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画梦录》连《代序》共收十七篇散文,只是八十多页的小书,但却风靡一时,获得1937年大公报文艺奖金,“成为当时散文的经典.”《大公报》“文艺奖金”评选委员会指出:“在过去混杂于幽默小品中间,散文一向给我们的印象多是顺手拈来的即景文章而已.在市场上虽曾走过红运,在文学部门中,却常为人轻视.《画梦录》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制作,有它超达深渊的情趣.”堪称当时散文的优秀代表作.《画梦录》在卅年代多次再版,广为流传,一个重要原因是,《画梦录》描画了作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深沉的寂寞,  相似文献   

2.
何其芳的散文集《画梦录》获得了国际国内的广泛赞誉,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画梦录》成功的原因:一是作者的散文观念决定了他的作品最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基本面貌;二是童话般的梦幻世界的制造,其所受西方童话和中国神话与传说的影响巨大;三是艺术制作手段高超,尤其是"意象经营"的"诗的营构"的手段,它迎合了中国人特有的品味细节、幽回曲折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3.
《野草》和《画梦录》分别是鲁迅和何其芳具有重要意义的散文诗作品。他们在思想上具有相同的精神特质 ,就是知识分子在革命低潮期找不到出路的孤独和彷徨。但是二者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同时 ,二者在艺术表现和艺术渊源以及艺术影响方面有相似和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4.
《画梦录》:天籁的寂寞●罗勋章提起中国现代散文,就不可忽略何其芳的散文集《画梦录》。它优雅而细腻地描述了寂寞这样一种人生情绪。在这本薄薄的散文集中,寂寞像一种氤氲之气,渗透在文集中,是内容,是形象,也是语言和它的节奏音响。这种感受用何其芳的话说就是:...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现代汉语》这一门课“对于非语言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大学院气了。”(《中国语文》1987第一期22页)这当然是指《现代汉语》课(其实说话人所指主要是现代汉语语法知识部分)很少有实用价值。但下面几种语言现象,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白杨礼赞》发表已经快四十年了。……它犹如琼浆玉露,沁人心脾,它又象一颗宝贵的艺术明珠,耀人眼目。  相似文献   

6.
《画梦录》是现代散文创作的重要收获,其语言精致优美,富于诗意,状物、绘景、写人、述事富于个性特征,对现代散文创作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 尉迟跋质那是我国隋代的兄弟民族画家,于阗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在文献中记载很少。晚唐美术史家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中有三条记载: 尉迟跋质那,西国人。善画外国及佛象。当时擅名,今谓之大尉迟。《六番图》、《外国宝树图》,又有《婆罗门图》传于代。(第八卷)  相似文献   

8.
吴炳的戏剧,在结构与布局方而,有许多东西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局度小巧,精美雅致吴炳的作品给我们的第一个印象是:局度小巧。他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构思,苦心经营的。就象我们在艺术馆里看到的一幅幅牙雕作品一样,格局小,精巧雅致,使人爱不释手。所谓局度小,我们可从粲花五种的长度看出来:《情邮记》43出、《西园记》33出、《绿牡丹》30出、《疗妒羹》32出、《画中人》34出。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继承与创新问题,多少年来在美术界争鸣不止.翻开近日刚出版的《蔡兵画集》,蔡先生运用彩与墨的柔和幻境般的艺术处理,引起了我的思考,他那异人的田园风味,使现代中国画彩墨有了新的天际。现代中国画家的对于色彩.有两种倾向,一是坚持崇尚淡彩用色或单用墨色,认为有些高品位的中国画的特色便在于此,这种倾向的人竭力反对浓彩入画,把它视作是现代西方对东方的冲击,采取坚决抵制的态度。另一种倾向则认为现代西方绘画色彩效果是东方绘画所不  相似文献   

10.
《雨前》是何其芳最著名的散文集《画梦录》中有代表性的一篇。它通过大雨降临之前灰暗沉闷的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久旱切盼甘露的强烈情绪。 它写于1933年春。这正是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侵略者占领了  相似文献   

11.
有意味的色彩──从色彩形式上认识《红楼梦》的艺术价值王溪勇英国著名的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指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他认为,“在每件作品中,激起我们审美情感的是以一种独特方式组合起来的线条和色彩,以及某些形式及其相互关系。”①艺术作...  相似文献   

12.
老诗人毕奂午先生的两本旧作《掘金记》和《雨夕》,在绝版四十余年之后,终于重印了。五十岁以下的读者恐怕很少人了解这位诗人及他的诗作了。然而,老一辈的读者将会告诉你:毕奂午的《掘金记》与何其芳的《画梦录》,当年都收在巴金所主编的“文学丛刊”里,都是蜚声文坛的佳作;《雨夕》也由巴金编辑,收在他主编的“文季丛书”中,当年也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  相似文献   

