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7 毫秒
1.
低温低浊水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桂荣  张建军 《山西建筑》2010,36(23):198-199
针对低温低浊水质难于处理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国内外常用低温低浊水处理技术如生物法、微絮凝过滤、气浮、强化混凝等工艺进行简要分析、评价,并提出强化混凝处理低温低浊水的优势,指出该处理工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机械行业总排废水的再生回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工厂中,对全厂总排废水全部处理的企业仅占11.4%,因而机械行业应大力推广应用废水再生回用技术。机械行业总排废水再生回用水站行之有效的工艺流程为混凝沉淀过滤及废水直接微絮凝过滤,其最佳工艺流程为废水直接微絮凝过滤,其投资仅为前者的50%~60%。废水回用既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又有间接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低温低浊期,絮凝区矶花细小,混凝效果差,矶耗高。本文通过小型搅拌试验和生产试验,将沉淀池排泥水回流与源水充分混合,提高混凝效果,降低矶耗。  相似文献   

4.
强化常规工艺处理黄河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津在冬季、经长距离调用的黄河原水水质具有低温、低浊、微污染的特点,采用常规工艺处理时出水CODMn很难满足《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2005)的要求,为此开展了强化常规工艺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采取臭氧预氧化或高锰酸盐复合药剂(PPC)预氧化、高效絮凝刺HPAC强化混凝气浮、改性滤料强化过滤等措施,可显著改善常规工艺的出水水质,对有机物的去除率提高了10%以上,出水CODMn〈3mg/L。臭氧(或PPC)预氧化、HPAC混凝气浮、改性滤料过滤是改善常规工艺出水水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乔龙君 《山西建筑》2012,(23):133-134
通过沉淀后水浊度,研究了影响聚合氯化铝铁混凝效果的水力条件因素,发现:混合强度为100 s-1~170 s-1及1 min左右的混合时间时,混凝效果较好;而絮凝时间和絮凝强度对混凝效果的影响相互制约。  相似文献   

6.
研究强化混凝预氧化过滤工艺对低温微污染地下水中锰(Mn)、铁(Fe)、浊度、COD_(Mn)、氨氮(NH_4~+-N)等指标的去除效果,确定最佳工艺条件。方法是在低温实验室模拟微污染地下水,通过添加混凝剂、助凝剂、预氧化剂以及不同滤料过滤形式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参数。结果低温微污染地下水经强化混凝-次氯酸钠预氧化-锰砂二级过滤工艺处理后,铁(Fe)的除去率为95.8~97.3%、锰(Mn)的除去率为76.6~83.6%、COD_(Mn)的除去率为58.8~65.4%,氨氮的除去率为80.0~81.8%,浊度的除去率为83.3~90.8%、次氯酸钠剩余量为1.26~1.33mg/L。除Mn的浓度在标准值边缘外,其他指标浓度均满足《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结论优化后的工艺对低温微污染地下水的处理效果较好,对微污染指标有较高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7.
微絮凝直接过滤工艺处理低浊度原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采用微絮凝直接过滤对低浊度原水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原水浊度小于20NTU时,采用聚合氯化铝(PAC)作为絮凝剂,控制投药量为3~5mg/L,絮凝时间3~5min,可保证出水浊度小于0.5NTU,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8.
借助烧杯试验、中试和生产试验,从无机混凝剂投加量优化、高分子助凝剂强化混凝、二次微絮凝强化过滤等方面开展了常规净水工艺浊度控制技术研究,确定了其中的最佳工艺运行条件和技术参数.试验结果表明,适当增加无机混凝剂投量,可改善絮体絮凝沉降性能;阳离子聚丙烯酰胺作为助凝剂的最佳投量为0.10 mg/L.  相似文献   

9.
无机高分子聚硅酸盐混凝剂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无机高分子聚硅酸盐混凝剂的制备、应用和混凝性能研究现状以及有关其絮凝形态、混凝机理、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等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评述。指出今后的研究应在侧重聚硅酸盐结构表征的同时进一步研究其絮凝形态及混凝机理,提高混凝性能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微絮凝变孔隙深层过滤处理城市二级出水时,滤料粒径配比、絮凝剂PAC投加量等因素对滤床整体过滤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混凝荆PAC投加量为6mg/L.滤床细滤料体积比为4%的情况下,系统出水浊度小于0.5NTU,有机污染物COD小于30mg/L,且系统可以较好地克服表面堵塞,发挥整个滤床的过滤作用提高过滤效率。  相似文献   

