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定油页岩样品和不同终温下热解半焦中13种金属微量元素的含量,分析这些元素在样品中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迁移规律。结果显示:龙口油页岩中富集Ba、Cd,巴里坤油页岩中富集Ba、Cd、Li、V、Sb,且样品中多数微量元素在500℃时挥发性最强。将不同形态的微量元素负载于干酪根上并进行热重分析,根据热重结果计算其动力学,再通过裂解气质联用实验(PY-GC/MS)测定干酪根和浸渍硝酸镍的干酪根热解时烷烃类产物的相对含量,研究微量元素对干酪根热解生烃转化率、热解速率以及产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微量元素的盐类可以催化干酪根热解生烃,增大其热解转化率和热解速率,提高轻组分烷烃产率,降低重组分烷烃产率。  相似文献   

2.
固有碳酸盐和硅酸盐对太姥油页岩热解产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畅志兵  初茉  张超  白书霞  林浩  马良博 《化工学报》2017,68(4):1582-1589
通过逐级酸洗脱除新疆太姥油页岩中的碳酸盐和硅酸盐矿物,采用铝甑炉对油页岩原样和脱矿样进行热解,分析油气产物的组成性质,基于产物产率和性质考察了固有矿物质对油页岩热解的影响。结果表明,碳酸盐能促进热解生油,且使页岩油中含氮、氧化合物含量增大,硅酸盐则抑制热解生油,并抑制含氧化合物的生成,二者均使页岩油的H/C降低。硅酸盐可促进烷基自由基与氢自由基的结合,使页岩油中烷烃含量升高、烯烃含量降低,且使H2产率减小,并能催化长链脂肪烃的裂解,使页岩油中长链烃含量降低、短链烃含量升高,且使烃类气体产率增大,而碳酸盐则抑制自由基的结合和长链脂肪烃的裂解。  相似文献   

3.
选取中国桦甸、抚顺、窑街3个地区油页岩,酸洗得到各干酪根样品。应用TG-FTIR技术对不同升温速率下各干酪根与蒙脱石共热解行为进行了研究,并利用Coats-Redfem积分法对升温速率为10℃/min下的干酪根掺混样品进行热解反应动力学分析,获得了蒙脱石对干酪根热解产物析出规律的影响及热解过程的活化能(E)和指前因子(A).结果表明,随着蒙脱石掺混比例增大,桦甸和抚顺干酪根热解失重率先升高后降低;在热解过程中,440℃前干酪根与蒙脱石掺混样品的热解失重率较干酪根单独热解低,而440℃后其热解失重率较干酪根热解有所提高;蒙脱石掺混比例增大使得各干酪根热解产物中CH3/CH2值有所增加;有蒙脱石掺混的干酪根热解活化能相比干酪根热解活化能有所降低。表明蒙脱石对油页岩干酪根热解具有物理吸附和裂解催化两种作用,且随着热解过程的加深和蒙脱石配比的改变而不同。最后,对升温速率为10℃/min的样品进行了热解反应动力学分析,进一步探讨了蒙脱石对干酪根的热解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4.
通过逐级酸洗脱除新疆太姥油页岩中的碳酸盐和硅酸盐矿物,采用铝甑炉对油页岩原样和脱矿样进行热解,分析油气产物的组成性质,基于产物产率和性质考察了固有矿物质对油页岩热解的影响。结果表明,碳酸盐能促进热解生油,且使页岩油中含氮、氧化合物含量增大,硅酸盐则抑制热解生油,并抑制含氧化合物的生成,二者均使页岩油的H/C降低。硅酸盐可促进烷基自由基与氢自由基的结合,使页岩油中烷烃含量升高、烯烃含量降低,且使H_2产率减小,并能催化长链脂肪烃的裂解,使页岩油中长链烃含量降低、短链烃含量升高,且使烃类气体产率增大,而碳酸盐则抑制自由基的结合和长链脂肪烃的裂解。  相似文献   

