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煤岩样品加水热压模拟实验的油气产物配方基础上, 应用PR状态方程计算了生烃产物的PVT相图。通过不同模拟温度下生烃产物的PVT相图特征分析发现, 随着模拟温度升高, 煤岩的油气生成相态由“油相型”转变为“气相型”, 二者的镜质体反射率Ro为1.2%~1.6%。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中、小型盆地油气富集规律及勘探经验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着重介绍了美国加里福尼亚地区的洛杉矶盆地、中国东部河南省的泌阳盆地及中国西部河西走廊的酒西盆地等国内外几个典型“小而肥”盆地的概况及主要地质特征,分析了控制其油气富集及分布的主要因素,最后对中、小型盆地油气勘探取得突破的经验与教训进行了总结,这些对中国西部地区中、小型盆地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成熟盆地构造及结构再研究方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前,在成熟盆地构造、结构整体综合研究过程中,应侧重于地质特征或成因复杂的构造和盆地或较大区域总体构造特征的再认识、盆地动态演化及发生的区域背景等。研究的指导思想应从勘探早中期的类比、“寻同”的基础上转为“求异”,应突出盆地演化和后期改造过程中地质构造特征,包括:①不同时期的古面貌及之间的区别和演变;②不同地区特征的差异和分区;③与同类其它盆地的重要不同之处及原因;④盆地的诸多个性与油气赋存、成藏的内在联系等。  相似文献   

4.
藏北羌塘盆地托纳木地区油气成藏条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托纳木地区位于羌北坳陷与中央隆起带毗连地带,为羌塘盆地相对稳定的构造区,主要发育上侏罗统索瓦组和雪山组。地表油气显示主要为裂隙型沥青、“油浸”灰岩和油页岩,表明研究区内存在大规模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具备形成油气田的基本地质条件。储集层和盖层分析表明,托纳木地区储集层中等,盖层中等-有利。依据生、储、盖层的时—空配置关系,将托纳木地区生储盖划分为Ⅳ1、Ⅳ2、Ⅳ33个二级组合,其中Ⅳ2 组合最为有利,具有很高的勘探价值,Ⅳ1组合较为有利,而Ⅳ3 组合相对较差。托纳木地区生油条件优越、成熟度适中,储集层类型多、物性较好,盖层发育,表明研究区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5.
中国侏罗系煤成油质疑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煤成油”是一个颇有争论的命题:澳大利亚吉普斯兰盆地的原油是否是煤成油?中国吐哈盆地的原油是否是煤成油?中国其它一些含煤盆地的原油是否是煤成油?煤的热解模拟实验是否有效?这些问题仍须进一步讨论。经研究认为,含煤盆地的原油不可能是煤岩所生成,也不大可能为煤系泥岩所生成,可能的模式是深部氢气与有机质的加氢液化生烃,或是深部H2、CO2、CO 在中地壳的低速高导层中经费托合成反应生成油气。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只有玉门、独山子和延长3个小油矿,国际上流传着“中国贫油”的理论。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陆相生油等新理论指导下发现了大庆油田,在源控论指导下发现了大港、胜利、辽河、华北等一系列油区;复式油气聚集理论使渤海湾盆地油田不断扩大,使中国成为世界第5大产油国;北方侏罗系及煤成烃等天然气生成新理论又使我国天然气资源大幅度增长。油气勘探实践发现中国含油气盆地有着与众不同的地球动力场,由此导出了不少新的石油地质理论。回首往事,油气资源的发展源于新的石油地质理论;前瞻未来,中国油气资源的持续发展更加需要新的石油地质理论。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的Jt3地震反射波组, 是盆地内能量最强、稳定性最好的波组。曾被称作“钢铁反射层”。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作上侏罗统齐古组底部的反射波。本文根据大量的新资料, 论证了它的地质层位应是中侏罗统头屯河组之底。并据此对油区内井下“齐古组”的划分提出了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有限元法的基本理论,建立了苏10 区块合理的地质、力学模型。通过地应力场的数值模拟,给出目的层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最小水平主应力、最大剪应力、平均应力和形变能等值线分布图。根据“三维等效张应力(σT)”、“破裂值(I)”和“单位体积的应变能(u)”3 个评价指标得出综合评价系数(R),根据R得出的构造裂缝发育区与高产气井及钻井岩心裂缝的吻合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9.
ICP-OES 全谱直读电感偶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技术在岩石学、药学、食品营养学等多个学科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在石油地质学研究方面的应用还相对比较薄弱。目前,新疆三塘湖盆地石炭系火成岩油气勘探已取得一些重大突破,但仍然面临许多研究难题和技术挑战,如火成岩岩性识别难度大,“哑”地层划分对比问题多等,阻碍和制约了三塘湖盆地火成岩勘探研究的深入开展。将ICP-OES 分析技术引入火成岩勘探研究领域,无疑为解决这些难题和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手段,已取得一些实质性突破和进展。  相似文献   

10.
东营凹陷王家岗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类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研究区原油、含油砂岩和烃源岩样品抽提物中饱和烃和芳香烃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 将该区原油划分为4 种成因类型。第1类原油低密度、低含硫量、高含蜡量、饱和烃碳数分布呈“单峰型”、植烷优势[m(Pr)/m(Ph) 为0.51~0.72) ] 、规则甾烷相对含量C29>C27>C28呈反“L”型, 反映了以高等植物生源为主的特征, 成熟度高, 来源于孔二段烃源岩; 第2类原油高密度、高含硫量、低含蜡量、“单峰型”、异常高植烷含量[m(Pr) /m(Ph) <1.0]、规则甾烷C29>C27>C28呈不对称“V”型、高伽马蜡烷含量, 反映了咸水低等水生生物来源, 成熟度较低, 为沙四段烃源岩生成原油; 第3 类原油饱和烃呈“双峰型”, 规则甾烷C29>C27>C28也呈反“L”型, 反映了低等水生生物与高等陆源植物混合来源的特征, 来源于孔二段和沙四段烃源岩; 第4类原油遭受生物降解, 正构烷烃缺失, 为孔店组和沙四段形成的混源油或沙四段原油。该区4类原油在空间上呈规律性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