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通过对化学矿产地质铖的科研课题和获奖成果的分析可知,地质科研工作在硫,磷,钾,硼等矿种的理论研究和为找矿及勘查及服务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选矿研究为资源评价,若在型矿山的生产和建设做了应有的贡献,在常温,低碱浮选矿上取得了突破,但科研工作中着选题,人才,合作及深入研究方向的问题,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为化肥和基础化工提供原料的中国化工矿产地质事业,43年来,在对磷、硫、钾、硼、锶、钛等资源的找矿勘探及科研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但面对今后加速发展化肥工业的形势,尚需在深化地质工作改革、拓宽找矿领域、加强农用矿产资源地质找矿、重视科研及人才培养工作等方面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3.
我单位一九八三年的科研工作,在认真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方针,强调科研的经济效益,明确科研必须紧密结合生产,为地质找矿服务的思想,运用现代成矿理论,开展成矿予测和找矿新技术、新方法等研究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进展民,全年共提交各种研究,实验及研制的阶段性或总结性成果89项。  相似文献   

4.
为总结交流地质矿产研究成果,推动地质科研工作,陕西地质局于10中旬在西安召开了矿产地质研究成果评审会议,对该局近几年来取得的五项重大矿产地质科研成果报告进行了评审。从会议评审的各项科研成果来看,有关质地队、综合研究队,在陕南勉、略、宁地区,小秦岭石门—石坡地区,旬阳公馆汞矿区及眉县—户县铜矿带,结合矿产普查勘探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取得了较好的、具有一定水平的成果。在成矿地质特征、成矿控制条件、成矿作用方式和成矿规律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新的更加接近客观实际的论点,为指导今后找矿工作,进行成矿预测,提出了地段和地区;为进一步提高陕西省矿产地质找矿水平提供了一批  相似文献   

5.
黔西南卡林型金矿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西南卡林型金矿集区作为滇黔桂"金三角"重要组成部分,自发现以来,一直是地质科研工作研究的热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迄今在金矿床的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等方面仍存在争议。本文在黔西南卡林型金矿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三年,西北五省(区)地质部门在地质找矿和科研工作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新进展。现根据各单位编写的进展综述,将主要进展简述如后。一、地层古生物方面 (一)陕西秦岭地区 1.在《陕西宽坪群、陶湾群层序划分及其含矿层位研究》中取得如下成果:  相似文献   

7.
贵州遵义地区锰矿自发现以来,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勘查和科研工作,探明了以铜锣井大型锰矿床为代表的大小矿床10余个,并对锰矿的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沉积环境、矿床成因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进展,是我国重要锰矿成矿区,也是贵州省重要的锰矿资源基地。  相似文献   

8.
青海西宁盆地和民和盆地以南,化隆盆地以北,东西横亘着呈平缓S形的狭窄挺拔的拉脊山脉。解放以来,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青海省地质局、中国科学院地质所及西北地质科学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了大量的地质和科研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地质资料,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我们自1972年以来,对该区火山岩及与其有关的铜矿成矿远景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以下一些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40周年以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4个时期。本文分别论述了各个时期,水文地质工作在区域普查、城市及工业供水勘探、农田灌溉,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为国民经济建设怍出的重大贡献。同时也论述到工程地质工作,特别在水坝建设与铁路新线勘测,以及灾害地质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文中还强调了在科研工作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0.
针对人们对矿产资源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而传统矿产资源管理系统只局限于矿政管理而不能很好地为地质科研工作服务的问题,利用MapInfo 8.0为GIS平台,Visual Basic为开发语言进行二次开发,研制了以地质科研为目的、基于GIS的矿产资源管理系统,它从地质科研人员的工作角度出发,为矿产资源预测、开采及其他各方面科研工作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1.
对淡水水体沉积物磷的环境生态效应的国内外研究热点和领域进行了综述、评价;提出了尽快开展真正内源磷——地质成因磷自然释放的水环境生态效应研究,特别是天然条件下(如人为干扰少的源头河流),富磷河流水体主要初级生产者——藻类生态响应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地质和岩土工程光纤传感监测技术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光纤传感器与常规传感器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已经成为地质和岩土工程监测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光纤传感监测系统的种类、基本测量原理和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发展状况,并对各种传感技术的性能和特点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光纤传感监测技术应用于地质和岩土工程监测尚需研究的相关课题。  相似文献   

