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作采用经迷路-内听道-小脑幕联合入路切除30例大型听神经瘤。肿瘤全切除率达96.7%,无手术死亡。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53.3%,功能保留率为36.7%。该入路的主要优点是:①进路直接,显露良好;②充分打开内听道;③手术后反应轻;④入路可灵活变通或改良。对于手术技巧,手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和面神经保留等进行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2.
听神经瘤手术内听道处理及面听神经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手术内听道内肿瘤的处理方法,并对显微解剖保留面神经的手术经验和技巧进行讨论,以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面神经的保留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听神经瘤49例,术前行CT内耳道薄层扫描,术中行面神经功能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对听神经瘤内听道处理的手术技巧进行分析。结果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43例,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87.8%,出院时功能保留35例(H-B分级,Ⅰ~Ⅱ级)。解剖未能保留6例,其中2例行面神经端-端吻合。肿瘤全切45例,全切除率为91.8%;近全切除4例。术后无死亡病例。结论熟悉内听道内面听神经与肿瘤的病理解剖关系,熟练掌握显微手术技巧并结合术中监测,对肿瘤全切除和面听神经功能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巨大型听神经瘤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总结自1984年以来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对大型、巨大型听神经瘤382例手术切除的体会,以提高此类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枕下乙状窦后小骨窗经内听道入路,切除肿瘤,其中132例手术是在神经功能监护仪的监测下进行。结果 肿瘤全切率为95%,面神经保留率73%;在神经功能监护仪的监测下,肿瘤全切率为100%,面神经保留率为98%,耳蜗神经保留率为42%。自1990年以后无手术死亡。结论 对于大型、巨大型听神经瘤,必须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磨除内听道后壁,切除内听道内的肿瘤,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肿瘤全切。术中应用神经功能监护仪对面、耳蜗神经的辨认及保护尤为重要,并可估计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报告枕下入路全切除大型听神经瘤9例,手术以微型电钻打开内听道后壁并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9例均保留了面神经并无手术死亡。随访表明除听力外的全部症状基本消失,8例恢复原工作。认为枕下经内听道入路显微手术是当前提高听神经瘤手术全切除率和面神经保留率及降低手术死亡率的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 报告223例中型、大型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枕下开颅乙状窦后经内听道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肿瘤全切除208例(93%),近全切除6例(3%),次全切除9例(4%)。面神经解剖保留201例(90%),面神经功能H-BⅠ、Ⅱ级118例(53%);Ⅲ、Ⅳ级90例(41%);Ⅴ、Ⅵ级14例(6%)。耳蜗神经功能保留率9%。术后长期随访结果显示98%的病人恢复良好,1例生活不有自理,2例(1%)死亡。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大、中型听神经瘤的有效方法,熟悉肿瘤与面神经的病理解剖关系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中颅窝入路切除内听道听神经瘤的手术技巧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内听道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中颅窝入路切除听神经瘤。分别采用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的标准(AAO—HNS分级)和House—Brae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简称H—B分级)评估术前、术后听神经和面神经的功能。结果所有患者的肿瘤均达到全切除。术后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漏。1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无死亡病例。术后6~12个月复查MRI,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肿瘤复发。10例患者术后3个月的有效听力保存(A或B级)比例达4/5,术后6—12个月H—B分级Ⅰ、Ⅱ级的比例达9/10。结论对于内听道内听神经瘤,采用经中颅窝入路手术是保留患者听力和面神经功能的有效方法,熟悉经中颅窝入路的解剖结构及手术技巧有助于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听力保留率。  相似文献   

7.
岩骨后脑膜瘤(附82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岩骨后脑膜瘤的分型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82例经显微手术治疗的岩骨后脑膜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肿瘤基底附着岩骨后面的不同,分为三型:Ⅰ型肿瘤基底位于内听道外侧的岩骨后面;Ⅱ型肿瘤基底位于内听道内侧的岩骨后面,可向海绵窦、斜坡生长;Ⅲ型肿瘤广基附着于岩骨后面,可包绕面听神经或长入内听道内。结果 本组82例全切除肿瘤68例,全切除率83%,面神经解剖保留率98%,面神经功能保留率81%,听力保留率67%。Ⅰ型28例100%全切除,面神经均解剖保留,功能保留率93%;Ⅱ型32例全切除率75%,面神经解剖保留率97%,功能保留率75%,Ⅲ型22例全切除率73%,面神经解剖保留率95%,功能保留率73%。结论 Ⅱ、Ⅲ型比Ⅰ型全切除困难且术后神经功能损伤相对明显。在保证神经功能完整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全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手术切除的大型听神经瘤1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采用侧卧位单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结果肿瘤全切除162例(89.0%),次全切除12例,大部切除8例。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2.3%(168/182),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保留率为69.8%(127/182)。术后死亡4例。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48例中面神经功能保留率为89.5%(43/48),较同期未监测患者面神经保留率(70.0%,14/20)明显提高(P〈0.05)。146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面神经功能保留121例(82.9%)。结论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手效果确切,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有效提高面神经的功能保留率。  相似文献   

9.
神经导航下内听道及面神经管的解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系统在内听道及面神经管解剖研究中的作用;为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中安全打开内听道及经岩骨入路手术中保护面神经管提供解剖依据。方法用8具16侧成人汉族尸头标本在神经导航指引下完成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中到达内听道及经岩骨入路的手术操作,测量导航误差;观测内听道及面神经管的解剖及其与重要结构的关系。结果①所有内听道及面神经管均成功导航,成功率100%,总体误差<0.9mm。②内耳门后下缘到乙状窦后缘中点的距离左侧为(32.15±1.76)mm,右侧为(33.34±1.57)mm;到后半规管后缘中点的距离左侧为(12.51±2.15)mm,右侧为(13.26±2.44)mm。③面神经管岩骨段可划分为三段:前庭段最短,长径(3.6±1.2)mm,管径平均为(1.2±0.3)mm;鼓室段居中,长径(11.2±2.5)mm,平均管径(1.4±0.1)mm;乳突段最长,长径(16.1±3.6)mm,平均管径为(1.7±0.2)mm。结论神经导航辅助对打开内听道及保护面神经管有肯定的价值;熟悉内耳门、面神经管及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有助于手术中保护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及面神经保留技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31例听神经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统计面神经保留率,观察术中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总结手术技巧。结果 肿瘤全切除27例(87.1%),次全切除4例(12.9%),面神经解剖保留28例(90.3%),术后随访3~12个月,House Blackmann标准评估面神经功能:Ⅰ~Ⅱ级14例(45.2%),Ⅲ~Ⅳ级12例(38.7%),Ⅴ~Ⅵ级5例(16.1%)。结论 听神经瘤手术面神经保留关键在于电生理监测基础上,熟悉肿瘤与面神经的病理解剖关系,手术操作要轻柔,充分利用肿瘤包膜,妥善处理内听道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