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观察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1年11月在我院诊治的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4±6.4)岁,给予吡格列酮15 mg,每日1次,二甲双胍0.5 g,每日2次.治疗6个月以上;对照A组50例,男性2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43±7.5)岁.单用吡格列酮15 mg,每日1次;对照B组50例,男性3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5±7.8)岁,单用二甲双胍治疗0.5 g,每日2次.均治疗6个月以上.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P2hlNS)水平等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各项检查指标较单用吡格列酮组和单用二甲双胍组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1).结论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盐酸吡格列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符合研究标准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在降血糖治疗的同时,对照组给予厄贝沙坦150mg口服,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盐酸吡格列酮15 mg口服,每日1次,治疗12 W后对两组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血压下降的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为76.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SBP,DBP,FPG,2hPG,HbA1c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观察组降低更显著(P<0.01).结论 盐酸吡格列酮能明显降低患者的血糖和血压水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安全可靠、疗效显著,血压控制平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IR)患者使用吡格列酮治疗对血清C反应蛋白 (CRP)的影响。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IR患者72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每天加服15 mg 吡格列酮12周,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血清CRP水平。结果治疗组CRP治疗后明显下降(P< 0.05),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在改善IR的同时,也使CRP水平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盐酸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对 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血糖作用 ,观察其有效性。方法 对 6 1例应用胰岛素治疗而血糖控制不佳的 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 (加吡格列酮 1 5mg)与对照组 ,观察随访 1 2周。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 ,治疗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下降 (P <0 .0 0 1 ) ,甘油三酯水平明显下降(P <0 .0 5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上升 (P <0 .0 5 ) ;两组治疗后比较上述指标也分别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应用胰岛素治疗而血糖控制不佳的 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应用吡格列酮可有效控制血糖 ,改善脂代谢。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水平与胰岛素抵抗 (IR)呈正相关 〔1〕,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临床常见 ,对其 TNF- α水平变化与 IR关系研究报道少见。本文旨在研究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清 TNF- α与 IR的相关性 ,为临床防治糖尿病高血压并发症提供理论根据。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及分组  5 0例 2型糖尿病患者 ,均符合 WHO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 2 3例合并有高血压者为 A组 :男 11例 ,女 12例 ,平均年龄 (5 3.7± 5 .2 )岁。近期内未服用或至少停用降压药物 2周以上 ,血压仍超过正常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 方法 53例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给予低盐、优质蛋白、糖尿病饮食,糖尿病教育,定期随访监督指导,监测血糖、血压稳定后1周,对照组维持治疗,吡格列酮组应用吡格列酮胶囊30 mg,每日1次,全部病例观察6周.结果 2组治疗前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吡格列酮组、对照组24 h UAER,TNF-α,HBA1c分别为(127±25) mg,(1.2±0.4) ng/L,(6.2±1.0)%、(184±23) mg,1.2±0.3) ng/L,(6.2±1.0)%,治疗前为(245±27) mg,(1.6±0.4) ng/L,(7.4±1.0)%、(253±28) mg,(1.6±0.4)ng/L,(7.3±1.0)%,治疗后比治疗前明显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脂联素水平分别为(8.0±2.6) mg/L、(6.8±2.1) mg/L高于治疗前(4.3±1.0)mg/L,(4.3±1.1) 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吡格列酮组治疗后FBG下降,吡格列酮组24 h UAER下降及脂联素升高水平比对照组明显.结论 吡格列酮具有保护肾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庞德友  任明伟  韩艳  武树海 《职业与健康》2009,25(23):2481-2483
