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河北中医》2021,43(6)
目的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以下简称"辅助平台")软件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收录的治疗失眠中成药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失眠组方用药提供思路和借鉴。方法收集《中国药典》中治疗失眠的中成药,根据其功能、主治分为两类,借助于辅助平台对两类处方的证候、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及归经情况分别进行统计,并分析组方规律,进行新方分析。结果功能记载有安神并且主治明确针对失眠的处方,录入41首,包含26个证型,包含中药145味,共计用药频次405次,以补虚药和安神药为主;性味以甘、温为主,主要入肝、心经;常用中药以酸枣仁为核心,当归、远志、茯苓、五味子使用较多,当归、酸枣仁、远志3味药的关联度高;新方分析得到4个处方,可分别用于肝肾阴虚、阴阳两虚、气阴两虚、心脾两虚证的治疗。功能未记载安神但主治中明确能治疗失眠的处方,录入24首,包含21个证型,包含中药92味,共计用药频次181次,以补虚药、活血药和清热药为主;性味以甘、温为主,主要入肝、肾经;常用中药以黄芪、当归为核心,白芍、何首乌、淫羊藿、川芎、熟地黄使用较多,当归、川芎、熟地黄3味药的关联度高;新方分析得到1个处方,可用于血瘀型失眠的治疗。结论辅助平台能客观呈现《中国药典》中关于失眠的用药规律,指导临床治疗失眠。  相似文献   

2.
目的挖掘中医辨证论治失眠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筛选纳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 1.5.7)古代医案、现代医案、名医医案及共享医案数据库中所收录的符合本研究要求的有关失眠的医案,应用平台软件中的频次分析、关联分析、药对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收集失眠医案664个,主要症状为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表浅、睡中易醒、多梦等;出现频次排名前5位的证型包括痰热内扰证、心肾不交证、肝郁化火证、心脾两虚证、心神不宁证;共涉及处方664首,药物414味,出现频次排名前5位的药物依次为甘草、茯苓、生地黄、酸枣仁、当归,高频药物多以养心安神、清热化痰、疏肝解郁、滋阴降火药为主,所用药物多为平性、甘味,多归心经;使用频次前5位的药物组合包括牡蛎-龙骨、茯苓甘草、陈皮-茯苓、当归-生地黄、柴胡-甘草等。结论中医辨证失眠多从心论治,用药多以养心安神为主,辅以清化痰热、补益心脾、疏肝解郁、滋阴养血等药物,从而标本兼治,改善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冠心病合并失眠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三大数据库,筛选冠心病合并失眠的中医药临床相关文献并进行整理,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药物频次分析、组方规律和新方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方剂92首,涉及中药120味;常用单药有酸枣仁、丹参、甘草、川芎、茯苓,常用对药有丹参-酸枣仁、川芎-酸枣仁、甘草-酸枣仁、茯苓-酸枣仁、川芎-甘草,置信度较高的关联规则有远志→酸枣仁、知母→酸枣仁、川芎,甘草→酸枣仁,进而演化得到治疗冠心病合并失眠的核心药物8个、核心组合18个和新候选处方9首。结论 通过对高频药物、组合、新候选处方的挖掘,发现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合并失眠重视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与安神药的配伍使用,标本兼顾,共同增强冠心病和失眠的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为冠心病合并失眠的临床遣方用药和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研究已上市中成药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及核心处方,为临床更好地治疗糖尿病和新药研发提供新思路。方法:从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药智网“中成药处方数据库”中查找“消渴”“糖尿病”等关键词,找出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处方并建立数据库,通过Excel、中医医案知识服务共享系统、复杂网络分析软件(Liquorice软件)对所涉及中药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共纳入中成药71种,涉及中药158味,得出了这些药物的用药频次、性味归经特征及组方规律;得到71种中成药的核心处方;主要证型为气阴两虚证、气阴两虚兼内热、阴虚内热、气阴两虚兼血瘀、阴虚燥热兼气虚血瘀证,并分别得到5个证型的核心处方及相应配伍。结论:通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已上市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进行组方分析,得出其用药规律及和核心处方,可为指导临床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中药复方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检索近30年来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库等中文数据库中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中药复方文献.通过Excel建立中药数据库,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 2.0"软件分析药物的使用频次、功效、中医证型、关联规则等,总结中药处方的用药特点.结果: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药复方文献共89篇,涉及121份处方及156味中药.药物使用频次累计1354次,使用频次排列在前10的中药分别是僵蚕、全蝎、制白附子、川芎、当归、防风、蜈蚣、黄芪、地龙、甘草,用药类别以息风止痉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为主.中医证型主要以风痰阻络证为主,风寒袭络证、气血亏虚证等次之.中药配伍关联分析结果显示高频的药对主要是僵蚕、全蝎、制白附子之间的相互配伍.结论:中医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组方用药规律以祛风为主,药物之间配伍关联多以牵正散为核心组方,根据不同证型辅以清热、益气、活血等治疗.其中,僵蚕、全蝎、白附子、川芎、当归、防风等6种药物组成了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6.
