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话题     
无中不立郑孝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名城委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人的"尚中"观念很深。《礼记?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传统城市与建筑的空间整体是"无中不立"。就是说,必须有一根中枢脊椎纵向贯通城市这盘棋,才能构成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北京、苏州、平遥等老城都有中轴线。传统很深的中轴线是怎么来的?源自"天人合一"的理念。明清首都北京地上的中轴线是和天上的中轴线,象天法地对应着的,是神话之美。探索我国古城的和谐整体,不宜只局限  相似文献   

2.
不言而喻,我们的城市设计即将迎来一个百花竞放的的春天。谈到城市设计,必然要回到一个原点——何为城市之美?对于城市而言,审美不仅仅停留在"物"的层面,真正的"城市之美"美在"生活"——物质之美易逝,情感之美长存。为此,城市设计必然要对城市所处的"空间"和"时间"中的"真善美"进行综合考量。城市设计的核心是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也包括非公共空间领域,但应分别对待。  相似文献   

3.
金磊 《建筑》2022,(8):73-75
2022年是朱启钤先生(1872~1964)诞辰150周年,城市、建筑、文博各界陆续开展筹备对他诸多学术贡献的纪念活动,旨在让历史文化的光辉照进现实。笔者以为,这不仅是在时光深处捡拾历史,也在钩沉湮灭的历史碎片时给记忆建档,重在为今日城市文化建设带来启迪,更是一种有深度的城市、建筑、遗产学术薪火的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公共交通压力的增大,众多的城市修建地铁来改善交通,但要求地铁线路选线时避开所有的构(建)筑物是不现实的。隧道从构(建)筑物下通过,必须根据隧道和构(建)筑物的具体情况,采取必要、有效的加固或托换措施,以控制由于隧道施工而引起地面下降、构筑物基础沉降变形等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5.
6.
南京城市的起源和发展与长江的自然变迁密切相关,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中形成了古都城市格局,目前规划中没有将古都风貌保护作为地理环境系统中的对象来研究,缺少对产生历史城市的自然环境变迁分析,没有顺应自然河流网络和连绵山系查寻历史上的城市遗址,缺少相应的从地理学角度研究的自然风貌保护规划。南京有著名历史地貌“虎踞龙蟠”之称的钟山、石头城,市郊有长江,市内有秦淮河、玄武湖、莫愁湖等历史河流湖泊。宁镇山脉地貌西段的3个分支形成南京地理格局,古代在西、北、东3面连绵山脉环行形成有2道山岭屏障,尤其是石头山,虎踞长江边,军事战略地位重要。南京地区新石器遗址主要是分布在秦淮河与金川河沿岸。这二条河是长江的支流,也是形成南京丘陵地区冲积小平原的河流。明朝以后居民开始向长江沿岸发展。天然山水地形造就南京多次成为中国历史上位于南方的古都。即使不作为都城时期,也是持续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有重要影响的城市。如何在建设现代化城市同时也保护自然环境景观?如何使古都面貌在城市空间内仍然继续体现?这是迫切值得研究的问题。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化遗迹与自然地形融合,以至今日依稀可寻,今日南京城市规划应该继承自己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7.
人文思考     
从人的存在来说,建筑的本质是体现人的生存需求和改变生存状态。当建筑脱离(或超越)单纯的空间营造,介入街区历史、都市肌理与生存现实,它也就成为城市语境的建筑。建筑、城市、文化和人,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彼此交流的语境,在现实的空间中营造"生活",在虚拟的精神世界中建筑"家园"。  相似文献   

8.
正建筑师的使命通常在建筑完工时就已结束,我们为何不能激进的参与更多?我们为何不能参与自己亲手铸就的城市历史一部分,用它来创造新的故事?我们为何不能成为一个编剧来记录我们城市的未来?要是说建筑是不好的,变成城市发展的阻力那会怎样?要是说建筑是种宣言,挑战既存的统治阶层又会怎样?要是说建筑是种媒介,或者是种技术,这个社会又会变成怎样?24组,是一个探索时间和空间关系的组,或者直白的称作电影组,在平面图纸以外的"时间轴"是联系现实和(反)乌托邦的重要线索。我们通过电影,视频,动画,绘画,视觉装置,物理模型去驾驭潜在的建筑构想,  相似文献   

