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融媒体时代,在融媒体建设的背景下,人们获取和接收新闻信息的方式和途径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新闻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发展,使得传统的主流媒体的传播越来越无法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对于新闻信息传播的需求,这就需要主流媒体充分迎合融媒体建设发展的时代要求,加强主流媒体传播与融媒体建设的融合发展.本文通过探究融媒体建设背景下主流媒体传播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融媒体建设背景下主流媒体传播力的提升路径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我国网络普及程度有了很大提升,人们获取与传播信息的途径也有了较大变革。如何增强新闻传播的吸引力,成为融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发展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介绍融媒体和新闻摄影概念,之后阐述新闻摄影的变革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技术利用强大、高效、准确的信息数据处理和可视化分析手段驱动全球新闻业走向数字化媒体时代,新闻内容的生产与获取也产生巨大变革。与此同时,智能媒体在新闻内容的生产中屡屡陷入新闻伦理失范。通过对比自媒体与智能媒体媒介伦理失范的差异,深入了解智能媒体时代媒介伦理失范的特征,以厘清媒介技术工具性与人性的价值冲突,审视智能媒体时代(以下简称智媒时代)新闻伦理实践的道德主体性问题,完整反映“人是媒介的尺度”的媒介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我国媒体行业逐步从传统媒体转变为融媒体时代。人们不仅可以通过传统媒体获取新闻信息,还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等多种传播介质传播新闻信息,让受众随时、随地了解新闻事件。这就要求当代新闻记者要提升个人素质,提升对新闻的敏感能力。  相似文献   

5.
余子泓 《东南传播》2012,(11):60-61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公民对于各种实时信息发布工具的掌握,人们的传播开始走入自媒体时代,也有学者称这个时代为后新闻业时代。新闻传播权力走向大众使人人都能做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的梦想有了实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以前只发生在专业的新闻传播媒体身上的新闻传播伦理的问题也开始不同程度的并且以新的方式出现在民间新闻传播领域。由于民间新闻凭借新的传播技术焕发生机还只是刚刚露出端倪,所以对其面临的新闻传播伦理问题也只能根据现有现象做一些初步的探讨。本文拟就近期在北京宣武门地铁站附近发生的英籍男子性侵中国女子事件,试着探讨后新闻业时代下民间新闻在面临特殊情境时产生的新闻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6.
闫青 《今传媒》2020,28(1):70-71
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信息获取让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变革,也开始进入“后真相时代”。本文通过对“重庆时代天街杀人案”的回顾与剖析发现,目前在新闻信息的传播中,社交媒体更在意新闻的时效性而不加求证,忽视了新闻的真实性,同时,虚假的信息也带来越来越多的谣言。本文试图从新闻伦理的特点以及新闻专业主义出发来建构现行社交媒体的健康伦理。  相似文献   

7.
在自媒体发展背景下,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较大程度地改变,新闻传播者以及新闻受众的界限变得不明显,双方的角色更加灵活,促使信息传播更加快速便捷,增加了信息传播的互动性。自媒体传播时代中,传统新闻传播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难以适应时代变化,理应适当转变。因此,本文将主要探讨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冲击与影响,为促使传统新闻行业持续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刘雯雯 《东南传播》2016,(5):114-115
以微信、微博、博客等平台为依托的"自媒体时代"悄然到来,其发展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滋生了诸如失真性信息大量传播、网络侵权问题激增、社群聚合引发极端行为等伦理失范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信息传播中把关人角色的缺位、用户自身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以及消费主义思想对伦理的侵蚀,为此完善相关法制建设、社会各界强化舆论监督、用户自身提高素质修养显得至关重要。对自媒体传播中的伦理失范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并对其提出解决对策,有利于为建立和谐清朗的自媒体环境,促进社会主义先进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随着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传播中的新闻伦理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本文就2010年学界关于新闻伦理失范及其原因、对策等方面的研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途径更加高效,但新闻业务的发展方向出现泛娱乐化和新闻信息失真的现象,导致媒体平台公信力趋低。对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伦理问题进行反思:从个体讲,必须加强对新闻学子和新闻从业者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从组织上,大力发挥国家意见领袖的道德伦理引领作用;从社会上讲,国家要逐步完善和推广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新闻氛围。  相似文献   

