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NaCl和KCl对厌氧污泥抑制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厌氧颗粒污泥和厌氧絮状污泥系统中,进行盐质量浓度(NaCl或KCl质量浓度,下同)对厌氧污泥抑制动力学的研究,得到不同拟合的COD降解动力学方程及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当盐质量浓度为10~30 g/L时,KCl对厌氧污泥的COD比降解速率的抑制程度大于NaCl;当盐质量浓度由0 g/L增至10 g/L时,半速率常数逐渐增加;当盐质量浓度由10 g/L增至30 g/L时,半速率常数逐渐减小;在厌氧污泥系统中,NaCl抑制作用下的盐抑制常数高于KCl,且颗粒污泥的盐抑制常数高于絮状污泥.  相似文献   

2.
唐伟枫  刘敏  陈滢  汤伟 《化工环保》2017,36(5):509-513
以相对产甲烷活性(RA)和COD去除率为指标,考察不同浓度甲苯二胺对厌氧污泥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甲苯二胺质量浓度为0~150 mg/L时,RA接近100%甚至高于100%,COD去除率为91%~93%,与对照组无差别,对厌氧微生物几乎没有抑制作用;当甲苯二胺质量浓度为200~400 mg/L时,RA为75%~95%,COD去除率与对照组相比下降了2~6个百分点,属于轻度抑制;当甲苯二胺质量浓度高于400 mg/L时,RA在70%以下,COD去除率降至85%以下,属于中度抑制;且随着甲苯二胺质量浓度增大,RA减小、COD去除率减小,抑制作用增强。因此,为了防止甲苯二胺对厌氧污泥微生物活性的抑制,甲苯二胺质量浓度应控制在0~150 mg/L。  相似文献   

3.
以对二甲苯为惟—碳源和能源,从某石化废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筛选得到一株对二甲苯降解菌株.生理生化实验、16S rDNA基因鉴定结果表明,该菌属于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 sp.).通过对降解过程的动力学分析可知,该菌对底物的降解过程符合零级动力学特征,在初始对二甲苯质量浓度为800 mg/L时,降解速率常数最大,达18.43 mg/(L·h).在降解温度为30 ℃、废水pH为7.5、摇床转速为150 r/min的条件下,将5 mL菌液投加至32 mL对二甲苯质量浓度分别为840 mg/L和830 mg/L的焦化废水和石化废水中,降解84 h后基本无对二甲苯检出.  相似文献   

4.
厌氧生物降解活性黑KN-B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葡萄糖作为共代谢基质时活性黑KN-B5的降解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当葡萄糖质量浓度为1 500m g/L时,活性黑KN-B5初始质量浓度为30m g/L的染料溶液厌氧生物降解24h和48h后的降解率分别达到77.5%和90.3%;活性黑KN-B5的厌氧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反应速率常数为0.043 6h-1,半衰期为15.9h;葡萄糖质量浓度的增大对提高活性黑KN-B5厌氧生物降解效果有利。紫外-可见光谱扫描结果表明,活性黑KN-B5的降解过程中生成了小分子芳香胺类化合物;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表明污泥中对活性黑KN-B5起降解作用的菌种主要是杆菌和球菌。  相似文献   

5.
链霉菌(Streptomyces sp.)对吡啶的降解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焦化废水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对溶液中吡啶具有降解效果的链霉菌(Streptomyces sp.),考察了吡啶初始质量浓度、初始pH、降解温度、振荡速度等对吡啶降解效果的影响,初步探讨了该菌降解吡啶的动力学与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该菌对吡啶有很强的耐受力,能以吡啶为惟一碳源和氮源生长。链霉菌在初始pH=8、降解温度30℃、振荡速度100r/min的条件下培养7d后,吡啶的质量浓度从250mg/L降至6.6mg/L,吡啶降解率达97.4%。该菌对吡啶的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初始质量浓度为100mg/L时的吡啶降解速率常数为0.4011d^-1。紫外一可见光谱分析表明,吡啶经该菌降解后的特征环被破坏。  相似文献   

