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背景:股骨头坏死塌陷就意味着软骨下骨板的力学性能失效,最终会导致受累的髋关节功能障碍。目的:测量真实坏死股骨头的坏死体积及坏死体积占整个股骨头体积的百分比,分析股骨头坏死病灶大小和部位与股骨头塌陷的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6-10/2007-10在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解剖教研室完成。对象:选择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12例15髋,男9例,女3例,年龄41~59岁。方法:将坏死股骨头用1mm厚手动钢锯冠状位均匀劈成10等份,将锯开的股骨头放入标有刻度的量杯中,加入生理盐水测量股骨头体积;在每层断面上仔细辨认股骨头坏死反应性增生的硬化带,其内测缘即为股骨头坏死的边界,用尖嘴咬骨钳咬除股骨头坏死部分,然后将去除坏死后的股骨头放入量杯中,加入生理盐水测量股骨头坏死体积。主要观察指标:①股骨头坏死体积及坏死体积比测量结果。②坏死体积比例与坏死股骨头数目关系。结果:股骨头劈开后测量整个股骨头的平均体积为50.0cm3,股骨头坏死区域的平均体积为21.6cm3,股骨头坏死区域的体积与整个股骨头的体积比平均值为43.5%。股骨头坏死体积比在40%以上的有9髋,30%~40%有4髋,30%以下的有2髋。结论:坏死病灶的大小与股骨头塌陷的危险性密切相关,当坏死病灶体积大于30%时,股骨头坏死的塌陷率高达87%,具有高风险塌陷;小于30%时,坏死病灶的位置对病情进展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影响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塌陷的危险因素,评估其预测ONFH塌陷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影像学检查诊断为早期ONFH(ARCOⅠ、Ⅱ)的患者共计112例(152髋),对以上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利用X线图像观察股骨头的塌陷情况;利用MRI图像观察髋关节的关节腔积液、骨髓腔水肿、坏死区信号特点、坏死部位及坏死形态等指标,并测量股骨头坏死体积,计算其坏死体积百分比.对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像学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112例(152髋)患者发生股骨头塌陷者62髋,未塌陷者90髋.除塌陷组与未塌陷组间性别(P=0.078)、年龄(P=0.631)、病因(P=-0.604)和坏死信号比较(P=0.071)之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塌陷组及未塌陷组总的坏死体积百分比平均值分别为40.1%±20.1%、18.3%±19.8%;除塌陷组与未塌陷组后内下(PIM)象限比较(P=0.143)之外,其他各象限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RCO分期、坏死形态、骨髓水肿、总坏死体积百分比、前外上(ASL)象限坏死体积百分比、后外上(PSL)象限坏死体积百分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MRI检查和测量在ONFH的定量评价和预测塌陷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预测股骨头塌陷时亦应综合考虑各种临床因素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于MRI征象及坏死体积百分比预测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塌陷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2010年9月至2012年11月期间连续收集经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门诊或住院检查诊断为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且未发生股骨头塌陷的患者共56例(76髋)。首次检查及随访均行双侧髋关节X线检查和MRI扫描,并依据每次X线图像判定患者股骨头有无塌陷分为塌陷组(31髋)和非塌陷组(45髋),依据首次MRI分析髋关节骨髓水肿、关节积液、股骨头坏死区部位、形态及信号表现等征象,同时测量股骨头坏死体积和计算股骨头各象限坏死体积百分比。经Logistic回归比较分析,得出危险因素指标;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初步确定其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本研究中,最终未出现股骨头塌陷者45髋(59.21%),塌陷者31髋(40.79%)。两组中除性别、年龄、病因、坏死信号、后内下象限外,其余各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发现ARCOⅡ期、周围型坏死、有骨髓水肿、总坏死体积百分比(%)、前外上象限(ASL)与后外上象限(PSL)的坏死体积百分比(%)高者塌陷率更高,并且以外上象限(ASL+PSL)股骨头塌陷更易发生。