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提高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至2010年12月间收治的26例颅内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例的影像表现,主要就血肿形态、大小、密度及中线结构改变等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肿位于左侧13例,位于右侧10例,两侧同时受累3例;血肿位于额顶部15例,额部3例,顶部5例,额颞顶部3例。血肿形态表现为新月形影或近似新月形者者18例,表现为梭形影6例。表现为不规则形影2例。血肿呈略低密度7例、等密度11例、稍高密度或混杂性密度8例。血肿最长径为33—121mm.最宽径为12—29mm.最高径为23-41mm。侧脑室、第三脑室不同程度受压、变形、移位,脑沟、裂变浅至消失,脑回不同程度的聚拢内移。结论CT能较敏感地检出低密度或混杂密度的慢性硬膜下血肿.但对于小的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易漏诊.分析其征象时应特别注意血肿侧脑室形态与大小的改变.注意血肿邻近脑实质的受压移位征象.  相似文献   

2.
毛峰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8):1213-1214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与临床诊断的关系.方法:对4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CT扫描密度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程、血肿液的颜色和性状有一定关系.结论:应注意等密度血肿、血肿包膜不连续型血肿的鉴别诊断,CT的随访对动态观察颅内病变演变过程及预后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总结具有诊断意义的CT征象。方法回顾分析30例经手术和保守治疗证实的资料完整的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临床症状体征。结果 30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检查出36个血肿灶,单例25,双例5例。左侧15个,右侧21个,病灶分布以额颞顶部为主,其次分布在额顶或顶枕部,血肿呈新月形或半月形,位于大脑凸面,跨越颅缝,密度与脑实质相仿,CT值40~45HU。同侧脑皮髓质界面内移,脑室受压变形,移位,双侧血肿时,中线结构向血肿小的一侧偏移。血肿较大时可以产生脑疝。CT增强扫描,脑膜及脑表面小血管强化使血肿轮廓变清晰。结论具有诊断意义的征象有:①脑灰质界面内移;②病灶侧脑沟消失,脑回聚拢,内移;③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健侧或血肿较小的一侧移位;④大脑镰下疝。CT增强扫描及MRI对发现小血肿及脑疝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总结具有诊断意义的CT征象。方法:回顾分析29例经手术和保守治疗证实的资料完整的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临床症状、体征。结果:29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检查出36个血肿灶,单侧24例,双侧5例。左侧15个,右侧21个,病灶分布以额颞顶部为主,其次分布在额顶或顶枕部,血肿呈新月形或半月形,位于大脑凸面,跨越颅缝,密度与脑实质相仿,CT值40~45Hu。同侧脑皮髓质界面内移,脑室受压变形,移位,双侧血肿时,中线结构向血肿小的一侧偏移。血肿较大时可以产生脑疝。CT增强扫描,脑膜及脑表面小血管强化使血肿轮廓变清晰。结论:具有诊断意义的征象有,①脑灰质界面内移;②病灶侧脑沟消失,脑回聚拢,内移;③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健侧或血肿较小的一侧移位;④大脑镰下疝。CT增强扫描及MRI对发现小血肿及脑疝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属铭 《北方药学》2010,7(4):31-31
慢性硬膜下血肿随时间的变化CT表现形态和密度变化多端.对病史不详,患者无特殊症状体征,时间较长的慢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认识不足,导致漏诊、误诊,延误治疗.CT检查是确诊本病的主要方法,现将我院CT诊断,手术证实14例慢性硬膜下血肿进行了分析,以提高CT诊断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水平.  相似文献   

6.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与MRI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行CT及MRI检测确诊血肿并进行相关探讨。方法所有研究患者共46例,28例患者采用了CT扫描,18例患者行MRI检测。检测后结果分析,统计学软件分析。结果在所有的28例CT平扫中等密度血肿6例,高密度血肿4例,低密度血肿为9例,混合密度血肿为9例,5例等密度血肿患者CT增强不能显示明显,而MRI的患者均作出正确诊断。结论在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可行CT检测出慢性硬膜下血肿病变。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等密度影显影患者可行MRI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不同时期病理变化与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螺旋CT诊断的慢性硬膜下血肿113例。结果 113例125个血肿。血肿形态表现为弓背形、新月形94个(占75.2%),梭形和双凸形25个(占20、0%),不规则形6个(占4.8%);血肿密度表现为混杂密度66个(占52.8%),等密度29个(占23.2%),低密度30个(占24.0%):并中线结构移位占81%,侧脑室受压变形占67%,脑回皱襞聚拢内移占89%,脑灰白质内移占78%。结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螺旋CT与病理对照分析对提高CT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价值与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诊断的相关资料。结果本组26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术前CT诊断正确。结论 CT平扫诊断明确也应行增强检查,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血肿膜和血肿宽径,精确了解血肿大小,提高等密度硬膜下血的CT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 对131例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中线移位、基底池压闭及脑肿胀分别评分,结合临床病情,研究预后关系.结果 中线移位和基底池压闭明显者,其脑损伤程度严重.中线移位≥10mm者,死亡率达82.5%,基底池消失评分≥10分,死亡率88.7%,伴有弥漫性脑肿胀,死亡率80.8%.