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在导湿排汗整理前使用溶胀剂DMSO对芳香族聚酰胺纤维(芳纶)织物进行预处理,可明显提高导湿排汗整理的效果。研究DMSO预处理对芳纶织物的影响以及预处理后的导湿排汗整理工艺,扫描电镜观察显示,预处理后芳纶表面凹槽比未处理时明显,可提高织物的毛细效应;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显示,预处理后芳纶织物玻璃化温度略有提高;热重分析显示,DMSO未使芳纶大分子发生降解;广角X射线衍射图谱显示,经DMSO预处理后,芳纶的结晶度有所增大。经测定,与直接进行导湿排汗整理相比较,DMSO预处理后再进行导湿排汗整理,得到的芳纶织物芯吸高度更高,且耐洗性更好。  相似文献   

2.
为改善芳纶织物的表面黏结性能,采用常压氩气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处理对芳纶织物进行表面改性,研究处理时间对芳纶织物的表面形貌、表面化学成分、润湿性能、单纱断裂强力和剥离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DBD等离子体处理后,芳纶纤维的表面被刻蚀,粗糙程度明显增加;纤维表面氧、氮极性基团含量增加;纤维的表面润湿性和黏结性能均显著提高,且在处理时间为60 s时达到最优;等离子体处理对芳纶织物断裂强力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设计制织芳纶1313阻燃涤纶交织物,并对织物性能进行测试分析。采用芳纶1313股线和阻燃涤纶单纱交织制织二上二下方平织物,测试了织物阻燃性、热稳定性、缩水率、表面抗湿性、断裂强力、撕破强力、色牢度和接缝断裂强力。研究结果显示:在相同的织造条件下,阻燃涤纶含量对织物各项性能的影响并不明显。总体而言,随着阻燃涤纶含量的增加,织物阻燃性、热稳定性和断裂强力有变差的趋势。指出:若将交织物用于消防员灭火防护服外层,需降低阻燃涤纶含量,增强织物的阻燃性能,缩短续燃时间,同时对织物进行表面抗湿处理,提高织物沾水等级,并通过有效措施提高织物的接缝断裂强力。  相似文献   

4.
针对芳纶1313织物舒适性差的问题,采用环氧氯丙烷对织物进行接枝改性,并进行亲水柔软整理,然后测试并分析织物的阻燃性与舒适性,最后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评定织物的综合舒适性。结果表明:整理芳纶1313织物的阻燃性有所下降,但其燃烧性能达到了B_1级的要求,仍属于阻燃产品;整理芳纶1313织物的舒适性得到改善,其毛细效应、吸湿速干性、透湿性、透气性、保暖性、触感和抗静电性都有所提高;整理芳纶1313织物的综合舒适性优于芳纶1313织物。  相似文献   

5.
测试并分析消防用灭火防护服外层织物的性能。采用芳纶1414长丝和芳纶1313股线交织了二上二下方平织物和一上二下斜纹织物,测试了织物缩水率、表面抗湿性、色牢度、阻燃性、热稳定性、断裂强力、撕破强力、接缝断裂强力等。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织造条件下,一上二下斜纹织物的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和阻燃性能比方平织物的略好,方平织物在撕破强力上表现的更突出一些。认为:将织物用于消防灭火防护服外层织物时,需要对其进行表面抗湿处理,提高织物的沾水等级,并通过有效措施提高织物的接缝断裂强力。  相似文献   

6.
聚乳酸纤维(PLA纤维)具有良好的导湿性,与涤纶纤维混纺后能提升织物的导湿性能。但由于PLA纤维和涤纶同属于疏水性纤维,织物的吸湿排汗性能仍不能满足穿着舒适性要求。文中采用新型HPX吸湿排汗剂对PLA纤维与涤纶混纺针织物进行吸湿排汗整理,探讨了浸轧工艺、染色同浴浸渍工艺以及单纯浸渍工艺对织物吸湿排汗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HPX吸湿排汗剂整理后,织物的吸湿排汗性能显著提升;HPX吸湿排汗剂浸轧整理最佳工艺为:HPX吸湿排汗剂用量为40~50 g/L,焙烘温度为130℃,焙烘时间为25 s;染色同浴浸渍整理和单纯浸渍整理都有显著的整理效果,单纯浸渍法效果更优;染色同浴整理时,吸湿排汗性能的耐洗性良好,耐摩擦色牢度较好,但得色量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整理剂HF-2通过后整理方式赋予涤纶长丝织物吸湿排汗性能,提高涤纶织物的穿着舒适性,改善织物手感和服用性能;同时对涤纶织物吸湿排汗性能的整理工艺进行探讨,确定了涤纶织物应用整理剂HF-2进行吸湿排汗整理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对整理后织物的毛细效应综合值、导湿综合值、干燥速率及耐洗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经整理剂HF-1整理后的涤纶长丝织物的吸湿排汗性能得到显著提高,并能获得良好持久性的整理效果.  相似文献   