3种定量指标预测股骨头坏死塌陷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9.51%、47.78%和21.00%,对应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71.1%、68.9%、86.7%和93.5%、83.9%、77.4%。结论利用MRI检查的征象指标和坏死体积测量可有效提高预测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股骨头塌陷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磁共振坐骨股骨撞击相关参数[坐骨股骨间隙(IFS)、股方肌间隙(QFS)]联合坏死体积百分比预测股骨头坏死塌陷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67例(81髋),根据股骨头塌陷情况(X线摄片)分为非塌陷组38例(47髋)和塌陷组29例(34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IFS、QFS及各象限和总坏死体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股骨头坏死塌陷的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ROC评估IFS、QFS和总坏死体积百分比联合预测股骨头坏死塌陷的价值。  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病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髓水肿、ARCO分期、坏死形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塌陷组比较,塌陷组IFS、QFS及各象限和总坏死体积增大(P<0.05),象限PIM坏死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ARCO分期Ⅱ期、坏死形态周围型、骨髓水肿、IFS、QFS、总坏死体积百分比为股骨头坏死塌陷的危险因素(P<0.05)。Spearman检验结果提示,IFS、QFS、总坏死体积百分比均与股骨头坏死塌陷呈正相关关系(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IFS、QFS和总坏死体积百分比联合预测股骨头坏死塌陷的效能(AUC=0.832)高于各指标单独应用时,其预测敏感度、特异性依次为73.52%、87.22%,临界点依次为16.98 mm、14.65 mm、11.12%。  结论  磁共振坐骨股骨撞击相关参数IFS、QFS联合总坏死体积百分比预测股骨头坏死塌陷的效能较高,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背景:MRI、CT对骨组织形态学变化评估为客观金标准.目的:基于MRI、CT不同位像影像学客观依据分析双侧股骨头坏死塌陷的危险因素.设计、时间及地点:自身对照,分类汇总分析,试验于2003-04/2007-06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完成.参试者:选择本科收治的双侧股骨头坏死并有完整塌陷前/未塌陷资料的患者48例,男21例,年龄21~48岁;女27例,年龄23~46岁.均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股骨头坏死按照国际骨循环学会(ARCO)标准分期,ARCOA-C 4例,ARCOB-C 4例,ARCOB-B 12例,ARCOC-C 28例.方法:对有单/双侧塌陷的双侧股骨头坏死的患者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早期MRI T1中低信号带的形态分为开放型和包含型.根据坏死灶的CT变化类型分为:a:坏死灶形成硬化带,并且在软骨下骨下为连续的硬化带;b:在软骨下骨下为不连续的硬化带;c:软骨下骨下硬化带形成不明显:d:没有明显硬化带形成,坏死灶呈均匀中密度影.主要观察指标:坏死灶大小、位置、MRI形态、CT形态及塌陷.结果:单侧塌陷43例(ARCOA-C 4髋.ARCOB-C 4髋,ARCOB-B 12髋,ARCOC-C 23髋),双侧塌陷5例(ARCOC-C 10髋).负重面外侧型(64髋)塌陷49髋(ⅡB 12髋,ⅡC 37髋),负重面中央型(21髋)塌陷4髋(ⅡC 4髋)负重面内侧型(11髋)无塌陷;早期MRI T1中低信号带的形态开放型塌陷51髋,闭合型塌陷2髋.CT示坏死灶形成硬化带,并且在软骨下骨下为连续的硬化带O/23(type-a);有不连续硬化带形成但没有延伸到软骨下骨下者塌陷19/30髋(type-b);CT有硬化带形成,并不连续延伸到软骨下骨下者塌陷28/37髋(type-c);没有硬化带形成,病灶呈均匀中高密度影者塌陷6/6髋(type-d).