结论 急性硬膜下血肿,中线移位和脑池受压的程度及有否弥漫性脑肿胀,对判断损伤程度及预后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与MRI影像表现和特征。方法本54例均完成CT平扫,其中6例行CT增强扫描,23行例MRI平扫。结果CT正确诊断等密度硬膜下血肿52例,漏诊2例,CT增强扫描对诊断有一定帮助;23例MRI全部诊断正确。结论CT对较小的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即血肿最大厚度〈0.5cm)易漏诊,尤其是双侧小血肿;MRI对诊断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检查在诊断等密度硬膜下血肿中降低漏诊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本院收治的28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患者的CT影像资料,总结其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28例患者血肿边界欠清晰,大小不等,新月形血肿25例,梭形血肿3例。结论 CT室医生在阅片诊断过程中应仔细,结合CT影像中提示的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综合分析,可提高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诊断正确率,降低漏诊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张金丽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81+83-81,83
目的:探讨CT检查对硬膜外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总结本院对于硬膜外与硬膜下血肿CT检查诊断的临床经验。结果:硬膜下血肿12例,9例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或半月形高密度影,3例表现为范围较广的双凸形高密度影,均存在中线移位;硬膜外血肿11例,以局限性半月形高密度影为主。结论: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各有其自身影像学特点,CT检查是对其进行良好鉴别诊断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钻孔引流术治疗的49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9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并发症包括硬膜下积液2例,颅内血肿1例,张力性气颅2例,残留血肿1例。血肿复发5例。结论头颅CT平扫是诊断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检查。对于有颅内压升高症状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均应采取手术治疗,并积极防治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微创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汤家才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7):1250-1251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对20例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采用微创手术清除颅内血肿、辅以促进受压脑组织复位等治疗措施。结果术前血肿量平均100ml,术后血肿清除或基本清除。受压脑组织复位时间24h~7d,平均3d,均痊愈出院。20例患者术后随访3~12月,平均7月,根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分级法,正常16例,生活自理4例;CT随访16例,正常13例,脑萎缩2例,轻度局限性硬膜下积液1例。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满意,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5.
快速自然消散的急性硬膜下血肿CT特征与临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快速自然消散的急性硬膜下血肿CT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快速自然消散的颅内血肿的CT特征及临床表现。结果72h内23例颅内血肿18例完全消失,5例明显缩小。结论快速自然消散的急性硬膜下血肿与血肿的形状、部位和血肿量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高压氧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资料.结果 39例术后高压氧治疗,血肿4周内消失.36例未行高压氧治疗,34例血肿约6周内消失,2例复发.结论 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高压氧治疗,可缩短治疗时间并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单纯锥颅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疗效。方法 颅脑CT选择定位,局麻下用颅锥锥孔,高质量硅胶脑室引流管引流。如血肿波及额颞顶枕部,则采用双孔、双管引流。结果 102例患者中99例成功,3例失败,无死亡。结论 单纯锥颅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明显优于传统骨瓣开颅,操作简单、快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YL-1型穿刺针微创治疗高龄患者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效果。方法:2007年1月~2010年8月收治的年龄大于75岁的CSDH患者57例,根据头颅CT采用局麻下血肿腔微创置入YL-1型穿刺针引流,并分次注入尿激酶溶解引流血肿液。并对出院患者进行随访,总结治疗效果。结果:57例患者均采用微创穿刺术治疗,术后症状即改善,定期复查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运用YL-1型穿刺针微创治疗高龄患者CSDH,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创钻颅联合血肿腔内应用氨苯甲酸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所有患者均根据颅脑CT扫描检查结果,以血肿最大层面为中心,在其后下方和前上方,分别钻直径3mm骨孔各一个,置入引流管,然后用0.4%0氨苯甲酸冲洗液经引流管注入,反复冲洗血肿腔,直至流出液体基本清亮后夹管2~4h后开放引流管持续引流,引流1—2d无引流液引出后,复查颅脑CT提示无血肿残留即拔除引流管。结果66例患者中,术后全部痊愈出院,无1例死亡,仅1例患者术中出血,随访1~3个月无1例血肿复发。结论微创钻颅联合血肿腔内应用氨苯甲酸的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高、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廉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