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1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0,自引:5,他引:75  
任战利 《石油学报》1996,17(1):17-24
通过镜质体反射率、包裹体测温、磷灰石裂变径迹等多种古地温研究方法,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史,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古生代到中生代早期地温梯度都较低(2.2~3.0℃/100m),中生代晚期地温梯度升高到3.3~4.5℃/100m,新生代以来逐渐降低到2.8℃/100m.古生代和中生代早期,地温锑度低,气源岩热演化程度低.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中生代晚期地温梯度高,是古生界碳酸盐岩及煤系地层的主要生气期和运移期.新生代以来地温逐渐降低,生气作用减弱或停止.鄂尔多斯盆地内部缺乏断裂,生气高峰期较晚,有利于大气田的保存,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由于孔隙发育又临近主要生气区,应是首选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2.
大别山东南缘前陆盆地经历了由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的演化历程,具有复合叠合盆地特征。从盆地层序上看,早中生代陆相前陆沉积体系下伏晚古生代海相被动陆缘沉积体系;从烃源岩系和含油气系统特征上看,具有陆相和海相两大套烃源岩系和成油气体系。其中,前陆盆地下伏海相被动陆缘烃源岩的优劣和保存条件是能否形成油气藏的关键。研究证明,晚古生代海相被动陆缘沉积发育优质烃源层系,热演化中等偏高,油气兼生;海相和陆相碎屑岩具有良好储集条件;海相和陆相蒸发相含膏岩系为优质盖层,生储盖配置关系良好,具有形成油气赋存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3.
南美大陆构造多样、演化复杂.众多的沉积盆地在东西向具显著分带性,而在南北向具有分段性.各类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在时间上也有一定规律:古生代发育克拉通内盆地;中生代早期开始发育弧前、弧后(前陆)盆地;中生代晚期和新生代发育大西洋被动边缘盆地和扭压盆地.通过剖析和对比各类盆地构造、沉积、油气地质特征后认为,南美板块油气主要聚集在弧后(前陆)盆地和大西洋被动边缘盆地,占到南美油气资源量95%以上.白垩系烃源岩是南美油气聚集的一级控制因素.另外,南美克拉通内盆地油气资源潜力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中东扎格罗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扎格罗斯盆地是中东地区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已探明储量巨大。通过区域构造演化、盆地构造划分、油气分布特征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认为扎格罗斯盆地由被动陆缘盆地演化而成现今的前陆盆地,经历了早古生代克拉通—弧后伸展阶段、晚古生代弧后伸展阶段、中生代被动陆缘盆地阶段和晚中生代—新生代前陆盆地演化阶段。扎格罗斯山前缘断裂带和高扎格罗斯断裂带将盆地自西南向东北划分为前渊带、简单褶皱带和山前冲断带等3个构造带。扎格罗斯盆地前渊带以油田为主,简单褶皱带以气田为主,山前冲断带挤压构造变形强烈,油气难以保存。下白垩统Kazhdumi组烃源岩为中—新生界储层的主要油源,志留系Gahkum组泥页岩为古生界储层的主要气源;新生界碳酸盐岩为主力储层,其次是白垩系Sarvak组和上二叠统Dalan组碳酸盐岩;前渊带以蒸发岩和泥页岩盖层为主,简单褶皱带则以泥页岩盖层为主。背斜构造和盖层类型为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5.
伊洛瓦底盆地为中新生代发育的弧后-前陆复合盆地,其中D区块具有快速沉积、低地温梯度以及异常超压的特点。探讨了伊洛瓦底盆地D区块异常超压的成因和特征以及和油气成藏的关系。异常超压的成因主要与欠压实作用和构造挤压作用有关。通过D区块4口井的泥岩压实曲线探讨了超压的发育主要以早期欠压实为主,晚期构造挤压为辅的成因机制。最后通过超压对油气藏的封闭保存和对储层的储集性能的改善,以及超压演化对油气成藏分布的影响探讨了超压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南缘及车排子地区白垩系、侏罗系发育着深部碎屑岩储层,其孔渗条件总体上优于其它地区的深部储层.分析其原因发现主要有4个有利因素:粒径粗、杂基低的沉积结构有利于原生孔隙保存;低地温梯度和短暂深埋是导致深埋储层性质良好的重要地质背景;异常高压可减缓砂岩的成岩压实作用;早期胶结后期溶蚀.通过对这些因素分析,指出了南缘及车排子地区白垩系深部碎屑岩有利储层.  相似文献   

7.
