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于家村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是明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直系后裔的聚居地。于氏后人始终将先祖于谦的高尚品德与修养作为行动的准绳,并世代相传,形成了于家村优良家风。于家村优良家风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以于家村为研究范本,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崇祖敬宗的宗族观念三个方面重温于家村家风的历史形成,阐述于家村优良家风中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勤俭节约的治家之道、睦亲和邻的处世之道、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观的主要内容,深入挖掘于家村优良家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期在新时代更广范围内发挥优良家风的效用和功能。  相似文献   

2.
优良家风进入民法典,可有效化解婚姻家庭法独特的社会化要求与其并入民法典后的社会化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优良家风条款通过导入家庭在身份法上的主体地位、明确家庭关系中行为正当性判断的公共秩序范围与来源,以及制衡婚姻家庭法的财产法化倾向,可有效反映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优良家风条款的效力构成包含了旨在规制家庭权力、社会权力与国家权力的组织规范效力,以及推动道德教化的倡导性规范效力,但其核心是引导司法过程的行为规范与裁判规范效力。在具体适用上,应着重实现优良家风在处理监护人“失管失教”与家庭成员造成外部损害之间的关联性证明、在合理维护家庭稳定与个人自由之间的平衡,在限制假借身份行为谋取不当财产利益行为的功利性效力,以及在创设基于优良家风的独立法益等方面的规范功能。  相似文献   

3.
陈波  郭瑞达 《江汉论坛》2023,(12):134-140
家风是家庭伦理价值和社会道德诉求的共同表达。囿于家风传统的教化方式和时代面貌的日新月异,家风渐失其助推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由于家风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基础性地位,复位家风成为时代所需。遵循理论逻辑,将家风问题解构为起始、变易与效用等方面,把握家风的生成缘由、演进脉络和功能作用,是理解并重塑家风的应然进路。从生成缘由看,家风的形成顺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要求,契合了孝悌之道的伦理需求,满足了统治阶级的政治诉求。从演进脉络看,家风经历了生发与扩展、颠覆与衰微、转型与重构等历史发展阶段。从功能作用看,家风具有完备道德生命、孕育人格平等、明晰公私之辨等多重价值。对家风的整体性认识,有利于挖掘家风的文化和社会价值,发挥家风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苏、鲁、豫、皖、京、浙、桂、川、陕、辽等省、市进行的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的实证调查显示:当前民众对家庭在社会建设、家风在家庭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对家风与社会风气、家庭教育和个人发展的密切联系较为认可;父母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但其知识来源较传统社会发生显著变化;肯定传统家训文化的时代价值,传统美德仍是当代优秀家风的基本内涵。调查中也发现存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方缺失现象较为严重、成才教育重于成人教育、家风受到世风冲击、优良家风亟待培育和弘扬、家风和家训文献在现代家庭中的传承不够等突出问题。对此,应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以提高家庭教育效果,日常生活中的熏陶是传承好家风的重要路径,营造和优化世风是培育优良家风的重要条件,要重视发挥家长、教师、亲友在孩子教育和家风培育中的关键作用,家庭、学校、社会、媒体凝成合力是培育优秀家风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民族内蕴的底色或者说道德体系构成了一个民族的内在基因,传承并不断升华的家风及其文化已经深植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其不仅为家庭乃至家族确立行为典范,也为中国社会的前行和发展提供了独有的价值与秩序维护。《民法典》将优良家风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贯彻了民族文化,也成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依据。“家风条款”作为价值导向更是行为规范,通过将道德规范法律化,是对传统文化得以有效弘扬的良好方式。而在司法实务中落实该条款是树立优良家风和弘扬家庭美德的关键,“树立优良家风”入法,从微观角度看,为家风败坏、对子女失管失教等划出了法治红线,及时推动家风、家教等基本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规范,补上无法可依的治理短板。从宏观角度看,则进一步呼应了德治与法治相得益彰的时代大命题。法律作为道德的底线,其维系着道德的发展保障,中国底色的传统文化有凝聚力,但同样需要法律的刚才能有效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6.
美好家风是营造党风政风民风的基石。传承和弘扬伟人家训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家训文化,领导重视、精心谋划、高位推进,干部带头树好示范标杆,汇聚成果以放大综合效用等,是洪泽营造美好家风的创新举措。洪泽营造美好家风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催生了一批崇德尚廉、修身守正的模范干部和优秀党员,更促进了睦亲齐家、仁爱和美的社会风尚的形成。洪泽家风家训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经验证明:美好家风是涵养党风、政风、民风的源头活水;家风建设需要抓好"关键少数"和典型示范、传承和创新优秀家风文化,注重宣传引领和家风建设氛围营造、加强廉洁家风监管、创新家风建设考核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习近平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传承并践行的价值观念,泉州家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深入挖掘泉州家风文化的当代价值,探索具有泉州特色的家风文化实践路径,为破解家风建设现实困境、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家庭是家教家风的承载主体,家教是家风的弘扬手段,家风是家庭道德的基本标识,三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从理论之维看,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本质要求;从历史之维看,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新时代弘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的需要;从社会发展之维看,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新时代应对家庭结构嬗变的需要;从现实之维看,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新时代提高家庭道德水准的需要。实现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需要回归最基础的家庭场域,从重视家庭教育、培育优良家风、弘扬家庭道德、建设文明家庭等方面着手,共同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相似文献   