运用中医处方方法学研究分析失眠的用药规律。失眠的病机为肝木疏泄失常、脾胃升降失常、肾水不济心火、肺金失于肃降导致的心气不降;病理因素主要有郁、痰、火、瘀、虚。药物使用频次高的前10味药物依次为酸枣仁、远志、甘草、当归、茯苓、首乌藤、龙骨、茯神、川芎、合欢皮;使用频次最高的药对是酸枣仁、首乌藤。从整体处方来看,主以养心安神药为基础,辅以补气、补血、滋阴、活血、化痰药。如此方证对应,既照顾了各个病证要素,又有主次之分,体现了标本兼顾、证症结合的特点,为中医临床治疗失眠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唐军教授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唐军教授2021年3月—2021年12月治疗失眠的门诊处方258首,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和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中药的频次、性味归经、药物类别、关联规则和聚类进行分析。结果:258首处方中共涉及中药133味,累计使用频次3814次,使用频次大于50次的有酸枣仁、首乌藤、枸杞子等24味中药;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是安神药和补虚药;高频药物四气以平、温居多,五味以甘、苦、酸味为主,归经以肝、心、肾经为主;酸枣仁-枸杞子,酸枣仁-五味子为高频药物组合;聚类分析可分为5类。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得出唐军教授治疗失眠是以滋肾水、补肝血、清热解郁、宁心安神为法,辨证论治,从而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对近5年现代文献中治疗痞满的方药进行总结分析,探索中医药治疗痞满证的用药配伍规律。方法:从近5年现代文献中检索出方剂106首,计算机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药物的使用频次、方剂的证型分布、核心药对以及新组处方,总结中医药防治痞满证的方剂配伍规律。结果:治疗痞满证的证型统计,以肝胃不和证方剂最多,其次是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和胃阴不足证。在用药频次统计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中药有陈皮、甘草、木香、白术、茯苓、党参、干姜、人参、肉桂、厚朴,药物分类以温中补虚药、理气药、燥湿化痰药、健胃消食药出现频次高,四气统计以温、平性药出现频次高,五味以辛、苦味药出现频次高,归经以脾、胃、肺经药居多。药物组方分析得出常用药对5个,关联密切药组2个;新方组合分析得出核心药对11个,核心组方8组,候选出新处方8个。结论:理气燥湿是治疗痞满的首要治法;温中补虚是治疗痞满的关键;降逆止呕、消食除胀是治疗痞满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医家治疗失眠的中医药治疗规律,为中医药治疗失眠提供一定临床参考。方法:利用频数分析法分析43位名老中医治疗失眠的医案。结果:纳入病案中43个处方使用中药涉及9大类,共156种,药物累积使用频次591次,其中补虚药使用频次(171次,28.9%)最高,其次为安神药(128次,21.7%)。单味药中酸枣仁、甘草、远志、白术使用频率最高,药物多归脾经(11次,18.3%)、肝经(11次,18.3%)或心经(14次,23.3%)。常见的对药配伍有酸枣仁+甘草(12.9%)、酸枣仁+远志(11.41%)、远志+甘草(11.41%)等,常见的角药配伍有酸枣仁+远志+甘草(18.3%)、酸枣仁+远志+茯苓(10.88%)、酸枣仁+当归+甘草(6.8%)等。治则主要有养心安神、健脾益气、疏肝理气、清热泻火、养血安神、滋肾固精、祛湿化痰、交通心肾、补益肝阴、平肝潜阳、镇惊安神、活血化瘀等12种,其中最常用的是养心安神法(17.5%),其次为健脾益气法(12.3%)和疏肝理气法(12.3%)。