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我国多山多水、地貌丰富,在漫长的农耕文明时期,纵横交融的高山大河框定了人们的基本生存空间。"寻天造地设之巧,在人善于黠缀耳",我国传统城市在营建过程中结合周边山水等自然环境,形成寄情山水的人居理想。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传统营城智慧被埋没,生态遭到破坏,风景离人们越来越远……进入新时代,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指引下,如何重新认识传统营城中的山水人文智慧,呼唤面向未来的营城思想值得每个城市设计者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2.
潘悦  贾绿媛  林箐 《中国园林》2022,38(3):14-19
自然山水是城市生长的基底,能够塑造城市独特的景观格局,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为研究山水环境如何与丽江大研古城营建互相作用,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和实地调研,以古城发展演变为线索,探讨山水环境影响下的大研古城选址、格局发展演变与内部人居环境建设情况.总结古城在景观营造和公共空间营造方面的智慧特征,针对古城人文景观逐渐淡化和缺失...  相似文献   

3.
武昌古城是典型的传统山水城市,山水要素是城市风景营建的主要物质载体。通过梳理武昌古城营建脉络,阐明其因借山水形胜的人文风景体系伴生于古城营建历程之中。武昌古城风景组织与营造是基于各时期对山水形胜不同的认知与利用方式: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山水为城市边界;唐宋时期,以山水为城市景观节点;明清时期,以山水为城市骨架。最终形成以山水为底、古城为界、道路为纲、楼观为标高的城市风景体系,进而明晰武昌古城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历史风景特色,以期为城市特色空间记忆与人文内涵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平遥古城环城地带风貌格局恢复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中国传统城市在快速发展中发掘并延续传统风貌格局的可行途径进行了探索,以平遥古城环城地带为研究对象,顺应自然山水环境,探寻古城风貌特点,挖掘和解读其中蕴涵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和自然山水要素。通过梳理保护、织补整合、构建重塑等环节,再现与古城唇齿相依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恢复古城风貌格局特色。  相似文献   

5.
王正  刘彤 《室内设计》2023,38(4):119-126
从城市历史景观的“共时关联”视角,重 新认识“文态环境”理念对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的 整体建构意义与人文关联价值,结合中国古代人 文空间系统对文态环境作进一步的概念界定与 构成分析。聚焦孕育重庆山水人文精神的渝中古 城,选取张云轩所绘《重庆府治全图》(1886— 1891年)作为时空断面进行历史地图转译,综合 要素空间定位与地方志相关记载,剖析处于传统 营城末期的渝中古城文态环境整体关联模式, 总结为“大观”层次“山水关联、秩序关联”的全 局模式,以及“小观”层次“属性关联、方位关联、 形势关联、景境关联”的局部模式。最终以古代 文献语汇记载为依据,凝练“应山”“取象”“对 峙”等景观要素关联营建智慧,以期为当代重庆 高质量山水城市建设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
榆林八景对当代山水城市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志永 《山西建筑》2007,33(34):342-343
阐述了"八景"的由来,以古城榆林"八景"为例,说明了古城榆林的山水格局,指出当代中国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应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吸取传统经验,创造出与自然和谐,有地域文化内涵的山水城市,以使城市在"环境"和"意境"两个层面上创造出完美的城市空间意象,使城市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7.
由于当下营城模式、建造技术和建筑材料的逐渐趋同,各地的城市面貌也越来越没有特色和差异性。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以临海市杜桥镇中心区为例,展示城市设计在城市风貌塑造中的思路策略和积极探索。具体的思路策略是,以新时代文化复兴和文化自信为构思出发点,通过借鉴传统营城理念梳理山水城关系,挖掘地方文化和发展潜力,从宏观城市格局和微观底层韵味进行构建,以"中国心、国际范"探索营建蕴含东方文化内涵的城市特色。  相似文献   

