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前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术后ST段回落、血清炎症因子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0年3月~2010年12月武警总医院发病时间<12 h、拟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95例,按照随机信封法随机分为3组:A组(n=34,术前给予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80 mg,术后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B组(n=34,术前不服用他汀类药物,术后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C组(n=30,术前不服用他汀类药物,术后给予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20 mg/d),观察术后90 min内ST段回落情况以及术后24 h、3 d、7 d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NO合酶(NOS)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90 min内A组ST段回落比例更高,同时回落幅度也更大,与B组和C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 h,A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下降,但与B组和C组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 d和7 d,A组hs-CRP进一步下降,且与B组和C组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 h及术后3 d,A组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水平高于B组和C组,但与B组和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 d,A组NOS水平继续升高,与B组和C组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诊PCI术前一次性给予大剂量(80 mg)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有利于STEMI患者心肌灌注恢复,并能够降低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及辅酶Q10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辅酶Q10在治疗心衰中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氟烷麻醉后,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术后6 w成功建立心衰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阿托伐他汀组、模型+阿托伐他汀+辅酶Q10组,给药组均于术后第7周开始给药,其中阿托伐他汀给药浓度为10 mg·kg-1·d-1,辅酶Q10给药浓度为30 mg·kg-1·d-1,连续给药5 w,1次/d.5 w后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清中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血清中SOD活性,光镜观察心肌纤维化的程度.结果 模型+阿托伐他汀组较模型组血清中MDA含量显著减少(P<0.01),SOD活性显著增强(P<0.01),心肌纤维化程度减轻;模型+阿托伐他汀+辅酶Q10组较模型+阿托伐他汀组MDA含量减少(P<0.05),SOD活性增强(P<0.05),心肌纤维化程度减轻.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辅酶Q10较单独应用阿托伐他汀能进一步保护心肌,减少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血清中MDA含量,增加SOD活性,减轻心肌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心肌损伤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纳入70例成功完成PCI术的UAP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36例)、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组(联合组,34例)。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于术前2 d口服阿托伐他汀80 mg,每日1次,术后继续口服20 mg,每日1次;联合组在阿托伐他汀组基础上,于术前0.5~1.0 h一次性口服60 mg曲美他嗪,术后口服常规剂量曲美他嗪(20 mg,每日3次)。分别于术前、术后18~24 h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I(c Tn 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等炎症因子的表达。结果术后18~24 h,联合组患者c Tn I水平高于正常高值的发生率低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hs-CRP、TNF-α、IFN-γ在联合组下降最显著;然而术后IL-10较术前升高,联合组升高最显著。结论 PCI术前给予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联合负荷剂量曲美他嗪可以更有效地降低PCI围术期炎症因子的水平及术后心肌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对血脂水平正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PCI术后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56例血脂水平正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两组患者分别于PCI术前、术后24 h、术后1个月检测血清PAPP-A 和hs-CRP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24 h与术前比较,血清PAPP-A和hs-CRP浓度均有明显升高,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1个月,两组血清PAPP-A 和hs-CRP水平与术后24 h比较,均有回降,但瑞舒伐他汀组较常规治疗组回降更为明显,两者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使用瑞舒伐他汀能更有效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PAPP-A和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5.
