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白金  李梅 《中国保健》2010,(3):120-121
为了探讨复发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笔者对60例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周业旺 《现代保健》2010,(32):97-98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对78例青年脑梗死患者(≤45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血压病为青年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脂血症、吸烟、糖尿病和大量饮酒等是常见的危险因素。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结论高血压是青年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吸烟、糖尿病及饮酒等与青年脑梗死的发病有一定关系,积极防治各种危险因素,可有效减少青年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救治措施。方法笔者所在医院于2005年11月~2008年11月对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及治疗方法探讨。结果23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CT检查证实为继发脑梗死者34倒,占本组患者的14.29%(34/238)。重症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GCS、低血压或休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脑疝、糖尿病等。34例继发脑梗死的患者中恢复良好15例,中残6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4例。结论重症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的后果比较严重。伴颅内血肿、脑水肿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GCS评分较低的继发脑梗死患者预后较差,但如能及早诊断,合理治疗,可以减轻继发脑梗死发生的脑损伤,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50岁以下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对高危青年人的脑梗死一级预防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头颅核磁结果,将156例50岁以下患者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收集临床脑梗死危险因素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男性、吸烟、饮酒、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患者在脑梗死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与非脑梗死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年以高血压、吸烟、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主要的脑梗死危险因素,对这类人群应尽早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神经内科2 096例脑梗死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有164例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率7.8%,感染331例次,例次感染率15.8%;主要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占41.4%;检出病原菌14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1.8%,革兰阳性菌占20.6%,真菌占27.6%;年龄>70岁、入住ICU、手术、意识模糊、营养状态差、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脑出血、气管切开等因素是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率很高,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人手术后脑梗死的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了11例手术后脑梗死病例。结果老年患者具有高血压、心脏病及糖尿病等多个脑梗死高危因素。脑梗死均发生于术后1~7d。结论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是手术后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手术血液流变学和凝血机制的改变、血压偏低、血糖增高、血容量不足所致的脑低灌注是手术后脑梗死的重要因素。围手术期对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的及时诊断和治疗,是防止术后脑梗死发生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抗抑郁治疗能否增加高危轻症脑梗死患者对卒中危险因素的控制能力,以降低卒中复发风险。方法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入住于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具有连续资料的急性轻症脑梗死患者98例,对53例同时有糖尿病、吸烟、高血压病以及血脂异常多种危险因素的轻症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进行了早期识别和口服药物干预、进行长期随访,并与45例未予以抗抑郁药物的轻症脑梗死患者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抗抑郁治疗能提高高危轻症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轻症脑梗死患者对卒中危险因素的控制能力,以降低卒中复发风险。结论对高危轻症脑梗死患者予抗抑郁治疗能增加患者对卒中危险因素的控制能力,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卒中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按相关因素进行比较。结果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皮层梗死、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以及进行溶栓治疗是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脑栓塞、大面积腑梗死、皮层梗死、糖尿病患者发生梗死后出血的机率增大,及时行影像学检查可以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研究引发老年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如何防治。方法:研究对象选择的是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脑梗死老年患者,其中没有肺部感染的患者26例,发生感染的患者34例,研究影响其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防治的方法。结果:两引发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的因素有年龄、意识障碍、病史、球麻痹等。结论:对老年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进行危险因素的分析,并及时干预,从而减轻这些危险因素对患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尿病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观察分析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0年3月该院住院的30例糖尿病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对患者的有关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结果本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9例,其中5例1个月内发展为脑卒中,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复发12例(占40%),22例得到随访。结论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是脑梗死重要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应加强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提高临床对TIA的诊治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6年2月南京鼓楼医院收治的16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发生脑梗死的病例。将其中发生脑梗死的45例TIA患者分为观察组,未发生脑梗死的115例TIA患者分为对照组,分析引起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60例患者中颈内动脉系统TIA有90例,其中有19例发生脑梗死(21.11%);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有70例,其中有26例发生脑梗死(37.14%)。3个月内发作次数≥5次、TIA发作时间≥30 min、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治疗时间≥6 h是引起TIA发展为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发作时间长、发作频率高、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未及时接受治疗的TIA患者容易发展为脑梗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HT)发生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指导方向。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116例行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溶栓后有无发生出血转化情况分为出血转化组与无出血转化组,其中出血转化组有24例,无出血转化组有92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其出血转化发生的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出血转化组患者第一次出血部位主要包括:颅内出血、皮肤出血、泌尿系统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皮肤出血与其他出血部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前高舒张压≥90 mmHg、大面积脑梗死、溶栓前NIHSS评分20分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主要是以皮肤出血为主,溶栓前舒张压≥90 mmHg、大面积脑梗死、溶栓前NIHSS评分20分是其发生的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对此要予以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和护理干预,为有效地预防及治疗青年脑梗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病因、危险因素、相关治疗及预后康复护理。