5.
运用低温灰化仪、热重-红外联用分析仪对3种内蒙古油页岩进行低温灰化和以20℃/min升温速率的热解实验,来探究低温灰化对油页岩热解特性的影响。通过热重(TG-DTG)曲线、红外分峰拟合曲线分析低温灰化前后官能团的变化,并考察了CO_2、CH_4、CnHm轻质气体随灰化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热解实验过程中,低温灰化后不同有机质含量的油页岩和原样的热重曲线有差别之处,灰样在第二阶段则趋于平缓,失重比例小,且随着灰化时间的增加,灰样的热重曲线逐渐向高温区移动。内蒙古油页岩原样的热解产物主要是CO_2和CH_4、CnHm,而灰样中轻质烷烃和芳香烃的含量均减少;内蒙古油页岩析出气体CH_4和CnHm曲线基本相似,呈高斯分布,CO_2的析出速率先缓慢增加后快速增加,达到最高值后又快速下降,直至析出结束。同时,对内蒙古油页岩和灰样进行热解动力学的研究,反应的活化能通过Coats-Redfem积分法进行分析,得出热解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参数,其计算结果为油页岩的高效开发和经济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山楂核热解特性及其产物分布规律,在不同升温速率及不同热解终温条件下对山楂核粉末进行热重分析,并用自制小型固定床热解炉对山楂核粉末进行了热解实验,考察了热解终温和升温速率对山楂核热解的三相产物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解终温对焦油产率影响不大,对热解气和焦炭产率有显著影响,随着热解终温的提高,焦炭产率降低,而热解气产量增加。同一热解终温条件下,随着升温速率由5℃/min增加到10℃/min,焦油产率增加(热解终温600℃时,增加量约6个百分点),焦炭和热解气产率降低,并且热解终温越大,升温速率对焦油产率影响越大;同时,提高热解终温和升温速率会使反应速率增大。  相似文献   

7.
以吉林桦甸-公郎头四层油页岩为原料,以掺混SiO2的油页岩为对比样品,利用热重-红外联用仪考察了页岩灰对油页岩热解特性的影响,通过分析热解固相产物组成变化对热解失重及产物析出规律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页岩灰对油页岩中的有机质和矿物质失重过程均有促进作用,当页岩灰或SiO2含量为83%时,在300~600, 600~750, 750~900℃三个加热温度区间内,掺混页岩灰样品比掺混SiO2样品的失重率分别提高1.92%, 3.39%和18.99%. 低温段有机质热解过程中CO2先于脂肪烃热解析出,且750℃后CO2析出峰仅出现在掺混页岩灰的样品中,应为油页岩中难分解的碳酸盐在页岩灰作用下加速分解及页岩灰中CaSO4与残炭反应共同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8.
《应用化工》2022,(6):1382-1384
最终热解温度500℃,升温速率20℃/min的条件下,以管式炉热解实验和热重分析为基础,研究了轮胎粒径对废轮胎热解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轮胎样品粒径从2 mm减少到0. 1 mm时,热解油产率增加了12. 9%;固体产物产率由52. 1%降低到了39. 4%;同时减小轮胎样品粒径有助于降低热解炭中结焦与积炭的含量;当轮胎粒径达到0. 2 mm后继续减小轮胎样品粒径对热解油产率几乎没有提高。  相似文献   

9.
邓飞虎  王黎 《应用化工》2019,(6):1382-1384
最终热解温度500℃,升温速率20℃/min的条件下,以管式炉热解实验和热重分析为基础,研究了轮胎粒径对废轮胎热解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轮胎样品粒径从2 mm减少到0. 1 mm时,热解油产率增加了12. 9%;固体产物产率由52. 1%降低到了39. 4%;同时减小轮胎样品粒径有助于降低热解炭中结焦与积炭的含量;当轮胎粒径达到0. 2 mm后继续减小轮胎样品粒径对热解油产率几乎没有提高。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反应力场(ReaxFF)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绿河油页岩干酪根在蒙脱石存在下的热解反应过程,分析了不同温度下热解的产物分布及矿物质与有机质之间的非键作用特征。通过对比有无蒙脱石热解体系在升温过程中产物分布特征,验证了蒙脱石对干酪根热解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能降低体系的热解反应温度和拓宽反应的温度跨度,蒙脱石的存在能使干酪根热解反应中轻质油组分增加及重质油组分减少。一系列特征温度下的恒温模拟结果表明,加入蒙脱石进行热解可以增加小分子片段产率,抑制高温下大分子片段发生聚合反应。蒙脱石对油页岩干酪根热解促进机制是由吸附作用引起的,体现在干酪根和蒙脱石之间存在巨大的非键作用力,以范德华(VDW)相互作用为主,与干酪根片段C18H30,C18H38,C20H42和C45H60O相比,蒙脱石与片段C75H118O5N4,C  相似文献   