陈晓  刘松 《山东医药》2010,50(5):49-5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衰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羧基端糖基化肽(Copeptin)的影响。方法将40例AMI合并心衰患者分为两组,行PCI前观察组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d,对照组口服20 mg/d;两组均在行PCI前1 d,术后1、3 d检测血清hs-CRP,入院24 h、行PCI前1 d、术后1 d检测血清Copeptin。结果与入院24 h、术后1 d比较,两组术后1、3 d血清Copeptin明显降低,hs-CRP明显升高(P均〈0.05),以观察组血清hs-CRP降低明显(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AMI合并心衰患者行PCI后的血清hs-CRP,降低其心血管事件和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概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辅酶Q10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心衰大鼠氧化作用、心肌重构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被结扎并饲养6w的24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辅酶Q10+阿托伐他汀组,每组6只,灌胃给药5 w后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全心及左室肥厚指数(HW/BW,LVHW/BW)、非梗死区心肌解偶联蛋白2(UCP2)的水平.结果 联合应用辅酶Q10及阿托伐他汀能明显升高SOD活性,降低血清MDA的含量及心肌肥厚指数、下调UCP2的水平(P <0.05 ~0.001).结论 辅酶Q10联合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抗氧化作用,下调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心肌细胞内UCP2的水平,降低心肌肥厚指数,改善心肌重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中国患病人群中降低血脂幅度、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之间的差别,以及hs-CRP与血脂降低幅度之间的关联。方法连续入选12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d,另一组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d,分别在入院24h内和服药后1月测定患者血脂、hs-CRP,比较两组和不同亚组患者不同剂量血脂、hs-CRP的变化。结果两组冠心病患者治疗1月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hs-CRP显著下降(均P<0.01),hs-CRP变化值与血脂变化值无相关性,阿托伐他汀10mg/d组和20mg/d组相比,1月后血脂、hs-CRP变化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冠心病患者无论是使用阿托伐他汀10mg/d还是20mg/d治疗1月,都能使血脂水平,包括TC、LDL-C、ApoB和炎症指标hs-CRP显著下降,同时阿托伐他汀的抗炎作用与降脂作用本身无相关性,但两剂量间并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用依折麦布预处理对PCI围术期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具有典型稳定性心绞痛症状的患者156例,标准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他汀组78例(阿托伐他汀20mg/晚)与联合组78例(阿托伐他汀10mg/晚+依折麦布10mg/晚),治疗7d后行PCI,分别于PCI术前、术后8、24、48h和7d检测hs-CRP。结果与PCI术前比较,术后7d2组TC、LDL-C均明显降低(P0.01),且联合组术后较他汀组降低更明显(P0.05);与PCI术前比较,联合组和他汀组术后8hhs-CRP明显升高,术后24hhs-CRP达高峰(P0.01),48hhs-CRP处于升高水平(P0.01),术后7dhs-CRP无明显变化(P0.05);联合组术后8、24[(6.10±2.27)mg/L vs(7.08±3.78)mg/L]和48hhs-CRP水平明显低于同时间他汀组(P0.05),术后7d2组hs-CRP比较无显著差异[(2.02±1.35)mg/L vs(2.15±1.23)mg/L,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用依折麦布较阿托伐他汀单用对围术期急性炎性反应具有更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丁汉元 《山东医药》2010,50(18):38-39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不稳定心型心绞痛(UPA)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细胞凋亡抑制因子(sFas)的影响。方法将87例UAP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予常规治疗,B、C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40、80 mg/d,均于治疗3 d后行PCI。测定患者服药前、手术当天和术后24 h血清MCP-1、hs-CRP、sFas。结果三组患者血清MCP-1、hs-CRP、sFas水平在手术当天较服药前均下降,其中B、C组与服药前比较,P均〈0.05;PCI后24 h 3个指标均显著升高,A组升高最显著,C组升高幅度最小,P均〈0.05。结论短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可有效降低UAP患者PCI后血清MCP-1、hs-CRP、sFas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及辅酶Q10改善心衰大鼠能量代谢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存活的24只大鼠饲养6 w,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辅酶Q10组,每组6只,灌胃给药5 w后测定血清游离脂肪酸(FFA)及非梗死区心肌组织三磷酸腺苷(ATP)含量.结果 联合应用辅酶Q10及阿托伐他汀组大鼠心肌组织中ATP的含量升高,血清FFA的含量降低(P<0.05).结论 联合应用辅酶Q10及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纠正心衰时FFA及ATP的代谢紊乱,改善心衰时心肌重构过程中的能量代谢.  相似文献   

11.