西藏羌塘盆地动力学演化与油气前景探讨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西藏羌塘盆地是特提斯构造域巨型油气富集带中一个大型晚古生代—中生代海相残留盆地。盆地盖层厚度可达万米,其中侏罗系浅海相地层占50%以上。盆地经历了晚古生代大陆边缘沉积阶段、三叠纪陆间裂谷阶段、侏罗纪大陆边缘沉积阶段和侏罗纪末班公湖—怒江缝合带闭合以来的构造反转挤压、长期剥蚀改造阶段。盆地中三叠系与侏罗系广泛发育良好的烃源岩,而且形成多套生储盖组合;但储集层、盖层及保存条件相对较差。与同一构造的波斯湾等大型含油气盆地相比,它只具备多期大陆边缘发育时期,缺少后期,特别是第三纪以来的前陆发育时期。盆地内部生储盖组合具全,构造变形较弱,发现中小型油气田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8.
深层与超深层作为当前墨西哥湾盆地油气勘探的热点领域,具有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分析深层—超深层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形成条件及其成藏模式对于明确深层—超深层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与中层—浅层相比,墨西哥湾盆地深层—超深层具有较低的地温梯度和较高的压力梯度,发育大量高孔高渗碎屑岩油气藏。不均衡压实成因型超压是深部高孔高渗碎屑岩储层形成和油气富集的主要原因,其与浮力共同构成深部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盆地北部和南部的沿海平原、陆架和陆坡发育区域性厚层状盐岩层。盐岩变形诱导邻近地层发育一系列断层、形成多种构造圈闭,为深层—超深层油气提供了极好的运移通道和聚集场所。墨西哥湾盆地深层—超深层高孔高渗碎屑岩油气成藏与不均衡压实型超压和区域性厚层状盐岩发育密切相关,表现为"高压驱动、高孔高渗聚集、高点赋存和高位封盖"的成藏模式。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盐下探区是深层—超深层高孔高渗碎屑岩油气藏的有利发育区和勘探热点区。  相似文献   

9.
基于新特提斯构造域动力过程及其所诱发的环境变化,并通过构建“单向列车装货”地球动力学模型,研究全球油气资源最富集的波斯湾含油气盆地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表明:(1)单向俯冲动力过程中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自晚古生代以来长期处于被动陆缘,区域上形成优越的油气成藏组合发育空间;(2)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在侏罗纪—白垩纪期间长期在低纬度区慢速漂移,在哈德里环流、赤道上升洋流、侏罗纪真极移等全球性地质事件的共同作用下发育了多套叠置的“源-储-盖”组合;(3)新生代以来的前陆盆地演化阶段碰撞破坏作用弱,有利于油气资源保存。在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实例解剖的基础上,提出陆块慢速漂移及在有利气候带长时间留置是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并对特提斯域内其他陆块的油气资源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盆地动力学演化与油气前景探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四川盆地是特提斯构造域巨型油气富集带中一个大型古生代-中新生代海相-陆相叠合盆地,其形成与演化受特提斯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控制。研究表明四川盆地的形成演化曾经历了中-晚元古代扬子地台基底形成阶段;震旦纪-中三叠世被动大陆边缘阶段;晚三叠世盆山转换与前陆盆地形成演化阶段;侏罗纪-第四纪前陆盆地沉积构造演化阶段。盆地内古生代-中生代广泛发育良好的烃源岩,而且形成多套生储盖组合,发育大型构造圈闭,储集层、盖层及保存条件相对较好,具有再次发现大中型油气田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Chaco盆地的详细解剖,通过分析其古生界天然气的成藏条件和成藏特征,总结其成藏主控因素,进而类比和分析南美前陆盆地古生界天然气的成藏特征和勘探潜力。Chaco盆地天然气资源丰富,为南美天然气储量最大的盆地,且天然气资源主要集中在古生界;其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模式优越,成藏具有优生、多储、圈闭规模大、新生古储、多期成藏、近源成藏及集中分布的特征,天然气成藏受主力成藏组合和断裂的双重控制。由于构造演化的差异,南美前陆盆地古生界有效储层仅在中部3个盆地发育;除Chaco盆地外,其他2个前陆盆地古生界与Chaco盆地具有相似的天然气成藏条件,成藏背景有利,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研究指出Chaco盆地古生界天然气勘探程度较高,下一步勘探仍以次安第斯带和前渊带泥盆系为主要目的层系,兼探深层和斜坡带浅层非构造圈闭。Beni盆地和Madre de Dios盆地古生界勘探程度非常低,下一步应加强断裂最为发育的次安第斯带和前渊带的勘探力度,以构造圈闭为最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2.
