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低频rTMS)对以疼痛症状为主焦虑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68例以疼痛症状为主焦虑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3例,口服常规抗焦虑药物;治疗组35例,在口服抗焦虑药物的同时,加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疗程4周,以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的焦虑程度、疼痛程度及改善状况进行评定,并将2组疗效作对比。结果2组治疗前后 HAMA评分和VAS评分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94.29%,对照组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低频rTMS)治疗以疼痛症状为主的焦虑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r TMS)、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or PD)、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为中英文检索词分别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荷兰医学文摘、Ovid MEDLINE、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等国内外知名数据库1999-2013年发表的有关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文献,最终共计纳入16篇,中文4篇、英文12篇,根据高频(1 Hz)和低频(≤1 Hz)磁刺激分别进行Meta分析。结果 16篇文献共纳入455例帕金森病患者,试验组(经颅磁刺激组)236例、对照组219例。经高频和低频磁刺激治疗后,两组患者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UPDRS)总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WMD=.5.010,95%CI:.7.370~.2.650,P=0.000;WMD=.6.140,95%CI:.8.750~.3.530,P=0.000)。经高频磁刺激治疗后,两组患者UPDRSⅢ评分(WMD=.4.380,95%CI:.8.260~.0.500;P=0.00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WMD=.3.740,95%CI:.4.660~.2.820;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260,95%CI:.0.660~1.180;P=0.580)。经低频磁刺激治疗后,两组患者UPDRSⅢ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2.160,95%CI:.5.010~0.690;P=0.370)。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部分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未发现其对精神症状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在帕金森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电生理学研究方法。方法选择56例符合纳入条件的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组(A组)及常规治疗辅助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组(B组),连续治疗3周后评价两组患者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UPDRS)评分、静息阈值、皮质潜伏期、神经根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A组相比,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后B组患者UPDRS评分降低,精神行为情绪、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运动功能改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此同时静息阈值升高、皮质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延长,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可作为一项无创性物理治疗帕金森病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后焦虑抑郁共病的疗效。方法选取卒中后焦虑抑郁共病患者64例,随机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药物方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方式治疗。对比2组患者HAMD评分、HAMA评分情况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HAMD评分及HAMA评分从治疗第5天开始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有效率为75%,观察组为9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方式治疗可明显缓解脑卒中后出现焦虑抑郁障碍患者抑郁、焦虑程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低频重复经颅刺激(rTMS)治疗对原发性失眠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内分泌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原发性失眠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5例)采用交变磁场疗法,观察组(35例)采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神经内分泌指标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Glu水平较对照组降低,皮质醇和Gly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刺激治疗原发性失眠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及神经内分泌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国王帕金森病疼痛量表(KPPS)对帕金森病(PD)患者的疼痛症状进行评估和分类,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例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原发性PD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KPPS量表评估患者的疼痛症状,运用统一PD评分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Hoehn-Yahr分级(H-Y)、MMSE、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分别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症状的严重程度、认知功能、焦虑状况、抑郁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及睡眠情况。将患者分为PD伴疼痛组和不伴疼痛组,对两组进行分析比较,并且寻找PD伴疼痛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PD伴发疼痛的发生率为44.5%,平均KPPS评分为(41.2±26.8)分。患者疼痛部位多为下肢(60.7%)、上肢(22.5%)及腰部(21.3%),其中24例(27%)患者伴两种及两种以上部位疼痛;疼痛类型多为骨骼肌疼痛(61.8%)和肌张力障碍性疼痛(27%),其中伴多种类型疼痛患者17例(19.1%)。PD伴疼痛组与PD不伴疼痛组相比,其病程更长(P=0.022)、左旋多巴等效日剂量更大(P=0.008)、UPDRSⅢ评分更高(P=0.018)、H-Y等级更高(P=0.003)、HAMD评分更高(P<0.001)、HAMA评分更高(P<0.001)、ADL评分更低(P=0.046)以及PSQI评分更高(P<0.00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D伴发疼痛分别与H-Y分级评分[轻度(OR=1.000),中度(OR=2.394,95%CI:1.281~4.473,P=0.006),重度(OR=3.184,95%CI:1.128~8.986,P=0.029)]和PSQI评分相关(OR=2.068,95%CI:1.129~3.786,P=0.019)。结论PD患者疼痛部位多位于四肢及腰部,最常见的疼痛类型是骨骼肌疼痛。PD伴有疼痛的患者病程更长,病情更严重。KPPS量表可对PD疼痛进行评估及分类,有助于更精准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双侧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后失语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52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语言训练,治疗组48例,在常规药物治疗+语言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双侧重复经颅磁刺激(包括低频rTMS+高频rTMS),疗程4周,以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汉语失语成套测验对患者的失语程度及改善状况进行评定,并将2组疗效作对比。