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分析2005 — 2017年云南省丽江市玉龙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流行态势,为制定该疫源地鼠疫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 — 2017年玉龙县及古城区动物及人间鼠疫的三间分布和流行状况进行分析。结果玉龙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异常活跃,主要地区分布在玉龙县黄山镇南溪村委会鹿子村及古城区七河镇后山村委会木梳村,流行季节及高峰期主要为4 — 5月。 13年间发生鼠疫疫情8年次13个疫点。 其中,2005年 发生人间鼠疫1起,确诊肺鼠疫病例5例,死亡2例,其他年次均为动物间鼠疫。结论玉龙鼠疫自然疫源地自证实以来动物间鼠疫始终处于活跃状态,疫情连续不断。 应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处置动物间疫情,严防波及人间。  相似文献   

2.
孙石  李吉瑞 《疾病监测》2008,23(5):329-329
1975年,通过调查确定了云南剑川动物鼠疫自然疫源地。1975-1997年,该疫源地共分离鼠疫菌188株(灌木丛51株、耕地133株),其中石龙地区检出178株,动物鼠疫呈连续流行状态。1998年至今未发现动物鼠疫流行。本文着重对1976-1998年剑川石龙地区鼠类、蚤类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该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四川省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变化趋势,为鼠疫防控对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按照《全国鼠疫监测方案》和《四川省鼠疫监测方案》在青海田鼠鼠疫疫源地持续开展宿主动物、媒介和病原学监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3—2020年四川省青海田鼠鼠疫监测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2013—2020年共捕获青海田鼠5007只,捕获夜行鼠283只,鼠密度介于113.14~123.81只/公顷之间,鼠体染蚤率为58.46%,平均蚤指数为0.95,巢穴染蚤率100%,巢蚤指数为70.03,检获蚤类主要为细钩黄鼠蚤和直缘双蚤指名亚种,检出鼠疫菌25株,阳性血清13份。  结论  2013—2020年四川省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宿主动物和蚤类总体稳定,动物间鼠疫流行处于活跃状态,存在发生动物源性人间鼠疫和鼠疫远距离传播的风险,应继续在青海田鼠活动频繁的季节开展鼠疫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蒙古旱獭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监测情况,为鼠疫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全国鼠疫监测方案”及实施细则进行监测,整理2009 — 2018年呼伦贝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的鼠疫监测总结及监测地区在鼠疫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上报的数据。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秩和检验分析鼠密度,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09 — 2018年捕获啮齿动物2目5科10属11种6 535只,包括达乌尔黄鼠、蒙古旱獭、黑线毛足鼠、五趾跳鼠、长爪沙鼠、黑线仓鼠、布氏田鼠、小家鼠、达乌尔鼠兔、狭颅田鼠、褐家鼠;蒙古旱獭最高密度0.16只/km2,最低密度0.02只/km2,平均密度0.07只/km2,其中陈巴尔虎旗监测的蒙古旱獭数占全部观察或捕获数量的95.80%;达乌尔黄鼠平均密度0.50只/km2,不同地区达乌尔黄鼠的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80,P=0.006);鼠体染蚤率29.61%,鼠体蚤指数1.06;从新巴尔虎右旗、满洲里市达乌尔黄鼠检出鼠疫阳性血清11份,最高滴度为1∶1 280。结论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旱獭总体密度一直保持较低水平;达乌尔黄鼠成为优势种并携带较高滴度的鼠疫抗体,提示存在动物鼠疫的流行,应加强动物和人间鼠疫的监测和防控。  相似文献   

5.
