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肩周炎是一种肩关节局部的退行性、无菌性炎性病变。多发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中医称之为五十肩、冻结肩或肩凝证。临床以肩关节周围疼痛,或颈及上臂疼痛,同时伴有肩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笔者采用单针肩痛穴治疗本证50例,疗效显著,今介绍如下。 一、一般资料:5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比1;年龄最大56岁,最小为34岁;多表现为疼痛伴功能受限,病程最长者为5年,最短者1月余。 二、治疗方法:单针刺激肩痛穴。肩痛  相似文献   

2.
颈肩综合征是以颈椎退行性病变(如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等)为基础,主要症状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断性连肩痛或肌肉僵硬不舒,伴上肢疼痛或麻木,上肌肉酸痛,头部活动明显受限,为中老年人常见多发病。  相似文献   

3.
颈肩痛是指颈部肩部疾病引起的头痛、颈痛、肩痛、上背部痛、上肢放射性痛及脊髓受压后产生的四肢症状.可能引起颈肩痛的疾病包括颈部的颈椎病、肩部的肩袖损伤,以及远处疾患引起的牵涉性疼痛等.生活中,常常有年轻人因为颈肩部的疼痛认为自己患有颈椎病,实际上,年轻人颈肩痛多半不是颈椎病.  相似文献   

4.
颈椎病、肩周炎是康复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而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就是疼痛,导致疼痛的主要原因就是肌肉痉挛。如何更好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疼痛,是引起临床医生广泛重视的问题,笔者自创互动推拿法治疗肌肉痉挛性颈痛、肩痛112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将临床治疗结果报告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颈源性肩周炎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源性肩周炎好发于中老年人,是在颈椎病的基础上,肩关节周围组织发生渐进性、持续性的炎性病理变化的结果。临床表现以先有颈椎病、颈性肩痛后,逐渐地出现明显的肩痛、压痛、活动受限的肩周炎特征。本文采用颈肩综合治疗方法,治疗61例颈源性肩周炎,并就此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6.
颈肩臂痛综合征的主要症状为颈连肩痛或伴发上肢疼痛或麻木,为中老年人常见的症状。近年来,白领阶层因为工作繁重和精神紧张,发病率逐渐上升。此类患者多由于长期的肩颈部肌肉劳损,或患颈椎病和肩周炎未能及时根治而致。笔者有选择性地对病程在3年以上的患者进行了临床治疗探索  相似文献   

7.
正颈肩疼痛属于肩痛、颈痛综合征的一种,一般是由风寒湿邪侵袭和劳损伤害引起的,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笔者应用温灸刮痧法治疗颈肩疼痛患者,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2016—2017年在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治疗的颈肩疼痛患者66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观察组男13例,女20例;年龄24~63岁,平均(39.4±5.2)岁;病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超短波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肩痛的疗效。方法将卒中后偏瘫伴肩痛患者4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超短波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通过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患肩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在减轻肩痛程度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超短波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肩痛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特定穴位"快速缓解颈椎病疼痛的方法。方法 126例病例随机分为特定穴位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各63例,治疗组使用肩痛穴(平衡针)、足三里穴、后溪穴深刺及提插强刺激,同时配合颈肩背部运动,在活动中松解、拉伸、整复。对照组:选用风池,颈夹脊穴,天柱穴,肩井,后溪,合谷,外关穴。按常规针刺,用毫针泄法或平补平泄法。2组均采用以NPQ颈痛量表评分,评分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完成。结果特定穴位治疗组:临床痊愈:35例(55.6%),显效:14例(22.2%),有效10例(15.9%),无效4例(6.3%),优于治疗组。结论特定穴位快速缓解颈椎病疼痛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正>颈肩综合征是以颈椎退行性病变(如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周围韧带劳损等)为基础,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断性连肩痛或肌肉僵硬不舒,甚至上肢疼痛或麻木,头部活动受限,伴头痛、头晕、耳鸣,在颈部及肩背部可有结节或条索状压痛点等症状。颈肩综合征本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以女性的发病率较高,但是随着社会工作节奏的加快,以及电脑的应用和普及,使该病的发病人群有年轻化的趋势。笔者在10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艾柱灸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治疗效果。方法:52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采用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2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艾柱灸治疗,治疗时间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肩痛、肩关节活动度,ADL的Barthel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96.29%,对照组有效率80.00%,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相比,疼痛症状、肩关节活动度、ADL的Barthel指数显著改善(P<0.01或P<0.05);结论:艾柱灸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痛肩具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王金山 《科学养生》2014,(10):27-28
<正>肩周炎,全称为肩关节周围炎,因为此病大多与受风受寒以及潮湿环境有关,中医又叫"漏肩风"。现代人因为经常与空调、电脑打交道,所以又有"空调肩"、"电脑肩"之戏称。这是一种由于肩部受到损伤、退行性变或受到风寒湿邪侵袭之后,波及整个或大部分肩关节的关节囊及其周围的肌肉、肌腱、腱鞘、滑膜囊等组织的退行性变和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所产生的综合征。此病的病程较长,常有数月疼痛病史。初为轻度肩痛,活动失灵,逐渐加重。疼痛一般位于肩前外侧,可向颈、耳、前  相似文献   

