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内动静脉畸形CT、MRI、CTA、MRA、DSA等影像学诊断及其与病理学表现的相关性。方法本文收集颅内动静脉畸形54例,其中脑动静脉畸形45例,脑膜动静脉畸形1例,硬脑膜动静脉畸形1例,硬脑膜动静脉瘘7例,并经过CT、MRI、CTA、MRA、DSA及手术(病理)明确诊断。结果CT呈团块状、蜂窝状、结节状、条索状、斑片状或斑点状;MR呈蚯蚓状或线样无信号流空血管影;CTA、MRA、DSA可见引入动脉影及引流静脉影,CT发现钙化及超早期出血较MR敏感。血管造影成像可以反映脑动静脉畸形的大体病理结构。结论不同的影像手段对AVM的诊断各具有价值,结合不同的影像手段完全可以达到诊断定性的目的,影像表现可以反映AVM大体病理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脑动静脉畸形的影像与病理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CAVM)CT、MRI、CTA、MRA、DSA等影像学表现并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收集脑动静脉畸形75例,以手术病理及DSA作为诊断的金标准,比较CT、MRI、CTA、MRA、DSA影像学表现,分析各种影像手段的优缺点。结果CT诊断AVM的敏感性为89.3%(67/75),MR诊断AVM的敏感性为96%(72/75)。CT呈团块状、蜂窝状、结节状或条索状;MR呈蚯蚓状或线样无信号流空血管影;CT发现钙化及超早期出血较MR敏感,MR对血肿的分期敏感。CTA、MRA、DSA可见瘤巢、引入动脉影及引流静脉影,CTA、MRA分辨率不及DSA,DSA对AVM内部结构的显示不及CTA、MRA。影像学表现可以反映脑动静脉畸形的大体病理结构。结论不同的影像手段对AVM的诊断各具有价值,结合不同的影像手段完全可以达到诊断定性的目的.影像表现可以反映AVM大体病理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脑动静脉畸形的影像学表现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目的 探讨脑内动静脉畸形CT、MRI、CTA、MRA、DSA等影像学表现并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收集脑动静脉畸形75例,以手术病理及DSA作为诊断的金标准,比较CT、MRI、CTA、MRA、DSA影像学表现,分析各种影像手段的优缺点.结果 CT诊断脑动静脉畸形的敏感性89.3%,MR诊断动静脉畸形的敏感性96%.CT呈团块状、蜂窝状、结节状或条索状;MR呈蚯蚓状或线样无信号流空血管影;CT发现钙化及超早期出血较MR敏感,MR对血肿的分期敏感.CTA、MRA、DSA可见瘤巢、引入动脉影及引流静脉影,CTA、MRA分辨率不及DSA,DSA对动静脉畸形内部结构的显示不及CTA、MRA.影像学表现可以反映脑动静脉畸形的大体病理结构.结论不同的影像手段对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各具价值,结合不同的影像方法完全可以达到诊断定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内动静脉畸形的CT、MRI、MRA、DSA等影像学表现,重点分析低场MRI、MRA对脑内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脑动静脉畸形20例,以手术病理或DSA作为诊断的金标准,通过影像成像技术本身的特点,分别比较CT与MRI,MRA与DSA在诊断cAVM中的优缺点,从而总结出低场MRI、MRA对cAVM的诊断价值。结果CT表现呈团片状、蜂窝状、结节状或条索状;MRI呈葡萄状、蚯蚓状或乱线团样无信号流空血管影;CT发现钙化及超早期出血较MRI敏感,MRI对血肿的分期及继发改变更为敏感;MRA、DSA可直接显示扭曲血管团、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MRA分辨率不及DSA,DSA对动静脉畸形内部结构的显示不及CTA、MRA。结论不同的影像手段对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各具价值,结合不同的影像方法完全可以达到定性诊断的目的,MRI及MRA对于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MRI和DSA在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68例脑血管造影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出血性脑AVM,入院前CT检查68例,MRI检查39例,DSA检查21例,同时做两项检查以上的17例,对影像学检查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 CT诊断符合率较低(75%),但可以显示出血、钙化和密度改变;MRI敏感性最高(100%),T1WI、T2WI显示迂曲扩张畸形血管团的流空影,血肿表现多样化,MRA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DSA是明确AVM的“金标准”,但有一定的假阴性(4.8%)。结论 CT、MRI和DSA对出血性脑AVM诊断均有重要价值,3种检查联合运用和综合分析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较全面地评价脑血管畸形。  相似文献   

6.