杨宗科  杨文珂  马春 《疾病监测》2008,23(12):764-765
目的 探讨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鼠疫流行特征,为今后鼠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整理归纳历史上海原县人间鼠疫流行资料,对1963-2007年动物鼠疫调查与监测资料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 海原县历史上发生过2次人间肺鼠疫流行,最近一次是1962年,病例分布在海原县的局部地区,病死率100%;数10年来动物鼠疫发生多次流行,检出鼠疫菌131株,鼠疫阳性血清309份,年度流行曲线呈单峰型。结论 接触疫源动物和肺鼠疫患者,不能及时正确处理是造成人间鼠疫流行的主要原因;控制鼠疫必须根据鼠疫流行因素,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证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阿勒泰山地是否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方法 2021—2022年在阿勒泰山地(青河县、福海县、阿勒泰市)开展鼠疫疫源性调查,采用鼠疫细菌学、血清学、分子生物学对捕获和捡拾的啮齿类动物脏器、血清、心脏浸液、媒介寄生蚤进行实验室检验检测,鉴定分离鼠疫耶尔森菌株的生化表型。结果 鼠疫细菌学检验阿勒泰山地青河县、福海县和阿勒泰市捕获和捡拾的自毙啮齿动物合计115只,其中长尾黄鼠和灰旱獭为优势种,分别占总数的60.87%和20.87%,宿主寄生蚤9组136只,其中长尾黄鼠和灰旱獭寄生蚤的优势种分别为方形黄鼠蚤阿勒泰亚种和谢氏山蚤,分别占宿主寄生蚤的67.74%和100.00%。血清学检测血清样本86份、小型鼠心脏浸液21份、自毙啮齿动物脏器研磨液8份,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自毙啮齿动物脏器组织提取核酸DNA 8份。1份长尾黄鼠血清鼠疫F1抗体阳性[间接血凝试验(IHA)滴度为1∶128,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滴度为1∶256]。1份自毙灰旱獭脏器研磨液鼠疫F1抗原阳性[反相间接血凝试验(RIHA)滴度为1∶64,ELISA滴度为1∶128]。2份自毙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浙江省庆元县鼠疫历史疫区疫源地进行流行病学基础性研究,为有效地预防控制鼠疫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鼠疫标志性动物鼠类和媒介蚤类的组成与分布情况;应用病原学、血清学与气候地理环境等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分析。 结果 室内优势鼠种为褐家鼠、黄胸鼠和小家鼠,密度分别为2.57%、1.54%和0.07%,室外优势鼠种为黄毛鼠、黑线姬鼠和东方田鼠,密度分别为4.67%、0.74%和0.62%;媒介主要为印鼠客蚤、缓慢细蚤与不等单蚤,所占比例分别为40.33%、28.85%和25.57%,染蚤率为9.82%,蚤指数为0.28;鼠疫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均为阴性。 结论 庆元县鼠疫历史疫区内气候与地理环境等,适宜致病动物鼠类与媒介蚤类生长繁殖。目前处于鼠疫流行静息期。但是,主要宿主动物黄胸鼠密度和主要媒介印鼠客蚤的指数较高,鼠疫自然疫源地有多元性变化,新的生物群链似有建立倾向,鼠疫疫源地复燃的危险性依然存在。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更要加强深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国保存着来自全国各种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自1948年以来的各个流行时期的鼠疫菌的代表菌株,数量超过8000株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鼠疫菌种多样性资源。这一资源已经多次在中国鼠疫预防与控制的实践中发挥作用,是提高中国对鼠疫的认识,在防制能力和控制技术方面赶上世界水平的最重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分离自内蒙古不同鼠疫疫源地、不同宿主和媒介的鼠疫耶尔森菌的差异区段基因型分布特征。方法 选取内蒙古3个鼠疫疫源地分离的鼠疫耶尔森菌307株,采用差异区段分析法,设计24对引物进行DFR位点扩增分型,用BioNumerics软件分析。结果 通过差异区段分型方法共发现13种基因型,其中5种基因型(Gnm1~Gnm5)为本研究首次报道。长爪沙鼠疫源地有9种基因型,主要基因型为G11(71.8%,122/170);达乌尔黄鼠疫源地有6种基因型,主要为G10(44.1%,41/93)和G11(35.5%,33/93);布氏田鼠疫源地有4种基因型,主要为G14(90.9%,40/44)。3个疫源地均分布有G11型。结论 内蒙古鼠疫耶尔森菌差异区段基因型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对分析内蒙古鼠疫的传播和遗传演变具有重要的分子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分析评价我国近9年来有关西部地区鼠疫疫情、鼠疫疫源地特征及鼠疫监测的文献,以描述和了解该地区鼠疫疫源地发展趋势。方法制定检索策略,在PubMed、Science Direct、中文全文等数据库与WHO、美国CDC等官方网站上检索并纳入2000年至今的相关文献。采用定性系统分析方法严格评价纳入文献。系统分析2000~2008年西南地区鼠疫疫情趋势,疫源地地理景观特征,动物宿主及媒介特征。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包括13篇原始研究,1篇综述;以云南、贵州和四川为观察目的地的西南地区被5种鼠疫疫源地穿越和包绕,鼠疫疫情从2000开始逐年下降,呈稳定趋势;四川地区疫源地有轻微活跃趋势,但无病例报道。不同地区的同类疫源地在地理景观和动物特征方面非常近似。结论近年来西部地区鼠疫疫情处于稳定状态,局部疫源地有轻微活跃趋势,疫源地通道的扩展威胁存在。提示西南地区要严控鼠疫通道的扩散,加强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04-2010年玉树州玉树县果青地区全国鼠疫重点监测点鼠疫流行态势。 方法 对该地区鼠疫监测结果进行整理、汇总和分析。 结果 2005、2007和2010年分离到鼠疫菌,共分离到11株鼠疫菌;2005、2007和2008年共计检出鼠疫FI阳性血清104份。 结论 玉树县果青地区的动物间鼠疫持续存在,仍然需要加强该地区鼠疫宿主动物的监测,及时处理动物鼠疫疫情。  相似文献   

12.