目的探索盐酸吡格列酮对煤工尘肺合并2型糖尿(T2DM)患者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在煤工尘肺2型糖尿病和非煤工尘肺2型糖尿病原口服抗糖尿病药物方案不变的基础上联合盐酸吡格列酮治疗,连续观察12周,前后对比研究。结果联合方案治疗后血糖(空腹、餐后2h)、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明显下降(P〈0.05),胰岛素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ISI)较前明显升高(P〈0.05)。非尘肺糖尿病组疗效较煤工尘肺并2型糖尿病组好,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吡格列酮能提高煤工尘肺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Homa-β和Homa-ISI,降低其IR。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脑梗死是糖尿病重要并发症之一。本文就我院近 2年来住院确诊的糖尿病病人 10 4例 ,其中经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 (CT)证实为脑梗死 2 6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本组糖尿病人 10 4例。并发脑梗死 2 6例 (脑梗死组 )占 2 5 % ,均为 2型糖尿病 :男 9例 ,女 17例 ;平均年龄 6 7 6± 1 7岁 ;糖尿病病程平均 5 2± 1 9年。无并发脑梗死 78例 (无脑梗死组 )占 75 % ,其中 1型糖尿病 2例 ,2例糖尿病 76例 ,男 40例 ,女 38例 ,平均年龄 5 4 8±1 5岁 ;糖尿病病程平均 4 2± 0 8年 ;有高血压病者 36例 ,平均病程 6 0± 0 9年…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用 2 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方法评价一种新型长效钙离子拮抗剂——拜新同降压疗效。1 对象及方法1.1 对象 均为 1999年 1月~ 1999年 10月在我院内科门诊或住院的 2型糖尿病 (NIDDM)合并高血压患者 30例(男 18例 ,女 12例 ) ,平均年龄 (4 9.2±10 .1)岁。1.2 治疗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 ,大量实验表明 ,人体内的微量元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但对体内元素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尚未清楚 ,为了探讨元素与原发高血压之间的关系 ,我们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高血压患者及健康人血清和红细胞中 Cu、Zn、Ca、Mg、Na的含量进行了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高血压组 (EH) : 、 期患者 6 5例 ,均符合 1978年 WHO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经询问病史 ,体检及实验检查排除继发高血压 ,男 40例 ,2 5例 ,平均年龄 5 6 .16岁 (39~ 6 5 ) ,病程 1~10年 ,血压 2 1.5± 2 .2 / 13.8± 1.16 Kpa(16 1.2 5±…  相似文献   

11.
路一平  邱健 《中国医师杂志》2006,8(8):1050-105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与盐酸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组织因子(TF)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RT-PCR法检测阿托伐他汀组、吡格列酮组、联用组的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TFmRNA的表达。结果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有TF表达;阿托伐他汀与吡格列酮单独及联合作用下,主动脉TF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与吡格列酮单独应用与联合应用均能抑制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TFmRNA的表达,提示阿托伐汀与吡格列酮可能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临床医学工程》2019,(12):1675-1676
目的探讨盐酸吡格列酮胶囊联合缬沙坦胶囊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压水平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选取代谢综合征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缬沙坦胶囊及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采用缬沙坦胶囊联合盐酸吡格列酮胶囊治疗,比较两组的血压、血糖、胰岛素抵抗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SBP、 DBP、 FPG、 2hPG、 HbA1c、 FINS及HOMA-I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盐酸吡格列酮胶囊联合缬沙坦胶囊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控制血糖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3.
胰岛素抵抗(IR)与胰岛素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两大要素。尽管有些发病病因仍有争议,但越来越多证据表明,IR是更为早期的异常,它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IR与高血压、高血脂症、高尿酸血症、肥胖有广泛联系。噻唑烷二酮药物是一类新的口服降糖药,这类药物有曲格列酮、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  相似文献   

14.
