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开奖公证是一项传统的公证业务.近年来,各地公证机构充分发挥服务、沟通、证明、监督的职能作用,积极介入有奖活动过程,办理了大量开奖公证业务,为维护有奖活动秩序,保障社会公众利益做出了重要贡献.开奖公证也因此成为人民群众了解公证工作的重要窗口,赢得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信赖.2004年5月30日,司法部颁布了<开奖公证细则(试行)>,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这对于进一步规范开奖公证实务操作,确保有奖活动公开、公平、公正,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规范意义.  相似文献   

2.
卓延华 《中国公证》2004,(11):18-21
轰动全国的西安彩票案已大致尘埃落定,但无法短时间消逝的是社会公众对政府部门、公证行业及彩票业的置疑.该彩票案已使社会公众对公证业产生了深刻的负面认知.面对这种社会认知危机,公证机构与公证人都应进行深刻反省.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法制意识的不断提高,如今办理遗嘱公证的人们越来越多,并且出现了遗嘱当事人年轻化的趋势,这给我们公证机构和公证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继承法>对于遗嘱公证的规定很少,缺乏操作性,司法部制定了<遗嘱公证细则>,对办理遗嘱公证作出了具体规定,但笔者认为其中的某些规定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一、现场监督公证规范的现状 一是在法律层面。“现场监督公证”一词在《公证法》中没有提及,只是在关于公证机构办理的事项中涉及现场监督公证的两种类型,即《公证法》第11条第1款第5项规定的招标投标、拍卖公证事项中涉及。二是在规章、规范性文件层面,《公证程序规则》涉及现场监督公证的专门规范为第52条。  相似文献   

5.
现场监督公证的概念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招投标、拍卖、开奖、评奖等几项公证已被"约定俗成"地归入到现场监督类公证的概念范畴,"现场监督类公证"或叫"现场监督公证"作为公证专业术语已经形成,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现场监督公证的明确概念;二是现场监督类公证包括招投标、拍卖、开奖、评奖等公证事项,那么其概念也应该是能够体现这几类公证活动共有的特质的一般性概念,就像水果是包括了苹果、梨、香蕉等各类植物果实特征的一个一般性概念一样;三是<公证程序规则>第51条规定的是办理招投标、开奖、拍卖三类公证事项的特别程序,既然是特别程序,这几类公证活动就应该共有的活动特质,这些活动的特质是现场监督公证概念中的本质要素.因此提炼出仅为这几类公证共有的活动特质是把握现场监督公证概念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一、政府采购中公开招标现场监督公证的具体程序 笔者主要结合本处几年来办理政府采购现场监督公证的实践,以办证的真实过程为线索,谈一谈政府采购现场监督公证的具体程序.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讲话,强调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把公证系统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如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公证事业的发展,关键是要顺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公平正义、权益保障的新期待,打造人民满意的公证服务行业。公证管理人员应当牢牢把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这一改革的出发点和落  相似文献   

8.
《中国公证》2014,(8):13-17
正(司发【2014】1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法局:为推动公证工作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发展的要求,切实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公证服务的需求,现就进一步加强公证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强公证工作的重要性1.公证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预防性的司法证明制度,具有服务、沟通、证明、监督等功能,在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5月12日,中国公证协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以公信力建设为重点的公证行风建设的意见》,决定在全行业开展"让人民群众能感知的公信力"实践活动。随着这一活动的推进,公证作用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得到发挥,社会对公证的认知越来越深刻,人们对公证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公证将真正成为社会生活的必须、人们的自愿选择。作为从业30余年的公证员,笔者迫切期盼着公证的辉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公证》2014,(6):10-15
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证协会:深入推进公证公信力建设,是公证工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和有力举措。按照《司法部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通知》提出的关于大力加强公证执业指导监督,加强公证质量监督检查,不断增强公证公信力的要求,决定开展"让人民群众能感知的公信力"实践活动。开展"让人民群众能感知的公信力"实践活动,是今年公证全行业进一步加强以公信力建设为重点的行风建设的一项大动作和硬措施,各地方公证协会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司法》2004,(7):1-1
备受媒体和公众关注的“西安宝马彩票案”暴露了开奖公证中的严重问题,损害了公证的公正形象。有关部门已经或正在对涉案公证人员和公证处进行查处,司法部也及时出台了《开奖公证细则(试行)》,为规范开奖公证程序,发挥公证监督职能,维护开奖活动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提供了可操作  相似文献   