张建宏 《疾病监测》2009,24(8):566-568
目的评价2000-2007年浙江省云和县鼠疫监测结果。方法在原鼠疫流行地区设立固定和流动监测点,开展室内外鼠密度、鼠体蚤和地面游离蚤的监测;并对监测中捕获的活鼠采集脏器样品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同时采鼠血进行鼠疫F1抗体的检测。结果室内、外平均鼠密度分别为3.50%、3.60%;平均染蚤率为8.55%、总蚤指数为0.130;室内、外主要鼠种分别是褐家鼠和黑线姬鼠;鼠体蚤主要为不等单蚤和缓慢细蚤,本地未检获印鼠客蚤。细菌分离培养3551只活鼠,未分离到鼠疫菌;间接血凝试验法检测鼠血清6511份,结果均为阴性;用放射免疫沉淀试验法和金标法检测鼠血清11份,检出1份放射免疫沉淀试验阳性鼠血清。结论通过8年的系统监测,虽未分离到鼠疫菌,但检出放免阳性鼠血清1份,提示云和县可能存在鼠疫的疫情隐患,要加强对鼠疫的监控工作,以防止鼠疫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玉龙鼠疫疫源地宿主及媒介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云南省玉龙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类的组成、数量,探讨其疫源地性质,为鼠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7年2-12月在疫源地及周边地区设9个监测点,室外采用鼠夹法,室内鼠笼法捕获小兽类,梳捡体蚤,鉴别种类。结果共捕获鼠型动物3目5科11属19中,共2390只,绒鼠(IEothenomys spp./I)47.28%,齐氏姬鼠(IApodemus chevrieri/I)37.11%。其中的绒鼠经头骨鉴定大绒鼠(IE. miletus/I)、玉龙绒鼠(IE. proditor/I)和黑腹绒鼠(IE. melanogaster/I)分别占19.09%,79.25%,1.66%,玉龙绒鼠在鹿子村、玉龙雪山是主要鼠种,其他监测点以大绒鼠为主。检获鼠体蚤2科6属6种共625只,方叶栉眼蚤(ICtenophthalmus quadratus/I)和特新蚤(INeopsylla specialis/I)数量最多,分别为62.08%和22.56%。棕形额蚤(IFrontopsylla spadix/I)和缓慢细蚤(ILeptopsylla segnis/I)占8.16%和5.28%,未发现印鼠客蚤(IXenopsylla cheopis/I)。结论该疫源地鼠型动物和鼠体蚤类构成与剑川疫源地类似,但也有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了解云南省德钦县是否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为做好鼠疫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2年6-7月,应用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合的方法在德钦县开展鼠疫调查研究工作。对采集的样本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金免疫层析(GICA)3种方法进行鼠疫F1抗原和F1抗体的实验室检测,对旱獭脏器进行鼠疫菌分离培养。结果 捕获的9只旱獭脏器未分离到鼠疫菌,F1抗原检测均阴性;174份犬血清、9份旱獭血清、23份鼠血清、853份鼠心脏浸液进行F1抗体检测,犬血清IHA阳性2份、ELISA阳性16份、GICA阳性3份,其中2份犬血清3种方法检测均阳性,免疫印迹实验证实,能与F1抗原发生特异性显色反应。结论 德钦县检出鼠疫F1抗体阳性犬血清,需进一步调查证实德钦县是否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5.
2004~2005年广州市鼠疫宿主动物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广州市鼠疫宿主动物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积累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夜笼法。对捕获鼠类及捡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带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捕获鼠形动物1636只,分属2目2科3属6种。其中啮齿目动物1399只,食虫目动物237只,总鼠密度为12.63%,鼠密度为10.80%;在250只鼠形动物中发现有蚤鼠85只,捡获蚤407匹,鼠体表蚤经鉴定为印鼠客蚤、缓慢细蚤;鼠染蚤率为34.0%,总蚤指数为1.63;黄胸鼠蚤指数为2.36;未查出鼠疫F1抗体。结论褐家鼠仍是广州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黄胸鼠蚤指数较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浙江省义乌市地区历史鼠疫疫源地宿主、媒介种群构成和密度调查,为制定鼠疫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夜笼法捕鼠,对鼠及蚤类进行鉴定和分析。 结果 2007-2011年共捕获鼠形动物3725只,啮齿目2科7属11种,食虫目1科1属1种。家栖鼠类主要为褐家鼠、黄胸鼠;野鼠类主要为黑腹绒鼠、黑线姬鼠。鼠密度为0.98%,其中室内为1.01%,室外为0.93%。染蚤鼠种主要为白腹巨鼠、小家鼠、褐家鼠和黄胸鼠。鼠体蚤以缓慢细蚤为优势种,占97.35%。鼠体染蚤率为0.82%,总蚤指数为0.019。 结论 褐家鼠和黑腹绒鼠是义乌市历史鼠疫疫源地室内、外的优势鼠种。宿主动物和媒介种群密度低,尚未发现印鼠客蚤,应继续开展鼠疫监测,及时发现异常动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