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朱丽娟  严明  田臻  邱嘉旋  徐骎 《口腔医学研究》2012,28(12):1254-1256,1261
目的:检测Cyclin D1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及瘤旁涎腺组织中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探讨其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yclin D1在原发腮腺多形性腺瘤与瘤旁涎腺组织中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另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yclin D1在原发腮腺多形性腺瘤以及瘤旁涎腺组织石蜡组织标本中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CyclinD1在组织标本中mRNA和蛋白水平不仅在于肿瘤组织中有较强的表达,而且瘤旁涎腺组织中Cyclin D1也有一定量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Cyclin D1在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而在瘤旁涎腺组织中未见明显表达。结论:Cyclin D1可能参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发展,有助于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正常涎腺组织、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和癌在多形性腺瘤中(Carcinoma in pleomorphic adenoma,CPA)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的表达情况及其表达间的相关性,探讨β—catenin、Cyclin D1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发生、复发及恶变中可能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15例正常涎腺组织、45例涎腺多形性腺瘤(腮腺、颌下腺、腭腺各15例)、16例癌在多形性腺瘤中β-catenin及Cyclin D1的表达情况;并对β-catenin、Cyclin D1在涎腺PA、CPA中的表达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β-catenin在15例正常涎腺组织中均呈正常表达(细胞膜着色),而Cyclin D1表达均呈阴性;β—catenin在PA和CPA中呈异质性表达(细胞膜着色减弱或缺失,细胞浆或核出现染色颗粒),表达率分别为35.6%、81.2%,Cyclin D1在PA和CPA中的表达率为51.1%、87.5%,β-catenin、Cyclin D1在PA、CPA的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β—catenin异常表达和Cyclin D1的过表达在涎腺PA、CPA中均有显著的正相关(r=-0.587,P〈0.05)。结论:涎腺PA、CPA中均存在β-catenin异常表达和Cyclin D1的过表达,且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Wnt(Wingless&Int)信号通路异常激活,导致β—catenin胞浆累积,而β—catenin的异常表达激活Cyclin D1引起细胞增殖和分化失控,在涎腺PA及CPA发生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涎腺多形性腺瘤恶变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涎腺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涎腺上皮性肿瘤,多次复发或病程长者可恶变为恶性多形性腺瘤.涎腺多形性腺瘤的恶变是多因素、多基因变异的综合病变过程.研究发现,细胞遗传学改变、癌基因、抑癌基因、黏附分子及细胞外基质蛋白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恶变过程中均有一定的作用.本文就多形性腺瘤恶变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涎腺多形性腺瘤及恶性多形性腺瘤中抑癌基因p16、癌基因rasp21的表达,探讨基因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及恶性多形性腺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正常涎腺组织、多形性腺瘤及恶性多形性腺瘤中p16、p21的表达。结果:(1)p16表达:正常组阳性表达率为100%,良性组为95%,恶性组为82.5%。正常组与恶性组、良性组与恶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组与良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别。(2)p21表达:正常组阳性表达率为0%,良性组为65%,恶性组为72.5%。正常组与良性组或恶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良性组与恶性组相比无显著差别。结论: 1.p16基因变异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及恶性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2.ras基因产物p21过表达可能对涎腺多形性腺瘤及恶性多形性腺瘤的早期发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多形上皮粘蛋白1(mucin 1)和E-钙粘蛋白(E-cd)与涎腺多形性腺瘤复发的关系,探讨可预测 涎腺多形性腺瘤复发的指标。方法 以52例涎腺多形性腺瘤石蜡标本为研究对象,其中初发33例,复发12例,恶 性7例。采用显微镜观察肿瘤周围包膜的状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初发、复发、恶性多形性腺瘤细胞的mucin 1和 E-cd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初发和复发多形性腺瘤的包膜状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初发多形性腺瘤细胞的 mucin 1蛋白表达阳性率(64%)与复发者(67%)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者的差别表现为mucin 1阳性表达 部位分布不同,初发者主要为细胞顶膜染色(19/21),复发者主要为整个细胞膜染色(6/8),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 0·05);恶性多形性腺瘤染色部位与复发者相同,且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3种肿瘤的E-cd表达阳性率差异无显著 性(P>0·05)。结论 多形性腺瘤的包膜状况在预测其复发潜能上实际应用性不强,多形性腺瘤细胞E-cd的表达 改变与其复发潜能无显著关系。Mucin 1在多形性腺瘤细胞膜上的异常分布,使其倾向于向周围分散生长,这种异 常分布可作为预测多形性腺瘤复发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层粘蛋白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表达和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25例涎腺多形性腺癌中层粘蛋白(Laminin)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在非肿瘤涎腺组织中,层粘蛋白免疫染色见于排泄管的基底细胞和管壁细胞、闰管细胞及腺泡细胞;腺泡周围的基底膜染色阳性;但正常肌上皮细胞对层粘蛋白无反应。在多形性腺瘤中,层粘蛋白的表达呈点滴一颗粒状,分布于肿瘤腺管——囊腔结构处上在细胞的邻接面和管腔面。在玻璃样间质中,层粘蛋白免疫染色阳性见于细胞区与玻璃间质的边缘。各种变异的肌上皮细胞呈层粘蛋白阳性。根据研究结果,对多形性腺瘤的肿瘤发生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CD44v6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及其恶变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CD44v6在涎腺多形性腺瘤(PA)及其恶变(Cain-PA)中的表达,旨在探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恶变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5例涎腺多形性腺瘤、25例涎腺多形性腺瘤恶变CD44v6的表达。