结论:以MRI、CT评估,坏死灶上负重面外侧型更易早塌陷;对于双侧股骨头坏死的病例,MRI显示相似的面积,T1低信号带包含型者,预后相对较好;CT显示软骨下骨均匀增厚或明显的"焊接"现象是延迟塌陷的因素;但是软骨下骨没有或有不均匀不连续性硬化是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髓芯减压自体松皮质骨加脱钙人牙基质材料(decalcification tooth matrices,DTM)混合植入治疗成人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10年3月采用髓芯减压自体松皮质骨粒加DTM混合植入、自体松皮质骨条支撑骨隧道的方法治疗成人早期股骨头坏死 23例(30髋).其中按国际骨科循环学会(ARCO)分期Ⅰ期4髋,Ⅱ期23髋,Ⅲ期3髋.术后随访,行髋关节功能及影像学评估.结果:术后20例获得12 ~ 21个月随访,平均18.2个月.根据髋关节功能Harris 评分,术前优:3髋,良:10髋,术前优良率为43.3%;术后优:8髋,良:18髋,术后优良率为86.6%.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本术式能有效地阻止股骨头塌陷,加速病灶区骨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孔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及临床分析。方法:选择2003-02/2006-12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骨关节中心采用多孔髓芯减压联合干细胞移植治疗的股骨头坏死患者22例,共28髋,年龄17~48岁,根据世界骨循环研究学会(ARCO)的国际骨坏死分期标准:Ⅰ期13髋,Ⅱ期11髋,Ⅲ期4髋。长期使用激素史9例,长期酗酒史6例,外伤史5例,原因不明者2例。纳入标准:有髋关节疼痛,功能受限;经髋关节X射线片及MRI检查确诊;ARCO分期Ⅰ~Ⅲ期;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其他髋关节疾病。自患者髂前上棘处行骨髓穿刺分离与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患肢大粗隆下大腿外侧纵向直切口约3.0cm,钝性分离至股骨,在C形臂机引导下自股骨头中心钻入3枚直径4.0mm斯氏针,选位置较好的斯氏针,将直径约8.0mm特制套管在斯氏针的引导下钻至股骨头关节软骨面下1.0~2.0mm,不穿破关节面。将一长注射器针头置入股骨头坏死中心,立即行X射线正侧位摄片,确保针头位于股骨头内,从针头向股骨头内加压注入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5~2.0mL。术后12个月随访,每3个月1次,随访时门诊复查,拍正、侧位和蛙式位X射线片,行MRI检查,观察病情变化。使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90分为优,75~90分为良,60~74分为可,<60分评定为差。若Harris评分提高,X射线骨形态变化改善及MRI股骨头坏死区体积变小可认为联合治疗有效。结果:①22例患者均完成随访,进入结果分析。②随访3个月时X射线及MRI检查:2例(2髋)激素引起的Ⅲ期患者股骨头发生进一步变形及塌陷,其余患者在随访期间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不良反应及病情恶化。股骨头坏死体积由术前31.07%减小到17.46%。激素组治疗前后股骨头坏死体积差值小于外伤、酗酒组,就本随访资料而言激素组疗效不如外伤及酗酒组。③随访12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54.3上升到84.6,有较明显提高,其中优7髋(25.0%),良15髋(53.6%),可4髋(14.3%),差2髋(0.07%)。结论:多孔髓芯减压联合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一种新手段,尤其适合于年青、ARCO-Ⅰ或Ⅱ期、非激素导致的股骨头坏死治疗。  相似文献   

8.
背景:无症状性骨坏死常见于存在症状的髋关节对侧,对于无症状髋关节的治疗存在很多争议。目的:系统回顾相关无症状股骨头坏死的文献,对患者的症状疾病和/或股骨头塌陷情况以及病灶大小、位置相关于对患者病情进展性的评估。方法:在PubMed数据库中,对无症状股骨头坏死的评估以及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搜索,并选取2008-06-30之前的文献;关键词"osteonecrosis,avascular necrosis,asymptomatic"。对收集到的人口统计资料以及影像学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发展为症状性疾病和/或股骨头塌陷的患病率后,然后根据病灶大小,病灶部位,影像学疾病进程等方面,对关联病情进展的因素进行分层研究。结果与结论:符合要求的16篇文献中,共664髋,用于此次研究。394髋(59%)出现了症状或者股骨头塌陷。在对患者诊断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病灶、不同病变部位、不同影像学疾病进程都会产生不同的诊断结果。体积小,位于内侧的病灶预后最好,其发生塌陷的可能小于10%。患有镰刀状贫血患者的病程进展最快,而存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的患者病情进展则比较慢。  相似文献   

9.