盛国安  陈学清 《浙江预防医学》2003,15(7):65-65,F003
收缩期高血压 (ISH)系指收缩压 (SBP)升高而舒张压 (DBP)不高的一种血高压状态。我们应用超声无创心血管检测技术 ,观察收缩期高血压老年患者大动脉结构和功能改变 ,现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1 对象 从 2 0 0 1~ 2 0 0 2年 ,根据非同日 3次以上测血压值、病史及年龄选择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EISH)患者2 5例 ,男 16例 ,女 9例 ;平均年龄 6 8± 6。另选择 2 0名年龄、性别相当的正常人 ,做为对照组 ,男 15例 ,女 5例 ,平均年龄 6 7± 6 ,均进行全身体检 ,血液生化检查 ,心电图及心脏和血管超声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血…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低度慢性、亚临床性和非特异性的炎症状态.研究发现,T2DM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1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炎症标志物水平增高,而这些炎症因子的变化对评估预测糖尿病发生发展、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和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长期以来,胰岛素通过有效降低血糖浓度,被作为治疗糖尿病最有效的武器.最近有研究人员发现,胰岛素还可以通过发挥复杂的抗炎活性以缓解T2DM的患病情况.吡格列酮是Ppar-γ激动剂,有报道称它可以通过减轻炎症反应,起到保护B细胞功能的作用.我们于2008年3月-2009年10月观察了 89例初发T2DM患者经胰岛素和吡格列酮治疗前后相关血清炎症因子的改变,旨在比较两种药物的抗炎症作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单纯收缩型高血压 (ISH)是老年高血压中最常见的类型 ,其病因、发病机制、防治及预后与经典高血压有所不同 ,已成为老年高血压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与 30名健康老人对照 ,检测5 6例老年ISH患者的左心功能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1.对象与方法 :老年ISH组 5 6例 ,男36例 ,女 2 0例 ,平均年龄 ( 6 6 .2± 8.6 5 )岁。ISH的诊断依据WHO推荐的标准 :收缩压≥ 2 1.3kPa( 16 0mmHg) ,舒张压 <12 .6kPa( 95mmHg)。正常对照组 30例 ,男 18例 ,女 12例 ,平均年龄 ( 6 5 .6± 7.2 4)岁 ,经查体无心、肺、脑、肾、内分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治疗对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DM)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2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组(DM组),吡格列酮治疗组(DP组):DM组制模后用STZ(65 mg.kg-1)制成DM大鼠模型,DP组用吡格列酮20 mg.kg-1.d-1灌胃连续8周。8周后测空腹血糖(FB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空腹胰岛素(FINS),并取左室心肌组织行电镜观察、免疫组化检测心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结果与NC组比较,DM组与DP组FBS、TG、TC、TGF-β1均明显增高(P<0.05)、FINS降低(P<0.01);与DM组比较,DP组TG、TGF-β1均下降、FINS增加(P<0.05),但TC、FBS与D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治疗可显著减轻DM大鼠心肌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该药对DM大鼠心肌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噻唑烷二酮衍生物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临床选择研究2型糖尿病肾病52例,分为糖尿病肾病对照组(29例)和吡格列酮治疗组(2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控制血糖常规治疗,待血糖稳定1周后,对照组继续维持原治疗,吡格列酮治疗组加用吡格列酮片口服8周(30mg/日)。各组治疗前后均测定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24h尿白蛋白定量(24hU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脂联素水平。结果①糖尿病肾病对照组与吡格列酮治疗组对比,治疗前FPG、HbA1c、24hUA、hs-CRP和脂联素水平均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8周后,糖尿病肾病对照组的24hUA、hs-CRP和脂联素水平与治疗前对比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吡格列酮治疗组的24hUA、hs-CRP和脂联素水平却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噻唑烷二酮衍生物能够降低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脂联素水平,改善糖尿病的肾脏损害,减少尿白蛋白滤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糖耐量减低患者应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方法 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出糖耐量减低患者82例,并对其进行为期15周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盐酸吡格列酮干预治疗试验.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55例)和安慰剂组(27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ET、NO、cRP变化情况.结果 吡格列酮组治疗后ET、CRP、NO[分别为(55.1±10.1)ng/L、(4.59±0.33)mg/L、(40.10±10.10) μmol/L]与治疗前[分别为(72.1±25.1)ng/L、(5.89±0.89)mg,L、(30.30±9.10)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安慰剂组三者均无显著性改变.结论 糖耐量减低患者应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后其ET、NO、CRP水平可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静息心率和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2 2 2例高血压患者 ,男 1 2 3例 ,女 99例 ,平均年龄 (48.6 8±1 1 .0 5 )岁 ,测定其静息心率 ,并进行分组研究。结果 高血压组静息心率 (88.78± 9.75 )次 min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72 .76± 6 .99)次 min ,P <0 .0 5 ,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组高于无左室肥厚组 ,P <0 .0 5。结论 静息心率与高血压病有关系 ,是一个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