9.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家风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其特有的传承方式和感染力在提升国民素质和道德品质方面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认识到培育、传承、建设优良家风对于发展良好党政社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多次讲话,为新时期的家风注入了新的内容,形成了修身齐家的价值理念、廉洁自律的道德准则、正心诚意的人格气质、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范等一系列家风建设思想,为我国家风建设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在习近平总书记家风建设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应该着力从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传承家庭美德、党政领导干部带头树立好家风、表彰"最美家庭"等方面入手来推进我国社会的家风建设.  相似文献   

10.
唐建兵 《江淮论坛》2023,(3):124-129
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结,浓缩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在时代变迁中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新内涵,能更好地融入家庭生活、服务社会实践。新时代要始终以习近平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根本指导,结合时代语境和现实需求,深入挖掘阐释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蕴含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同时借助文化创意活动对优秀传统家风文化进行时尚化重构和生活化传承,并应用现代新兴科技为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塑形赋能,不断推陈出新;在百姓生活实践层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创新发展,用生动鲜活、灵活多样的方式展现我国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魅力,提高其现代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彰显其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地理环境制约了雅典国家农业的发展。从量的角度看 ,雅典国家的农业在城邦社会经济生活中不据支配地位 ,难以维持城邦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从质的角度看 ,雅典国家的农业已在很大程度上商品化了 ,属商品经济范畴。因此 ,雅典国家的农业不足以说明城邦社会的农业特征 ,不足为论证城邦社会农业特征之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民族问题的发展将呈现出七大趋势:民族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无法避免的重大问题:民族问题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城市社区将成为民族问题发展的基本单元;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成为民族问题发展的重要变量;少数民族社会结构日益分化;国际移民新群体的身影逐渐显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构将进一步走向深化.综合来看,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不会出现大的民族纠纷.  相似文献   

13.
汉画中有关鹿的画面,可分为猎鹿和神鹿。猎鹿是汉代人对原始社会狩猎活动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反映;神鹿具有升仙工具、阴性象征及祥瑞象征的性质,与鹿的奔走、性情、生育特征、医药功能以及“物候历法”的作用密切相关。在鹿神话的基础上又形成了飞廉、麒麟、天禄等神话。  相似文献   

14.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诠释了二战后美国文学作品中典型的"反英雄"形象。霍尔顿追求生命的"本真",并有保护美好的愿望,但是他不具备英雄的气概和胆量,无法改变"非本真"的成人世界的虚伪和麻木,因此,只能在成长的不可逆转中矛盾挣扎,无法解脱。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灾荒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灾荒频发,死亡人数和惨烈程度在近代史上都是罕见的.这一现象的发生,除了该地区较为复杂的气候和地质、地理环境外,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则是农民的耕地不足与普遍贫困、频繁的战争、政治腐败以及鸦片的大量种植,导致西北地区百姓防灾、救灾能力低下.  相似文献   

16.
崔瑞萍 《晋阳学刊》2011,(4):130-133
汉代碑铭文兴盛,是当时盛行的各文类中的显学,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是,汉代碑铭序文中出现的大量变体、破体现象,却一直没有在文学研究中得到应有的关注。其主要表现是:碑诔文体功能的接近引发以诔文笔法作序;非事功化带来的志怪传奇体渗入;碑铭形制变化影响——碑传文私人化增强,叙述方式由单一描述加入对话;文人的逞才显能心理使赋体、诗歌体流入序文。  相似文献   

17.
确立共青团工作的一般原则包含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共青团工作自身作为系统的内部条件。二是构成共青团工作环境的作为系统的外部条件,即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8.
要提高高校共外资料室书刊资料的利用率 ,需精选书刊资料 ,按国家标准分类、编目 ,并编制专题目录等 ,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宗教背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人。马克思的人,也不仅仅是现实的人,而是现实人和抽象人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灵魂和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早期阶段和后期阶段都是从人出发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和人类的解放。肢解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大量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肢解,从实践上看,其危害是严重的。  相似文献   

20.
唐代小说落第士人的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屡屡落第,有坚持不懈而终成正果者;第二类是落第后,饥寒交迫漂泊他乡,甚至魂归异乡者;第三类是经受落第的打击后,归隐或甚至出家者。其中第一类主要出现在盛唐到中唐的小说中,反映了当时士人积极进取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后两类主要出现在中唐以后,特别是晚唐的小说中,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唐代走向衰败过程中士人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