恶变后呈弱表达,细胞间粘附力减弱,从而利于浸润转移,CD44v6在Cain-PA的原发灶及转移灶中弱或不表达,显示瘤细胞粘附力弱,易于脱离肿瘤主体发生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CNA及P21蛋白在腮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CNA和P21蛋白在瘤旁正常组织(对照组)、良性多形性腺瘤( PA)、恶性多形性腺瘤( MPA)中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CNA、P21的阳性表达在PA组和MPA组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PA组与MPA组相比较,PCNA阳性表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P21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NA可客观反映PA、MPA细胞的增殖特性,对判断肿瘤的分化和预后有一定作用。 P21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对PA、MPA的早期发生起重要作用。 PCNA及P21蛋白在PA、MPA中的阳性表达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细胞周期素D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相关性。方 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yclin D1蛋白在12例正常涎腺组织(NSG),15例多行性腺瘤(PA)及41例涎腺腺 样囊性癌(ACC)中的表达。结果 cyclin D1在NSG、PA及ACC中的表达率分别为0、53·3%、68·3%,NSG与PA、ACC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A与ACC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clin D1在晚期病例中 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水平均高于早期病例,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clin D1的高表达在涎腺腺 样囊性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检测其表达水平可用以辅助腺样囊性癌诊断及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涎腺多形性腺瘤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9及其组织抑制剂(TIMP)-1、2的表达变化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和明胶酶谱法分别检测9例普通型和14例生长活跃型多形性腺瘤中MMP-2、9及TIMP-1、2的阳性表达及细胞定位,分析其中酶原与活性酶的含量比例。结果 MMP-2及MMP-2/TIMP-1、MMP-2/TIMP-2的比值在生长活跃型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高于普通型,活性MMP-2、MMP-9酶原和活性酶在生长活跃型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普通型,涎腺良性肿瘤与普通型多形性腺瘤间、涎腺恶性肿瘤与生长活跃型多形性腺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涎腺生长活跃型多形性腺瘤与涎腺恶性肿瘤有相似的MMP-2、9和TIMP-1、2表达特征,而普通型多形性腺瘤中MMP-2、9和TIMP-1、2的表达与涎腺良性肿瘤相近。检测MMPs、TIMPs有助于判断涎腺多形性腺瘤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glutathione peroxidase-3,GPX-3)基因及蛋白在腮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以明确GPX-3与腮腺多形性腺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为临床预测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及恶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3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3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瘤旁2 cm腺体组织,以及10例恶性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GPX-3 mRNA及蛋白的表达,对其相对表达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GPX-3 mRNA和蛋白在腮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瘤旁腺体组织,且在腮腺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PX-3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GPX-3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与肿瘤TNM分期及恶性成分比例有关,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PX-3在腮腺良性多形性腺瘤中低表达,且在腮腺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最低,提示GPX-3的低表达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及恶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MP-2)及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在人正常涎腺组织和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的生物学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人66例正常涎腺组织、45例涎腺多形性腺瘤及42例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中,MMP-2、MT1-MMP、TIMP-2及EMMPRIN的表达,采用χ2检验比较3种组织中MMP-2、MT1-MMP、TIMP-2及EMMPRIN表达的差异。结果:MMP-2在人正常涎腺组织,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9%、46.67%、85.71%;MT1-MMP在以上3种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9.09%、53.33%、78.57%;TIMP-2在以上3种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61%、44.44%、59.52%;EMMPRIN在以上3种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64%、48.89%、83.33%。MMP-2、MT1-MMP、TIMP-2及EMMPRIN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显著高于人正常涎腺组织,且MMP-2、MT1-MMP及EMMPRIN在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MT1-MMP、TIMP-2及EMMPRIN的表达与MMP-2的活化有关,且MMP-2、MT1-MMP、TIMP-2及EMMPRIN有可能作为判断多形性腺瘤侵袭性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癌基因C-myc的改变与良恶性多形性腺瘤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斑点杂交研究42例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C-myc癌基因的表达。结果 涎腺多形性腺瘤中C-myc癌基因表达均值高于正常腮腺组织(P〈0.05)。结论 在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的发生过程中,C-myc癌基因有激活和过量表达。  相似文献   

14.
