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主要研究静电激励/电容拾振硅微谐振梁的激振拾振问题,推导谐振梁的激振与响应的等效数学模型,分析谐振梁的同频干扰问题,建立其等效电路模型,提出一种基于双端激励/双端检测的结构,能够有效的抑制干扰模态和消除同频信号干扰.  相似文献   

2.
在对振弦传感器的特性和工程应用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创新的设计了一种单线圈光电式振弦传感器,同时给出了相应的激振、拾振和测频系统的设计。振弦传感器采用单线圈电磁激振方式,应用光电管结合MCU进行振动信号反馈,不但简化了硬件电路,而且解除了激振和拾振中电磁干扰问题,提高了测量的精度和稳定性。激振中采用的扫频技术也使振弦的起振更加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3.
多路振弦传感器的扫频激振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种基于单片机比较模式的扫频激振技术实现的多路振弦传感器分时激振的新方法。与传统的激振方法相比,具有硬件电路简单、激振效果好、扫频信号频率可控等优点。固态继电器和恒流弱激振电路的应用,减小了电路的电磁辐射,避免了振弦的倍频振动,提高了振弦传感器振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实现谐振式硅微传感器测试仪器的直接校验,以及进行谐振式传感器反馈控制电路的优化研究,设计了能够模拟压阻拾振式谐振敏感元件特性的电路.其中压阻变换是该电路实现的关键.文章采用模拟电路实现对谐振敏感元件的电阻拾振特性的模拟,得到受电压线性控制的交变电阻.对该电路进行了高频特性分析,提出一种可拓宽其频带的反馈补偿技术,从...  相似文献   

5.
介绍一种基于ICL8038的扫频激振技术实现激振单线圈振弦式传感器的新方法,它与传统的激振方法相比,具有硬件电路简单、激振效果好、速度快、可控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基于扫频激振技术的单线圈振弦式传感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一种用扫频激振技术实现激振单线圈振弦式传感器的新方法 ,它与传统的激振方法相比 ,具有硬件电路简单、激振可靠、激振频率可控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温殿忠 《传感技术学报》2007,20(6):1249-1252
设计了一种微泵硅膜振动拾振传感器.该传感器采用了非对称基区梳状温度补偿晶体管,并提出了恰当设计SiO2膜和Al膜的厚度对零点温度漂移有极小值是非常重要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微泵硅膜振动拾振传感器结构合理并且适合各种硅微泵、具有温度补偿功能,在-10℃-50℃的范围内,灵敏度的温度系数为0.2%.还具有灵敏度高、制造工艺相对简单、与MEMS工艺相兼容、使用寿命长的优点,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谐振式环形测量管科里奥利质量流计激振原理和信号检测方法,采用了模拟乘法器解调出幅度信号,通过幅信计算出质量流量,流体密度的检测是采用激振荡原理和频率跟踪方法得到的,本文还给出了激振原理和电路的方框图。  相似文献   

9.
振弦式传感器激振策略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振弦式传感器的激励常用高压拨弦激振和低压扫频激振两种方式。高压拨弦激振对传感器损伤较大,信号衰减快,测量精度差;低压扫频激振扫描时间长,信号不宜拾取。提出一种反馈式低压激振方法,降低拨弦激振电压对传感器进行预激振,将反馈的振动频率信号作为输出,对传感器进行复振,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使振弦达到共振状态。设计专用检测电路对调优后的激振策略进行验证,证明该方法激振时间短,共振幅度大。振动幅度的提高可增强抗干扰能力、降低信号处理电路成本、增加可用测量时间、提高频率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10.
张劼  张恩书  张宗麟 《自动化仪表》2005,26(3):49-51,54
设计了基于振筒式压力传感器的检测系统测量显示组件电路及相关软件,设计并实现了传感器的配套集成电路——激、拾振与温度补偿电路。经计算机仿真与实际测试表明,电路设计合理,运行稳定可靠,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11.
《传感器世界》2005,11(2):54-54
该产品一种纳米精度位移与振动干涉测量装置,包括波长不相同的带有第一驱动电源和温度控制器的光源,调整光路准直用的准直光源和使被测物体产生振动的激振光源。光束传送的全光程都是在光纤、合波元件和光纤耦合器中进行。有两个光电转换元件响应波段只是对应光源发射光束的波段,对准直光源和激振光源发射的光束不反应。在第一驱动电源和模数转换器之间连接有控制初始相位的相位控制器。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一个三自由度的转向系统模型,利用数值仿真方法分析了横拉杆刚度、主销后倾角、转向机刚度、轮胎侧偏刚度、轮胎拖距、转向机阻尼、绕主销当量阻尼等参数对载重汽车自激型摆振的影响.仿真分析的结果表明,上述参数发生变化时,可诱发自激摆振,但车速也是影响摆振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确定的系统参数和车速下,初始激励不仅可能诱发稳定的自激摆振,还可能是发散的运动.与受迫型自激摆振不同,自激型摆振的频率变化与车速的变化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3.
针对气流激振引起离心压缩机转子振动失稳的问题,提出了采用动力吸振方法提高转子系统的稳定性.首先建立流体激励作用下转子 吸振系统动力学模型;其次采用Lyapunov理论研究附加吸振器后流体激励作用下转子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了吸振器参数变化对转子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最后采用数值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动力吸振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转子系统失稳转速,吸振器固有频率和阻尼比对转子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了汽轮机调节系统中微分器对扭振稳定性的影响,由于微分器提高了系统频段的增益,有可能使扭振谐振峰的峰值突破OdB线,造成扭振失稳,因此,设计微分器时要考虑扭振稳定性的问题,通过仿真,本文给出了微分器设计参数的合理选择范围。  相似文献   