8.
唐由海  邱建 《室内设计》2019,(4):97-105
中国营城历史悠久,古代城市选址 历久弥新,是古代城市文明的重要积淀,见证 了古人处理复杂事物的智慧。近百年来,不 同领域学者针对古城选址开展了大量研究工 作,积累了丰硕成果。从城市史学、环境适应 性、区域城市群体、重点城市等多个视角对 这些成果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后发现:古 城选址研究富有成效,实证与比较研究方法 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系列成果已初步形成学 术框架体系;同时,如果加强立场的中立性研 究结论会更加客观,如果重视选址工作的动 态性研究结果会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9.
汪凯  吴迪  郭巍 《风景园林》2023,30(4):108-114
【目的】为探究模数控制在传统山水城市“景城一体”现象中的关键作用,理解传统景观营建与城市秩序的关系。【方法】以明清时期(1368—1860年)的济南府城为例,通过古籍、舆图的收集及实地踏勘,梳理济南景城融合的城市结构在城市选址、城市形态形成、城市景观营造等方面的发展脉络。【结果】明确了济南古城格局在不同发展阶段始终受模数控制与影响。将明清府城城市结构、景观要素与模数进行匹配研究,揭示其与城市模数体系的关键联系。在此基础上讨论城市形制、街巷结构和风景点营建3个尺度的实际营建相较于模数体系产生的变化,阐述除模数外影响古城景观的山水人文等其他因素。【结论】最终明确模数体系对济南“景城一体”格局骨架的控制作用,点明了传统营城规则的多元性与丰富性,为今后山水城市的设计与研究及传统城市格局与景观体系的保护提供经验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炎松 《华中建筑》2003,21(6):35-38,42
通过对阳新古城“八景”的分析,阐述了阳新古城的山水城市特征,认为当代中国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应从自然的生态和人文生态两方面吸取传统的经验,创造具有地域自然、人文特色的山水城市。  相似文献   

11.
中轴线是中国古代城市营造的重要基准与依托,是 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和中国智慧的典型代表。北京中轴线作为中 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巅峰之作,其确立、发展、营造与绿 色空间息息相关。在文化自信、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发展背景 下,绿色空间不仅是北京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重要的空间构成要 素,更是传承东方智慧、展现首都形象、体现时代发展的重要 载体。基于历史文脉演变、中轴营城模式和现状发展评估等研 究,提出北京中轴线及其延长线绿色空间的发展重点,为保护 好、传承好、利用好重大历史文化遗产,明确发展路径,形成 了一套“HSSD”研究技术方法与规划逻辑体系,为风景园林 在文化景观领域的相关规划与研究提供支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8,(2)
As the revitalization of city culture and the city cultural confidence has been increasingly valued, the ancients' perce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mountains, rivers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as well as their wisdo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cities deserve more attention and further exploration. Taking ancient Yiyang City for example,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local chronicles and literature analyzed the construction history of the city, famous mountains and rivers, and top eight views, and attempted to interpret the construction system of "mountain, river and city" landscap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historical basi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for revitalizing local cultures and shaping urban landscape patterns, and offer spatial strategies for the city protection and renewal.  相似文献   