8.
选用8种蜂窝状微孔结构改性聚酯纤维针织物和1种普通涤纶针织物,对它们的吸湿排汗性能,如吸水性、透湿性、湿阻、毛细效应、水分蒸发率等进行测试,分析了蜂窝纤维织物吸湿排汗性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蜂窝纤维织物具有优良的吸湿排汗性能,远优于普通涤纶织物;蜂窝纤维织物克质量和厚度越小,织物吸湿排汗性能越好;要获得良好的吸湿排汗性能,蜂窝纤维含量不应低于40%;芯吸高度并不能客观反映100%蜂窝纤维织物的导湿性能;蜂窝纤维织物的透湿量和湿阻之间并不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庄群  张飞  杜兆芳  姜华 《纺织学报》2019,40(12):98-103
为提升芳纶织物的防穿刺效果,采用氧等离子体表面处理技术改性的芳纶1414织物与环氧树脂复合制备环氧芳纶复合体。分析了等离子体处理对织物功能改性的影响,研究了环氧树脂涂覆织物后复合体的防刺性能。结果表明:采用氧等离子体处理,在处理功率为600 W、处理18 min时,织物表面纤维刻蚀明显,含氧基团增多,润湿性提高,但织物拉伸强度有所下降;当环氧树脂涂覆在等离子体改性后的芳纶织物上,树脂中环氧基团与芳纶中含氧活性基团键合牢固,复合体黏结强度较好,拉伸强度较未经处理的芳纶织物增加了7.89%,复合体防穿刺效果较普通芳纶1414织物提升显著,且多层组合结构的防刺效果更优异。  相似文献   

10.
为便于工业化生产抗菌、导湿排汗的聚酯针织物,采用有机硅季铵盐抗菌整理剂AEM 5700对导湿排汗涤纶针织物进行抗菌整理,同时采用亲水整理剂SE进行复配,以改善织物的导湿排汗性能。借助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对AEM 5700的性能进行分析,通过测试织物的抑菌率和接触角,讨论了焙烘温度、焙烘时间、烘干温度等因素对整理效果的影响,并借助液态水动态传递测试仪对织物吸湿排汗性能进行测试。得到了AEM 5700整理导湿排汗涤纶针织物的最佳热处理工艺:在80℃下烘干,于160℃焙烘1 min。结果表明,经AEM 5700单独整理后的织物在10次强烈洗涤(相当于普通家庭机洗50次)后抑菌率仍有93.40%,但织物的亲水性下降,织物的亲水性可通过添加亲水整理剂SE来获得改善。  相似文献   

11.
张楚丹  王锐  王文庆  刘燕燕  陈睿 《纺织学报》2022,43(12):109-117
为提高阻燃涤纶织物的吸湿、染色和抗菌等性能,以阻燃涤纶织物(FRPET)为基体,利用多巴胺化学辅助的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技术分别在织物表面接枝不同分子质量的聚(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二甲基-(3-磺丙基)氢氧化铵(PSBMA)、聚(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氯化铵(PMTAC)以及嵌段聚合物PSBMA-b-PMTAC。分别对其表面形貌、吸水、透湿、透气、染色、抗菌和阻燃性能进行表征与测试,研究阻燃涤纶织物改性前后阻燃、透湿、抗菌和染色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嵌段聚合物PSBMA-b-PMTAC改性的阻燃涤纶织物较原涤纶织物阻燃性能有所提高,热释放速率峰值降低60.7%;改性涤纶织物较原始织物吸水性提高,达到机织类吸湿产品标准;嵌段改性涤纶织物实现了阳离子改性的同时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提高27%,显示出一定的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纺织品的阻燃耐久性、耐水洗性,解决传统阻燃改性手段无法满足绿色、环保理念的矛盾,进一步拓宽光诱导表面改性制备阻燃织物的技术手段、研究领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阐述了光诱导表面改性技术的反应机制、涂层阻燃机制、表面后整理方法,介绍了光诱导改性阻燃在棉、聚酯、聚酰胺、聚丙烯腈等织物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当前阻燃改性存在的问题。指出:未来的发展重点将是扩大光诱导的光源,尤其是能量低、生物安全的自然光;光诱导的可控聚合技术将有望成为实现织物表面阻燃涂层设计与可控生长的重要技术方法,以此推动光诱导表面处理技术在功能性阻燃织物中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抗菌、吸湿排汗纤维是新型的功能性纤维,该纤维抗菌及吸湿导湿性好、透气性佳。根据抗菌、吸湿排汗纤维混纺针织物的特点,介绍了该面料的染整工艺,并通过生产实践和工艺探讨,为进一步开发抗菌及吸湿排汗纤维混纺面料产品提供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杨莉  张艳艳  杨稳  苏瑞 《纺织学报》2017,38(8):62-67
为研究聚酰亚胺纤维作为纺织服用纤维的热舒适性能,分别以聚酰亚胺纤维和聚酰亚胺针织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热重分析仪研究纤维的热力学特征,并对纤维的耐热性能进行测试,同时讨论织物结构对聚酰亚胺针织物阻燃性、保暖性及透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可服用聚酰亚胺纤维有较好的耐热性能,在570℃左右开始发生热分解,在200℃下强度损失率较低,处理1.5 h后纤维强度仍可保持原纤维强度的80%左右;聚酰亚胺纤维织物有较好的阻燃性能,其极限氧指数均大于45%,且随织物面密度的增加,阻燃性增强;聚酰亚胺织物的保暖性受织物结构影响较大,对于结构稀松的织物,随透气量的增加保暖性不断下降,同时还受织物厚度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厚度对织物保暖性的影响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6种不同规格的涤/棉混纺面料进行阻燃整理,并对阻燃整理前后面料的透气性能、透湿性能、悬垂性能、阻燃性能和毛细效应进行测试;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测试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通过对标准化值和权系数的计算求出综合评判值,得到涤/棉混纺阻燃面料综合服用性能的优劣排序。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Lyocell织物的阻燃效果,对天然磷化物植酸进行铵化改性,并以双氰胺为催化剂应用于Lyocell织物的阻燃整理。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测定了阻燃整理Lyocell织物的特征红外吸收、表面形貌以及热稳定性能。对阻燃织物进行了垂直燃烧实验,测定了织物的燃烧性能,并对整理织物的耐洗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与未整理Lyocell织物相比,阻燃整理后织物的吸热降解质量损失率下降了20.11%,800 ℃ 时热解残炭量提高了27.98%,垂直燃烧的损毁长度下降至3.4 cm;极限氧指数高达36.6%,达到难燃的级别;且阻燃织物经20次标准洗涤后,仍能达到国家B2标准。  相似文献   

