段抬高>0.05 mV诊断急性LM闭塞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63.3%.如果同时再满足V1~3导联ST段抬高程度<0.5 mV,其诊断急性LM闭塞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达到86.7%.结论:aVR导联ST段抬高≥0.05 mV,同时伴有V1~3导联ST段抬高不明显、甚至压低是急性LM闭塞区别于LAD闭塞的ECG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分析ECG特点可能有助于造影前预测此类患者和进行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16.
家兔心肌梗死早期缺血性J波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家兔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缺血性J波的发生率、特点,及其与缺血性T波、ST段改变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取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家兔40只随机等分为前降支组和回旋支组。①分析心电图缺血性J波的发生率;②缺血性J波出现的时间、导联及其与缺血性T波、ST段改变的关系;③分析缺血性J波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①前降支组缺血性J波发生率为20%(5/20),回旋支组为35%(7/2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缺血性J波出现时间:7例缺血即刻(1s内)出现,5例缺血后稍延迟(1~15s)出现;出现导联:与缺血部位基本一致;与缺血性T波、ST段改变的关系:伴有T波增高(11例)或倒置(1例),两者接近同时出现。均伴有ST段抬高,出现时间早于ST段抬高(9例)或与ST段抬高同时出现(3例);③伴缺血性J波家兔室颤和猝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缺血性J波家兔(p<0.05)。结论缺血性J波是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不容忽视的心电图改变,是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的改变状况与冠脉病变之间存在的相关性。方法本次研究实验时段设置为2017年1月-2019年4月,在该时段内对我院数据库进行调查,录入90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开展实验,同时录入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0例作为对比,记录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的冠脉病变状况分析,组间差异。结果相较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三支病变例数来说,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患者三支病变例数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改变状况与冠脉病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患者主要表现为三支病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发V4R导联ST段抬高患者的临床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选择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32例,其中合并V4RST抬高组49例,未合并组83例,分别观测两组患者常规12导联心电图ST段抬高的幅度,心肌酶升高的程度,心超的左室射血分数和室壁运动,心血管事件包括发生心衰或恶性心律失常(多源室早、室速、室颤)和死亡的发生率。并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上ST段抬高的幅度、左室射血分数、室壁运动节段性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V4RST抬高组49例心肌酶升高的幅度,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多支病变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结论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也需常规加做18导联心电图。这样可以更好地评估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恢复情况和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入院时随机血糖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对266例非糖尿病的急性STEMI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入院即刻血糖,将患者分为3组:A组(血糖7.8mmol/L)、B组(血糖7.8mmol/L~10.9mmol/L)、C组(血糖≥11.0mmol/L),并观察其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C组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的比例高于A组(P0.05)。C组中多支病变例数以及心力衰竭、死亡的发生率高于A组、B组(P0.05或P0.01)。B组、C组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A组(P0.05)。结论合并高血糖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因性死亡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中应用抗血小板治疗对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6年12月院前急诊科接诊救治、转运的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病人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采用不同阶段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组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近期心血管事件总发生46例(46.0%),试验组近期心血管事件总发生4例(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12例,试验组总发生14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吸烟、糖尿病、2支血管病变、3支血管病变是影响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院前急救中应用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