我科自1995年9月~1999年6月共收治脑动静脉畸形(AVM)出血患者26例,全部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查及C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AVM及出血.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MRI及MRA在脑血管畸形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血管造影和手术病理症实的脑血管畸形16例,包括动静脉形(AVM)12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所有病例均行CT、MRI平扫及MRA检查,MRA采用3D-TOF法。结果:AVM的CT平扫主要表现为低,等或高混杂密度,部分伴钙化,合并急性出血者呈高密度,MRI扫描T1W1、T2WI上呈迂曲扩张畸形血管团的流空影,血肿表现多样化,MRA显示供血动脉,引流静脉良好,海绵状血管瘤CT平扫平等,高混杂密度,多样化钙化。MRI有其典型表现,外周低信号环围绕中央“桑葚状”混杂信号,MRA未显示畸形血管,结论:CT、MRI及MRA在诊断脑血管畸形中各有不同诊断价值,联合运用和综合分析,可提高诊断准确率,较全面地评价脑血管畸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双期脑血管成像在诊断脑动静脉畸形中的临床应用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脑动静脉畸形的16层螺旋CTA及CTV表现。结果动脉期CTA能较好地显示AVM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及部分早期引流静脉;静脉期CTV显示了AVM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扩张的引流静脉。结论16层螺旋CT双期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脑动静脉畸形的影像特征,是诊断本病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畸形的CT、MRI及MRA诊断(附1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MRI及MRA在脑血管畸形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血管造影和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血管畸形16例,包括动静脉畸形(AVM)12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所有病例均行CT、MRI平扫及MRA检查,MRA采用3D-TOF法。结果 AVM的CT平扫主要表现为低、等或高混杂密度,部分伴钙化,合并急性出血者呈高密度。MRI扫描T  相似文献   

10.
64排螺旋CT对脑动静脉畸形诊断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剑辉  汤连志  于红   《中国医学工程》2011,(10):136-13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脑动静脉畸形(AVM)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至至今,因疑诊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在我科接受CT检查患者43例,对其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1例在CT显像下呈阳性,有28例出现钙化,21例平扫为均匀稍高或等密度不规则颅内团块影,5例表现为高密度灶轴位,阳性图片经过VR、MIP、CPR、VE各种重建方式处理后的图像,均能够观察到畸形血管团和增粗迂曲血管影像。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MSCTA最大优势在于安全、方便、快速、准确,无DSA及MRA检查禁忌证,适合于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检查,尤其适用于合并脑出血的急重症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发性大动脉炎(TA)颈部MRA检查价值。方法:对连续5例TA作了MRA检查,其中3例作了X线血管造影,对此分析MRA的诊断价值。结果:MRA均准确地显示了狭窄、闭塞的颈部血管及其侧枝循环。结论:MRA是诊断TA的一种优良的无损伤性血管成像方法,尤其适合于TA活动期及治疗后随访病例的影像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表现与冠状动脉病变形态学特性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根据Braunwald分极积分标准确定UA患者的临床分级及积分,并将96例UA患者分为A(积分〉3,n=18)、B(积分≤3,n=15)两组,对照分析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住院4周内心脏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①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显示:冠状动脉复杂性病变(偏心性狭窄或伴有溃疡、弥温性不规则血栓形成及完  相似文献   

13.
