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论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及内涵 ,并从人口、资源、环境角度论述了西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2.
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是矿业城市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和持续发展的关键。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典型矿业城市--东营、焦作和克拉玛依市为例,总结出矿业城市资源开发利用中带有共性的五大问题,即矿产资源枯竭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矿产资源与其它资源的组合开发利用问题,矿产资源与其它资源的博弈开发利用问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及资源、非资源要素的协调问题。据此对症下药,提出了我国矿业城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战略思路,并提出了7种可持续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即“细水长流”模式,“黑绿置换”模式,“优势组合”模式,“优势延伸”模式,“地企融合”模式,国有+民营的“双轮驱动”模式,公有+非公有的“双轨并行”模式。  相似文献   

3.
环境保护与人口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目前,人口过多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资源和环境承载力超负荷不容。文中郑重论述了人口可持续发展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问题古已有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个历史阶段的环境问题有所不同。上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10年,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方面给社会和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享受,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人口的过度增长和环境资源的污染破坏,人类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坚定不移地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迫切需要我们在转变观念、教育为本、集中治理、加大投入、加强法制建设等方面,为保护环境作出不懈的努力,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一)人口众多,给环境和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底我国人口总数已达12.68亿,现仍处在快速增长阶段,每年净增长人口1000万左右。如此众多的人口,对我国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的不良影响。由于人口过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发展水平低,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粮食、能源、住房、交通和环境问题的产生都与人口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资源与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加之科技水平不高,致使我国当前经济可持续发展突出存在着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过大,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土地开发潜力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藏高原土地辽阔 ,地势高寒 ,农林牧各类土地资源的质量与数量很不平衡 ,开发潜力不一。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产水平 ;加强草场建设 ,提高畜产商品率 ;禁伐和保护天然林,积极发展经济果木与林下资源的生产 ,乃是高原土地合理开发 ,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6.
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的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调协发展。现在,国际上形成了一个越来越明确的共识,就是发展不仅要看经济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始终拥有生存和发展的良好条件,按照可持  相似文献   

7.
2002年3月10日,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始终拥有生存和发展的良好条件,我们一定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袁征 《环境》2002,(4):12-13
江泽民同志在今年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他站在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和子孙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所作出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唯一正确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从环境工作的角度谈几点体会。一、江泽民同志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江泽民同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包含着四个主要论点。一是可持续发展是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二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泥炭资源的储量、特征与保护利用对策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泥炭是一种经济、环境效益都十分明显的自然资源。如何科学地处理好泥炭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保证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是争论颇多的课题。论文从泥炭资源过程和泥炭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泥炭资源的属性和特征,探讨了泥炭资源与经济、社会的相互关系,根据我国泥炭资源储量、质量与开发利用条件,提出我国应科学界定泥炭开发与保护标准,扶持和培育泥炭新兴产业,加强泥炭高新技术产品开发,提高泥炭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技术附加值,降低泥炭资源消耗,走开发与保护并重的道路,促进资源开发、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X24 2000(X) 105经济结构变动对环境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分析/王海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一1999,9(3)一30-33环图X一40 利用投人产出技术给出一类经济结构变动对环境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分析模型,该方法着重分析了各产业部门的生产技术变动,最终需求变动及收人变动对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的影响。参5X242以刀(X) 106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价体系与方法/顾树华…(清华大学技术经济及能源系统分析研究所)//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一1999,9(2)一46一50环图X一40 根据可再生能源资源的特性以…  相似文献   

11.
浅析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43,自引:5,他引:38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水资源问题是涉及到包括人口、经济、社会与环境的一个复杂巨系统。在对水资源的概念及其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属性综述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水资源与水文循环、水量平衡结构、人口、经济、社会与环境等的相互关系,并以黄河流域水资源问题为例,说明目前阶段的水资源问题与人口、经济发展、社会与环境的联系愈加紧密。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认为水资源承载力是刻画水资源与区域人口、经济、社会与环境复杂关系的一个很好的分析途径,并进一步明晰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论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发展道路的现实选择,而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分析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探讨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是经济发展步入良性轨道的载体,并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和建议,有效地发挥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在分析传统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固有模式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赋予了可持续性的内涵,并对其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新的探索,建立了一套适应我国国情的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模式体系。其内容包括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基础、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准则和工作程序  相似文献   

