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在超声引导下联用右美托咪啶和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我院自2018年1月~2019年7月收治的92例并择期实施单侧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均46例。在其它操作均相同的情况下,术后镇痛对照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麻醉,而研究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联用右美托咪啶和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麻醉,对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情况、镇痛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在术后6h、12h、24h、48h时的静息及被动运动时VAS评分均明显更低(P0.05);研究组镇痛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联用右美托咪啶和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麻醉,不仅能够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而且患者满意度高,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老年膝关节周围骨折内固定手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择期全身麻醉下行单侧膝关节周围骨折内固定手术的老年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PCIA组40例术后用0. 01%的舒芬太尼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CFNB组40例为超声引导下行连续股神经阻滞,持续给予0. 2%罗哌卡因用于术后镇痛,比较2组镇痛效果。结果 CFNB组术后6 h、12 h、24 h、36 h、48 h静息状态VAS评分明显低于PCIA组(P均0. 05),且CFNB组功能锻炼时的VAS评分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 05); PCI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CFNB组(P 0. 05)。CFNB组各时间段需要静脉追加止痛药的例数和次数明显少于PCIA组(P均0. 05),CFNB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PCIA组(P 0. 05)。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镇痛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颊针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多模式镇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单次股神经阻滞后复合舒芬太尼静脉PCA镇痛方案,观察组采用颊针配合单次股神经阻滞后复合舒芬太尼静脉PCA镇痛方案,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静息状态及运动状态的疼痛数字分级法(NRS...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股骨头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拟行择期股骨头置换手术而有椎管内麻醉禁忌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20例。A组为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组,B组为全身麻醉组。患者入室后,A组先行股神经阻滞,股神经阻滞起效后,两组按常规给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病人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全麻药用量,随访术后镇痛效果。结果:与全身麻醉组相比较,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股骨头置换手术中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全麻药用量少,术后镇痛效果好。结论: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有椎管内麻醉禁忌拟行股骨头置换手术患者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8月至2016年12月,对237例接受单侧TKA的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干预,男83例、女154例;年龄50~70岁,中位数64岁;左侧TKA122例,右侧TKA115例。术前口服塞来昔布胶囊,超声引导下联合神经刺激器行单次股神经阻滞,静脉滴注帕瑞昔布钠注射剂。术后静脉自控镇痛,切口周围冰敷,静脉滴注帕瑞昔布钠注射剂,且术后2~4天每天早上7:00给予单次股神经阻滞麻醉,并口服塞来昔布胶囊。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对术后72 h内患侧膝关节静息及主、被动运动时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价,记录住院时间,出院时依据美国膝关节协会(the American knee society,AKS)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患膝情况;观察、记录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结果:本组237例患者术后功能锻炼均顺利进行;术后72 h内患侧膝关节静息及主、被动运动时疼痛VAS评分,术后72 h最低,分别为(2.2±1.4)分、(3.0±0.9)分、(3.1±1.8)分;术后12 h最高,分别为(3.5±1.7)分、(4.5±1.1)分、(4.5±1.6)分。住院时间(13.0±1.4)d,出院时膝关节AKS评分(93.0±3.8)分。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不良反应11例。结论:在TKA围手术期行多模式镇痛,可缓解患者术后膝关节疼痛,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进行,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分析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应用镇痛效果。方法将该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6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按照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自控静脉连续给予舒芬太尼进行镇痛干预,治疗组患者采用超声下引导给予罗哌卡因股神经神经阻滞镇痛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患者静息8、12、24 h及48 h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应用能有效提高镇痛效果,降低患者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循经远端针刺联合股神经阻滞对膝关节置换术(TKA)后镇痛及膝关节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行股神经阻滞,术后予以镇痛泵镇痛及TKA术后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穴取患侧太冲、昆仑、太溪、申脉、三阴交、后溪,双侧尺泽、曲池、手三里,留针30 min。每天1次,治疗2周。