9.
文章围绕2011年成都双年展国际建筑展"物我之境:田园/城市/建筑"的主题,在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现实语境下,对"物/我"、"田园/城市"、"人/环境"等概念进行诠释和演绎。  相似文献   

10.
正自古以来人类都渴望与自然理想共处,然而快速发展令中国城市越来越饱和,城市形象千篇一律。在发达的科技背后,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深深地根植于时代背景中的浮躁与喧嚣。如今的文化应当将人从"物"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庄子提出的"审美生存"既是对现实生存方式的反叛,也是对日常生活和经验世界的超越。我们试图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与建筑的结合,来"治疗"这样的城市病,渴望借助这种对比给城市提供一种理想的审美生存模式。  相似文献   

11.
像所有的城市一样,长沙在把握发展基点和取向的同时离不开对现实和历史沉淀的挖掘。让我们一起沿着历史的轨迹去寻访古城的昔日,再看看明日长沙的崭新风貌。昨日长沙长沙又名星沙,屹立在湘江之滨,管领着三湘四水。西傍著名的岳麓山脉,东岸地势平坦开阔,复有浏阳河。捞刀河渠水之便。山水有缘,风景如织,长沙古城更因之而粲然生色。长沙城市的形成,有着很古老的地理和文化渊源。(禹贡):长沙,荆州之域,古三苗国地。春秋时期,荆州建立了楚国。楚本来是一种灌木的名称,即杜荆。所以史料中总把荆楚并称。长沙,荆州之域,也就是楚…  相似文献   

12.
爱上美国从这里开始:"我们应该通过离开城市来解决城市问题" ——亨利?福特 亚历克斯.克里格的《山巅之城:从清教徒时代到现在的美国城市理想主义》回溯了一段历史,这其中不乏当年轰动一时的理想.这些理想有的发出预言,有的不切实际,有的冷酷无情,有的显失公平,而正是这些理想塑造了今日美国城市的版图.许多大人物胸有成竹,知道如...  相似文献   

13.
正地理上,澳大利亚是一个偏居地球一隅的国家;历史上,它曾经是大英帝国重刑犯的流放之地。时过境迁,今日的澳大利亚不但是一个发达国家,而且在《经济学人》、美世(Mercer)等权威媒体和机构列出的世界最宜居城市的名单中,墨尔本、悉尼、珀斯等澳大利亚城市常年名列前茅[1,2]。为何澳大利亚可以有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光凭借有利的自然、气候和资源条件?恐怕不是。放眼世界,美好的城市绝大多数是人类有意识创造出来的,离不开人们承前启后、呕  相似文献   

14.
垃圾是城市的产物,乡村是没有垃圾的。或者退一步说,垃圾是城市的问题,在乡村,垃圾根本不成为其问题。垃圾在城市里成为问题,是因为那些最后沦为垃圾的物品,在城市里失去了它们往复循环的路径。在城市里,物和物之间的那种神秘联系断裂了,物再也回不到令它成其为物的那个经典的循环路径,这正如人之回不到人本身、回不去自然,正如城市之回不去乡村,所谓的现代,回不到历史里去。垃圾的历史,隐藏着人类文明从乡村到城市的前进历程中某些轻易被忽略的、但无疑很重要的秘密。以编者之愚见,这篇文章的一个重要目的,即是要向我们揭示这一秘密。原文名为《论垃圾》,因篇幅、编辑需要和方便读者阅读,编辑对题目作了修改,对文章内容也作了删减调整。  相似文献   

