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7 毫秒
1.
传统建筑文化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城中村"是当前城市改造的重要区域,如何在改造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是设计师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着重研究传统建筑文化对城中村改造的影响,并探究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相似文献   

2.
城中村改造和规划是近几年比较热点的课题,根据城市发展的布局,将城中村改造建成新居民区的规划和建设是有其必要性的.本文结合兰州首批试点的城中村改造项目中的一个,分析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存在的特点,有别于传统的农村和现代化城市形态和本质;同时探讨如何在城中村整体规划以及单体建筑平面布置上考虑城中村规划和建设的特点,以合理安置人们的居住问题,为同类城中村改造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城中村与其周边的城市区域是一个具有动态平衡联系的整体,城中村的建筑空间环境是内外使用者空间需求的集中体现。文章基于"内外使用者并重"的城中村社区建筑空间营建理念,以西安市一个典型城中村改造小区为例,总结城中村改造小区建筑空间构成与内外使用者需求之间的密切关联,并尝试确定城中村社区的范围,分析城中村社区内外使用者的空间诉求,整合利用城中村社区既有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重新构建城中村改造小区建筑空间的构成体系,为目前城中村改造小区中建筑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园林》2018,(7)
新城或新区建设中经常会碰到"城中村"的改造问题,而要将新城或新区建设所倡导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运用到城中村改造中就更有难度。本文结合厦门翔安新城的城中村村庄内的海绵试点区的改造项目,在保留原有建筑格局及建筑风格的基础上,以低影响开发技术策略进行改造,让"美丽乡村"不再"千村一面"。  相似文献   

5.
以城中村改造工程康家村动迁基地项目方案户型设计为例,通过户型方案设计研究,分析城中村建筑户型设计的特点,以利于对城中村改造顺利的推进。  相似文献   

6.
蜷缩在城市角落的城中村小学出现了规划不合理、硬件设施落后等"夹缝"遭遇。对城中村小学进行合理的规划改造,处理好校园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对于带动城中村建设发展和改善城市整体环境有重大意义。本文对西安市杜城小学研究分析后提出具体的改造方法,探索一种符合城中村小学特征的经济性改造方法和更新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在对"城中村"进行改造的同时,引入社会民营资本,尤其是城中村的原住民团体,共同支持规范改造城中村住房建设,通过平面取样寻求暗含相似构成模式的原有建筑构成压缩单元,为"城中村"各类居民提供比较优化的廉租建筑居住模式。通过这种居住模式的引导调动包括原住民团体在内的"城中村"居民共同"自助式"的参与改造建设。在保持廉价租房供给的同时,提供一种适合各群体的良好的居住空间、交往空间及安全环境。以此廉租建筑居住模式来适应性的、分解式的解决"城中村"问题。对此,我们以武汉市吴家村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既往对城中村的研究强调宏观层面的认知把控,导致对微观层面的改造实践既缺乏具体指导,又少有系统性认识。文章基于复杂适应性理论,提出了对城中村内微观建筑形态的认知框架,并总结了"涌现层级"对理解城中村内建筑现象的积极作用。通过对合肥市陈老岗城中村进行实例分析,对城中村系统的内在空间形成与发展演变机制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系统性认识城中村现象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的迅速发展与优化中,由于部分政策制定者缺乏对历史文化脉络的关注与思考,导致了城市发展的单一,从而使其丧失了原有的味道。从此问题出发,通过阐述建筑文脉的价值,了解建筑更新中历史文化的传承,并以深圳城中村文化为例,结合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的新理性主义来阐述城中村文化传承的意义。最后结合两个实地案例讨论城中村建筑改造的可行方式。  相似文献   