11.
王泽  史婉君  宋文立  李松庚 《化工学报》2017,68(10):3884-3891
通过固定床反应器,对4种金属氧化物(Al2O3、MgO、CaO、Fe2O3)对油页岩热解所得油、气产率及成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碱性CaO对油、水、气、焦产率分布影响较为突出,可提高页岩油与半焦产率,并降低热解气产率;而酸性较强的Al2O3可同时提高页岩油、热解气和热解水的产率,有利于促进挥发分的析出;比较而言,MgO和Fe2O3的作用相对较弱。4种金属氧化物均可提高热解气中H2、CH4和C2的产率;CaO作用下CO2含量降低,而其他金属氧化物对CO2的产生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Fe2O3可促进H2产生;Al2O3作用下CH4含量有所增加。4种金属氧化物均可促进页岩油中芳香烃的产生,并且CaO和MgO两种碱土金属氧化物作用下,短链(C6~C12)烷烃和烯烃含量均增加,而掺混Al2O3时页岩油中仅短链(C6~C12)烷烃含量增加。对此机理进行推测认为,碱性CaO和MgO首先与以脂肪酸形式存在的有机质进行酸碱反应,得到脱羧活性更高的羧酸盐,后者脱羧所得中间产物具有生成烷烃或烯烃两条可能路径,同时得到碳酸盐;而在具有Lewis酸特征的Al2O3作用下,脱羧产物为CO2,并同时得到饱和烃产物。  相似文献   

12.
秸秆热解-页岩灰催化裂解生产低焦油生物合成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建成  张光义  许光文  文利雄 《化工学报》2017,68(10):3779-3787
为从高粱秸秆生产高品质、低焦油含量生物合成气,基于其单段热解特性研究,借助两段式固定床反应器实施两段热解(热解+裂解),同时考察页岩灰对热解挥发分的催化裂解效果。结果表明:相对单段热解,两段热解强化了水蒸气与挥发分(尤其是与热解气)的交互;提高裂解温度促进焦油裂解和重整,便利了热解气的生成,同时提高合成气(H2+CO)的产率和H2/CO体积比;裂解中加入页岩灰显著促进生物焦油气化,大幅降低气体产物焦油含量:裂解温度适中(约850℃)时(450℃热解),热解气产率超过40%(质量),焦油产率低于1.0%(质量),合成气产量约186 ml·g-1、体积分数高达64%,且H2/CO比超过0.5。页岩灰便利H2的生成,主要源于其铁组分对水气变换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同侏罗纪10-11#煤中微量元素分布赋存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讨论了大同 1 0 - 1 1 #煤中 36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 ,通过浮沉试验及煤岩组分定量统计 ,运用 Salori方法 ,计算了 1 4种有害微量元素在大同煤不同煤岩组分中的分布 ,进而分析了其赋存状态及其在煤炭洗选过程中的脱除潜力 .结果表明 ,大同煤中大部分微量元素含量较低 ,但As,Hg,Cr,Sb等元素的有机组分含量偏高 ;大部分微量元素主要分布于矿物中 ,而 B,Be,Cd,Co,Ni和 Sb等有害元素含量偏高 ;同时 ,相对而言 ,As,B,Ba,Cd,Co,Cr,Mn和 Ni等元素在镜质组中含量较高 ,而 Be,Li,Pb和 Sb等元素在丝质组中含量较高 .浮沉试验表明 ,微量元素在煤炭洗选过程中的迁移、脱除行为主要受其赋存特征影响  相似文献   

14.
贾春霞  于皓  巩时尚  陈佳佳  刘洪鹏  王擎 《化工进展》2018,37(10):3806-3817
通过热重分析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质谱仪对印尼油砂的热解过程和热解产物进行了探究,基于不同升温速率下的TG-DTG曲线,将热解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热解低碳化合物析出段和无机物高温受热分解段。升温速率相同时,YN2油砂比YN1油砂挥发分析出的温度低。油砂热解产物是由脂肪烃、芳香烃、含氧官能团和羟基等组成的混合物,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探究印尼油砂在不同升温速率下气体产物H2O、CO2、CO、CH4、CnHm等的析出特性,气态烃类、含氧有机物等有机气体是由羰基和羧基以及甲氧基、亚甲基、甲基在热解低温段受热分解产生的,根据质谱图,确定了各个时刻逸出气体的种类和产量。利用AKTS软件基于F-W-O和Kissinger模型计算了油砂脱挥发分的热解动力学参数,计算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转化率下,不同升温速率的活化能呈线性分布,YN1的活化能高于YN2的活化能。  相似文献   