结果 AQ评分等2组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81.25%,对照组55.7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重复经颅磁刺激(包括低频rTMS+高频rTMS)治疗脑梗死后失语症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戒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5例门诊精神分裂症合并烟草依赖患者随机分为rTMS组(28例)和伪rTMS组(27例),分别接受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rTMS刺激(10Hz,100%运动阈值)和伪刺激,疗程4周。入组时和治疗第1、2、4、8周末进行临床评估,以日均吸烟量、尼古丁依赖量表(FTND)评分、呼气末CO值及戒烟率评定疗效,以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不良反应评定安全性。结果:日均吸烟量、FTND评分和呼气末CO值具有组别主效应(F=65.33,F=25.86,F=38.19)和时间主效应(F=24.66;F=29.92;F=18.92)(P0.05或P0.01);日均吸烟量具有交互作用(F=5.11,P0.05);治疗第4周末rTMS组戒烟率(32.1%)高于伪rTMS组(7.4%,P0.05);治疗前后两组PANSS评分及头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TMS能减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日均吸烟量和尼古丁依赖程度、提高戒烟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70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卡马西平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采用VAS量表及简明McGill疼痛问卷评分评价疼痛的控制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率74.29%,对照组为5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VAS、PRI感觉项、PRI情感项、PRI总分、PP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VAS、PRI感觉项、PRI情感项、PRI总分、PP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卡马西平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控制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的96例偏头痛患者分为rTMS组和假刺激组,每组48例,并记录患者一般资料。rTMS组患者接受经颅磁刺激治疗,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并进行随访。假刺激组使用伪线圈,不产生治疗效应。记录头痛频率改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改善情况、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等。结果与假刺激组相比,rTMS组患者在头痛发作频率和VAS改善以及临床疗效上均有所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rTMS组3例患者出现头晕乏力,但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tTMS治疗偏头痛是有效且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伴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并评价其对患者上肢功能康复效果的评估价值,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分析2015年01月~2017年0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脑梗死恢复期伴有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在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加用经颅磁刺激,对照组仅采用运动疗法,两组患者均常规应用药物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Bathel指数评分(MBI)差异;比较两组患者上肢运动量表(FuglMeyer,FMA)评分和上肢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olf)评分的差异;记录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间组内差异。评价MEP和CMCT对脑梗死伴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评估价值。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BI指数显著优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治疗后MBI指数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MCT和MEP较治疗前显著减少,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MCT和MEP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MCT(r=-0.600,P0.001)、MEP(r=-0.512,P0.001)与Wolf评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CMCT(r=-0.580,P0.001)、MEP(r=-0.561,P0.001)与FMA评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治疗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疗效肯定,经颅磁刺激检查具有快速、安全、便捷的优点,可有效评估脑梗死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研究背景以往研究显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明显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但帕金森病晚期非运动性症状给患者带来更为严重的影响,因此研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患者情绪和认知功能障碍等非运动性症状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共纳入65例诊断明确的帕金森病患者,根据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UPDR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P300波,评价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患者精神行为和情绪、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帕金森病患者UPDRS总评分(t=10.872,P=0.000)和UPDRSⅠ(t=4.538,P=0.023)、UPDRSⅡ(t=8.846,P=0.012)、UPDRSⅢ(t=9.114,P=0.000)评分降低。患者焦虑和抑郁发生率由治疗前的52.46%(32/61)降至29.51%(18/61),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由治疗前的42.62%(26/61)降至32.79%(20/61),HAMA(t=3.692,P=0.000)和HAMD(t=4.241,P=0.000)评分显著降低,但幻觉发生率由治疗前的18.03%(11/61)升至29.51%(18/61)。P300波潜伏期(t=5.924,P=0.000)和波幅(t=8.512,P=0.000)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能够减轻帕金森病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改善其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频及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抑郁(PSD)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11例PSD患者随机分为低频组37例(接受1 Hz低频rTMS治疗)、高频组37例(接受10 Hz高频rTMS治疗)和对照组37例(接受假刺激治疗),每周5次,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第2周末及治疗第4周末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3组患者评分。结果 rTMS治疗前,3组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2、4周末,低频组、高频组 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特别是高频组;治疗后第2周末,高频组HAMD评分下降幅度较低频组明显。