15.
徐立峰  张雷 《计算机系统应用》2013,22(10):188-192,217
对双激振器作用下的激振板振动响应进行计算,通过对信号合成叠加计算,用Matlab计算分析了适合产生均匀振动的两个激振器所需要的初始相位差、激振力与频率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初始相位差不影响激振板表面均匀度,两个激振力比值与频率比值满足一定条件可以使振动板响应均匀.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电热激励/压阻拾振谐振式微加速度传感器的品质因数和消除交叉灵敏度,提出一种基于三梁结构的新设计.依据有限元模拟得到的固有振型来选择三梁结构参数,以减少能量耗散,提高品质因数.分析本设计消除交叉灵敏度的机制和独特的三梁结构的激振方式并对其进行有限元模拟.模拟结果证实这种谐振式微加速度传感器的灵敏度高于1000 Hz/g.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的振管式结冰检测传感器只具有结冰阈值报警功能,缺乏冰层厚度测量能力等缺点,列传感器进行改进和优化设计.使用扫频电路代替LC谐振电路,以提供稳定的激振信号;通过多项式目标函数法,将被测频率、环境温度以及冰层厚度结合起来,实现对冰层厚度的准确检测.对改进后的样品进行了性能测试,结果显示该传感器稳定性有显著提升,同时实现了对冰层厚度的准确测量,冰层厚度测量误差小于0.15mm,证实了设计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热激励谐振式硅微结构压力传感器闭环系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讨论了一 执 式硅微结构压力传感器闭环系统。该谐振式硅微结构压力传感器以方形硅膜片作为一次敏感元件;硅梁作为二次敏感元件。在硅梁谐振子的中部设置一电阻,作为热激励单元;在梁的要部设置一压敏电阻,作为拾振单元。基于该夺式硅微结构压力传感器敏感机理,分析了信号的相互转换,给出传感器闭环系统实现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设计并实现了一种采用单线圈电磁激振以及透射型光电传感器拾振的振弦式应变传感器,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另外,为方便进行温度补偿实验,在机械结构中加入应力施加单元,同时加入标准拉力传感器直接测量振弦所受应力,对实验进行验证。建立了阻尼作用下振弦自由振动的数学模型,并利用ANSYS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以及仿真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信号解算方法精度可达2με。  相似文献   

20.
转子-密封系统中气流激振力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参数汽轮机组和航空发动机等旋转机械中,转子-密封中的气流激振力对转子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影响不容忽视.本研究中建立了转子-密封系统三维流场模型,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对可压缩气流流场进行模拟计算,获得了密封流场特性.由流场计算结果进一步获得了Muszynska气流激振力模型中的相关经验系数,使得此模型更加适用于气流激振力的计算.在对转子一密封系统进行非线性动力学分析过程中应用幂级数展开形式建立了系统幂级数模型.利用平均法得到气流激振力的1:2亚谐共振分岔方程,进一步应用奇异性理论和Hopf分岔理论研究了系统1:2亚谐共振的转迁集和系统超临界Hopf分岔与亚临界Hopf分岔的存在条件.通过参数控制方法抑制了转子-密封系统出现亚临界分岔的出现,使得系统稳定性提高.本文的分析结果对工程设计和操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