15.
油页岩热解的FG-DVC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油页岩结构与热解反应性之间的关系,在TG-FTIR分析仪上对甘肃油页岩在不同升温速率条件下(5、20、50℃·min-1)进行了热解实验研究,对CH4、CO、CO2、H2O和页岩油进行了定量分析,并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方法求解各组分析出的动力学参数,同时采用基于燃料化学结构的FG-DVC模型对各组分的析出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油页岩的脱挥发分过程主要发生在200~600℃之间;油页岩中有机质所含官能团以脂肪烃为主;由于各官能团活性不同,导致气态产物的析出有先后顺序;由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方法获得的各种产物析出的活化能E分布在188~239 kJ·mol-1之间,而指前因子A在109~1013 s-1之间;各产物的FG-DVC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较为相符,这说明用FG-DVC模型来描述甘肃油页岩的热解脱挥发分过程是比较合适的。  相似文献   

16.
采用ICP-MS测试分析技术,对博格达山北麓油页岩中能指示沉积环境的敏感微量元素做了系统测试分析,采用GB/T 14506.28—2010《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和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并探讨了相当硼含量、Sr/Ba、V/Ni比值与沉积环境的对应关系。研究认为:研究区油页岩总体发育于深水湖泊中,该区油页岩磷含量普遍较高,可能由湖盆周围火山喷发后的火山灰带来。磷元素的输入为藻类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消耗了水体中大量的氧气,形成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相似文献   

17.
武荣成  许世佩  许光文 《化工学报》2017,68(10):3892-3899
对比研究了神木煤和桦甸油页岩在150~400℃热预处理时的孔隙变化和挥发分析出规律以及热预处理对后续慢速升温热解反应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热预处理显著增加了油页岩的孔隙结构,其比表面积提高4倍、孔体积提高5倍以上,而神木煤的孔隙结构则减少了,特别是孔径大于1 nm的孔体积减少了近60%、比表面积减少了近80%,而其1 nm以下的孔则相对稳定,孔体积和比表面积分别只减少了10%左右。低于400℃时热预处理过程中除脱去吸附水外,其他挥发分也有一定析出,并以CO2为主,另有少量CO,但挥发分总失重量不超过5%。固定床慢速升温热解研究表明,经热预处理后,油页岩的油产率最高提高了22.7%,而水和气的产率则相应降低,气体中CH4增加而H2降低。热预处理对煤的热解油产率影响不明显,但热解水产率降低而热解气产率增加且其中CH4增多而H2降少。  相似文献   

18.
Ethan B. Huss  Alan K. Burnham 《Fuel》1982,61(12):1188-1196
Rates of evolution of C02, CO, H2, CH4 and the C2 and C3 hydrocarbons during the pyrolysis of seven Colorado oil shales have been measured. These shales, which are from various depths at two different sites, yield 34–255 ¦ of oil per tonne raw shale (9–61 US gal of oil per short ton raw shale) and linear heating at a rate of 2°C min−1 was used for the retorting of all samples. 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is to monitor variations in gas evolution from shales of different organic content and from various stratigraphic and areal locations. Comparisons between shales from each site are made together with correlations with data from Fischer assays. A kerogen concentrate (mineral fraction removed by HCl-HF treatment) and retorted shale from a Fischer assay are also included. The ability of a kinetic model due to Campbell et al. to predict gas evolution is tested and it is found necessary to modify slightly some of the stoichiometric coefficients to obtain good agreement. The resultant kinetic model should adequately describe the gas and oil evolution behaviour of shale from the upper portion of the Green River formation.  相似文献   

19.
The distribution of trace metals between crude petroleum and its heavy products has been studied by emission spectrography.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V, Ni, Sb and Mg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asphaltic fraction. A correla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V/Ni, V/Sb and Ni/Sb indices and the geologic age of petroleum. Examination of gas and diesel oils for suitability as catalytic cracking feedstocks has been made on the basis of their Ni equivalent. Lubricating oil was found to retain little or no trace metals from the parent crude oil. The relatively high V content of fuel oil can affect refinery equipment, distillation units and linings of industrial furnaces. Other trace metals are non-destructive or only slightly destruct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