6.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Fe-Ce/ZSM-5复合催化剂,并将其用于甲基橙的催化降解。利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溶液pH、初始甲基橙质量浓度、催化剂加入量、初始H_2O_2浓度及反应温度对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反应动力学常数的影响,对催化剂的稳定性进行了测试,并探讨了甲基橙的催化降解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溶液pH 5.0、初始甲基橙质量浓度100 mg/L、催化剂加入量1.0 g/L、初始H_2O_2浓度20 mmol/L、反应温度20℃的优化条件下反应60min,反应动力学常数高达0.034 min~(-1),甲基橙降解率高达87%,铁离子流失量仅为0.019 mg/L;催化剂重复使用3次后,甲基橙降解率仍高于80%,保持了较高活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异相膜电渗析装置去除氨法烟气脱硫浆液中的F~-。考察了脱硫浆液p H、F~-初始质量浓度、Cl~-初始质量浓度、膜堆两端电压、浓缩室和淡化室循环流量等操作参数对F~-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F~-去除率更高;脱硫浆液中F~-初始质量浓度越高,F~-去除率越高;Cl~-初始质量浓度较低时会增加F~-去除率,过高时又会降低F~-去除率。优化的操作条件为:膜堆两端电压25 V,浓缩室和淡化室循环流量300 L/h。一级电渗析进行100 min后,Cl~-去除率接近100%,F~-去除率只有47.3%。二级电渗析进行100 min时,F~-去除率达92.2%。一、二级电渗析F~-累积去除率达96.1%。  相似文献   

8.
陈佩  颜家保  余永登 《化工环保》2015,35(6):566-570
以吡啶为唯一碳源,从焦化厂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一株对吡啶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菌株B1,对其进行了菌种鉴定。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菌株B1适宜的降解条件,对反应过程进行了动力学拟合,并考察了菌株B1对焦化废水中吡啶的降解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菌株B1为革兰氏阴性菌,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菌株B1适宜的降解条件为降解温度30℃、初始pH为7、摇床转速150 r/min;菌株B1对吡啶的降解过程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当初始吡啶质量浓度为300 mg/L时,降解速率常数最高达到21.103 mg/(L·h);用菌株B1对初始吡啶质量浓度为430 mg/L的实际焦化废水处理74 h后,吡啶降解率可达74.26%。  相似文献   

9.
王坤  许国根  贾瑛  王爽 《化工环保》2019,39(2):168-171
采用紫外光活化Na_2S_2O_8降解偏二甲肼(UDMH),考察了UDMH初始质量浓度、初始溶液pH、Na_2S_2O_8投加量、常见阴离子(NO_3~-,Cl~-,HCO_3~-)存在对UDMH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UDMH初始质量浓度从50 mg/L升至300 mg/L,UDMH降解速率常数由0.182 min~(-1)降至0.015 min~(-1);初始溶液pH为9.0时,UDMH降解速率常数为0.087 min~(-1);随着Na_2S_2O_8投加量的增加,UDMH去除率升高,适宜的Na_2S_2O_8投加量为1.0 mmol/L;分别添加2 mmol/L常见的阴离子(NO_3~-,Cl~-,HCO_3~-)对UDMH降解效果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黄孢原毛平革菌的生长及降解石油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限氮振荡的条件下研究了藜芦醇、Tween-80、草酸、H2O2对黄孢原毛平革菌(P.C.菌)的生长量和石油降解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藜芦醇质量浓度低于0.05 g/L时促进P.C.菌的生长,高质量浓度时抑制P.C.菌的生长,石油降解率随藜芦醇质量浓度增加先升高后下降;Tween-80质量浓度低于7 mg/L时,P.C.菌生长量和石油降解率均随Tween-80质量浓度增大而增加,Tween-80质量浓度大于其临界胶束浓度时,P.C.菌生长量和石油降解率均低于未加Tween-80时;添加草酸抑制P.C.菌的生长,草酸质量浓度为35 mg/L时石油降解率最高,草酸质量浓度为350 mg/L时石油降解率低于未加草酸时;加入H2O2的体系中,石油降解率明显高于无H2O2体系。  相似文献   