13.
《辽宁中医杂志》2015,(8):1525-1527
目的:观察偏瘫肩痛患者采用中药局部熏蒸联合护理干预对患者肩关节疼痛及活动改善效果,从而可为临床偏瘫肩痛患者临床规范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76例偏瘫肩痛患者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实施康复训练等护理干预;观察组于护理干预基础上采用中药局部熏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疼痛及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和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各项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者为34例,总有效率为89.5%,明显高于对照组27例,占71.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药局部熏蒸联合护理干预治疗偏瘫肩痛患者可有效减轻其疼痛,促进其上肢功能改善,从而改善其日常生活质量,提高临床效果,因此可推荐作为偏瘫肩痛患者临床治疗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疼痛是脑卒中病人的常见症状之一,脑卒中后遗有头痛、肩痛、丘脑痛等症状的病人很多,而丘脑痛是最具代表性和最典型的中枢痛,其临床特点为对侧上下肢出现剧烈的难以形容的自发痛,或激发性疼痛,剧痛为持续性,可突然加重。强光照射、风吹、特殊气味及高尖的声音等刺激可加剧疼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藏药如意珍宝丸治疗偏瘫性肩痛的疗效.方法:将67例脑卒中偏瘫性肩痛患者分成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另配合口服如意珍宝丸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Fugl-Meyer肩关节评估量表评分,观察患者肩关节疼痛程度、肩关节活动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在治疗1个月后,VAS和Fugl-Meyer评分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1个月的VAS和Fugl-Meyer评分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如意珍宝丸能有效提高偏瘫性肩痛的治疗效果,改善偏瘫肩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电针结合康复对中风后偏瘫肩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电针结合康复对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疼痛和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9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3组,针灸康复组46例,采用电针结合康复进行治疗,针灸组41例、康复组42例,分别采用单纯电针和单纯康复进行治疗,评测3组在治疗前、后NRS疼痛数字评分、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结果:NRS疼痛数字评分、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治疗后各组组内比较(P<0.05),各组疗后均优于疗前,各组组间比较(P<0.05),针灸康复组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电针结合康复能促进中风患者偏瘫肩痛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加味蠲痹汤治疗颈肩综合征兴化市中医院(225700)茅福年[关键词]颈肩综合征,加味蠲痹汤颈肩综合征是以疼痛、瘀肿和功能障碍为临床特征的区域性、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发病率仅次于腰腿痛。本病常由颈痛涉向肩臂,亦可由肩痛向颈枕部放散而牵掣不适。颈肩部可...  相似文献   

18.
推拿治疗胸椎性咳喘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咳嗽和喘促是呼吸道感染、过敏等疾病的常见症状。本组67例胸椎性咳喘病人中多数是因上背、颈、肩酸痛而就诊于推拿科,当施以理筋正骨手法后,上背、颈、肩痛减轻或消失,咳喘也随之缓解或治愈。我们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薛斐然  张维 《中医杂志》2011,52(9):764-766
目的观察不同时程温和灸对中风后患者肩髃穴热敏化现象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患者随机分为长时程温灸组、短时程温灸组及对照组,每组18例,对照组单纯针刺肩髃穴,长、短时程温灸组在此基础上分别给予20min和10min的灸治。3组均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对3组患者进行肩痛程度和肩痛频度的评定,并对肩痛程度和频度的变化与热敏化现象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3组患者肩痛程度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1);疼痛频度评分除对照组外均有明显下降(P<0.01),其中长时程温灸组疗效较对照组及短时程温灸组更佳((P<0.01或P<0.05))。热敏化现象持续时间与疼痛程度及频度的减轻呈正相关趋势。结论热敏化灸法是一种治疗中风后肩痛的有效方法,20min温和灸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正>亚急性甲状腺炎又称肉芽肿性甲状腺炎、巨细胞性甲状腺炎或de Quervain甲状腺炎,是一种与病毒感染相关的,甲状腺组织变性、渗出、坏死、增生等炎症改变而致的一种内分泌疾病。临床表现为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咽痛、颈前疼痛,由于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