15.
慧能刚到五祖弘忍门下时,弘忍问慧能从何处来?来作什么?惠能答道:我从岭南来,来学作佛。弘忍笑道:岭南蛮夷之人也能学佛吗?慧能不卑不亢地说:人有南北之分,佛性也有南北之分吗?这一刻顿悟,建筑本身也有"东西"之分吗?在古老的东方神韵中,也有一种别样的华丽的美。这一次我们仿佛偶入荒落而美丽的尼泊尔的旅人,来去匆匆却也从容,因为与佛同在的城市一定是安宁祥和的城市。但愿山西的那些建筑宝贝,我们也终究不会错过。还有欧洲那恬静深远精美的建筑留在我们心中的那一抹风情。东方也罢,西方也罢,建筑的形态终究会摆脱来自结构的,地域的和惯性思维的束缚,我们只要在这样的建筑里面能找到和自己心灵相沟通的元素,又何来"东西"之分呢?——编者语  相似文献   

16.
公司     
<正>阿克苏诺贝尔大学生社会公益奖阿克苏诺贝尔今日揭晓第四届中国大学生社会公益奖(以下简称"大学生公益奖")最终评选结果,并公布其首个"人?城市?可持续发展社区计划"研究成果。该社区计划展现了当代大学生有能力为传统社区带来积极影响,助力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今年,"大学生公益奖"共收到来自全国64座城市146所大学315个社团的343份申报项目,再创历史新高。其中,5个项目荣膺金奖,包  相似文献   

17.
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是城市的视觉象征。而宗教建筑,由于凝结了较多的文化记忆,也成为从古代舆图到现代文化地图中必然标注的地方。迅速膨胀的城市化建设,使原来位于边僻之地的寺庙等宗教建筑渐渐"隐没"于闹市之中。它们如何维持文化记忆,并具有怎样的当代境遇,是本文试图讨论的问题。为了避免被水泥丛林吞没,消隐于"千城一面"的城市空间,也为了不同理由或原因的生存和"发展",当代城市里的寺庙不得不通过分隔、融入、衍生或共生等各种方式,在建筑空间格局和文化功能上,一方面努力适应变化的环境,另一方面尽量维护本土"丛林"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气脉。  相似文献   

18.
旧城遗产保护制度中“原真性”的谬误与真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杰 《城市规划》2007,31(11):79-85
通过杭州雷锋塔重建引发的争论,展开了对现行旧城遗产保护制度中"原真性"问题的讨论。通过对原真性的概念、国人对此的理解及其遗产保护制度对他的内化等论述,揭示了西方"原真性"舶来之物"内化"过程中存在的制度上、认识上的诸多谬误,并得出:对西方"原真性"舶来之物的不解,以及舶来之物内化,造成了人为的多解的"原真性"与多解的"历史",这是致使谬误的根源。而构筑于文物保护领域的"原真性"强加于旧城历史文化街区、遗产保护,则是造成旧城遗产保护与现实生活相背的根源。基于此,文章指出矫正谬误的关键在于:立足于本国国情,在大胆"拿来"西方之物的同时,更应强调积极的"内化"。  相似文献   

19.
每拆一座老城,就会丧失一部分文化肌理或城市记忆的线索,原来的城市系统会因不堪重负而产生连锁反应。如今,当我们不断从国外引进所谓的先进经验时,对传统中国城市文化的破坏也逐渐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其实这不仅关乎文化的自信或不自信,而是我们对建筑保护、历史命脉、文化传承要有一个真正的认识。面对无法逆转的城市化进程大潮,"拆迁"一词正在考验着我们对于传统中国城市文化所抱有的信念。拆迁的底线究竟在哪里?来自不同领域的三位嘉宾将围绕这一话题,思之,辩之,论之。  相似文献   

20.
<正>长久以来,巴塞罗那一直以创新精神著称。为了表示对这种精神的认可,欧盟在不久前将首个欧洲创新都市"i Capital"的称号授予了巴塞罗那,并肯定了其利用以人为本的科技手段来改进管理的能力。今日的巴塞罗那正以全新的愿景来面对21世纪——力争成为世界"智慧城市"之典范。我们所理解的"智慧城市"这一新概念,是指为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而服务,同时确保社会、经济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智慧城市"通过使用现代化的信息及通信新技术(ICT)来运转,为城市提供越来越便捷的资源和服务。巴塞罗那利用这一战略来确保其市民的生活质量,通过改善各社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