11.
姜科  周康根 《化工环保》2018,38(5):570-574
采用小试规模的流化床反应器处理氟质量浓度为500~1 400 mg/L的模拟高浓度含氟废水。以氟化钙颗粒为晶种,以氯化钙溶液为沉淀剂(流量25 L/h),考察了流化床连续运行过程中沉淀除氟的效率和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氟化钙的沉淀反应在30.7 s内即可完成;在废水流量为11~23 L/h、反应pH为7.0~9.0、上升流速为0.005 9~0.013 0 m/s、钙与氟的摩尔比为0.85~1.00的条件下,出水清液中氟质量浓度低于10 mg/L,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要求。连续运行过程中,流化床沉淀除氟高效稳定,操作条件范围较宽。流化床出水中细颗粒沉淀物的存在会导致氟浓度显著升高,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其产生或溢出,以保证沉淀除氟效率。  相似文献   

12.
采用产碱杆菌(Alcaligenes sp.)DN25去除金矿选矿废水和矿渣浸出液中的氰。考察了菌株DN25的除氰效果,研究了DN25生长和降解活性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利用DN25处理选矿废水,当反应时间为23 h时,总氰质量浓度分别从162.6,32.4,21.0,22.3 mg/L降至0,0.07,0,1.24 mg/L;利用DN25处理矿渣浸出液,当反应时间为25 h时,总氰质量浓度分别从 4.4,8.8 mg/L降至0.37,0.38 mg/L;处理后两种废水的总氰质量浓度均满足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DN25可在初始总氰质量浓度为10~30 mg/L且仅含碳源的条件下生长但存在24 h停滞期,而在初始总氰质量浓度为5~20 mg/L且含碳、氮源的条件下没有生长停滞期。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低温(10℃)下混合菌降解柴油过程中脱氢酶活性在不同反应时间、柴油初始质量浓度、混合菌液加入量等条件下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在柴油初始质量浓度为 100 mg/L 时,脱氢酶的活性始终较低;在柴油初始质量浓度为 300,600,900 mr,/L 时,反应第 1 天脱氢酶的活性相差不大,随反应时间的延长,柴油...  相似文献   

14.
采用掺硼金刚石(BDD)电极电化学氧化法降解模拟焦化废水中的喹啉,并通过GC-MS技术分析了喹啉的降解机理及途径。实验结果表明:在常温、初始喹啉质量浓度为50.0 mg/L、电解质Na2SO4浓度为0.05 mol/L、模拟废水pH为7、电解时间为2.5 h、电流密度为30 mA/cm2、极板总面积与模拟废水体积的比为160 cm2/cm3的条件下,喹啉降解率接近100%;TOC由初始时的29.43 mg/L降至5.76 mg/L,TOC去除率达80%;COD由初始时的95.25 mg/L降至20.65 mg/L,COD去除率达78%;在降解过程中,首先在喹啉苯环的5位和8位发生羟基化反应,然后苯环发生断裂,形成带有吡啶环的中间产物及羧酸类产物,最后氮杂环开环,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相似文献   