E2F-1和p21WAF1/CIP1在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定量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E2F-1和p21^WAF1/CIP1在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实验分为正常组、多形性腺瘤组(PA)和恶性多形性腺瘤组(MPA)。利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的方法对三组分别进行E2F-1和p21^WAF1/CIP1的染色,并进行灰度值测量和统计学分析。结果E2F-1主要表达在肿瘤性上皮组织,软骨样细胞和粘液样组织中也有少量表达。在MPA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PA组,二者与正常组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21^WAF1/CIP1主要在腺管状结构、上皮条索和团块鳞状化生结构的细胞浆中表达,在PA和MPA组中的表达均较弱,但MPA组比PA组更弱。结论E2F-1和p21^WAF1/CIP1可作为衡量多形性腺瘤的良恶性程度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转移性多形性腺瘤,患者女性,30岁,左颌下腺及右锁骨上包块术后病检结果与患者8年前左颌下腺肿块切除后病检结果一致,病理形态均表现为良性多形性腺瘤。并结合文献报道,对转移性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正常腮腺组织、腮腺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adenoma,PA)和癌在多形性腺瘤中(Carcinomainpleomorphicadenoma,CPA)β-连环蛋白(B—catenin)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D的表达情况,探讨β-catenin、CyclinDl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发生、复发及恶变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10例正常腮腺组织、1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1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瘤旁组织、15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11例癌在多形性腺瘤中β-catenin及CyclinDl的表达情况。结果:β-catenin在10例正常腮腺组织中均呈正常表达,而CyclinDl表达均呈阴性;,β-catenin、CyclinD1在腮腺PA瘤旁组织、PA、PA复发、CPA组织中的表达率及表达水平逐渐升高,且CPA组与其它各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腮腺PA、CPA中均存在β-catenin异常表达和CyclinDl的过表达,提示β-catenin的异常表达激活CyclinD1引起细胞增殖和分化失控,在腮腺PA及CPA发生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D44v6与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表达与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和恶化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9例正常腮腺组织、25例初发多形性腺瘤、15例第一次复发多形性腺瘤、15例第二次复发多形性腺瘤和13例癌在多形性腺瘤组织中CD44v6与COX-2的表达,采用SPSS 15.0软件包分析CD44v6与COX-2与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和恶化的相关性。结果 正常腮腺组织、初发多形性腺瘤、第一次复发多形性腺瘤、第二次复发多形性腺瘤与癌在多形性腺瘤中CD44v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6%、44.00%、60.00%、93.37%和100.00%,COX-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53%、40.00%、63.33%、93.37%和100.00%,各组CD44v6和COX-2阳性表达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腮腺组织中CD44v6和COX-2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初发多形性腺瘤与第一次复发多形性腺瘤组织中CD44v6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COX-2表达强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COX-2阳性表达率差异显著(P<0.05);第二次复发多形性腺瘤组织中,CD44v6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以及COX-2表达强度显著高于第一次复发多形性腺瘤(P<0.05),但2组COX表达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第二次复发多形性腺瘤组织与癌在多形性腺瘤组织中,CD44v6和COX-2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D44v6和COX-2能够通过协同作用,共同促进多形性腺瘤发生、侵袭、复发和恶化。  相似文献   

18.
Gli2基因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Gli2基因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和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在多形性腺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和20例相对应的瘤旁正常腮腺组织,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方法检测Gli2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变化,并探讨Gli2基因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与正常腮腺组织相比,多形性腺瘤组织中Gli2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升高。结论:多形性腺瘤中Gli2 mRNA的高表达可诱导肿瘤细胞持续增殖,提示Gli2基因可能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