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对脑血管痉挛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查诊断脑血管痉挛。术前、术后行CT检查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SAH)Fisher分级和脑梗塞。结合Fisher分级、手术时机、术前动脉瘤破裂出血次数、术中动脉瘤破裂、术后脑内脑室内积血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有17例发生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56.7%,症状性脑血管痉挛11例,发生率为36.67%;头部CT发现由脑血管痉挛引起脑梗塞7例,发生率约为23.33%。结论:TCD为检测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方法;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与术前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时机、术前SAH次数、术后脑内血肿和脑室内积血有关;TCD可一定程度上预测延迟性脑缺血、脑梗塞的发生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2.
自发性颅内出血可进入脑表面的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生在脑实质内(原发性脑内出血,PICH),进入脑室(脑室出血)或进入硬膜下腔(硬膜下血肿).临床上、CT上甚至病理上区别较困难,因为原发性脑内出血可以破裂分布到脑表面或进入脑室,囊状动脉瘤也可以破裂引起出血进入脑内及蛛网膜下腔.  相似文献   

3.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易患因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季楠  赵继宗 《北京医学》2003,25(3):151-154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慢性脑积水的易患因素。方法 本组9l例患者均由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明确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并有CT证实的SAH存在,应用出血后3周的CT评价SAH后慢性脑积水。先将可能危险因素与脑积水发生之间进行显著性检验,再用多元逐步回归加以明确,得到回归方程。结果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慢性脑积水的总体发生率为13.2%,其易患因素依次是:①发病后的Hunt&Hess分级(H-H分级);②出血破入脑室;③既往高血压病史;④多次出血。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存在明确的危险因素,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应用脑CT后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脑梗塞14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性3例,女性11例,年龄26~69岁,平均53.7岁,既往患高血压3~  相似文献   

5.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之一。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其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大大增加了此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因而,一直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的重点和难点。迄今为止,对SAH后CVS发生、发展的病因和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一个多因素复杂的过程,其中NO在SAH后CVS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现将NO及其在SAH后CVS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出血性卒中较为常见的临床类型,其主要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出血,血液进入了蛛网膜下腔,占脑血管病的第三位,常反复发作,死亡率为25%[1].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致残与死亡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复杂.我们对1998年7月~2005年7月,70例SAH住院患者临床、CT、脑水化验、脑循环分析进行了回顾性研究与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常见病,其临床上主要以脑膜刺激征、剧烈头痛及血性脑脊液为主要特征.随CT等影像检查广泛应用,SAH伴发脑梗塞检出率逐日增多,  相似文献   

8.
脑叶出血的临床诊断有一定困难,随着 CT 的普遍应用,使得临床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脑叶出血得以及时诊断。1年来。本科收治以 SAH 表现为主,经 CT 证实为脑叶出血患者1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陈东利 《中外医疗》2009,28(20):30-30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临床表现不典型时,易发生误诊。常规脑CT扫描是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快速、安全、无创、阳性率高的方法,但脑CT检查阴性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也不少。  相似文献   