13.
海底浅表层信息声探测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回顾了我国海洋仪器研发的历史,综述并对比了多波束测深、侧扫声呐和浅层剖面仪等海底浅表层信息声呐探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经过数十年的海洋技术研发,国内在设备研发、数据资料处理方法研究和探测数据资料应用研究等方面已取得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发现在当前国内海洋技术研发中仍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与国外相关海洋技术尚存在一定差距。以维护海洋权益为目标的系列重大海洋基础勘测项目的启动和深海资源勘查及研究的纵深发展是近年海洋技术得以快速发展的源动力。声学底质分类、声学海底原位测试、动力地貌和构造地貌等是目前海底浅表层声探测信息资料应用于海底科学研究的热点。对海洋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①提高理论研究水平;②加快仪器设备研制的国产化进程;③加强自主知识产权数据处理软件的研发;④进行探测数据资料的深层次利用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研究枯草、生尘芽孢杆菌代谢特性的基础上,考察了两种细菌在不同培养基中的过量摄磷、溶磷行为。进行了高磷贫碳酸锰矿石微生物脱磷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生尘芽孢杆菌较枯草芽孢杆菌有更强的摄磷、溶磷作用;以生尘芽孢杆菌为菌种进行高磷贫碳酸锰矿石的脱磷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5.
海洋中磷的循环与沉积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磷在海洋中的循环与沉积主要是靠生物作用进行的。海洋表层水中的溶解磷几乎全部被海洋植物摄取,海洋植物及动物死亡后最终以生物碎屑的形式沉入海底,在其沉降和到达深层水的过程中大部分被分解、破坏,变成可溶组分又重新返回海水,使深层水中磷浓度提高。含磷浓度高的深层水被上升洋流带到表层后又被生物吸收,重复循环。当上升洋流抵达大陆边缘,特别是遇有陆缘坻存在时,磷等营养物质滞留,导致磷质生物大量繁衍,死亡后沉积,并经成岩作用,便形成大规模的工业磷块岩矿床  相似文献   

16.
微粒质点矿物与微观岩石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微粒质点矿物、微粒岩、微观岩石学的概念,及其在油、气地质和工业应用方面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微观岩石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今后研究工作的要点及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高度演化花岗岩类多为富F的熔体溶液体系 ,具有鲜明的、不同于其他体系的地球化学行为。富F岩浆固相线和液相线的降低和岩浆寿命的延长 ,使残余熔体与热水热液的性状差异减小 ,模糊了岩浆与热液之间的界线。最近对于富F、B和P伟晶岩中熔融包裹体的研究获得了新的进展。在约 70 0~ 5 0 0℃的温度和 1 0 0 0× 1 0 5Pa的压力下 ,在伟晶岩石英中发现两种不同类型的熔体包裹体 ,一种是富硅酸盐、贫水的熔体包裹体 ,另一种是贫硅酸盐、富水的熔体包裹体。两种熔体在硅酸盐 (+F +B +P) 水体系的溶离线边界上同时被圈闭。这表明 ,在地壳浅部侵位的侵入体 ,当温度≥ 70 0℃时 ,水在富F、B和P的熔体中可以无限混溶 ;而一旦温度降低 ,就会分离为两种共存的熔体并伴随强烈的元素分异作用。在溶离线的富水一侧形成与正常硅酸盐熔体有很大不同的高度富挥发份的熔体 ,这种致密、高粘度、高扩散性以及高活动性的超富水 (hyper aqueousmelt)熔体 ,可以与水溶液流体相类比。这为岩浆热液过渡性流体的假说提供了新的有利的证据。此外 ,在这种具有超富水和熔体特征的过渡性流体中 ,微迹元素可能具有特殊的地球化学行为 ,如在许多晚期花岗岩包括淡色花岗岩和伟晶岩中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所显示的四分组效应等。富F熔体溶液体?  相似文献   

18.
2 0 0 0年国际地层冻结和土冻结作用会议于 2 0 0 0年 9月在比利时召开。会议共设 6个专题 :热质迁移、冻结敏感性和冻胀、力学性质、环境土冻结、工程设计和工程实例。围绕这 6个专题 ,介绍了国际冻土力学与工程方面研究的一些主要进展 ,既反映了国际冻土力学与工程研究的水平 ,也代表了 2 1世纪冻土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城市地面沉降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第四届地面沉降国际讨论会及我国“八五”科技攻关成果表明,我国地面沉降研究及防治工作,由于引进系统思维方式、非线性科学的新理论与方法及计算机技术,融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一体进行综合研究,成果显著,目前已进入以数学模型预测为主的动态微量控沉阶段。这要求我们加深沉降机理研究。抽汲地下水形成的地面沉降研究的核心与难点是粘性土中孔隙水运移问题,它也是土体环境地质和外动力地质灾害研究的前缘热点,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岩石圈研究的重要问题与研究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功建 《地学前缘》1998,5(1):99-109
岩石圈研究是80年代和90年代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地球46亿年的历史记录有95%都保存在大陆岩石圈中。大陆和大陆边缘岩石圈的研究最具挑战性吸引力。文中笔者简述了研究岩石圈的现代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岩石圈研究已取得的重大进展,全球地学断面图的编制和综合研究,大陆动力学热点研究,大陆科学钻探工作,岩石圈生物圈计划,同时介绍了青藏高原的研究状况。青藏高原是全球地球科学家从事研究的最佳野外实验室,它的隆升对亚洲及全球都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