17.
不同防缩方法对羊毛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莉  刘玉森  王洋 《纺织学报》2010,31(8):21-25
为深入了解和掌握不同防缩整理方法对羊毛各项性能的影响,选用过氧化氢、次氯酸钠、高锰酸钾、壳聚糖、过氧化氢/壳聚糖和次氯酸钠/壳聚糖等6种防缩处理工艺,分别对羊毛纤维及织物进行防缩处理实验。测试防缩处理前后羊毛纤维的断裂强力、摩擦性能、表面形态和织物缩绒率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对比研究各种防缩方法对羊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纤维损伤、织物缩绒性和环保性能等方面综合比较,在所选用的6种防缩方法中,过氧化氢/壳聚糖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从纤维类别、织物紧密度、织物组织等因素的改变来改善织物的吸湿透汽性。主要选用天然纤维中的棉和化纤中的二维中空涤纶、普通圆截面涤纶、纳米竹碳涤纶,采用纯纺或混纺方式,以不同紧度和平纹、2/2斜纹、透孔、六枚变则缎纹4种组织织成织物。采用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方法,对16种不同织物的吸水高度和透湿量进行检测,找出最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织物的原料成分是影响吸湿排汗性的最主要因素,中空涤纶与棉混纺织物比普通涤棉混纺织物的吸水度高276.5%,透湿量高75%。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Lyocell纤维与织物的阻燃性能,利用天然富磷化合物植酸与新戊二醇和尿素反应制备了一种膨胀型阻燃剂,应用于Lyocell纤维与织物的后整理。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阻燃Lyocell纤维的结构、热稳定性及表面形貌。采用垂直燃烧、锥形量热及极限氧指数实验,研究了处理后Lyocell织物的阻燃性能。结果表明:经阻燃处理后的Lyocell纤维,其初始分解温度降低了177.1 ℃,800 ℃时的残炭量提高了21%;总热释放量、热释放速率峰值及平均热释放速率分别降低了76.9%、84.0%、70.6%;极限氧指数从17.0% 提高到47.6%,经25次洗涤后极限氧指数下降到28.8%,但仍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  相似文献   

20.
王浩  杜兆芳  许云辉 《纺织学报》2019,40(11):119-124
为开发高品质的棉制品,采用氧化壳聚糖与丝胶蛋白共价结合制备氧化壳聚糖/丝胶蛋白复合物,将其应用于棉织物的功能改性整理。研究了各因素对棉织物质量增加率的影响,得出最优工艺参数。利用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测试手段对复合物及其整理后的棉织物进行分析与表征。结果表明:壳聚糖经高碘酸钠氧化后引入活性基团醛基,与丝胶产生席夫碱反应制成复合物整理剂,将复合物应用于棉织物的整理,可与纤维产生化学键合,并在其表面交联成膜;随着壳聚糖氧化度的增加,复合物中丝胶溶失率明显减少;复合物改性棉织物的强力和吸湿性变化不大,而折皱回复性、防紫外线性和抑菌性均明显提高;3次水洗后,棉织物的质量增加率稳定在4%左右,其耐洗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