①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病人血管结构异常的影像学特点、分型及临床意义。②方法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病人进行DSA或MRA检查,对发现的33例血管异常者进行系统分析,并将其尝试性地进行分型。③结果将椎-基底动脉结构异常分为锁骨下动脉型、椎动脉型、基底动脉型和大脑后动脉型4个类型,每型又分为2~5个亚型。椎动脉型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病人血管结构异常的主要类型,占60.53%,其次为基底动脉型、锁骨下动脉型和大脑后动脉型。④结论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有其血管结构异常的发病基础。椎动脉血管结构异常是最常见的导致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血管性病因。血管结构异常因其成因、年龄等因素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病变类型;将异常的血管进行分型,有助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4.
自1985年至今,我院收治11例经脑血管造影诊断的烟雾病患者。按照日本厚生省本病诊断标准,9例为确诊病例,表现为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前动脉、中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其中6例在双侧颅底可见烟雾状异常血管网,3例见单侧血管网;2例为可疑病例,仪表现为单侧上述异常改变。强调应严格烟雾病的诊断。本组采用颞浅动脉一硬膜脑贴敷术治疗患者1例,效果良好,结合日本该病治疗现状讨论,间接血行再建方法仍不失为烟雾病患者的合理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150例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1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结果。结果示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及动脉炎为SAH主要病因,分别占36.67%,12.67%,8.6%。脑血管造影正常者41.3%,与SAH后病变本身变化或隐匿性血管病变未能被显示有关。早期脑血管DSA检查有利于颅内血管病变的及时诊断与治疗,并可减少SAH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影像(CDFI) 评价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的疗效及诊断其复发的价值。方法: 对36 例肝癌患者栓塞前后CDFI、血管造影和CT 做对照分析。结果: 36例中34 例(94-4 % ) 栓塞前CDFI显示有血流, 分为4 组图形: ①肿瘤周边搏动性血流; ②肿瘤内搏动性血流; ③肿瘤周边连续性血流; ④肿瘤内连续性血流。血管造影与CDFI对照,前2 组发现相应血管, 其余2 组未见相应血管。栓塞2 周后, 36 例中21 例(58-3 % ) CDFI出现彩色血流; 28 例再次血管造影显示所有肿物供血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再通。CDFI血流类型及血管造影显示的血管数与肿瘤大小有关。结论: CDFI评价肝癌栓塞疗效及诊断其复发的可靠性高, 是一种无创性、可重复和经济的影像检查方法, 可帮助确定再次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MRA评价的价值与限度。方法:临床拟诊颈动脉硬化性狭窄13例,多发性大动脉炎3例,行2DPC冠状面定位成像后,作2DDTOF成像,MIP重建。所有病例2周内都作了DSA。血管狭窄按ECST方法计算,分四级。结果:MRA评估正常或轻度狭窄的准确度达96%,只3%的血管过高评估为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及闭塞病变的准确度都达到100%,无一例高估或低估。2例中度狭窄有1例低估。结论:MRA是一种很有用的评估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的术前检查方法。但目前MRA尚不能完全代替DSA。  相似文献   

18.
用双联式超声扫描仪(Ultrasonic Duplex Scanner)观察20例闭塞性脑血管意外病人的颅外颈动脉。每个病人均做了双侧颈动脉实时B超和多普勒频谱,共40根颈动脉。其中2例左侧颈动脉未探测清楚,占5%。其余38根颈动脉中,10根发现斑块,占26.3%。2根颈动脉内膜溃疡,占5.3%,其中一根内膜溃疡合并斑块。多普勒频谱证实大于50%狭窄20根,占53%。10~49%狭窄4根,占11%。小于10%狭窄2根,占5.3%。其中4根做了脑血管造影,占11%,均未发现明显的狭窄和闭塞。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114例按冠状动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病病组及不同程度病变组,对其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组与病变组间、正常组与不同程度病变组间纤维蛋白原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病变组内部两两比较显示有递增趋势。结论 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对于冠心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了71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990~1997年)所有病例均要据其临床特征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证实,本病为局部脉络膜毛细血管渗漏性增加,色素上皮缺损,浆液由脉络膜经玻璃膜进入色素上皮下,再穿过色素上皮缺损处渗漏到视网膜神经上皮下造成盘状脱离,本病原发部位在色素上皮下,玻璃膜而非视网膜炎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