10.
我国正处在城市快速发展阶段,"城中村"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地方都开展了"城中村"的改造工作,不断探索改造方式和改造策略。但是现有的"城中村"改造措施往往只针对城市的物质空间,忽略了其中原住民的发展诉求。本文以重庆市改造后的"城中村"为例,对"城中村"原住民融入城市的困境进行研究,剖析其原因,再结合实际情况对原住民市民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普遍的实态调查基础上,对武汉市3个"城中村"的既有住宅建筑围护结构实际能耗进行调研和测算,深入分析其围护结构实际能耗构成状况和室内环境,提出夏热冬冷地区"城中村"住宅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2.
城中村是我国特有的城市形态,它不仅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缩影,同时也埋藏着城市特殊的历史文化气息与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城市的发展,城中村在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也常常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一直被视为城市"疤痕",成为推土机下的冤魂.城中村中具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常常遭到破坏.在新时代新要求下需要重新审视和思考改造模式,城中村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构成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部分,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文章首先对"文化传承"的提出及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包含保护、传承和发展三方面的内涵,是保护遗产、继承文脉和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次将"文化传承"相关理念运用到城中村改造当中,提出了从保护、传承、发展三个层面的"3+3+6"内容体系;最后以西安保留有历史文化遗产的城中村为研究对象,以建构文化传承体系为手段初步探索城中村的改造方向,在保证城市发展、解决城中村问题的同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实现文脉的传承,留住乡愁.  相似文献   

13.
"三山五园"地区是北京市著名历史风貌城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根基和文化来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在扩张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城中村"的发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矛盾。作为设计者如何应对此类问题是规划设计中的重点。本文以"三山五园"历史风貌区内的城中村改造建设项目为例,从城市设计的视角出发,经过深入的调研,着重研究项目所在地区的历史沿革、社会人文背景,用现代建筑语言传承老城记忆,重构"里仁为美"的居住空间与生活方式,积极探讨历史风貌区域内的"新农村"建设路在何方。  相似文献   

14.
南头曾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如今是深圳市中心的一座城中村,蜷缩在摩天大楼的包围之中.为了将南头尽快转型为深圳的文化和创意枢纽,万科邀请了国内外知名建筑师来改造复兴这片古城,其中由荷兰MVRDV建筑规划事务所设计的"if工厂"是整片更新区规模最大的项目.  相似文献   

15.
《规划师》2016,(1)
在城市存量时代,村庄用地的发展红利逐渐消失,"城中村"改造面临资金缺口大、村民阻力大等问题,不能盲目沿用原有的基于"政府拆迁、净地出让、就地安置、就地平衡"的单一改造思维模式,"城中村"改造困局急需新的思维方式去破解。文章以厦门市岭兜村改造规划为例,在开发主体、土地供给、项目运营、补偿方式和安置房建设等方面进行突破与创新,提出"城中村"改造的多元思维。  相似文献   

16.
从多方关联主体共同参与的利益博弈出发,以"利益博弈关系—城中村改造模式—核心经济平衡—城中村改造难易度—城中村改造方向与策略"为理论脉络,凝练出经济平衡为核心的城中村改造方向和策略选择的理论模型,以引导城中村改造的规划决策;并结合城中村改造规划的实际要求,将理论脉络发展为以经济平衡为核心驱动机制的"一核心、两主线"的城中村改造的规划决策框架,以期对涉及城中村改造问题的规划决策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十八大"指出,新时期的城市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城中村,作为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特殊国情下,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产物,是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渡空间。城中村的发展,体现了对市井文化、空间多样化、底层阶级的包容性。现行的城中村改造,由于缺乏包容性,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土地财政驱使政府逐利,大拆大建;粗暴拆迁破坏市井文化;片面追求城市形象,损害空间多样性;补偿策略单一短视,给城市发展和社会稳定性带来巨大隐患。建议城中村改造优化现有制度环境,引入配额制管理,创新多元化的改造方式,增加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在对国内城中村改造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合理分类与筛选的基础上,整理城中村改造研究中建筑空间领域的研究框架,分析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针对建筑空间与使用人群的研究现状,提出城中村改造的四类研究倾向:提倡各类人群平等居住的空间权利、关注城市区域更新复兴、重视空间营建的技术方法、保证灵活多样及人性化的空间营建方式。最后对建筑空间领域开展城中村改造研究的必要性进行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9.
李军 《华中建筑》2022,40(4):112-116
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城中村越来越显得孤立,其存在的建筑杂乱,配套设施不足,管理落后等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城市及社会的整体进步.同时城中村往往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浓厚,对其的改造继续沿用大拆大建的模式,有悖于现代社会发展理念.应用有机更新设计理念,采用最小干预的方式,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以适应现代生活的改造,将会...  相似文献   

20.
祁伟  段培勇  李应康 《山西建筑》2010,36(28):245-246
针对城中村改造项目,指出资金问题是制约城中村改造的瓶颈,分析了不同安置模式下的建设主体和融资主体,探讨了城中村改造项目的融资模式,指出研究并创新融资模式将有利于城中村改造项目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