库车前陆盆地深层高效致密砂岩气藏形成条件与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深层油气勘探成本高,因此钻前预测深层致密砂岩气藏的含气性显得尤为重要。库车前陆盆地深层致密砂岩气田具有高丰度、高含气饱和度、高压、高产、稳产的特征,为高效致密砂岩气藏。在对致密砂岩气藏含气性影响因素及机理的理论分析基础上,以库车前陆盆地深层大北、克深、迪北等高效致密砂岩气田为例,通过与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典型致密砂岩气藏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库车深层高效致密砂岩气藏的形成条件与机理。结果表明,库车前陆盆地深层高效致密砂岩气藏的形成条件可归结为超压充注、裂缝发育、"早油晚气"成藏过程和优质保存条件4个方面。其中超压充注和裂缝发育是库车前陆深层高效致密砂岩气藏形成的最主要因素;优质烃源岩条件及其造成的高源储压差和超压充注是致密砂岩形成高含气饱和度的前提条件;裂缝发育控制了致密砂岩气藏的成藏、富集与高产;早期油充注对储层润湿性的改变有利于晚期天然气的充注,而优质膏盐岩盖层保存条件则是气藏保持超压和高含气饱和度的关键。这4个方面有利因素的匹配使库车前陆盆地能够形成有别于其他盆地的高丰度、高含气饱和度和高产的致密砂岩气藏。在致密砂岩储层基质物性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源储过剩压差、裂缝发育情况、保存条件和现今地层超压情况是深层致密砂岩气勘探评价中需要考虑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东濮凹陷天然气成藏及富集规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东濮凹陷是中国少有的几个既富含油又富含气的盆地(凹陷)之一。由于发育古生界和新生界两套烃源岩,今埋深大、热演化程度高;经历了复杂的埋藏史、热史和生烃史;发育以盐岩为代表的好的盖层;有多种类型砂体,具备良好的储集条件;圈闭类型多、圈闭形成与生烃时间配置好;部分地区发育异常高压;以及“两洼一隆一斜坡”的构造格局有利于天然气的运移聚集。发育煤成气、凝析气和混合气3种气藏类型。区内天然气资源丰富。煤成气藏主要聚集于中央隆起带顶部,凝析气藏主要富集在环洼地区,混合气藏分布于煤成气藏和凝析气藏之间。  相似文献   

14.
黄骅坳陷上古生界油气成藏史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藏史数值模拟是通过对成藏温度及成藏诸要素(生、储、盖、运、圈、保)的模拟来研究油气聚集规律,确定成藏主控因素.对黄骅坳陷孔西潜山埋藏史、地热史、生储盖发育史和排烃史的研究表明,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主要形成两期油气藏,第一期油气成藏发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该期生烃量有限,成藏规模较小;第二期成藏始于早第三纪且持续至今,是黄骅坳陷的主要成藏期.对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成藏条件的综合研究表明,以孔西潜山为代表的黄骅坳陷的成藏主控因素是生、排烃史和构造发育史的匹配以及成藏后的保存条件,次要因素是储集层和盖层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部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的主要认识和勘探方向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我国西部的盆地基本上都属于小型克拉通盆地,其石油地质特征可以概括为:①盆地主要为叠合盆地,具有多期构造发育史,造成油气资源分散;②多套烃源岩复合叠置,多阶段成烃演化与油气多期成藏;③两套构造层和多套沉积沉序形成多种储集类型;④多套沉积层序和后期构造运动控制的油气多期成藏决定了勘探的多目的层和勘探工作的复杂性,晚期成藏现象尤其值得重视;⑤油气藏类型多。各层系圈闭和油气藏类型丰富,前陆盆地冲断带主要是构造型,克拉通区油气藏类型主要是构造、岩性、地层和复合型油气藏。根据这些石油地质特征,西部地区的重点勘探领域主要分布在继承性的古隆起区、前陆盆地和正向构造上的岩性地层带。参照西部地区年均新增探明油气储量的趋势,未来10年内年新增探明油气可采储量可保持在0.5~0.7亿t和1500~2000亿m3.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成藏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讨论川西(四川盆地西部)、柴北缘(柴达木盆地北缘)和准南缘(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盆地的成藏过程,指出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具有多期聚集、晚期聚气的成藏特征,认为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具有最重要的两大成藏期,一是燕山期及其之前的油气成藏期,主要是中部周缘前陆盆地和西部再生前陆盆地二叠系烃源岩和三叠系烃源岩的油气聚集期;二是喜山晚期,主要是受新构造运动影响,西部再生前陆盆地中、新生界烃源岩的油气成藏和中部周缘前陆盆地的油气调整期,其中中生界煤系烃源岩是中西部前陆盆地主要的烃源岩,而喜山晚期冲断作用形成的断层相关褶皱圈闭与前陆发育时巨厚沉积造成的中生界煤系烃源岩排烃过程相匹配。此外还讨论了前陆盆地中的古构造(背景)在油气聚集中的重要作用和早期前陆盆地成藏体系、再生前陆盆地成藏体系在油气相态及成因类型的平面分布特征上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解国爱  张庆龙  郭令智 《石油学报》2003,24(2):18-23,29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板块西部,是我国大型叠加型含油气盆地之一。在对其进行的首轮油气勘探中发现了中生界大型油田,在二轮普查中对古生代的研究取得了突破和进展。上古生界广泛分布的海陆过渡相碎屑岩、中元古界及下古生界发育的海相碳酸盐岩都是优良的生烃源岩,加里东期风化壳是有利的天然气储集场所。盆地西缘和南缘是在元古界秦祁贺三叉裂谷基础上发育的早元古代被动大陆边缘,并发展成为主动大陆边缘,在中奥陶世(O2)—中石炭世(C22)秦祁海槽向东、向北方向俯冲碰撞,并形成了古生代前陆盆地,其前隆部分构成“L形”的中央古隆起。