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要坚持开展产教融合的教学实践活动,建设与之相匹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文章阐释了产教融合视角下"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在深入分析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问题的基础上,从学校、企业及教师自身三个层面提出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2.
"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实施,对高职院校的工作机制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基于产教融合框架,通过构建"3358"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职院校实施"1+X"证书试点的工作机制,以期为"1+X"证书制度背景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双高建设"是引领当今高职院校发展方向的重大战略部署。高职院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呼唤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也是"职教20条"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梳理分析了新时代"双高建设"视阈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提出了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即创新体制机制,政校行企全方位共培同育,打造"双师型"教师培养新格局;制定高职教师专业标准,分层分类评价双师,引领教师对标找差补齐短板;充分优化培训内容,构建优质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服务职教教师专业成长;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激励评价机制,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校企共建教师发展中心,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打造"双师型"教师发展基地。  相似文献   

4.
对接"中国制造2025"要求,文章以江苏省品牌专业和现代模具技术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为契机,基于协同理念,整合多方资源,通过界定产教深度融合平台建设内涵和理论基础,构建"政行企校所"五方协同共建共管共享的组织模式,建立"目标导向、管理协同"运行机制,聚焦有效课堂建设,完善"产教互融"实践育人体系,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5.
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高度依赖产教融合路径,内在逻辑在于满足技能导向的内在要求、实践导向的专业要求、职业导向的现实诉求,可化解实践衔接的薄弱问题。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通过专业设置的产教联动、人才培养的双师共享、实训实习平台共建,探索了基于产教融合的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进路。在路径优化上,可完善实践衔接机制,建立校企协同育人体系;优化实践课程体系,开展柔性化实践教学;加强“区校企”合作,协调需求与资源供给,构建实践资源与技能目标有效匹配与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职业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过程中,产教融合成为高职教育提档升级的重要途径。自改革开放起,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诸多成果,涌现了一大批"时代工匠",进一步丰富了职业教育内容。在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众多新情况、新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高职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这就意味着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产教融合和工匠精神的内涵,并立足学情、教情、行业与社会发展,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以实现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文章简述了产教融合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时代背景,并分析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产教融合生态系统可以促进产业、教育集聚融合、协同育人,对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解析产教融合生态系统的内涵特征和构成主体,探寻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究高质量发展下产教融合生态系统的运营机制和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高职院校在专业群建设阶段暴露出改革存在偏差、发展动力严重不足、产教融合不到位、缺乏检验评价方法等问题,文章通过梳理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借鉴院校专业群建设发展经验,围绕深化专业群课程体系改革、推动结构化教师团队建设、拓宽产教研融合发展机制、健全专业群评价指标体系四个层面,探索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具体优化路径,致力于解决高职院校改革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情况的调研分析,结果显示湾区高职院校在相应的产教融合政策体系的支持下,高职院校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基本合理、校企合作形式呈现多样化特征.但是,仍面临政策制度有待完善、专业群设置与产业布局不全契合、校企合作发展停滞不前、科研支持能力不够和粤港澳三地产教协作发展不足问题,需要企业、政府和高职院校进一步合作以深化产教融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目前,高职院校创业实践教育在艰难行进中需要应对诸多难题。而实现高职院校创业实践教育培养创业型和发展型人才目标的最大阻碍就在于教育的有效开展。目前,高职院校在创业实践教育中不断倡导校企联合、产教融合,旨在向社会、企业输送复合型、技术型人才,以此来弥补经济发展中巨大人才缺口。该路径是强化高职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创业实践有效度增强的重要途径。本文在产教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构建一种政府、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相互配合、协同推进的教育体系,以此来保证高职院校在未来创业实践教育过程中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动力,同时为我国高职院校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实行中、高职专业教育衔接贯通,搭建现代农经专业人才培养中高职直通式立交桥,对于培养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管理应用性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贯通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加速了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育的转型,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存在课程体系滞后、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等问题。高职院校应把握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机遇,把大数据思维应用到财会专业教育教学中,采取科学优化教育目标、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搭建多元教学平台、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等措施,推动财会专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教学文化重构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教师发展的教学文化重构是高职院校提质培优行动的内在要求,文章明确了基于教师发展的高职教学文化内涵,分析了目前高职教学文化三大特征:以"支撑支柱区域产业发展"为导向、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和以"深化产教融合完善校企合作"为育人机制,指出目前高职教学文化存在的五大问题,提出基于教师发展的高职教学文化建构策略与路径,并且在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进行了教学文化重构实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实现形式,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产业学院发展过程中存在职责不清晰、治理结构不健全、合作模式单一等问题,建议明晰产业学院定位,完善产业学院治理结构,校企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破解产教深度融合困境,最终实现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多方共赢。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断扩大,实用技能型人才需求呈现井喷态势,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面临巨大的人工智能技术人才不足的挑战。而当前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在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更好衔接人工智能产业需求,提升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产教融合+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高职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使得高职教育从原有的校企合作模式正逐渐向着产教融合的方向进行演变。深入分析高校教育工作中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及其区别,提出我国高职教育工作中在从校企合作向着产教融合进行演变过程中应从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这两个维度来进行总结,而这种演变的必要性及其可行性的论证则要从政策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水平这三个方面来开展。  相似文献   

17.
产教融合强调在育人过程中产业和教学的融合。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也应该以社会行业的实际需求对体育课程进行细化和调整。文章简要阐述了产教融合的概念和优势,分析了产教融合对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价值以及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课程设置职业性不明显、教学方法和模式滞后等问题,提出了以市场的专业需求为依据、对课程体系进行细化,重视新媒体在体育教学当中的应用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校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路径和方法,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是当下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部也发文提出"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重要观点。本文分析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并从学校与企业两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是提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技术技能的有效路径。文章以服装工作室为例,提出了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运营,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解决学校的培养规格与企业用人要求之间的矛盾关系,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间更好地融合与渗透。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数字商业产业学院的建设,是现阶段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体现出数字化技术与教育工作不断融合的重点项目。基于此,需对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加强重视。通过文献研究与实践分析结果观察可知,现阶段高职院校数字商业产业学院建设工作中,仍然存在产教融合模式实施动力不足、产学院建设未发挥出育人功能、产学院建设管理权责缺乏明确性、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缺乏有效性等问题。需要通过校企联动,有效对接职业标准、积极引入多方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人才培养体系管理力度,明确管理人员职责、构建成果导向的质量评价模式,形成专业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为实现新时期高职院校数字商业产业学院建设目标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