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架空送电线路运行期电磁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如何预测其对环境的影响一直是送电线路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问题.110 kV送电线路工程运行期间对环境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工频磁场、工频电场以及无线电干扰.本文分析了110 kV送电线路运行期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和无线电干扰对环境影响的预测计算模式,并以实际线路工程为例,评价单回线路1B-ZM1和1B-ZM2型杆塔电磁对环境的影响,分析了其对环境影响的范围和程度.  相似文献   

2.
随着输电线路电压等级的不断提高,输电线路电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结合实际工程,对同塔双回架设的750 kV输电线路的空间工频电场、导线表面场强及电晕损耗、可听噪声和无线电干扰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相序排列方式和导线高度对上述电场综合环境的影响,对同塔双回架设的750 kV输电线路的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1000kV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频磁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空间工频磁场的时域数学预测模型,有效简化了复域模型求解的繁琐过程。利用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分析了我国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产生的工频磁场的横向分布规律,以便在出现最大磁场感应强度的地方做好屏蔽工作。从控制工频磁场的角度出发,定量研究了线路负荷电流大小、导线对地高度、单回路时的导线布置形式和双回路时的相序布置方式等主要因素的影响程度,为工程设计人员提供更为直观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为了有效研究750kV同塔双回交流输电线路电磁环境,采用模拟电荷法进行电场计算、毕奥—萨瓦定律进行磁场计算、激发函数法及GE公式进行无线电干扰和可听噪声计算,分析相序布置、导线类型、导线对地最低高度、天气情况对电磁环境的影响。依据相应的电磁环境控制指标,提出750kV同塔双回交流输电线路设计要求:相序布置应采用逆相序;输电线路通过邻近民房时下相导线最低点距地高度不应低于19m,线路通过公众活动地区或跨越公路处时下相导线最低点距地高度不应低于13m,线路跨越农田时下相导线弧垂最低点距地高度不应低于10m。  相似文献   

5.
介绍同塔四回输电线路感应电压、电流的计算理论,以某220 k V/110 k V同塔四回输电线路为研究对象,采用电磁暂态程序(ATP-EMTP)搭建线路分布式参数模型,仿真分析不同运行电流、相序排列方式、导线水平间距以及回路垂直间距对一回停运检修线路感应电压和感应电流的影响,并计算分析检修点两侧挂临时接地线流过检修人员的感应电流。计算结果表明:线路运行电流主要影响检修线路的电磁感应分量;线路相序排列方式对感应电压、电流影响显著;线路感应电压、电流与导线水平间距和回路垂直间距呈反相关关系;检修点两侧挂临时接地线时,流过人体的感应电流6~8 m A,大于人体的感知电流,在检修点加挂临时接地线后,流过人体的感应电流0.5~0.7μA,满足带电作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空载线路在电容效应下产生的工频过电压,并对并联电抗器抑制工频过电压的作用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应用PSCAD/EMTDC软件进行仿真,仿真计算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表明并联电抗器装设在线路末端时抑制工频过电压的效果最好,且与线路补偿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特殊无人机工频电磁场检测设备,针对某1000 kV特高压变电站内外布设8个测点开展垂直空间的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感应强度测试,寻找其在垂直方向上的强度变化特点和规律.结果表明工频电磁场在垂直空间上的变化受设备分布影响很大,在距地面5~15米高度处及高压线路附近场强较大;在特高压设备区域距离地面5~40米处高度范围内长时间开展工作时,应注意电磁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8.
对产生高压输电线路过电压的原因之一——工频过电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利用长输电线路模型,分别对单端电源与长线相连的工频过电压、不对称短路引起的工频过电压和双端电源与长线相连的工频过电压的产生机理作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抑制措施.  相似文献   

9.
高压输电线路工频过电压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产生高压输电线路过电压的原因之一——工频过电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利用长输电线路模型,分别对单端电源与长线相连的工频过电压、不对称短路引起的工频过电压和双端电源与长线相连的工频过电压的产生机理作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抑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针对输变电工程环评工作对电磁环境监测仪精度要求日益提高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高精度工频电磁环境监测仪.首先通过分析电容性耦合原理,分析出仪器内部电磁干扰产生原因是供电电源、高频微处理器和晶振电路;其次通过具体措施抑制如供电模块选择、线路布局和传感器选择等电磁兼容技术抑制仪器内部产生的电磁干扰,并以传输线理论为基础分析屏蔽体对电磁波的衰减,设计铝质屏蔽体减小外界环境中的电磁干扰;最后通过电磁兼容及校准实验证明:经过电磁兼容设计,电磁场监测误差在测量量程内保持在1%以内,监测精度较高,可满足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的建设需求,为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实时监测和数据积累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1.
为实现电磁超声相控阵在埋地钢质管道内超声波能量聚焦,增强管壁缺陷检测精确度,基于射频理论及DE类功率放大器技术,提出了一种电磁超声相控阵多通道大功率高频激励源设计方法.通过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数字延迟方式对采样时钟进行精确控制,以实现激励源多通道脉冲序列时序和相位的延迟.采用光纤隔离脉冲信号以及电源隔离转换参考电位,有效解决了激励源高频"浮栅"驱动问题.研究了DE类功率放大器开关管和放大电路的工作特性,并基于Pspice软件建立了DE类功率放大器仿真模型,实现了对放大电路元件参数的优化和性能指标的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设计开发的激励源能够实现1 ns延时精度的脉冲序列,当工作频率为1.1 MHz以及工作电压为300 V时,电磁超声阵元输出的交变电流峰峰值为20 A,输出功率为1.5 kW,从而满足电磁超声相控阵检测技术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电压传感器结构设计及误差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力系统对电压的测量主要采用电磁式电压互感器,需进行二次变压,才能将电网上的信号变为电子测量装置可用的信号。本文中的电压传感器采用电阻分压,可将初级电压直接转化为10V以内的微信号,以供测量保护用,装置具有体积小、传输频带宽、不存在饱和问题、无谐振点等优点。从路的角度分析了该分压器的误差特性,从场的角度比较了几种传感器结构方案,分析了各方案的幅值误差、相角误差及最大场强,从而得到一种最佳方案,并分析了该方案的幅值误差的频率特性。  相似文献   