14.
Loess Plateau, a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 in Northwest China, is well-known for its most serious soil erosion in terms of sediment yield each year. Soil erosion, which is intensified by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is the major factor influencing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this region. It reduces productivity by removing nutrients and especially reducing water availability that is essential for crop production in the area. It also brings about off-site costs by demanding more efforts for maintenance of banks and dams along Yellow River through raising the riverbed with sediment. Climate is capricious and extreme weather conditions occur frequently, which impairs norm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ith erosion and also decrease of water availability. Extensive way of farming still dominates on the Loess Plateau, which cannot produce satisfying economic results and needs to be improved or altered. Conven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attern needs to be reconsidered for husbandry has not been granted its due position. Agriculture is the backbone of economy. Po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mped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vice versa, backward economy also influences the advancement of agriculture. Besides a large population, education status of farmers is another threshold that requires being resolved for a sustainable agriculture.Although conventional agriculture has been practiced there for more than 5000 years, now it cannot meet the demand for food and fiber by the increasing population and some of its farming practices are contributing to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nd can sustain no longer. Agriculture on Loess Plateau needs to find its own way of sustainability. To work toward a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chances and challenges both indwell on Loess Plateau.  相似文献   

15.
Loess Plateau,a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 in Northwest China,is well-known for its most serious soil erosion in terms of sediment yield each year.Soil erosion,which is intensified by agricultural activities,is the major factor influencing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this region.It reduces productivity by removing nutrients and especially reducing water availability that is essential for crop production in the area.It also brings about off-site costs by demanding more efforts for maintenance of banks and dame along Yellow River through raising the riverbed with sediment.Climate is capricious and extreme weather conditions occur frequently,which impairs norm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ith erosion and also decrease of water availability.Extensive way of farming still dominates on the Loess Plateau,which canot produce satisfying economic results and needs to be improved or altered.Conven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attern needs to be reconsidered for husbandry has not been granted its due position.Agriculture is the backbone of economy.Po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mped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vice versa,backward economy also influences the advancement of agriculture.Besides a large population,education status of farmers is another threshold that requires being resolved for a sustainable agriculture.Although conventional agriculture has been practiced there for more than 5000years,now it cannot meet the demand for food and fiber by the increasing population and some of its farming practices are contributing to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nd can sustain no longer.Agriculture on Loess Plateau needs to find its own way of sustainability.To work toward a sustainable agriculture,chances and challenges both indwell on Loess Plateau.  相似文献   

16.
黄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北方生态脆弱、产业单一、广种薄收、乡村贫困的特殊问题区域。“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土地利用方式成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瓶颈”。论文运用农业地理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以绥德县为典型案例区,进行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的限制因素剖析。认为该区土地资源利用必须正确处理宏观与微观效益的关系,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脱贫解困目标的有机结合。依据研究区地形地貌特点与水土流失规律,重视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技术、示范推广造林实用技术、水保型生态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大力发展柠条防护林产业化、水保型立体农业、生态资源开发增效等典型农村特色生态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7.
石家庄市作为省会城市,通过努力,近几年经济得到了持续高速增长,但同时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文章阐述了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内涵;在分析石家庄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和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石家庄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以及石家庄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目的是实现石家庄市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共赢,获得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其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由于种种原因,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现象日益扩张,水土流失、沙漠化、干旱、沙尘暴等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引起了科技工作者的关注。利用历史资料,从黄土高原2000a左右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森林植被的严重破坏、土壤侵蚀的不断加剧、人口的无限制增长以及近几十年来黄河的频繁断流等几个方面出发,说明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在这些重要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明显的不可持续性发展,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包括加强人口控制、加快植被的恢复与重建、节约利用水资源以及提高利用效率等。该研究的目的并非消极悲观,而是正确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演变历史,树立国民的环境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实现黄土高原的生态安全和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随着邯郸市经济高速增长、人口数量增多、城市化进程加快及公众环境要求的提高,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与资源能源短缺的矛盾、城市化进程加快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公众环境要求提高与环境保护能力相对薄弱的矛盾将集中爆发.环境审计作为环境管理的现代方法之一,对于节约和有效利用资源,加快邯郸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开展环境审计是审计工作发挥监督职能作用,促进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云南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生态约束及优先研究领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省是我国生态类型最多省份,境内自然环境差异大,过渡性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受自然资源制约程度很高。由于人口的压力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破坏问题十分突出。本文分析了云南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重要生态问题和相关的优先研究领域,提出了系统研究这些问题,提高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以满足对可持续发展决策科学导向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