蒋路平  周胜华 《心脏杂志》2007,19(4):452-453,46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罗格列酮对不稳型心绞痛并Ⅱ型糖尿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影响。方法9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并Ⅱ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22例,采用常规的抗凝、扩张冠状动脉及降糖治疗;阿托伐他汀组2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 mg/d;罗格列酮组2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罗格列酮4 mg/d;阿托伐他汀、罗格列酮联合治疗组26例,除常规治疗外,联合使用阿托伐他汀10 mg/d和罗格列酮4 mg/d。用颗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清hs-CRP。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阿托伐他汀和罗格列酮均可使血hs-CRP降低(P<0.05),阿托伐他汀、罗格列酮联合治疗组血hs-CRP下降更显著(P<0.01);阿托伐他汀、罗格列酮联合治疗降hs-CRP的效果优于单用阿托伐他汀或罗格列酮(P<0.05)。结论联合使用阿托伐他汀和罗格列酮可使hs-CRP下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n=37)、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n=24)、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n=29)和健康体检者(n=32)的hs-CRP和PAPP-A水平。同时将ACS患者(包括UAP和AMI组,n=61)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30)和阿托伐他汀干预组(阿托伐他汀10mg/d,n=31),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hs-CRP和PAPP-A水平。结果(1)hs-CRP和PAPP-A水平在UAP组[(16.7±1.24)mg/L,(63.88±1.82)μg/L]、AMI组[(18.52±1.96)mg/L,(66.41±1.24)μg/L]比SAP组[(4.6±1.16)mg/L,(47.56±0.72)μg/L]、正常对照组[(3.2±0.88)mg/L,(45.17±1.28)μg/L]显著升高(P<0.05)。(2)2周后,阿托伐他汀干预组血清hs-CRP和PAPP-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hs-CRP(18.52±2.37)mg/Lvs.(3.58±1.33)mg/L;PAPP-A(67.83±2.15)μg/Lvs.(45.62±1.58)μg/L,P<0.05],且较常规治疗组治疗2周后亦有显著降低[hs-CRP(3.58±1.33)mg/Lvs.(5.23±1.98)mg/L;PAPP-A(45.62±1.58)μg/Lvs.(51.35±2.15)μg/L,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干预可以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反应,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心肌损伤标志物正常并择期PCI的的冠心病患者102例,包括稳定性心绞痛(SAP)4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58例,随机分为两组,大剂量组:术前3 d连续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小剂量组:予常规剂量10 mg。于术前及术后8 h、24 h测定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比手术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肌酸激酶(CK)浓度;并对各指标在UAP和SAP不同人群中的变化进行分析。术后随访1个月了解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①术后8 h,两组cTnI、hs-CRP水平明显增高(P〈0.05),术后24hCK-MB水平亦明显升高(P〈0.05)。大剂量组术后cTnI、CK-MB、hs-CRP水平及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UAP患者中大剂量组的hs-CRP、cTnI、CK-MB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SAP患者,大剂量组仅hs-CRP浓度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术前短期给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有效减少围手术期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炎症因子、调脂疗效的影响。方法对8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术,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10mg/d组(A组)和20mg/d组(B组)各40例,手术当天、术后24h、术后2周空腹采血,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肌钙蛋白的Ⅰ(CTnI)浓度以及血脂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20mg组较10mg组PCI术后血清hs-CRP和CTnI浓度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术后血脂水平较术前略有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介入术后患者血清hs-CRP和CTnI水平升高;阿托伐他汀能降低冠脉介入术后患者血清hs-CRP和CTnI水平;20mg阿托伐他汀治疗较10mg阿托伐他汀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术前顿服大剂量(80 mg)阿托伐他汀对急诊PCI患者心肌灌注状态的影响.方法 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发病6h内的患者102例,根据PCI术前即刻顿服阿托伐他汀的剂量分为常规剂量组(20mg)52例和大负荷量组(80 mg)50例.两组均行急诊PCI,术后均予阿司匹林200 mg,氯吡格雷75 mg,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1次/d.采用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评价心肌血流灌注情况,比较两组术后TMPG2、3级(灌注良好)者所占比例.分别于PCI术前即刻、术后12、24、72 h测定血清胎盘生长因子(PLGF)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观察两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大负荷量组TMPG 2、3级者所占比例(95.7%)高于常规剂量组(81.6%),P<0.05.PCI术后,两组血清PLGF、hs-CRP水平较术前升高,术后24h高于术后12 h,术后72 h较术后24h有所回落(P均<0.05);术后24、72 h大负荷量组血清PLGF、hs-CRP水平低于常规剂量组(P均<0.05).结论 80 mg负荷量阿托伐他汀术前顿服能更好地改善行急诊PCI患者的心肌灌注,可能是通过减少PLGF、hs-CRP的释放、抑制炎症反应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炎性因子的血清水平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以及阿托伐他汀对炎性因子干预作用。方法入选冠心病确诊患者90例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受试者24例(对照组);冠心病患者中有急性冠脉综合征(ACS)62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P)28例,单支病变34例、双支病变46例、三支病变1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组(n=23)、10mg/d治疗组(n=21)和未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空白对照组,n=18)。测定所有受试者术前、术后4h、术后1d及术后7d血清PAPP-A、TNF-α、IL-6的水平。结果ACS患者血清PAPP-A、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三支病变组患者之间血清PAPP-A、TNF-α水平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服药前相比,ACS患者血清PAPP-A、TNF-α、IL-6水平在服用他汀药物术后,术后7d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APP-A、TNF-α、IL-6水平与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及冠脉狭窄程度有关;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降低ACS患者PCI术后PAPP-A、TNF-α、IL-6表达水平,并呈剂量-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7.