结论:中医药治疗失眠以补虚、安神药为主,且主归心、脾、肝经,益气安神为失眠最主要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对现有治疗2型糖尿病的中成药处方进行组方用药规律总结,同时分析中药降糖的作用靶点分布规律,以期在此基础上为新药研发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搜集药融云中国药品批文数据库中治疗2型糖尿病的中成药处方,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筛选出中成药处方进行组方规律分析。通过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和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对高频药物的降糖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明确作用靶点。结果:通过搜集、分析整理得到138首方剂的主治证型与220种药物的使用频次、核心药物组合及新药物组合。并对高频药物的降糖作用靶点进行归纳总结。通过统计可发现,现有治疗2型糖尿病中成药的主治证型以气阴两虚证和阴虚内热证为主,高频次使用药物主要为补气药、养阴药、清热药。通过运用平台分析软件,发现中成药组方中甘味(80次)、苦味(69次)药物频次较高,四气中以寒性(97次)的使用频次最高,热性(2次)药物的使用频次最低,药物归经出现最多的为肝经(94次)。通过软件集成的熵层次聚类方法得到的新药物组合中,出现了疏散风热药牛蒡子、清肝降火药青葙子,活血化瘀药水蛭等。现有中成药处方的药物作用靶点主要集中在抑制糖原异生、促进糖原合成;促进胰岛素分泌;防止胰岛细胞凋亡3个环节。结论:2型糖尿病的证候以气阴两虚和阴虚内热为主,其用药多以药性甘、苦、寒,归肝经为主,多使用补气、养阴、清热药,临床诊治过程中可以适当运用疏散风热、清肝降火、活血化瘀药等治疗兼证以增强疗效;作用靶点主要与抑制糖原异生、促进糖原合成,促进胰岛素分泌,防止胰岛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1.
李丹  邵祥芸  赵敏 《环球中医药》2020,13(3):384-388
目的基于文献研究,探讨失眠症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医药期刊文献所报道的治疗失眠症相关文献,收集统计失眠症中医证候并提取证素信息,利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分析。结果(1)共检出文献653篇,符合要求317篇,整理后规范证名得到44种中医证候,其中以心脾两虚证、痰热内扰证、肝郁化火证、阴虚火旺证、心肾不交证等频次较高。(2)证素组合规律中以两证素、三证素、四证素组合为主。(3)在单一病性证素中以热(火)、气虚、血虚、阴虚等频次较高;病位证素以肝、心、脾、肾等频次较高。(4)在证素组合时以热(火)+肝、气虚+血虚+心+脾、热(火)+痰、热(火)+阴虚等频次较高。结论失眠症的主要病理因素以热(火)、气虚、血虚、阴虚为主,病位主要以肝、心、脾、肾为主。  相似文献   

12.
不寐是最常见的临床疾病和常见疾病的伴随症状,不寐的发病人数逐年增加,不寐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中医药在治疗不寐方面具有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等优势。不寐的辨证分虚证和实证,多与心、肝、脾、肾等有关,虚证多见心肝血虚、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心胆气虚证等;实证多见心肝火旺、瘀血内阻证、痰热内扰、食滞胃脘证等。临证以虚实夹杂证多见。现梳理不寐临床常见的方证和药证,尤其是不寐主症之入睡困难、中间醒、早醒、梦多、眠浅、日间功能障碍对应的方证和药证,抓主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使不寐的辨病与辨证论治更为精准,结合不寐的病因病机、兼症或次症、患者体质类型、现代药理研究等进行总结辑要。  相似文献   

13.