记录术后4 h、8 h、12 h、24 h、48 h静息时,术后12 h、24 h、48 h、7 d、14 d被动功能锻炼时膝关节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患者术前、术后7 d、术后14 d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HSS)、关节活动度(ROM);记录患者镇痛满意度,加用镇痛剂量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术后8 h、12 h、24 h、48 h膝关节静息状态VAS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2 h、24 h、48 h、7 d,观察组膝关节被动运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镇痛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HSS评分方面,术后72 h、7 d、14 d,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ROM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安全性方面,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经针刺取穴联合股神经阻滞方法应用于TKA术后镇痛效果明显,在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效果确切,同时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股神经穿刺置管术后镇痛促进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锻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2年5月11例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资料。结果:应用股神经穿刺置管术后镇痛的患者早期活动功能锻炼效果满意。结论:股神经穿刺置管术后镇痛促进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练,对膝关节置换患者的恢复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股神经阻滞在股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股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腰丛股神经阻滞方法,对照组采用坐骨股神经阻滞方法,两组阻滞穿刺药为罗哌卡因。结果:两组切皮10min后,MAP和HR明显升高(P<0.05);同时对照组较治疗组升高显著(P<0.05)。治疗组的疼痛消失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且Bromage评分也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阻滞镇痛属于外周阻滞镇痛中的一种,其中股神经阻滞在股骨骨折手术治疗中镇痛完全,麻醉起效快,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锻炼期镇痛方式对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1年6月-2015年12月,于该院收治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选取86例,将其康复期镇痛方式作为依据,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与观察组(股神经阻滞),对比两组镇痛效果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4~7 d的CPM角均高于对照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KSS功能评分与KSS临床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锻炼期股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显著,能对患者关节功能恢复进行有效促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揿针埋针配合股神经阻滞(CFNB)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60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循经揿针埋针复合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方案,对照组采用单纯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方案。观察两组静息视觉疼痛量表(VAS-R)评分、运动视觉疼痛量表(VAS-P)评分、膝关节持续被动运动(CPM)最大角度度数、IL-6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4 h、48 h、72 h VAS-R评分及术后24 h、48 h、72 h、96 h VAS-P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48 h、72 h膝关节CPM最大角度度数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IL-6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24 h、72 h 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经揿针埋针复合股神经阻滞方案应用于全膝关节术后镇痛效果明显,在早期关节功能康复方面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的106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均为我院在2014年2月-2015年3月收治,将其根据麻醉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3例,观察组应用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连续股神经阻滞方式实施麻醉,对照组患者采取芬太尼持续静脉输注方式行麻醉处理,对比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患肢主动屈曲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12 h、24 h和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分别为(0.59±0.28)分、(0.81±0.37)分和(0.54±0.42)分,术后24 h、48 h的患肢主动关节屈曲度分别为(47.61±4.34)(°)、(68.15±3.7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6%;对照组术后12 h、24 h和48 h的VAS疼痛评分分别为(3.96±1.62)分、(1.94±0.65)分和(1.55±0.71)分,术后24 h、48 h的患肢主动关节屈曲度分别为(30.16±4.05)(°)、(46.65±3.8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4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确切,镇痛效果显著,膝关节恢复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静脉镇痛泵和股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的镇痛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其中术后镇痛方式采用静脉镇痛46例(A组),股神经阻滞组40例(B组),评估2组的镇痛效果、麻醉药物不良反应及膝关节功能康复的情况。结果 2组术前、术后6 h及术后5~7 d比较术侧膝关节静息状态下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术后12 h、24 h、48 h及术后3~4 d B组VAS评分均显著优于A组(P均0.05);2组术前术侧膝关节活动状态下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术后3~7 d B组显著优于A组(P0.05)。术后7 d内麻醉药物毒副作用的发生率B组显著低于A组(P0.05)。术后48 h内B组患者按压自控键次数和额外肌注地佐辛次数均显著少于A组(P均0.05)。术后3~7 d B组膝关节的最大主动伸屈活动度显著大于A组(P0.05)。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镇痛效果好,毒副作用少,能促进膝关节功能康复,是一种理想的镇痛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对患者术后镇痛和早期下肢运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11月到该院进行治疗的60例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传统的腰丛麻醉联合股神经阻滞;观察组30例,给予超声引导下的股神经阻滞及喉罩置入的全身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后镇痛效果及早期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8、24h)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两项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未出现尿滞留情况,对照组尿潴留发生率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术后镇痛效果良好,有利于早期下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对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术术后疼痛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ASA I~II级的膝关节置换术(TKA)老年患者70例,随机等分为连续股神经阻滞在超声引导下的镇痛(CFNB)组和静脉自控镇痛(PCIA)组。