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
考证太平天国洪秀全、杨秀清等上层人物以及下层士兵与百姓的神秘主义的神鬼观念及其行为,可以发现,他们所理解的上帝实际上就是能解决一切现实问题、满足人们世俗需求的中国式的神灵,而非<圣经>所言的上帝,即不直接干预和处理人间事务的神.这种神灵观念与道教法术紧密结合,彰显出太平天国宗教信仰的道教本性.而国民对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与选择,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范式对外来文化的过滤,是天父信仰道教化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雷雨>中的命运观一直是学术界观注的焦点问题,但关注往往停留在价值评判层面,很少有人对其学理内涵进行剖析.<雷雨>中的神秘主义思想观念很多,构成其思想本体功能的除命运现以外,还有天意思想和上帝观念.相比较曹禺所稔熟的<圣经>文本中的"上帝"形象可以包含"命运"、"天意"以及与"上帝"相类似的"宇宙主宰"、"第九个角色"等观念的特点,成为真正的<雷雨>的神秘主义思想本体.而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悲剧艺术的审美功能方面,从作者的创作初衷看与学术界习惯上所说的现实主义并没有多少必然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上帝死了"使得西方世界的人们摆脱了中世纪宗教枷锁的束缚而获得了自由,但自由有时却成为了一种堕落和沉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西方哲学界兴起的对宗教信仰的关注反映了现当代人们对放弃宗教信仰的反思.美国犹太作家辛格力图在其代表作<卢布林的魔术师>中用文学的方式探讨宗教信仰在个体生活中的发生机制,用主人公雅夏的精神探索来印证西方宗教哲学思想中的相关理念,用雅夏的故事来阐明他所理解的上帝信仰的基本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上帝”观念是拜上帝教教义中最重要的内容,它源于《劝世良言》,是中西合壁的产物,在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中起了兴奋剂和麻醉剂的双重作用.作者较系统地分析了“上帝”观念对太平天国历史和思想的影响,并对洪秀全和洪仁玕的宗教观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外政策的异同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5.
道教神仙思想与中国民间信仰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道教神灵的产生离不开民众的参与;道教一系列敬神仪式因为不断迎合民众的需要而富于旺盛的生命力,在中国社会长盛不衰;民众也期望借助于神灵来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与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6.
清人李汝珍于儒、释、道无所不窥,在<镜花缘>中表现出他深受道教观念的影响,而立善修德是基思想核心所在.在<镜花缘>中道教的立善修德是由对凡俗人生的否弃开始的,以唐敖等人游历海外的奇闻逸事影射并否弃天朝现实,以唐闺臣为首的群芳命运的无常空幻来否弃现实的凡俗人生,这些都是昭示<镜花缘>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西方科学家视野中科学与宗教是和谐一致的关系.西方科学家都具有强烈的宗教信仰趋向,这种趋向决定了他们视野中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但是,这些科学家信仰的上帝与一般人所信仰的上帝是有区别的一般人信仰的上帝是拟人化的上帝,而西方科学家信仰的上帝是安排自然秩序的上帝;西方科学家在从事科学活动中从不怀疑自己的追求与宗教信仰的一致性;科学与宗教相互依存并不存在冲突,科学属理性知识而宗教属人类信仰,二者各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目的,科学解决的是实然问题而宗教解决的是应然问题.  相似文献   

8.
道教的"三清"是指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和太上老君.这三位神灵都是中国道教中最主要的神灵.一千多年以来,供奉"三清"神灵的"三清殿"也是每一座正规道教宫观中最主要的建筑.然而,在道教史上,这三位神灵原来分别是中古时代不同道派或经系最主要的神灵.元始天尊是东晋末年灵宝经所创立的最高神,太上大道君是东晋中期上清经所创立的尊神,而太上老君则是东汉末年天师道所创立的最高神.文章认为,这些分属于不同道派的尊神之所以最终能构成一个完整并且影响极为深远的"三清"神灵体系,与东晋末年古灵宝经的"灵宝自然天文"的神学理论密切相关,而"三清"神灵在道教中的正式确立则在唐朝前期.文章还认为,道教"三清"的形成既代表了道教史上具有关键意义的神灵走向"体系化"和"秩序化"的趋势,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中古道教从早期道派分立、神系与教义歧异冲突,到逐步走向整合与统一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9.
在道教典籍中,葫芦被视为中有日月的小宇宙"壶天”,彝族丧俗亦认为人死后魂归"壶天”(祖灵葫芦).道教与彝族信仰如此相近,是因为道教吸收了先秦方士的神仙思想,而神仙思想源出西羌,彝族正是远古羌人的遗裔.彝族魂归"壶天”、"洞天”,正是道教仙境"壶天”、"洞天”由来的民俗基础.  相似文献   

10.
对于四川道教创始者"三张"的<老子想尔注>,本文着重论及了两个方面的问题文本的保存和改造;初期道教面貌的真实反映.笔者认为<想尔注>是蜀中道德经学的一门男类学术,其中有不少精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