12.
张靓 《中国公证》2009,(3):20-21
<公证法>、<公证程序规则>实施后.公证行业监督工作成为协会一项新的重要工作内容.这项工作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和广大公证员的权益,关系到公证公信力的维护和增强,是法律赋予公证协会依法监督公证机构执业行为,保障社会公共权益的重要职能.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继承公证还是继承权公证的问题 公证机构所办理的是继承公证还是继承权公证,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据笔者了解,目前实践中持继承公证看法的公证员较多,笔者亦认为应是继承公证.  相似文献   

14.
正公证程序规则是保证《公证法》正确实施、规范公证法律服务的重要基石,公证程序规则从广义上理解应当包括所有有关公证机构办理公证事项的程序与规则制度,从狭义上理解主要是指《公证程序规则》以及具体的一些办证指导。在《公证程序规则》的协调规范下,我国的公证事业取得了蓬勃发展,公证质量和公证业务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公证逐渐成为维护社会公信力、预防纠纷、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法律服务力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公证》2014,(8):42-44
正近年来,浙江省司法厅认真履行《公证法》赋予的监督、指导职能,把公证的发展和创新放到服务大局的实践中去谋划,组织引导公证机构大力创新服务理念、工作举措和管理机制,积极拓展公证业务领域,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大力服务民生各领域,以人民群众可感知、可亲近的证明服务,促进和践行了司法正义,为预防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得  相似文献   

16.
陈军 《中国公证》2004,(6):14-14
随着西安宝马彩票案的逐渐清晰,现场公证员的严重失职顿时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公证不公”、“公证为何不公”的斥责与质疑.除了西安市司法局一连串的处罚措施外,业内人士似乎更多地选择了沉默。  相似文献   

17.
新闻跟踪     
中国公证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吴爱英强调大力推进公证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等11则)人民日报我国公证量逐年提高3年经济类公证800多万件本报北京11月26日电(王比学、杨默)近3年来,中国公证协会引导广大公证人员积极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市场经济的各个环节、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拓展公证法律服务,业务领域和办证数量  相似文献   

18.
王惠荣 《中国公证》2012,(11):53-54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多元化快速发展.大量的民间资本不断进入社会经济发展领域,民间借贷日益盛行。在办理民间借贷合同公证中.如何在引导民间借贷向规范化发展的同时,又保护好公证机构避免成为“法律消费品”,是每一个公证人都应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根据民间借贷的现状。公证机构在办理相关公证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9.
正公证执业区域这个概念是在《公证程序规则》中首次提出的,其在《公证暂行条例》里称之为公证管辖或公证处辖区。公证管辖是从行政职权划分的角度提出的,是基于当时公证机构是带有行政性质的国家机关。随着公证改革的发展,公证机构的行政色彩逐渐弱化,特别是在《公证法》将公证机构定性为依法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依法独立行使公证职能、承担民事责任的证明机构后,需要对公证管辖这一概念重新定义。一、我国对公证管辖的法律规定我国《公证法》第25条规定了公证管辖,即"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办理公证,可以向住所地、经常居住地、行为地或者事实发生地的公证机构提出。申请办理涉及  相似文献   

20.
公证基本原则新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疆 《中国公证》2003,(4):20-24
一、公证基本原则的含义 何为基本原则,通说认为,是指公证机构办理公证业务时必须遵循的根本准则.①笔者认为,公证的基本原则或称公证制度的基本原则,不仅应当是公证机构办理公证业务应遵循的准则,也涉及立法机关在公证立法中应遵循的准则,还包括公证管理部门、公证当事人在涉及公证的活动中应遵循的准则,否则就混淆了公证基本原则与公证员办证的具体原则的区别,还混淆了公证基本原则与其他相近法律部门原则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