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实体主义和现象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体主义和现象主义是贯穿西方哲学发展的一条主线。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就以求知求真为其主题。这种知识主义必然发展为实体主义。实体主义作为西方传统哲学的主要思维模式 ,以世界的二重化为前提 ,以追求世界万物的根底———本质为宗旨。康德开创了西方哲学的现象主义路线 ,以现象思维取代实体思维 ,是对实体主义的超越。在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中 ,现象主义主要是围绕反对主客二分和本质主义的形而上学开展的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哲学的眼光下,西方传统哲学是实体主义的。而海德格尔作为现代哲学的著名代表,他的哲学的基本工作就在于对这种实体主义进行超越。海德格尔对实体主义的超越主要表现为以存在论反对本质主义。具体采说,就是通过对“存在论差异”的阐明,通过对“此在”结构的分析,宣告实体理论的虚幻,从而向我们敞开那蔽而不明的“存在之光”。海德格尔对实体主义的超越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胡塞尔首先抨击康德论证中的“不言而喻”的前提 ;其次 ,消解康德的“物自体”。通过对这些东西的现象学悬置 ,胡塞尔终于达到彻底的先验主体主义。  相似文献   

4.
胡塞尔坚执认识批判的无前提性原则 ,并且在此原则指导下他获得了绝对明证的纯粹意识领域。当他指明纯粹意识流中意向行为赋予感觉与料以意义而使意向对象呈现出来 ,“对象在直观中构造起自身”时 ,显然他的现象学是近代主体主义哲学的最高发展。然而 ,他克服主体—客体二元分立的现象学方法中却内在地包含着非主体主义精神。这种非主体主义精神从根本上说源于每一纯粹意识 (包括自身感知 )必然具有的当场境域性 ,而当场境域性思想又进一步引发了 2 0世纪生存论哲学。  相似文献   

5.
以本体论为核心的希腊哲学中游藏着一种不自觉的主体主义思想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在自然哲学中“始基”的语言性,在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那里对人的关怀和柏拉图理念论中所潜藏的有别于事实性描述的主体的应然设定,以及晚期希腊思想对认识问题的关注,尽管这一切都隐藏在一种本体论探索的背后。  相似文献   

6.
实体主义是西方哲学的理论支柱。其重要特征就是要世界二重化,认为世界由现象和本体两部分构成。以柏拉图为代表的传统哲学集中关注现象世界背后的实体,走向了本质主义,成为了贯穿西方哲学整个发展过程的模式。以新面目出现的现代哲学把反叛的矛头集中指向本质主义。而在现代哲学中,海德格尔反对实体主义又可谓最努力。他从存在论现象学出发,对“此在”(Dasein)这一特殊的存在者的分析后认为:“此在”(Dasein)在世的本质结构是“烦”、“畏”、“死”三种状态。通过对三种状态的分析切入存在的结构,揭示出“无”的体验。“无”既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又是他超越实体主义的路向  相似文献   

7.
社会学方法论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在本体论思维的束缚下把各自的个体、社会整体本体化、实体化,并因此导致了个人和社会、行动和结构、微观和宏观等的理论对立。彻底抛弃本体论预设、解构实体,从实体视角转向关系视角是克服上述二元对立的有效途径,布迪厄和吉登斯的努力体现了社会学方法论的这一转向。  相似文献   

8.
哲学自产生以来在关注外在世界的同时,无不关注着自我,只是程度及方式各异而已。本文以后现代主义对主体主义哲学的批判为启迪,回顾了主体主义在西方哲学中的发展历程,以期更好的认识理解主体主义,并以主体主义作为线索来更好的理解整个西方哲学。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在认识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性质方面迄今尚有分歧,存在着“旧中产阶级争夺权势说”、“企业主利益冲突说”、“城市新中产阶级价值观改造说”和“中产阶级文化重建说”等多种观点。然而对这一运动的中坚力量与领导成分的考察则表明,知识分子在运动的领导主体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并发挥了先锋骨干作用。从这一角度来看,美国进步主义运动可以被界定为是一次由知识分子倡导的社会改革运动。  相似文献   

10.
说"法是什么"是其他一切言说的基础,其实是实体主义的话语,实体主义的话语会导致法的二元论、怀疑、相对主义和决定论.其错误在于遗忘了生成性的主体.现象学还原可以帮助我们回到这一生成性的主体即先验纯粹的意识(就法而言,是先验纯粹的法意识).至此,我们对法要追问题变成"法如何是?"  相似文献   

11.
不论是职权主义模式还是当事人主义模式,现代国家基本都把当事人主义作为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但由于历史文化原因,我国理论及实践中尚存在误区,将"职权进行主义"与"超职权主义"混为一谈,混淆了当事人主义的内涵。这种混乱的典型体现就是我国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设置,该程序最大的问题就是违背了民事诉讼的当事人理念,由于其启动主体具有多元化、职权化的特点,造成诉讼程序混乱,司法权威不彰,终审既判力不定的局面。因此必须取消国家司法机关依职权启动再审程序的权力,确立当事人为启动民事再审程序的唯一主体。  相似文献   