司富春  杨晖 《中医杂志》2012,53(17):1495-1498
目的 探讨中医诊治肌萎缩的证型和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1979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中医治疗肌萎缩的文献,对所选文献中的证型和用药进行统计归类,总结各证型、药物出现频次和所占比例.结果 最终筛选合格文献57篇,肌萎缩证型20个,常见证型有肝肾阴虚、脾气虚、脾肾阳虚和肾阳虚,共占53.71%.证候组成要素有12个,其中虚证占74.11%,主要有阴虚、气虚和阳虚,占总证候要素25.38%;实证占25.89%,主要有湿热、血瘀、火热,湿热占总证候要素6.60%.用药236味,按功效归为46类,进一步合并为19大类,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和清热药占62.17%.结论 中医诊治肌萎缩证型特点和用药规律的分析可为目前肌萎缩的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失眠程度与中医症状、生存质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医症状学观察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进行评定,采用统计学手段研究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共观察120例,其中男45人,占37.5%;女75人,占62.5%;男女比例约为1:1.67。平均年龄为(46.2±17.5)岁。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与心气虚、心阳虚、肝气郁结、脾气虚、胃火炽盛等因子相关。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与心理、生理、社会关系等生存质量维度相关。结论:失眠的中医证候中以心脾两虚型最多,临床上多虚实夹杂,而以虚证为多。睡眠状况与心理健康、生理状态、社会关系等生存质量维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日的通过文献分析,总结近年来有关帕金森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处方用药研究概况,探寻其辨证论治规律。方法收集1998~2011年《万方数据库知识服务平台》收录的有关帕金森病中NiiE~和方药研究的相关文献,归纳统计主要证型和常用药物。结果①帕金森病中医证型10个,其中肝。肾亏虚(18.1%)、气血不足(15.4%)、气血瘀滞(14.3%)、。肾精不足(13.5%)、阴虚动风(11.6%)等5种证型最为常见,占总频次的72.9%。②归纳出15个病因病机要素,实证以痰、瘀、风为主,虚证以肾虚及气血两虚为主。③处方39首,常用方剂有大定风珠、导痰汤、天麻钩藤饮、大补阴丸、人参养荣汤等。④用药110种,按功能归为15类,补益药为第1位,活血药、安神药次之,此3类使用频次共占60.5%,再次为开窍药、化痰药等。结论帕金森病以心、肝、脾、肾四脏虚为本,以风、火、痰、瘀为标;临证可从肝、从肾、从风、从痰、从瘀论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高校失眠学生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探讨相应的辨证治疗方法.方法: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就诊的高校失眠学生分为肝郁化火型、痰热内扰型、阴虚火旺型、心脾两虚型、心胆气虚型五型,将其证型分布与北京地区普通失眠人群相比较,同时分析高校失眠学生的性别、年龄和学历特征,并研究高校失眠学生辨证论治的经验.结果:108例高校失眠学生数据分析表明,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P<0.05);研究生患病率高于本科生(P<0.05);在证型分布上,高校失眠学生心脾两虚型比例高于普通失眠人群(P<0.05),而阴虚火旺型比例低于普通失眠人群(P<0.05).结论:高校学生中,女生、研究生更容易罹患失眠.高校失眠学生中医证型分布与普通失眠人群的差异,可能与其年龄特点和学习压力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复杂证候群及其分布规律。方法:对入选的10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四诊症状和体征进行完整的收集和整理,根据“四特征五阶段”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分型,然后运用统计学定性资料的统计表描述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证候复杂,除脾胃系证候外还伴有肝系、心系、肾系、肺系、大肠系等诸多脏腑病证,其中肝系、心系、肾系病证与脾胃系证候比重相当;脾胃系证候中虚证主要表现为脾阳虚证、脾气虚证、胃阴虚证、胃气虚证、胃阳虚证,脾胃虚弱证或脾胃虚寒证;实证主要表现为胃热证、胃火旺证、胃有瘀血证,脾胃湿热证。