结论低频与高频rTMS治疗PSD安全有效,高频rTMS治疗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低频经颅磁刺激联合利培酮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2012年8月-2014年4月在某省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符合研究标准的6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超低频经颅磁刺激联合利培酮治疗,n=30)和对照组(单用利培酮治疗,n=30)。于治疗前、治疗第11天、治疗1月时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第11天、1月时的PANSS总评分及各分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第11天时,研究组的阳性症状量表和幻觉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2.09,P=0.04;t=2.36,P=0.02);治疗1月时,两组PANSS总评分及各分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超低频经颅磁刺激联合利培酮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的改善在短期内优于单用利培酮,但其优势并不持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方法对8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治疗,另选择7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对照。采用改进的H&Y(HoehnandYahr)评分标准、SchwabandEngland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以及帕金森病症状评分量表(UPDRS)进行疗效评估。结果8例接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的患者,于治疗第3、6和9个月时进行H&Y评分和UPDR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这两种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而SchwabandEngland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则明显提高,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有助于缓解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帕金森病(PD)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8例PD后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PD治疗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rTMS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对治疗前后2组患者抑郁状态及生活、运动功能进行对比。记录治疗组患者rTMS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HAMD及UPDRS评分显著降低;治疗组HAMD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rTMS治疗PD后抑郁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高频、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在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中的作用. 方法 选取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在珠江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60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高频rTMS组(20例)、低频rTMS组(20例)和假刺激组(2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及功能训练治疗相同的情况下,高频rTMS组、低频rTMS组给予每天1次、每次10 min的高频(3 Hz)或低频(1 Hz)rTMS治疗,连续14d;假刺激组给予假刺激.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简易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间FMA评分、Barthel指数、MEP潜伏期及CM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FMA评分、Barthel指数、MEP潜伏期及CMCT均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rTMS组、低频rTMS组的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假刺激组,FMA评分、Barthel指数、MEP潜伏期及CMCT与假刺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rTMS组与低频rTMS组间FMA评分、Barthel指数、MEP潜伏期及CM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高频及低频rTMS均有利于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且两者间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抑郁症患者负性认知及情绪的影响。方法将抑郁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30,在氟西汀治疗的基础上联合rTMS)及对照组(n=30,单用氟西汀治疗),在治疗前、治疗2周、4周、6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本(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24)评估患者抑郁程度,采用自动思维量表(automatic thoughts questionnaire,ATQ)评估患者负性认知情况。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HAMD-24评分的组别×时间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F=0.455,P=0.586),组别主效应(F=11.754,P=0.001)与时间主效应(F=787.600,P0.001)均有统计学意义,随时间推移,两组HAMD评分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6周末研究组的HAMD减分率高于对照组(77.1%±6.8%vs.72.4%±9.7%,t=2.152,P=0.036)。ATQ评分的组别×时间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6.512,P=0.004),治疗后两组ATQ评分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研究组在治疗2周末、4周末、6周末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物联合rTMS不仅有助于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也有利于改善其负性认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重复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武汉市长江航运总医院收治的失眠症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重复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14 d后观察疗效,1个月后随访。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睡眠障碍因子(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早醒)及匹兹堡睡眠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睡眠明显改善。结论重复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失眠症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首发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65例首发抑郁症患者分为rTMS组33例和氟西汀组32例,观察期6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副反应量表(TESS)分别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rTMS组有效率78.8%,氟西汀组有效率84.4%,两组疗效相当(P0.05);在第1周末rTMS组HAMD-17和HAMA评分较氟西汀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TMS组和氟西汀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1%和4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rTMS治疗首发抑郁症的效果与氟西汀相当,但起效较氟西汀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氟西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