13.
在文学教学中,文本阐释占有重要位置,却往往被教学人员忽视,以为无关宏旨.文章强调贴近文本,以文本细读为路径,借鉴“新批评”理论,对朱自清《荷塘月色》、何其芳《画梦录》与革命的联系之有无,北岛诗歌《一切》、《回答》中的悲观与乐观、绝望与希望的转换,张爱玲与李安的同名作品《色,戒》的情与性、色与爱的内涵与异同,从恢复感觉、理解含混、体贴文本三个方面,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阐释,解答围绕上述作品产生的争议,深化文本阐释的根本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 一1844年《死魂灵》出版后,俄国文坛围绕着果戈理创作的论争,几乎达到了高潮。当时有三种观点,一种以布尔加林为代表,他们攻击、毁谤《死魂灵》,认为在任何一种人类语言中都没有写过比这更糟的作品。这种意见不值得一驳。另一种以亚克萨柯夫为代表,他们极力赞美《死魂灵》,认为果戈理的《死魂灵》和荷马的《伊利亚特》一样地伟大。故意以褒达贬地把果戈理比作荷马,《死魂灵》比作《伊利亚特》,强调了《死魂灵》具有传统的俄国文学那种模仿西欧作品的艺术价值。第三种则以别林斯基为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些优秀的小说作品都成功地描绘了某一个具体的生活环境,作为人物活动的场所,并通过这些具体环境的描写,展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地方色彩、时代色彩、个性色彩.象《红楼梦》中的大观园,《阿Q正传》中的未庄,《祝福》中的鲁镇,孙犁作品中的白洋淀.《暴风骤雨》中的东北农村元茂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华北农村暧水屯,这些富有特征的生活环境的描写,同人物活动相互映衬,使读者对人物活动有更具体、更深刻的把握.  相似文献   

16.
看《水浒》,使人忧,又使人乐;让人哭,又让人笑。确切地说,《水浒》是一部涂抹着悲喜剧色彩的作品。全书后五十回,悲剧性强烈,但前七十回却有颇为突出鲜明的喜剧描写:那令人舒心开怀的气氛,那欢快乐观的格调,那形形色色的喜剧性人物,那使人捧腹的情节波澜,那将“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的生动场景,特别是那多姿多彩的喜剧形态,象讽刺喜剧、幽默喜剧、滑稽喜剧、抒情喜剧等等,部各呈丰姿,各具韵味。但不论是构置喜剧形态,或是组织喜剧矛盾,还是形成喜剧因素,都必须借助于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和诱人魅力。对此,《水浒》作者确是出手不凡、颇有造就,不仅娴熟驾驭了独特的喜剧手段,而且还撷取其他一些手法,赋以喜剧的特定因素。择其要者,有下面几种:  相似文献   

17.
《散花寺》、《三年》、《龙女》是胡山源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与同时代名家、大家的作品相比 ,这三部小说“不免咀嚼着身边的小小悲欢” ,“默默无闻”。但胡山源的这三部作品所透露出的人生内涵、人文情怀和小说艺术却是那些主流文学所不及的 ,其艺术价值应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一位博学广识的艺术家,他不仅深谙文理,也颇通画道,对于色彩的调配和绘画的技术自有一套美学主张。他所追求的便是色彩的调配要寓变化于统一之中,以取得和谐生动的审美效果。《红楼梦》的情节就富于参差变动,形成了一种动态的美感。因此,《红楼梦》问世后,便吸引了许多评论家对其创作方法、艺术意境等进行了阐发和评论。而最早对《红楼梦》加以评论的脂砚斋颇中肯綮地概括出了“间色法”这一艺术笔法。“间色”一词,根据脂评的含义,可以理解成是“使色相间”。“间色法”是指艺术创作中注重各部分之间风格色调的  相似文献   

19.
张乃坚 《北京纪事》2014,(8):108-109
京城书画界也许并不太熟悉邓明文,但是,您到东北沈阳去,辽宁的书画家就很少有不知道邓明文大名的了。东北鲁艺的教授几乎都找他裱过画,东北著名画家卢志学在北京美术馆办展览,近百幅作品的装裱全部出自他的手工活儿。所谓“三分画,七分裱”,邓明文的裱工活儿甚至受到美术馆领导的赞赏。如今,在装裱界,能懂古画修复的人不多,邓明文算一个。因此,他的名字理所当然被载入《中国书画装裱艺术大典》《中国当代书画装裱艺术博览》等多部大典中。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有关《胡笳十八拍》真伪问题的讨论文章,已由“文学遗产”汇编成书,这对于作进一步的探讨有很大方便。尽管在真伪问题上,双方看法不同,相持不下,但对于这篇作品本身的高度艺术成就,却差不多是一致肯定的。正因为《胡笳十八拍》是这样一篇不容忽视的杰作,这也就迫使我们对于它的真伪问题不能置之不理,或者半途而废。象这样的作品,在文学史上是应该有它的地位的,它要求我们必须对它作出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