13.
齐羚 《风景园林》2014,(6):45-49
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有其独特的话语体系,探索中国传统园林生态智慧的目的在于对中国园林有多角度的认识,并在共同面对生态危机的形势下,与西方的先进方法技术多融并济。基于有机自然观的共同背景,中国传统园林具有“理一分殊”的生态智慧,“理一分殊”哲理的传统智慧具备历久弥新的价值,为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提供了价值观、哲理基础和方法论指导。从设计哲理与思维方法的智慧、与自然分形同构的智慧、空间布局、审美、适宜性的生态智慧等方面,结合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理法和实践,并以西方分形理论的技术方法印证部分相关性,初步探索中国传统园林中需要关注和传承发展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14.
界画因其能工整细致、客观严谨地展现建筑风貌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与城市建设有较深渊源的特别门类。界画始于魏晋时期,隋唐时期达到较高水平,两宋时期盛及巅峰,元明清时期逐渐衰落,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在界画由兴盛到衰落的过程中有迹可循。本文以挖掘中国古代城市意象与风景营建手法为核心,在整理和分析文献典籍中界画、诗词等基础上,通过图示符号读取并归纳城市意象元素,得出中国古代城市风景营建的方法体系,即"因天材,就地利"的理念,"本人情,状风物"的原则,以及"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的手法。旨在借鉴古人践行的风景营建智慧,为当下城市风景营建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古塔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重要的风景要素。长江三峡库区的古塔蕴含着浓郁的巴渝地域特色、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及传统生态智慧。古塔的营建体现着该地区特殊的传统文化和人们对环境的整体思考。以长江三峡库区重庆段古塔为研究对象,以选址特征为切入点,对其相地策略、景观表征、环境协同等方面进行剖析,厘清长江上游沿线风景要素“塔”的营建智慧与作用机制,以期为风景园林遗产,特别是长江三峡的景观遗产研究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古台园林是汉中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园林类型,但在近现代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却逐渐失色和消失,仅有数座保存至今,而从风景园林视角展开的系统性研究则刚起步。研究通过对文献内容的梳理和复原,以汉台、天汉台等 7 个典型古台园林为例,整理出了汉中地区古台园林的发展脉络,并从营城塑景、理水活园和人文传承三个层面总结出古台园林营造的特征与智慧,丰富了古台园林这一传统园林的类型研究,为当地传统园林的保护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理景艺术不仅表现为对自然之道的理解,更在于艺术的表达,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将传统的理水艺术与当代数字景观方法相融合,通过定量解析引导山地水环境的生态与形态生成,实现山地理水科学与艺术的融合。长期以来南京紫金山风景名胜区水环境问题突出,以山南部霹雳涧水系为例,综合运用生态智慧与数字景观技术,探讨优化生境条件、彰显山地水景特征的策略,解析当代山地景观的理水方法。  相似文献   

18.
李源  李险峰 《风景园林》2022,29(4):128-133
作为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风景点及风景建筑,佛寺园林是古代城市风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明代北京地区的佛寺园林为例,将826篇佛寺游览写景诗文作为研究材料,探究其中的历史景观认知内容:1)基于扎根理论编码方法,从诗文材料中提取7 566个原始文本节点,并梳理得到包含58类景观要素的11个景观范畴;2)基于Python语言编程与VOSviewer软件分析,获得由不同景观要素组成的6类风景意象;3)结合历史舆图和ArcGIS核密度分析,对每类风景意象的空间分布与景观特征进行解释。研究结论有助于从宏观层面理解北京佛寺园林的整体历史风貌特色,并为当代文化遗产的相关实践与研究提供审慎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刘滨谊 《中国园林》2023,39(1):6-13
围绕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使命,阐述党的二十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和生态文明“生态化”“集和化”“体系化”的三大趋势意义,提出构建生态文明人与自然新型关系的命题。以史为鉴,阐述中国风景园林始终以人类为本、以自然为根、以生态为脉、向着“集和化”迈进,主导了中国人居环境数千年的哲学、价值观和实践,成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人类生态文明进步的主力和先锋。与古为新,概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风景园林学科的划时代发展:自主的现代性转变及开拓创新、自主的知识理论实践体系构建、举足轻重的国际影响,以及为新中国人居环境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等。前瞻超越,面对学科的未来使命,探讨了中国风景园林学科顺应三大趋势发展的未来,提出了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安身立命的根本、学科知识组成特性、学科的核心体系,构建了感知行三位一体的学科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20.
袁琳 《城市规划》2020,(1):63-71
当代生态文明的发展为数千年积累的中国本土人居生态实践思想的再认识与再利用带来了难得的外部条件,这些思想可以解释中国历史上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实践模式,也可启发当代城乡规划的发展,促使人们沿着某些思路更好地应对当前的难题。本文结合都江堰灌区这一典型范例,从洪水灾害与区域格局、人工水系统与社会系统、山水环境与城乡人居等三对代表“天人关系”的实践范畴剖析了都江堰灌区人居生态实践特征与思想要旨,进一步阐释了中国本土人居生态实践的思想基础;认为生态文明时代城乡规划的作用和定位需要发展,要关注人与自然共同作用的生命共同体,要成为引导地区人与自然长期调适的有力工具,要能对多种关键生态问题提供综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