每组35例。记录老年患者TKA术后5、10、15、20、25 h静息和持续被动运动时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临床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以及两组老年患者对整个镇痛治疗过程的满意程度。结果:CFNB组老年患者术后比PCIA组患者在静息状态和持续运动状态下的VAS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P0.05)。但CFNB组患者的满意程度比PCIA组的高(P0.05)。术后CFNB组患者应激反应程度显著(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的CFNB组比PCIA组更具有显著镇痛效果,术后应激性强,有利于恢复且不良反应率低,更便于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镇痛方法对于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以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择取2013年1月—2019年3月于该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镇痛方式将其进行分组。探究组患者采用连续股神经阻滞法,普通组患者采取静脉镇痛,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和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疼痛程度:探究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明显低于普通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膝关节功能恢复程度:探究组患者恢复程度明显优于普通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连续股神经阻滞的镇痛方式能够有效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疼痛,促使功能恢复程度提升。  相似文献   

17.
摘 要目的:分析研究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股神经阻滞的临床作用。 方法:选取 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 8 月期间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 100 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 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50 例)与观察组(50 例)。对照组施以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观察组施以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股神经阻滞镇痛,对两组患者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起效时间及术后静止状态下 6 h、12 h、24 h、 48 h 与术后运动状态下 24 h、48 h、72 h 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术后静 止状态下 6 h 与 48 h,两组患者的 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静止状态下 12 h、24 h 及术后运 动状态下 24 h、48 h、72 h,观察组患者的 VAS 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并且观察组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起效时间明显较 对照组短,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超声联合 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该文主要就两种不同镇痛方法对于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其在术后的疼痛以及膝关节功能恢复影响情况进行了探究分析。方法 2014年7月—2017年7月间就该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10例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其中55例观察组患者行伤口浸润麻醉,55例对照组患者则应用股神经阻滞的模式来进行镇痛处理,就两种镇痛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了探究分析。结果在该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所需的麻醉剂量更大(P0.05),在术后5 d内,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视觉模拟疼痛分数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术后的膝关节弯曲角度也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应用长效脂质体布比卡因浸润技术来进行术后镇痛处理时,拥有着良好的镇痛效果,对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也有着一定的促进意义,其麻醉用药更少,因此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单侧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与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下肢手术时的临床麻醉效果、术后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52例临床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A、B 2组,A组采用罗哌卡因与利多卡因混合液行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B组采用布比卡因10 mg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蛛网膜下腔阻滞。结果B组阻滞后15 min、20 min时的平均动脉压(MAP)较基础值下降(P<0.05),A组无变化(P>0.05)。A组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明显大于B组(P<0.01),术中使用麻黄素及术后要求镇痛的人数明显少于B组(P<0.01),术后无恶心呕吐、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结论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下行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手术比蛛网膜下腔阻滞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术后镇痛维持时间长,无不良反应,术后对患者活动能力限制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普瑞巴林配合神经阻滞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在阳江市中医院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100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组,均50例。对照组实施普瑞巴林镇痛方案,观察组采用普瑞巴林配合神经阻滞方案。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疼痛程度、术后不良反应及镇痛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镇痛满意度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给予普瑞巴林配合神经阻滞利于降低术后疼痛程度,不良反应较少,膝关节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