古生界前陆盆地的西缘逆冲带、南缘逆冲带和中央古隆起是古生界有利的油气勘探区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及热岩石圈厚度恢复表明,中生代晚期早白垩世存在构造热事件及深部热岩石圈减薄的动力学过程,盆地南部岩石圈厚度薄,热流值及地温梯度高。不同层位烃源岩在盆地南部热演化程度高,热异常明显。烃源岩热模拟实验以及盆地深部热动力演化史研究表明,早白垩世热事件及形成的热异常使烃源岩生烃量明显增加,是盆地油气富集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层位烃源岩在早白垩世大规模生油、生气及成藏,主要受早白垩世岩石圈减薄的深部热动力学过程及构造热事件控制。古生界和中生界不同层位的油气田分布主要受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及储层控制。从烃源岩发育层系及热演化程度来看,盆地南部延长组7段致密油、页岩油热演化程度高,分布面积广,勘探潜力巨大;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全盆地大面积分布,天然气勘探前景广阔;深层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层系具有形成大气田的条件,需要进一步明确烃源岩生烃潜力;深层中-新元古界值得进一步勘探,关键是明确规模断陷分布及烃源岩的生烃规模。  相似文献   

19.
There are rich oil and gas resources in marine carbonate strata worldwide.Although most of the oil and gas reserves discovered so far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Mesozoic,Cenozoic,and upper Paleozoic strata,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Proterozoic–Lower Paleozoic(PLP)strata—the oldest marine strata—has been very limited.To more clearly understand the oil and gas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distributions in the PLP marine carbonate strata,we analyzed and characterized the petroleum geological conditions,oil and gas reservoir types,and their distributions in thirteen giant oil and gas fields worldwide.This study reveals the main factors controlling their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Our analyses show that the source rocks for these giant oil and gas fields are mainly shale with a great abundance of type I–II organic matter and a high thermal evolution extent.The reservoirs are mainly gas reservoirs,and the reservoir rocks are dominated by dolomite.The reservoir types are mainly karst and reef–shoal bodies with well-developed dissolved pores and cavities,intercrystalline pores,and fractures.These reservoirs arehighly heterogeneous.The burial depth of the reservoirs is highly variable and somewhat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porosity.The cap rocks are mainly thick evaporites and shales,with the thickness of the cap rock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oil and gas reserves.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evaporite cap rock is highly favorable for oil and gas preservation.We identified four hydrocarbon generation models,and that the major source rocks have undergone a long period of burial and thermal evolution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early and long period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These giant oil and gas fields have diverse types of reservoirs and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paleo-uplifts,slope zones,and platform margin reef-shoal bodies.The main factors that control their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were identified,enabling the prediction of new favorable areas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