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一方面,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主要的理论渊源;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新突破和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守连  石菲菲 《理论界》2008,(12):26-27
“以人为本”是中共十六大、十七大突出强调的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人”是马克思研究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当代人的存在状态及理论架构也并没有超出马克思的人学视域。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在新形势、新条件下的明晰阐释。重新研究理解马克思人学思想对于审视当代人的存在状态及其行为规范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向度,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为理论基石的。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唯物史观中包含有丰富的人本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和实践科学的发展观,就要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并最终实现人自由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强调社会发展要实现以人为中心,发展的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以人为本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以人为本的理论内涵及现实要求给予深刻把握。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分析论证了确立以人为本发展观对于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必要性,论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推动中国发展的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类哲学"——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之为人"最为充分的理论自觉的马克思"类哲学",是当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前提.在以马克思"类哲学"为理论基础的科学发展观视野中,"发展"本质上不是"物"的发展,而是"人"自我超越的创造性活动.  相似文献   

6.
人的现代化发展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逻辑内涵以人的本质为逻辑起点,强调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实践性、发展变化性,是人的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价值追求是人的价值,体现了人的现代化发展的功能导向;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在全球现代化背景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确立的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立足马克思人学经典,重新梳理和再认识马克恩人学理论的逻辑内涵、路径与现代价值,对于推动人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 ,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最富生机的生长点。“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身心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个体与社会的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我们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十分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在庆祝建党 80周年大会上 ,江泽民同志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宝库。一、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1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一个关于人的本质的命题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以人的本质理论为基础的 ,对人的本质的…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了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这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文学艺术因其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人性的塑造以及对人的自由发展的促进,本然地承担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作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思想更是文学艺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思想以其对人的生存状况关怀,对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关注,深化了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的真理性的认识,是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张立宏 《齐鲁学刊》2005,23(6):122-124
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实质是要建立适应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个人所有和社会所有完全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是以人为本的;传统公有制实践模式强调了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整体利益而压抑了个人利益,是以国家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正确领会和把握马克思公有制思想的实质,并以此为指导对我国目前实践中的公有制模式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视域内的“人”的出场路径。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人的学说的坚持和发展,也是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吸收国内外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也是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对人的问题的深刻反思与追问所做出的选择。在科学发展观的视域内,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是其本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11.
生态伦理是人之为人的象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人为何需要生态伦理?人类中心主义回答说,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利益;非人类中心主义则宣称,是因为自然存在物本身拥有天赋权利和内在价值。二者对生态伦理都做了外在化的理解,使生态伦理脱离人的内在目的或者成为工具性存在,或者成为奴役人的存在。生态伦理的本质是内在于人的存在,它以生态人性为根据,表达着人类趋善向善的内在需求,是人类实现自我和走向崇高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后工业化、后苏联社会主义和后金融危机时代,要求我们回归"三个维度"的原点;人与自然关系的维度:环境恶化呼唤转换发展方式为新的可持续发展,人与社会关系的维度:社会失衡要求把以人为本贯彻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人与自身关系的维度:主流意识流失催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回归和重构;赋予科学发展新的内涵,制定新的战略和完成新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3.
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在建设中 ,有关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引起了经济学家与伦理学家的各舒己见。针对那种认为市场经济与道德在本性上是相互排斥的 ,因而得出研究经济伦理实属多余的观点 ,拟从市场经济与道德的相互依存关系给予必要的回应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以及发展演变的轨迹,指出它对于我们今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荣共生,有着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5.
论张俭其人     
张俭是东汉“党锢之祸”中的重要人物。在对宦官侯览及其家族的斗争中,他敢作敢为,大义凛然。二次“党锢之祸”后,他望门投止,害得数以十计的家庭遭到诛灭。党锢解禁后,他返回故乡,对政治冷漠,言行低调,前后判若两人。原因在于,他喜欢玩政治却没有坚定的信仰,贪恋政治的荣光却不愿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大难临头,选择逃逸;大难之后,也就不再分辨正义与邪恶。与李膺、范滂相比,他是毫无光彩的一?黄土。  相似文献   

16.
论人的实践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连云 《河北学刊》2003,23(4):59-65
历史的起点就是逻辑的起点。人是大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 ,是在劳动实践中自我创造与发展的 ;物质本体论也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人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把实践作为世界万物的本原的实践本体论违反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随着劳动工具的进步和劳动社会性的日益广泛 ,人的本质也在发展、丰富着。  相似文献   

17.
男人有"格"     
《优雅》2003,(3)
  相似文献   

18.
《看不见的人》描写了天真的黑人青年在美国社会中追求理想、渴望自我实现过程中的苦闷、迷惘和失落感。为了表现其主题,作者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包括运用现实主义、现代主义、黑人民间文化等手段。这也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9.
周易,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包含有丰富而深刻的人格义理,为我们塑造了两个层次的理想人格,君子与圣人.君子是低一层次的理想人格元亨利贞’是君子之德修己’和崇德’是君子之行%君子之上是圣人,具有超越性.盛德大业,天人合一是圣人的特质,法天有为,穷神知化是圣人之行%君子和圣人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人格风范,对当代社会人格重塑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问题报告文学创作相对于以往而言,又有新的发展与进步,且呈现出新的鲜明特色与审美趋向,即主要表现为新的理性启蒙与"人"的重新发现.与以往相比,这次启蒙主要表现出如下新的特点:一、清醒、理智的态度与深邃、细密的分析;二、主要反思"三农"问题与现代化;三、重新"发现"了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过程中作出巨大贡献而又被"遗忘"了的底层民众尤其是农民,表现出对人权、人性与人道主义的深情呼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