12.
整体主义认为社会福利的主体是国家,而新自由主义认为社会福利的主体是市场,通过分析市场对社会福利支持的弱势所在,加强我国对社会福利主体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由证伪主义的研究展开,讨论了逻辑实证主义的特点和问题,论述了证伪主义对它的扬弃,从而展现了自身以“证伪”为核心关于科学知识的增长的“四段式”动态过程,因而在科学哲学发展史成为重要流派,然而由于其理论固有的逻辑矛盾(约定主义),证伪主义自60-70年代后被历史主义所取代,正是在这种扬弃和取代过程中,证伪主义本身“科学”的命运凸现出来。但是,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在现代西方的科学哲学史中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它是西方科学哲学从逻辑主义到历史主义过渡的重要环节。因此探讨证伪主义的一些思想与观点对于我们研究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以及科学方法论史都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体论的主体间性在其历史发生过程中包括自然主义、信仰主义和审美主义三种取向。自然主义的主体间性哲学主张主体的退让,让理性主体退回到感性主体或自然主体,从而与世界同位,实现人与世界的平等交往、融合无间。这是对现代性以及现代性的核心主体性的反动,但它并不能实现真正的主体间性,它只是一种理论虚构,不能成为现实。自然主义的主体间性哲学的信仰主义倾向是使其不能成为独立完满理论的致命缺陷。主体间性不能靠主体的退让、泯灭主体性以达到与自然的同位来实现,而只能通过主体与世界的升华,使自我和世界成为自由的主体,实现主体间的对话、沟通而实现,这就是审美主义的主体间性哲学。  相似文献   

15.
西方主体哲学自古希腊隐秘的开端到哲学的后现代时期贯穿了西方哲学的历史。其中,胡塞尔和尼采对主体哲学的发展有着独特和卓越的贡献:胡塞尔通过他的先验转向完成了从“意识主体”的向度构建主体哲学的最终可能性,实现了一个二千多年柏拉图主义的理想;而尼采则通过他的强力意志形而上学从“身体主体”的向度使“现代”(西方形而上学时代)趋于完成。而这种完成,按照海德格尔的话说,是以对柏拉图主义的颠倒而达到的。在此基础上,现代哲学进展到后现代时期时,对主体是否退隐的争论愈演愈烈。但是,不论争论的结果如何,“收敛的主体”形式似乎已成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之争是流贯西方哲学史的基本问题,经修正的本质主义较之反本质主义更具说服力。一些文学研究者追随反本质主义思潮提出文学反本质主义,但对本质主义和本质论缺乏必要区分。他们没有注意到西方美学界反本质主义的失利,对一些西方文论大家的本质主义也存在明显的误读。因此,文学研究中的本质追问涌现着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人民群众第一主义”是把人民群众视为革命和建设的主人,并依靠人民群众,为人民忘我服务的政治理念。金正恩继承和发展金日成的“主体思想”和金正日的“先军思想”,将“金日成金正日主义”确立为朝鲜的指导思想,并将其本质规定为“人民群众第一主义”。朝鲜指导思想的核心概念是“人民群众”,“主体思想”和“先军思想”均源自金日成和金正日的“以民为天”思想。金正恩也遵照这一思想,将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设定为国家目标,提出了“人民群众第一主义”,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取得了丰硕成果,进一步巩固了以金正恩为核心的全党全社会的团结一心。近年来,朝鲜劳动党党章将“人民群众第一主义政治”规定为社会主义基本政治方式,此举表明,如同金正日时代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方式“先军政治”提升为“先军思想”,“人民群众第一主义”已经被提升为金正恩时代朝鲜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跨学科思潮,当代西方后人类主义日益凸显.尽管其思想来源纷杂,但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范式:批判后人类主义与科技后人类主义.两种范式并不是界限清晰、完全独立的研究路径,而是相互汇聚融合且形成了当代西方后人类主义的核心议题,主要包括对人的解构、技术人工物的凸显、动物转向、后人类主体和生命政治等的探讨.特别是在新兴生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图景中,后人类主义绝不仅仅是一种幻象,恰恰相反,它提供了一定的思想资源以在技术化生存时代指导如何正确处理人与技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席勒是近代启蒙主义的美学家和文学家。对现代性进行审美批判的审美主义第一人,也是超越主体性的主体间性美学的鼻祖。席勒虽然是在理性主义的哲学框架内建立美学理论的,把审美作为达到理性的手段,从而使审美附属于理性,但是,他的美学思想最终突破了理性主义的藩篱,摆脱了美对于理性的依附,走向了审美主义。  相似文献   

20.
哲学史上的怀疑论即怀疑主义属于不可知论,而怀疑则属于可知论,只是对现存的认识难于确定,主张继续研究,寻求新的认识。因此,怀疑思维方法并不等于怀疑主义,它尽管有可能走向怀疑主义,但更多的是对各类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积极作用。我们对于怀疑思维方法需要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