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ONFH)又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AVN),是骨科领域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仅美国每年就增加10 000~15 000例[1].综合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RCO)及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AOS)建议,将ONFH定义为股骨头血供中断或受损,引起骨细胞及骨髓成分死亡及随后的修复,继而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股骨头塌陷、关节功能障碍的疾病[2].ONFH的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各有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体外冲击波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研究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69例成人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方法 69例患者均为 Ficat分期 Ⅰ-Ⅲ期,应用高能冲击波治疗机治疗,能量密度 0.18~0.25 mJ/mm~2,以股骨头坏死区及其相邻骨质为冲击点,每个冲击点每次冲击 1 000次,共做8次治疗,患髋3个月内免负重,半年内减少负重。所有病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6及12个月行MRI检查(同时测量坏死区域所占股骨头体积的百分比)、髋关节Harris评分(100分)和双侧髋关节X线片检查。结果 69例患者经过1年随访发现,冲击波治疗前及治疗后 3,6及 12个月,坏死区域所占股骨头体积的百分比,分别为 49.9%,19.6%,6.8%及 5.6%,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 47.2,77.9,90.2及 92.2分;双侧髋关节 X线片示治疗后各组与治疗前相比无股骨头变形及塌陷。各期病例经冲击波治疗后,各时间段坏死区域所占股骨头体积的百分比及髋关节Harris评分与冲击波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体外冲击波治疗成人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显著,无创伤。我们认为该方法将成为临床治疗该类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诊断和分期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28例共36髋ANFH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分析其CT表现并进行分期。结果:根据CT表现诊断Ⅱ期12髋,Ⅲ期15髋,Ⅳ期9髋,CT表现主要为股骨头骨小梁增粗、变形,不规则形稍高密度区及边缘围绕硬化边,高密度灶与囊变区混合存在,软骨下骨折,股骨头塌陷,股骨头变扁及出现退行性骨关节病改变。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各种后处理技术能完整显示ANFH的各种征象,有助于准确分期,对临床治疗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背景:已有多项研究表明骨髓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和活力降低与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因此移植足够数量的骨髓干细胞更有利于解决坏死区的修复重建问题。目的:分析病灶清除植骨联合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收治25例33髋股骨头坏死患者,男15例,女10例;年龄18-55岁,平均34.6岁;病程8-20个月,平均14个月。病因:激素性5例7髋,酒精性4例5髋,特发性16例21髋。ARCO分期:ⅡA期8髋,ⅡB期15髋,ⅡC期9髋,ⅢA期1髋,治疗前Harris评分为(55.2±6.5)分,目测类比评分为(6.81±1.19)分,MRI测量股骨头坏死体积为(13.38±5.1)cm3。经过病灶清除植骨及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随访观察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和MRI测量股骨头坏死体积。结果与结论:治疗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个月。治疗后3,6个月,1年Harri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目测类比评分和坏死体积值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年时Harris评分为(85.6±7.8)分,目测类比评分为(2.38±0.73)分,坏死体积为(7.23±3.3)cm3。髋关节功能评估:优15髋,良11髋,可4髋,差3髋(最终进行全髋关节置换)。结果表明病灶清除植骨联合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近期疗效肯定,远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背景:股骨头髓芯减压作为一种经典的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方法,已得到广泛认可,但是相当多的报道以术后评分等主观数据进行分析,影响结果的可靠性。目的:进一步验证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及影像学变化。方法:符合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RCO)骨坏死分期标准ARCOⅠ-Ⅱ期患者67例(99髋),其中治疗组40例(57髋),行改良多孔髓芯减压术治疗;对照组27例(42髋),进行药物及综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评估Harris评分,治疗后6个月复查骨盆平片、双髋关节侧位片、髋关节MRI及Harris评分。结果与结论:经5年随访后,治疗组57例髋,最终28例行髋关节置换,占49%;对照组42例髋,其中29例行关节置换,占69%,治疗组最终髋关节置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髋关节髓芯减压明显延缓了患者行关节置换的时间(P〈0.05)。对照组髋关节置换率高峰期为术后两三年,治疗组髋关节置换率高峰期为术后三四年。治疗组治疗后Harris评分及坏死指数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患者治疗前Harris评分及坏死指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经髓芯减压干预后,仍无相关性。结果证实股骨头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对缓解疼痛症状、提高步行能力和改善患肢功能均有明显效果,且能延缓全髋置换的时间,尤其适用于ARCOⅠ-Ⅱ期股骨头坏死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使用混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进行术后中期的影像学及临床评估,探讨其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由同一术者对35例晚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患者行混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男17例,女18例,年龄28~73岁,左髋19例,右髋16例,按Ficat—Arlet分期,Ⅲ期20髋,Ⅳ期15髋。临床评估以Harris评分为标准。影像学评估根据术后随访时骨盆正位与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假体的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分别以髋臼、股骨假体的无茵性松动和任何原因所致的翻修为终点。【结果】30髋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5~9年,平均7.2年。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23~62(45.0±9.4)分,终末随访时平均为75~100(90.4±6.3)分。