11.
在自媒体时代中,记者通过微博微信获取新闻信息、发布新闻,传播新闻,并且发布原创的新闻信息等,但是部分民众微博微信的社会责任意识很差,从而导致社会谣言的不断涌现。而作为记者应该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破解谣言,引导舆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本文针对自媒体时代记者微博微信的社会责任意识进行一个整体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自媒体异军突起,并且慢慢形成了重要的传播渠道,传统的广播以及电视媒体受到传播模式以及群众接受信息方式发生变化带来的巨大冲击,本文就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途径以及新闻舆论的正确引导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媒体形态变迁发展中,传媒伦理都在试图平衡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问题,经过媒体从业者的深思熟虑、充分讨论,培养出以推理和谨慎为基础的批判能力。在自媒体传播语境下,涌现出一批以娱乐和商业为主的网红,优质内容和新颖创意使得普通用户成为网络空间的意见领袖和风向标。但由于缺乏专业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和训练,加之平台和政府监管工作不到位等,尚未对自媒体传播伦理形成共识。基于对女孩模仿网络视频自制爆米花烧伤事件中传播伦理相关问题的考察,思考在自媒体时代如何创造性地将日常媒体实践和严肃伦理规范结合起来,传播主体如何在理性认知框架下对用户做出伦理引导。  相似文献   

14.
传播伦理近期在中国的受关注程度,前所未有,已经超出新闻传播专业的范畴,拓展成为公民道德的一部分.在"Web2.0"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个个都有自媒体,传播伦理已然成为一项待普及的公民素养.新闻伦理——媒介伦理——公众传播伦理的拓展,是大势所趋. 信息冗余时代,我们如何去选择、使用、传播和评判?近期在席卷全国的以打击网络谣言为主的网络"严打"行动中,广大网民对于这些与传播伦理相关的问题,就倾注了强烈的兴趣.大家讨论着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媒介庄重、个人隐私权、未成年人的媒介保护、言论自由与审查、社会责任等传播伦理领域的问题,其中有些甚至成为全民话题.  相似文献   

15.
自媒体自诞生以来,伴随着网络的深入发展,已经成为新闻传播领域中一支重要的传媒力量,对当下的新闻传播现实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分析在自媒体时代下,个性新闻产生的动因后,分析了个性新闻在传播过程中信息冗杂多变、信息真假辨别困难,把关缺失等不足,进而提出促进个性化新闻良性发展和传播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融媒体时代,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新型媒体以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形式多元、图文并茂、互动便捷等优势进入人们视野,成为公众获取碎片化信息的主要途径。在此大背景下,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纷纷转变思维定式,让新闻作品契合新媒体平台传播特征及用户阅读、观看喜好,更利于信息传递。本文以安徽拂晓报社获安徽新闻奖作品《麦田里的追梦人》为例,浅析融媒体作品的策划技巧。  相似文献   

17.
纵观当今媒体发展,我们已经迎来一个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全媒体时代,传播更加迅捷、资讯日益发达,与此同时,新闻传播中新闻伦理的缺失问题也随之凸显。新闻伦理概念的界定与内涵按照伦理学观点,无论是从  相似文献   

18.
马兵 《中国传媒科技》2013,(10):139-140
进入互联网信息时代,作为"平民媒体"的微博,因其使用的快捷性、信息渠道的广泛性、信息传播裂变性等特性,顺应了全媒体时代受众群体"快餐式"信息获取的需求,正逐步侵蚀改变着传统新闻传播形态,使微博时代新闻传播面临着巨大变革。本文着重探讨一下,微博时代新闻传播的变革与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乔春霖 《今传媒》2023,(2):12-14
随着5G网络技术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自媒体平台越来越多,但是,部分自媒体用户的媒介素养不高,容易导致新闻伦理失范问题。基于此,本文对东航空难事件报道中出现的获取流量、借机营销;消遣灾难、缺乏人文关怀;缺乏素养、虚构内容等新闻伦理失范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要加强自媒体平台的管理体制,自媒体用户在灾难报道中要遵守职业伦理与道德准则、减小伤害原则、人文精神伦理准则等倡议。  相似文献   

20.
黄诗涵 《今传媒》2023,(3):18-20
移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迅速发展,成为了舆论引导、信息传播和公众快速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但是,也带来了一些媒介伦理失范问题,产生了消极的社会影响。为减少自媒体的伦理失范现象,营造一个和谐、稳定、有序的新媒体发展环境,本文以自媒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法并结合案例,探究了自媒体媒介伦理失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和表现,从媒体、受众、技术监管和法律法规四个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