并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早期规范的康复训练等护理干预。结果诱发青年脑梗死疾病常见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烟、酗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因素。72例患者中24例动脉粥样硬化,占33.3%;12例因血管栓塞诱发,占16.7%;腔隙性脑梗死10例,占13.9%;16例因其他原因所致的脑梗塞,占22.2%;10例患者原因不明,占13.9%。治疗结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引起青年脑梗死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及脂质代谢异常,早期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有效地降低青年脑梗死的发病率。对已发病的患者早期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脂、血糖及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50例和非脑梗死患者53例,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血脂、血糖以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脑梗死组的Hcy、FPG、LDL-C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脑梗死组(P<0.05),中老年脑梗死患者的Hcy、FPG、TC、HDL-C、LDL-C均显著高于青年脑梗死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FPG、LDL-C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脂、血糖及Hcy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为临床诊治脑梗死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复发危险因素,为脑梗死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48例复发脑梗死患者和124例初发脑梗死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酗酒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TIA病史等危险因素;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筛选阿司匹林抵抗者,并统计分析两组危险因素差异性。结果单因素卡方检验显示阿司匹林抵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男性是脑梗死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男性与脑梗死复发关系密切。OR值分别为6.981、4.952、2.945和2.52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男性是脑梗死复发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此外阿司匹林抵抗可能也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并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 对1997年1月-1999年12月住院治疗的1054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脑梗死并发医院感染298例,感染发生率28.3%,以下呼吸道最多见,占41.6%,其次为泌尿道,占30.2%;老年、侵袭性操作,吸烟史,抗生素预防性应用、血糖,中线移位,意识障碍程度,住院日,丘脑梗死9项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而胆固醇则为医院感染的保护因子。结论 脑梗死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应引起重视,尽可能把脑梗死并发医院感染控制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定植真菌的分布特点,旨在为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2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出现下呼吸道真菌定植的患者进行病原学分析,同时对急性脑梗死合并下呼吸道真菌定植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脑梗死患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预后措施。结果 2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下呼吸道标本中,检出真菌感染95份,感染率为45.67%,其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率最高为37.91%,其次为曲霉菌属感染占16.99%;真菌定植分析显示,假丝酵母菌属定植的病例数最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下呼吸道真菌定植的常见危险因素为老年患者、意识障碍、长期应用抗菌药物等;出现下呼吸道真菌定植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与未出现真菌定植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住院时间、病情加重及病死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下呼吸道真菌定植发生率较高,假丝酵母菌属是主要的病原菌,积极控制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下呼吸道真菌定植和提高患者生存的关键,早诊断、早治疗、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是预防急性脑梗死患者下呼吸道真菌定植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实例探讨出血性脑梗死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收集患者的相关资料;另外选择50例无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的相关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资料及相应的治疗恢复情况,探索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年龄、心房纤颤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及梗死指数都影响着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几率,它与使用降纤、抗凝药物无关。结论:导致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常见原因是心源性脑梗死,其独立危险因素是出现大面积的脑梗死或者在梗死后出现大面积的脑水肿,梗死后高血糖也是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100例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患者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00例脑梗死非出血性转化患者的临床及神经影像学资料,列入以下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分析:既往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入院时血压、血糖水平,梗死面积,酗酒,吸烟,心房颤动,高胆固醇血症,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等,对以上因素行卡方检验或t检验,将可能与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有关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筛选出与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心房颤动(OR=5.483,95%CI∶2.756~10.253,P=0.000)、大面积脑梗死(OR=5.252,95%CI∶1.308~21.083,P=0.019)、入院时血糖(OR=4.500,95%CI∶1.029~19.684,P=0.046)、入院时血压(OR=2.050,95%CI∶1.019~3.016,P=0.047)、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OR=2.353,95%CI∶1.198~4.292,P=0.018)为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心房颤动、大面积脑梗死、入院时血糖、入院时血压、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分型,对青年脑梗死的预防提出更好建议。方法:收集2011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18-45岁的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99例作为青年组,收集同期60-85岁患者99例作为老年组。入院均行头颅CT或MRI,及相关血液指标检查,血管相关影像评估,同时用TOAST病因分型研究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分型特点及危险因素。结果:(1)青年与老年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所差异。(2)青年脑梗死TOAST病因分型所占比由高至低依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LAA)38例(38.39%)、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SAA)25例(25.25%)、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CE)13例(13.13%)、其他明确病因脑梗死(SOE)12例(12.12%)和不明原因型脑梗死(SUE)11例(11.11%)。结论:青年与老年脑梗死在危险因素方面不尽相同,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饮酒是青年脑梗死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青年脑梗死病因分型以动脉硬化型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