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始祖几、俎在今天,"文化"是个时髦的词,似乎什么都能跟"文化"扯上,那么作为人们生活起居的实用品,家具的文化  相似文献   

2.
越南自公元一千年成为一个民族国家以来,一直苦于应付"地理上的专政"。越南与其北方领国中国共有较长的边界线。即使是今天,拥有8900万人口的越南和中国中等省份的人口差不多。正如布兰特·沃马克(Brantly Womack)的一项主要研究指出的,在有记录的历史中,双边关系已经被嵌入持续的不对称结构中。本文关注的是越南领导人如何处理与崛起中的中国的关系。沃马克的不对称理论为分  相似文献   

3.
马加力 《和平与发展》2015,(2):98-114,119
1913年举行的"西姆拉会议"是英帝国主义者一手策划的阴谋,是其妄图实现侵略西藏、鼓动和支持西藏独立的产物。"麦克马洪线"则是这次会议中非法秘密交易产生的"怪胎"。它虽然是非法无效的,但影响却十分深远,至今仍是中印边界纠纷的重要渊薮。忠实地还原这段历史,对今天的中印关系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中日亚洲观简论--"亚洲一体化"的思想追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是现实的背景,现实是思想的实现.因此当我们今天以热诚之心讨论亚洲一体化的时候,就有必要对"亚洲一体化"的思想作一次追溯,回顾历史上亚洲人的"亚洲观",以了解亚洲现状的"思想背景".又因为中国与日本是亚洲大国,梳理中日历史上的亚洲观,认识其源流,明晰其本质,辨别其同异就显得十分重要.冈仓天心、井上圆了、大川周明、桂太郎等人是日本历史上所谓"亚洲主义"的重要代表,而章太炎、孙中山则同样显示了对于二十世纪亚洲前途的深切关注与期待.将他们的思想作对比性的排列,也许可为今天"亚洲一体化"增添有益的思想历史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腐败,像一颗毒瘤,侵蚀着一个国家政府的肌体,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尤其是在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腐败现象呈日益蔓延之势。如何惩治腐败是世界上每一个国家不得不面临的一个时代性难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  相似文献   

6.
玮东 《新青年》2007,(8):38-39
达芬奇设计的"战斗机"终于被今天的人们按照他的原始设计制造出来了,悉尼最近举办了达芬奇设计的"战争武器"展览。向人们展示了艺术家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基督教会全面离开中国60年后的今天,宗教再度成为中美关系中的重要因素.目前中美宗教交往已进入"后传教时代",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多样化.中美关系是不断发展的动态关系,即使在一些通常认为是两国关系的"问题"或"结构性分歧"的领域,交流和沟通对促进两国关系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您要是北京人,向您请教两个字?"耍货"是什么意思?北京老话:耍,就是玩耍,货,就是用品。用今天语言解释,就是玩具。您若是老北京,您要知道当年东安市场有个"耍货白"吧?我估摸,能知道这个大号的人现如今不会很多。但是有一个人对"耍货白"没齿不忘,这  相似文献   

9.
情怀依旧     
王彩兰 《新青年》2006,(8):32-33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这是流传上个世纪的一首老歌儿,今天刘欢以他那悠扬绵长大提琴般的音韵唱出来,让我们60年代出生的人瞬间想起一些人,一些故事.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后,在中国的封建知识分子以成立孔教会的方式将儒学改造成为"宗教"的同时,孔教会也在东南亚多个国家诞生。因之,在20世纪上半叶,东南亚华侨社会中发生了一场持续数十年之久的思想—宗教磨合运动。本文认为,这场运动后来逐渐与"儒学宗教化"的宗旨脱轨,成为一场儒学在华侨社会中"当地化"的"普及"运动。本文以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三国的孔教会为案例对上述现象做了分析,认为各国孔教会的发展路向不同,新加坡孔教会是走向学院化,马六甲孔教会是从民俗化走向学院化,印尼孔教会则表现为宗教化。本文也对今天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提供了认识方法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中日复交30年来,尽管两国之间存在着各种问题与摩擦,但"友好和平"与"和平共处"始终是贯穿中日关系的主线.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发展的今天,中日经济合作关系的扩展和深化对东亚经济合作与发展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者站在修正主义立场上,歪曲列宁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阉割万隆会议的反帝精神.把和平共处说成是"国际合作的形式";是"用和平的办法在地球上建立公正".文中列举了许多所谓事实,而后认为帝国主义在强大的和平力量面前已"被迫让步","被迫尊重人民的要求",今天"和平共处是巩固和平的唯一道路".  相似文献   