张树锋  段小嬿  关浩增  陈英 《内科》2013,8(1):4-6,1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A组和治疗B组,三组患者均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A组患者睡前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B组患者睡前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均在入院48 h内开始用药,治疗8周。分别检测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IL-6、TNF-α和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三组患者TC、LDL-C、hs-CRP、IL-6和TNF-α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治疗A组和B组下降更显著(P〈0.05或P〈0.01);三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均显著改善(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B组TC、LDL-C、hs-CRP、IL-6、TNF-α显著降低治疗A组TC、LDL-C、hs-CRP明显降低(P〈0.05或P〈0.01);治疗B组的LCL-C、hs-CRP显著低于治疗A组(P〈0.01);治疗B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比治疗A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脂水平及血管炎症反应,明显提高血管内皮舒张功能,20 mg/d剂量比10 mg/d剂量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介入术前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术后肾功能改变的影响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 270例ACS患者根据术前hs-CRP值分为3组:hs-CRP升高组(hs-CRP≥3 mg/L,n=176)、hs-CRP轻度升高组(hs-CRP 1 ~3mg/L,n =60)和hs-CRP正常组(hs-CRP<1 mg/L,n=34)。根据术前阿托伐他汀的用量,将176例hs-CRP升高组患者进一步分为阿托伐他汀10 mg组(n=49)、20 mg组(n=66)和40 mg组(n=61)。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分别测定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胱抑素C(Cys C)及hs-CRP,根据Scr计算出肌酐清除率(CCr),据Cys C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以术后发生对比剂急性肾损害(CI-AKI)为因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肾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结果 (1)与hs-CRP正常组相比,hs-CRP升高组术后Cys C和Scr较高,而GFR较低(P<0.05),hs-CRP轻度升高组术后Cys C较高、GFR较低(P<0.05),而S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70例患者中106例发生CI-AKI,总发生率39.26%。Hs-CRP升高组76例(43.18%),hs-CRP轻度升高组23例(38.33%);hs-CRP正常组7例(20.59%),3组间CI-AK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3,P<0.05)。(3)在hs-CRP升高患者,40mg阿托伐他汀组术后GFR高于10 mg与20 mg阿托伐他汀组(P<0.05),Cys C与hs-CRP低于10 mg阿托伐他汀组(P<0.05),20 mg阿托伐他汀组术后hs-CRP也低于10 mg阿托伐他汀组(P<0.05)。(4) 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使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是术后发生CI-AKI的保护因素(20 mg阿托伐他汀:OR =0.15,95% CI:0.06 ~0.33,P=0.001;40 mg阿托伐他汀:OR =0.10,95% CI:0.04 ~0.23,P=0.001),而术前高水平hs-CRP(OR=2.06,95% CI:1.01 ~4.23,P=0.048)、糖尿病(OR=10.71,95% CI:5.29 ~21.70,P=0.001)、高龄(OR=2.64,95% CI:1.05 ~6.63,P=0.038)、肾功能不全(OR =5.14,95% CI:1.13 ~ 23.39,P=0.034)是CI-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比剂对ACS患者可造成肾功能损害,特别是对术前hs-CRP升高患者,高hs-CRP是肾功能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PCI前给予40 mg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术后炎症水平,并减少对比剂对肾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脉造影术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肾功能的影响,并对其可能机制进行分析。方法纳入我院因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接受冠脉造影术或PCI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常规剂量治疗组(常规组,20mg/d,n=60)和阿托伐他汀高剂量治疗组(高剂量组,术前40mg/d×3d,术后20mg/d,n=60)。术前、术后24h检测血清不规则趋化因子(FKN)的水平,术前、术后3天和术后7天检测血肌酐(Scr)、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胱抑素(Cys)等,同时分析FKN与上述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术后24h高剂量治疗组FKN浓度低于常规剂量治疗组(P〈0.05);术后3天高剂量组患者Scr、Cys低于常规组,而eGFR则高于常规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对比剂肾病(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CIN)发病率存在统计学差异(6.67%vs.16.67%,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KN浓度与患者Scr、Cys水平呈正相关,与eGFR呈负相关(P〈0.05)。结论术前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预防CIN,其机理可能与FKN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ACS病人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104例有临床症状或冠脉造影结果证实冠心病病人,根据阿托伐他汀剂量的不同分为10 mg组、20 mg组、40 mg组,测定基线和第1周及第4周PAPP-A和hs-CRP水平。结果 7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浆PAPP-A、hs-CRP水平高于稳定心绞痛病人(P<0.05)。与用药前比较,10 mg组、20 mg组PAPP-A和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40 mg组在第4周时降低PAPP-A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PP-A在ACS中显著升高,高剂量他汀能降低它的水平,而低剂量的他汀无此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