11.
悬浮颗粒的絮凝过程对直接过滤的去除效率有影响,絮凝时间是控制絮粒形成大小及特性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提高直接过滤去除低温低浊微污染水中污染物的效率,考察了不同絮凝时间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接过滤处理低温低浊微污染水时,设置絮凝池的出水效果较优;絮凝时间大于10 min时,所形成的絮体更密实,Zeta电位趋于0,有利于悬浮颗粒吸附在滤料上,特别是对一些芳香族有机物及带双键的有机物,当絮凝时间为14 min时,去除率可达35%.  相似文献   

12.
旋流——网格混凝设备处理低温低浊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北方寒冷地区低温低浊水处理难点,着重对旋转水流中颗粒的运动规律及紊流涡旋在反应池中的动力学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试验加以证实了旋流-网格混凝设备对处理低温低浊水具有显著效果。从而丰富了混凝工艺理论。  相似文献   

13.
为了保证饮用水水质并实现节能降耗,宁夏宁东水厂采用调节原水pH值,投加高锰酸钾的方式来强化常规处理工艺。结果表明,调节pH值对于处理偏碱性的低温低浊水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当原水pH值调节为中性时,混凝效果达到最优;适当使用聚丙烯酰胺可以优化混凝效果,但由于聚丙烯酰胺具有毒性,在实际运行中要慎重使用;高锰酸钾预氧化可有效提高低温低浊水的处理效果,对于提高冬季低温低浊水处理效果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滤池反冲洗水回流的方法.可以提高原水中颗粒物的数量.有助于提高水处理过程中颗粒碰撞效率,改善混凝效果。  相似文献   

14.
微涡旋混凝低脉动沉淀技术处理低温低浊水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依据低温低浊水的特点,对其处理过程中的亚微观传质及絮凝过程中的动力特性进行分析,并通过试验结果阐明了该技术的可应用性和实用性以及低耗高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王福进 《供水技术》2008,2(3):29-30
针对黄河水的低温低浊水质特点,按照水厂实际工艺设计了中试设备.应用基本涡旋理论的栅条混合、强化絮凝网格反应和低脉动斜板沉淀技术对设备作了改进.通过中试优选了混凝剂和助凝剂,并确定了其最佳投药量和投加点.当水厂PAC稀释液投加量为5.77 mg/L,PAM投加量为0.5 mg/L时,沉后水浊度小于0.5 NTU.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太原市呼延水厂出水浊度不达标的问题进行了絮凝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厂原水属低温低浊水,有机胶体较多,絮凝效果差,其根本原因是絮凝剂投量不足.进一步的试验表明:以聚合氯化铝(PAC)为絮凝剂、以活化硅酸为助凝剂,除浊效果较好;活化硅酸的投加时间对絮凝效果有较大的影响,以快速混合用时1min、聚合氯化铝投量为15 mg/L、延迟30 s后投加0.5~1mg/L的活化硅酸(以SiO2,计)为最佳运行条件;滤池反冲洗排水回流至配水井有利于低温低浊水的处理,并可节省絮凝剂或助凝剂的投量.  相似文献   

17.
微絮凝拦截沉淀处理低温低浊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拦截沉淀池是根据中微絮体的凝聚沉淀特性,用一种特殊材料设计构造的以接触凝聚和拦截沉淀为主要功能的新型沉淀池。以北京市第九水原水为主要对象,研究了拦截沉淀对低 氏浊水的处理效果,并与传统的平流以沉淀池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拦截没淀池有优异的拦截聚沉和对水质变化的适应能力,处理效果要明显优于平流沉淀池而接近于斜板沉淀池,有很好的开发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王慧娟  殷小桃  李金辉 《山西建筑》2011,37(30):123-125
针对石墩子山水厂低温低浊(每年11月份至第二年4月份)的特点,对乌拉泊水库原水和乌拉泊水库原水与滤池反冲洗排水在配水井内的混合水进行混凝实验,实验表明:对于低温低浊水,PAC的最佳投加量为12mg/L,以PAM为助凝剂,除浊效果较好;PAM的投加时间对絮凝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南方低浊高藻水的网格絮凝工艺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方水库水多呈低浊高藻特征,根据速度梯度理论设计的传统网格絮凝池对其处理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依据微涡漩理论对传统网格絮凝池进行了改造,结果表明它能降低沉后水浊度,提高对CODMn和藻类的去除效率。等效粒径和分形维数的研究结果表明,改型池内形成的絮体粒径大且密实、沉降性好,此外改型池的水头损失和药耗也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