13.
正150年前,随着明治维新的展开,中日两国在来自西方的"近代"和"文明"标准下渐行渐远,而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胜利更使两国关系发生了逆转,日本仿佛一夜之间"由中国文化的崇拜者和模仿者,转而变成中国文化的质疑者、否定者乃至中国国家的打击者"。~①150年后的今天,当彼时的"近代"标准已不再构成中日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历尽劫波的中日两国却并未重拾曾经有过的"文化认同",中日间的  相似文献   

14.
正周总理又请潘金莲的扮演者狄辛发言。狄辛说:"潘金莲的所作所为是针对当时社会制度的反击,只是没有选择到正确的道路,杀死一个无辜者求得个人解放是不对的。"周总理对武松的扮演者田冲说:"你这个英雄人物,有什么看法?"田冲说:"剧本是30多年以前写的,当时作者是企图表现妇女反抗封建压迫的思想,可是今天再看这个戏觉得有不足之处。"周总理说:"焦先生,你是总导演,有怎样的看法呢?"焦菊隐说:"这个戏究竟应该肯定谁?是武松还是潘金莲?始终找不到答案。"夏淳导演说:"写出这个戏是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个充满梦幻的国度,我们的先辈来到这里淘金。今天我们来到这里,寻一个千千万万移民想寻的梦,那就是美国梦。这个国家的每个主人,无论何种肤色、何种宗教、何种文化,他们都爱它--美国。今天,一群充满智慧、充满激情、充满爱心、充满无限财富的华裔美国人,一群华裔,聚集在一起,欲打破笼罩在这个民族身上达2000年之久的魔咒--不团结。他们用无限的热情创造了这个组织--美国华商会。"少年辞母壮时归,苦苦耕耘梦难遂。何惧彤云低锁暗,几经风雨志不摧。"  相似文献   

16.
地缘政治变化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我们今天谈论国际战略形势变化对中国地缘战略环境的影响时,最重要的是必须对地缘政治的发展有明确和准确的把握,以使我们的分析更加符合实际,并确立一个具有某种基本共识的有效分析标准和基础. 首先需要正视地缘政治的时代规定性.传统地缘政治理论,无论是麦金德的"陆权论"、马汉的"海权论",还是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杜黑与格雷厄姆的"空权论",均是权力政治基础上的产物,依此理论,国家间的竞争基本是一种刚性的"零和"性质,两次世界大战便是其必然发展结果.在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权力政治无疑仍在起作用,然而,"丛林法则"下的权力政治思维与政策选择越来越受到各种国际制度的制约,而全球化深入发展带来国家间相互依赖的不断加强则使得国家间的刚性竞争相应弱化,以"多赢"为基本思维取向和政策选择的国家间竞争明显赋予了今日地缘政治以时代规定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时拉丁美洲最主流的定位是在"第三世界"层面,但在最权威的平面媒体<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中,也存在着对拉美"西方"层面的定位.本文认为,两种定位并不互斥,而是从不同层面表述对拉美的认知.在中西方交流日趋紧密的今天,多一些对拉美"西方"层面的定位,可能有助于增加中国人对拉丁美洲的认知.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是今天世界经济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经济全球化下的"权威"定义是:跨国商品、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广泛迅速地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已有的跨国公司的运行产生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正进入新世纪,文明的多样性已不再是全球化的障碍,相反,在多样性中奠定"文明共生"的条件则是今天学者们必须直面的话题。无疑,在近代之前的东亚地区,中国思想曾是东亚"文明共生"的文化基石。然而,随着中国在近代的衰落以及西学东渐的冲击,中国思想似乎一夜之间变为"落后"、"无用"的代名词,它们曾经对东亚历史的贡献完全被忽视,东亚的文化认同在近代发生了断裂,中国思想的影响力日渐缩小,甚至仅被限制在中国范围之内。显然,这一认识不乏简单化、情绪化,也不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在实施"一带一路"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相关国际规制的创建。今天主要谈以下三方面问题。一、中国为什么要大力推进"一带一路"规制建设首先,围绕国际规制之争是当前国际秩序转型的焦点。当前国际政治格局进入深度调整期,全球经济金融规则进入重构期。2015年10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主题为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的第17次集体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