其中脾阳虚证、胃阴虚证及脾胃虚弱证是虚证中较为突出的单一证候;胃热证、胃火旺证、胃有瘀血证及脾胃湿热证是实证中较为突出的单一证候。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同时见有1—10个中医证候分型,其中同时存在4~8个证候的患者明显多于其他证候。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以复杂证候群的形式存在,除脾胃系证候外还兼有肝、心、肾等其他脏腑病证,且多存在3个或3个以上证候分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1979年1月至2009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集的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文献,通过频度分析归纳总结证候和用药特点,以探析乳腺增生中医辨证论治规律。方法:对符合选择标准的文献的用药、证型进行整理归类,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各药物、证型引用频次和频率。结果:涉及证型34个,以肝郁气滞、冲任失调、气滞痰凝为常见证型,占58.68%,证候组成要素有16个,其中实证占84.55%,虚证占15.45%。用药275味,按功能归为43类,进一步合并为19大类,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和化痰止咳平喘药使用频率占59.48%,活血化瘀药为第一位,补虚药次之;排在前16位的药物有柴胡、当归、香附、穿山甲、郁金、白芍药、浙贝母、莪术、夏枯草、三棱、延胡索、青皮、牡蛎、丹参、王不留行、淫羊藿,柴胡使用位居所有用药之首。结论:近30年中医对乳腺增生的辨证分型、遣方用药临床研究结果可为目前该病的辨证论治提供有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探讨郁证性尿频的病脉证治。惊惶忧思可致小便淋沥不利,思虑过度可致小便频数,肝痹气郁可致不寐、尿频。其病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心气不足、心肾气虚(或心肾不交),或心火移热于小肠;另一类是肝气郁结或化火。郁证性尿频具有显性或隐性郁证的临床特征,需重视从郁论治,包括疏肝解郁、理气化痰、清肝泻火、养心清心安神及交通心肾等。现代医学神经性尿频、精神性尿频、心因性尿频等大抵属于郁证性尿频范畴。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多中心横断面研究,收集和分析14家临床协作单位经验辨证的结果,探索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分布规律,为今后的证候规范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符合要求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采集的经验辨证结果,对其命名进行规范后,借助EpiData3.1软件,运用SPSS16.0进行频率的统计分析.结果规范经验辨证后证候名称,共有39个证候类型,总频数924次.其中频率大于3%的证候有9个: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痰瘀互阻证、水饮内停证、痰浊证、心血瘀阻证、血瘀水停证、阳虚水泛证、心阳虚证,合计频率76.84%;其中气虚血瘀证(174例,18.83%)、气阴两虚证(154例,16.67%)远多于其他证候类型.肾精亏虚证、血虚证、脾胃亏虚证、肝郁脾虚证、寒热错杂证、心虚胆怯证、湿毒浸淫证、痰湿阻络证、肾阳虚证出现频次为1,故而为不常见证候.在规范后的证候命名基础上,提取病性类证候要素16个,总频数为1 740次;病位类证候要素9个,出现总频数为1 397次.其中频次排在前6位的病性类证候要素是:气虚、血瘀、阴虚、水停、痰、阳虚,它们的合计频率95.46%;其中证候要素气虚(497例,28.56%)、血瘀(448例,25.75%)远多于其他病性类证候要素类型.频次排在前4位的病位类证候要素是:心、肾、脾、肺,合计频率占89.26%;其中证候要素心(578例,41.37%)远多于其他病位类证候要素类型.结论冠心病慢性心衰的多中心横断面经验辨证结果,初步反映出冠心病慢性心衰最常见的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为进一步确定冠心病慢性心衰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了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