15.
镰刀菌HJ01对对氯苯酚的降解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实验室分离的一株镰刀菌HJ01,以对氯苯酚(4-CP)为降解底物,以蔗糖为外加碳源,考察了蔗糖质量浓度、降解温度、初始pH对4-CP降解效果的影响,初步探讨了镰刀菌HJ01对4-CP的降解动力学和降解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能以4-CP为惟一碳源和能源生长;在外加蔗糖为碳源,蔗糖质量浓度为3 g/L、降解温度为30℃、初始pH为8的条件下,50 mg/L4-CP能在6 d内被完全降解.以4-CP为惟一碳源和外加蔗糖下的降解动力学分别符合Haldane模型和一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6.
利用SEM、XRD、FTIR等手段对稳定态纳米零价铁(NH2-SiO2@NZVI)进行表征,并考察NH2-SiO2@NZVI-厌氧菌体系对2,4,6-三氯苯酚(2,4,6-TCP)的降解效果。实验结果表明:NH2-SiO2@NZVI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及较好的分散性;当2,4,6-TCP质量浓度 50 mg/L、NH2-SiO2@NZVI加入量1 g/L、初始 pH 7.00、反应120 h时,2,4,6-TCP的去除率为34.76%,一级降解速率常数为0.022 1,均远大于普通纳米零价铁颗粒;在NH2-SiO2@NZVI-厌氧菌体系中,2,4,6-TCP的去除率可达82.70%,NH2-SiO2@NZVI与厌氧微生物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能有效缓解2,4,6-TCP对厌氧微生物的抑制作用,稳定体系pH,提高微生物的降解活性和产甲烷活性。  相似文献   

17.
《化工环保》2013,(4):293+298+307+311+315+320+324+329+334+353+357
纤维乙醇废水的厌氧生化处理方法该发明涉及一种纤维乙醇废水的厌氧生化处理方法。在厌氧生化处理反应器中设置铁质填料。纤维乙醇废水厌氧生化处理的实验条件为:进水SO42-质量浓度1 000~5 000mg/L,COD10 000~40 000mg/L,回流比为(1~3)∶1  相似文献   

18.
从含油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长链烷烃降解菌C6,进行了菌种鉴定,考察了该菌对正十六烷及柴油和石蜡的混合物的降解能力,并对由菌株C6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进行了鉴定。实验结果表明:该菌为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baumannii);对液体培养基中质量浓度为1 000 mg/L的正十六烷降解48 h后,降解率接近100%,降解动力学曲线的拟合结果符合Monod模型;对液体培养基中质量浓度为1 000 mg/L的柴油和石蜡的混合物降解96 h后,降解率达93%;菌株C6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经FTIR分析鉴定为磷脂类表面活性剂,排油圈直径为60 mm,临界胶束质量浓度约为25 mg/L,可将水的表面张力降至27.09 mN/m。  相似文献   

19.
自制了CuO-TiO_2/Al_2O_3粒子电极,对其进行了表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紫外光协同三维粒子电极电催化体系降解水中的罗丹明B,考察了降解过程的影响因素、动力学及机理。表征结果显示,粒子电极具有良好的表面结构及有效催化成分。实验结果表明:在罗丹明B质量浓度20 mg/L、槽电压15 V、电流0.3 A、溶液pH 3.0、曝气量1.5 L/min、Fe~(2+)投加量0.5 mmol/L的条件下反应60 min,脱色率达96.29%;反应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反应速率常数为0.060 mg/(L·min);紫外光的加入使溶液中H_2O_2的浓度降低约30%,促进了H_2O_2的分解。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苯酚在新型臭氧氧化体系O_3-Ca(OH)_2体系中的降解与矿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苯酚及TOC的去除率都随着Ca(OH)_2用量(小于2 g/L)、进气臭氧质量浓度(小于75 mg/L)、进气流量(小于3.0 L/min)的增大以及初始苯酚质量浓度的减小而增加,但受反应压力和液相温度的影响较小;当Ca(OH)_2用量大于3 g/L时,苯酚和TOC的去除率在30 min和55 min时分别达到了100%左右;Ca~(2+)的存在实现了羟基自由基清除剂CO_3~(2-)的实时分离去除,从而强化了臭氧氧化过程中苯酚的降解与矿化。这表明,O_3-Ca(OH)_2体系是一种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高效臭氧氧化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