13.
短路电流计算是分布式发电接入配电网规划和保护的基础. 研究了感应发电机(IG)的不对称故障暂态特性, 推导配电网不对称故障时IG定子短路电流的解析式. 由于配电网不同位置发生短路故障时, 故障瞬间电压相位变化和发电机转速在故障过程中快速上升, 都将对IG注入电网的短路电流产生影响. 在计及配电网不对称故障后IG转子转速变化的同时, 利用转子运动方程和正负序静态等值电路, 得到了估计电网发生故障后IG的短路冲击电流算法, 最后利用电磁暂态分析软件中IG的5阶动态模型仿真验证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海洋电磁探测发射机通过向海底发射大功率变频的电磁波,来获取海底结构和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目前发射机存在效率低、发热严重等问题,为此采用软开关可控源电路来降低电路损耗。为了提高输出电磁波的瞬态性能,需建立可控源电路的数学模型,进行闭环控制。针对软开关可控源电路工作时状态多、直接建模困难问题,在硬开关可控源电路建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输出滤波电感电流、变压器漏感、输入电压对软开关可控源电路占空比变化的影响,建立了软开关电路的小信号模型,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锁相环的十二脉波整流触发电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频感应电磁加热装置,结合传统整流触发电路中的移相脉冲电路和锁相倍频电路,以锁相环CD4046和计数器CD4017构成的锁相倍频电路为核心,设计了一种用于十二脉波整流设备中的触发电路。该设计把移相脉冲电路的输出作为锁相倍频电路的输入,经过锁相倍频后输出十二路相位相差30°的脉冲,并与移相脉冲保持同步。该电路与传统的整流触发电路相比,输出波形对称度好,而且具有结构简单,调试方便,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针对原子钟内存在大量的倍频等信号处理环节,影响了铷频标的短期稳定度指标的问题,利用相位群同步和群连续的原理,通过广义相位处理的频率链接方法来改造原子钟的系统结构.广义相位处理的频率链接方法是推广至不同频率信号比对中的相位差测量方法,相比之下,文中方案简化了系统的频率变换线路,减少了复杂的频率变换线路所引入的相位噪声.通过结构简单的相位群同步实现锁相控制,使原子钟兼顾良好的长短稳指标和相位噪声指标.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首次设计的SF6中等容量发电机保护断路器三相短路条件下瞬态电磁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此条件下的封闭式中等容量发电机保护断路器邻相电流产生的剩余磁场强度和断路器导电部分电动力,应力,外壳电动力及外壳应力。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发电机单相短路时电磁转矩的变化特征,以一台核电机组为例,采用场-路耦合法,建立了仿真模型。通过对机组单机带额定负载运行时单相短路仿真,得到了故障前后气隙磁场以及电磁转矩的变化特征,指出故障后电磁转矩直流分量减小,同时产生了偶数次谐波分量。  相似文献   

19.
结合宽带差分移相器的基本结构,以及新型右手传输线的色散特性,提出了一种具有任意相移量的新型右手人工电磁传输线的差分移相器,并针对该移相器提出了2种新型结构,分别采用“色散”右手传输线取代标准Schiffman移相器中平行耦合双线、或直接取代传统均匀传输线来作为移相臂,得到新的相位差分电路,并采用射频仿真软件ADS(Advanced Design System)进行访真分析.理论分析和电路仿真均表明采用该右手传输线制作的移相器在很宽的频带上具有恒定的差分相移量,并且在工作带宽范围内器件具有很小的插入损耗,比标准的Schiffman移相器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利用CST微波工作室建立天线结构仿真模型,对天线的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情况进行模拟,研究不同激励频率和不同形状的天线对电磁场传播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随着频率的增大,探测距离增大,方形天线比圆形探测距离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