10.
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脑CT扫描是诊断急性期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比较敏感和特异的神经影像学方法,CT平扫偶尔也会显示出脑蛛网膜下腔呈“血性”的高密度值,但实际上并无SAH,即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seudo-SAH)现象。本文就pseudo-SAH的概念、常见病因、临床表现、脑CT扫描所见、鉴别诊断以及预后等相关问题加以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生认识pseudo-SAH的放射学特点,以避免不必要的侵袭性检查(如脑血管造影)和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首诊血压与脑卒中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WHO规定的测量方法,测量213例 脑卒中患者发病后首次就诊未行治疗前的血压(首诊血压)。结果:脑出血首诊血压收缩压较脑血栓显著升高(P<0.01)。结论:首诊血压类型与脑卒中性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病因及脑动脉病理变化的程度。方法 对58 例脑梗死及20 例对照死亡病例的脑底中型动脉及一级分支动脉、脑内小动脉、微动脉进行了病理观察和形态定量分析。结果 (1) 脑栓塞占33/58 例,脑血栓形成占11/58 例,原因不明的脑梗死14 例;(2) 脑梗死组颅内各级动脉的面积比值(41 ±15) % 比对照组的(60 ±10) % 明显减小( P< 0 .01) ;(3) 脑栓塞组双侧大脑中动脉主干( M1 段) 远端口径狭窄度(62 ±19) % ,椎基底动脉为(52 ±24) % 与脑血栓形成组的(75 ±16) 及(78 ±10) % 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5 , P< 0 .01) ,脑血栓形成组大脑中动脉 M1 段近端口径狭窄度(68 ±15) % 与脑栓塞组(62 ±22) % 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5) 。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主要的病变部位在脑底中型动脉及一级分支动脉,脑底多条动脉严重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管腔的中、重度狭窄或在此基础上的栓塞,栓子机化、再通或血栓形成是中老年人大面积脑梗死的重要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365例原发性和继发性脑血管病变尸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365例不同原因的脑血管病变尸检病例作了分析讨论。高血压动脉硬化占全部病例的26.85%。平均年龄58.4岁。脑的病变包括出血、出血伴梗塞及单纯梗塞。其中脑出血最多,但随着脑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脑出血比例相对地减少,脑出血加梗塞及脑梗塞相对增加。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损伤脑导纳图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导纳技术对急性脑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例急性脑损伤患者进行双侧脑血流检测,与40例健康组对照,分析脑导纳图各项指标的特点及临床意义.结果外伤组脑供血量明显减少(ADLⅠ Ⅱ指数减少),流入容积速度(HS/BS)下降,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前后动态观察显示:病情恶化者脑导纳微分环波形渐变差,恢复者渐好转.结论脑损伤(3~21 d)的脑导纳图主要改变为:ADLⅠ Ⅱ、及HS/BS减小,ADLⅣ及ADLⅣ/ADLⅠ Ⅱ增大.提示病灶侧供血减少,血流缓慢.脑导纳图的动态观测对脑损伤的预后及疗效判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并发脑卒中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志洪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1,14(12):1204-1205
目的:回顾性分析糖尿病并发脑卒中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52例糖尿病并发脑卒中(A组)及同期123例非糖尿病组脑卒中(B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组(糖尿病组)和B组(非糖尿病组)的脑梗死病人分别占76.9%(117/152)和43.9%(54/123)。A、B两组的多发性脑梗死分别占30.2%(46/152)和12.1%(15/123)。A、B组脑卒中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9.0%(105/152)和86.9%(107/123)。A、B组有严重后遗症各占18.4%(28/152)和8.9%(11/123)。A、B组病死率分别为12.5%(19/152)和4%(5/123)。A、B两组并发肺感染分别为28.3%(43/152)和13.0%(16/123)。A、B组并发内环境紊乱分别为47.4%(72/152)和20.3%(25/123)。A、B两组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各为11.8(18/152)和4.0%(5/123)。A、B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糖尿病脑卒中病人以缺血性卒中为主,病情相对重、合并症多,治疗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沈军  谢建强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9):632-633
目的探讨SAH引起的局限性脑缺血和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其与发病年龄、发生SAH后就诊间隔时间的关系,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帮助。方法对51例SAH患者,均做CT扫描和腰穿证实。经治疗后4d-15d复查CT,部分病例行增强扫描。结果51例患者经治疗后有22例(22/51)患者平扫可见颅内小片状密度减低区,分布于额、颞、顶、枕各叶,增强后见强化征象。此外,随着患者年龄增大,发生SAH后就诊间隔时间的延长,脑内局限性缺血和梗死灶明显增多,患者的疗效明显降低。结论①局限性脑缺血和脑梗死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并发症,主要发病机制是脑动脉痉挛。②患者脑池内出血越多,年龄越大,发生SAH后就诊间隔时间越长,此并发症发生率越高、对患者的预后影响越大。③CT扫描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测定了174例脑血管病(包括脑栓塞、脑血栓、脑出血、脑动脉硬化)患者血液流变学的11项指标。结果表明,脑血管病患者有10项指标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其中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增高最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脑卒中患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应用放免法测定7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表明,无论是脑出血组还是脑梗塞组,急性期T_3、FT_3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而T_4、FT_4,及TSH明显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变化以脑出血组最为明显.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者,各项指标改变越明显.出血量<30ml或梗塞面积<20cm~2时,变化不明显,若出血量>30ml或梗塞面积>20cm~2时,T_3、FT_3与其呈负相关,而T_4、FT_4,其呈正相关,证明脑卒中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疾病的轻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20.
林坚  尹波  张弩 《浙江医学》2010,32(10):1464-1466
目的 研究眼镜蛇毒因子(CVF)激活补体系统,对兔脑出血后脑水肿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方法 56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兔按0.5mg/kg腹腔内注射含CVF的0.9%氯化钠溶液约5ml,对照组兔腹腔注射5m10.9%氯化钠溶液.再设空白组、标准组.4组不同时间点检测血浆补体C3、TNF-α、NSE浓度,以脑(湿-干)/湿检测脑水的含量.结果 兔血浆中补体C3、NSE、TNF浓度,在4组间、组内各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大脑(湿-干)/湿比重:实验组(80.19±0.54)%,对照组(79.57±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VF能有效激活并耗竭补体,补体系统过度激活加重脑水肿的发生.脑出血急性期TNF-α、NSE升高的峰值与脑损伤、脑水肿严重程度可能存在某种联系,TNF-α、NSE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可反应脑损伤和脑水肿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