Kaplan—Meier分析假体生存率为100%。术后照片假体形态及位置良好,截至末次随访时无一例翻修或表现为影像学无菌性松动。骨盆和股骨局灶性骨溶解各1例。5髋出现髋部轻度疼痛,2例出现静脉血栓形成,经保守治疗后3个月内均好转。【结论】混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一种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法,其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内稳定支撑术治疗早期成人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微创减压植骨内稳定支撑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共42例57髋,参照广州中医药大学百分法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术后1年优37髋,占64.9%;良9髋,占15.8%;可8髋,占14.1%;差3髋,占5.2%。优良率80.7%。大多数病人疼痛消失或缓解,关节活动度改善。结论内稳定支撑术能够减少股骨头的应力负荷,稳定股骨头的内环境,有利于坏死修复,有效预防股骨头坏死塌陷。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多孔金属钽棒在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2年4月收治的采用髓芯减压联合多孔重建钽棒内固定治疗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1例(26髋)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12—36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Harris评分显著优于术前(P〈0.05);有2髋在术后随访14个月时发生股骨头坏死塌陷,改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优良率为76.2%。结论:髓芯减压联合重建钽棒内固定术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孙官军  杨静  裴福兴 《华西医学》2009,24(3):602-605
目的:探讨妊娠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诊断及髓芯减压的疗效。方法:回顾总结我院2004年12月-2008年3月收治的妊娠后股骨头缺血坏死5例8个髋关节的早期诊断情况及行股骨头髓芯减压后的疗效及转归。所有病例入院时均行X线及MRI检查,按Steinberg分期法分期,并行患髋Harris评分。术后1、2、3个月、6个月门诊随访,以后每年门诊随访至少1次。每次行X线片检查和Harris评分,必要时行MRI检查。随访观察比较患髋Harris评分变化及影像学进展。术后评价:股骨头坏死发生进展或塌陷视为钻孔减压失败;疼痛缓解,股骨头未塌陷,MRI信号基本恢复视为有效或好转。结果:平均随访2.5年(648个月),5例8个髋关节疼痛均消失,髋关节功能恢复,Harris评分平均由术前62分提高到95分;X线片显示手术前后患髋均无明显骨质异常,股骨头外形正常。6髋MRI示术前股骨头T2相及抑脂相高信号影、T1相低信号影,2髋T1、T2均低信号影。术后3个月抑脂相股骨头高信号影消失;6个月时股骨头内紊乱信号影模糊,1年时恢复均匀一致。结论:磁共振成像(MRI)可早期诊断妊娠后股骨头缺血坏死;髓芯减压治疗疗效满意,关节疼痛消失,功能恢复,X线片及MRI影像学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8.
背景: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效果较好,而且髓芯减压方法简单易行,即使远期治疗效果不理想也不影响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目的:探讨以股骨头髓芯减压为基础的3种方法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国际骨循环研究学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股骨头坏死分期标准,纳入股骨头坏死患者46例(61髋),Ⅰ期21例(29髋),Ⅱ期25例(32髋)。其中15例(23髋)行单纯髓芯减压治疗,18例(25髋)行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13例(13髋)行髓芯减压联合多孔钽棒置入治疗。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均获12个月随访,3组患者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均高于术前(P〈0.01),末次随访时联合细胞移植组和联合多孔钽棒组Harris评分高于单纯髓芯减压组(P〈0.01),而联合细胞移植组和联合多孔钽棒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髋关节X射线检查:单纯髓芯减压组2例(3髋)发展为塌陷、联合细胞移植组1例(1髋)发展为塌陷,联合多孔钽棒组2例(2髋)出现塌陷。结果可见以股骨头髓芯减压为基础的3种方法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均有效,其中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或多孔钽棒置入近期疗效优于单纯髓芯减压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加深和提高对股骨头缺血坏死影像学诊断的认识,并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术后的影像学价值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作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术前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DR)、CT和MRI影像学改变特征,并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X线(DR)片进行评估。结果:58例患者,术前采用X线、CT及MRI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累计80个股骨头。其中64个股骨头行人工全髋置换(6名患者为双侧),12个股骨头行钻孔减压植骨术,4个股骨头为非手术治疗。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64个中,术后证实股骨头缺血坏死42个,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病20个,创伤性骨关节炎2个。结论:股骨头缺血坏死中晚期患者,X线(DR)检查简便易行,结合CT、MRI检查,诊断准确率很高;人工全髋置换术是目前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最好选择。  相似文献   

20.
全髋置换术治疗中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伴股骨头缺血坏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髋置换术治疗中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伴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34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中年患者进行全髋置换术。【结果】随访30~82个月,平均54个月,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术前平均(35.4±7.3)分,术后1年平均(87.2±10.2)分,术后2年平均(87.1士10.3)分。术后第54(30~82)个月随访Harris髋关节评分,优18例,良14例,中2例,优良率达94.1%。并发症包括术中股骨近端骨折1例,术后髋关节脱位和异位骨化各1例。【结论】全髋置换术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迅速恢复髋关节功能,近期随访手术效果良好,并发症较少,是伴有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中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一种可行的治疗方式,但仍需要大样本的长期随访结果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