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正>地热是如何形成的?从成热条件看,一般来说,一个地区地热的成熟条件需要"源、通、储、盖"4个方面。具备了这4个条件,便具备了地热开采的价值;如果在这样的地方打井,便会打出地热温泉。"源"指热源、水源和水中化学成分的来源;"通"主要指地下热水的流通渠道,包括不同方向的断裂、裂隙等,特别是切割较深的活动断裂;"储"指热水的储存层;  相似文献   

2.
阐述"上天"、"下海"与"入地"是中国梦的三大高科技支撑项目;阐明"地热梦"的实现可以充分体现出"入地"项目的重要内容、作用与功能;突出"地热梦"的环保节能绿色低碳经济用途及防震减灾的特殊功能,是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指出制约实现"地热梦"的3大制约因素与消除这些制约因素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正据《Теплоэнергетика》2013年7月刊报道,地热电站的运行证明在地热电站工作回路内侵蚀-腐蚀破坏和形成沉积物的主要原因是地热载热介质含有腐蚀-侵蚀性杂质和盐。建立的计算模型"地热电站B-M回路"考虑地热电站的运行条件来确定在工艺回路不同地点的地热载热介质液相和汽相内杂质和盐的浓度。按照模型"地热电站B-M回路"计算的结果可以用来定性确定不同运行工况下地热电站工艺回路内形成沉积物的可能性、强度和机理。  相似文献   

4.
匈牙利和中国都属于地热资源丰富的国家,匈牙利以开发中深层地热资源为主,主要发育两套热储,一套为晚中新统到上新统潘诺尼亚砂岩热储,另一套为三叠系碳酸盐岩热储;而中国主要开发浅层地热资源和中深层地热资源。两国对于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均主要用于直接利用,但方向各异:匈牙利地热利用方式的鲜明特点是以温室种植为主,而中国地热利用方式以供暖、制冷为主。通过对比匈牙利和中国地热资源情况、开发利用情况,明确了两国在地热开发利用方面的"长处"与"短板"。匈牙利与中国华北地区中深层地热异常在成因机制、热储条件、水温、水量条件等方面非常相似,两国应充分借鉴彼此发展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深化砂岩回灌、地热发电、干热岩开发利用等领域内合作和交流,积极促进两国地热产业的发展。中国和匈牙利在地热清洁能源利用层面开展合作,可作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新增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11×108m~2;新增地热发电装机容量500MW。到2020年,地热供暖(制冷)面积累计达到16×10~8m~2,地热发电装机容量约530MW。2020年,地热能年利用量7000×10~4t标煤,地热能供暖年利用量4000×10~4t标煤。将形成较为完善的地热能开发利用管理体系和政策体系,掌握地  相似文献   

6.
<正>自从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期间李四光提出要好好开发地热后,今年9月12日,在杭州举行的"2014第六届中国地源热泵行业高层论坛"上,中科院院士汪集旸指出,目前中国地热资源开发已迎来"第二春",中国的地热利用世界第一,但还不够,特别是发电应用上不去.他指出,地球现在正处于"壮  相似文献   

7.
地热农业     
<正>地热农业也是对地热资源进行梯级利用的重要板块之一。作为浅层地热能的主流利用模式之一,中国的地热农业起步并不晚,在地热能开发之初九建立了种、养殖多业多学科的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地热农业本身就可以综合利用,地热农业温室、农业灌溉、地热养殖、孵化、农产品加工等各种农业环节和方面都可以结合起来,致力于地热大农业建设,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不同类型地热发电系统"获取、转化"环节的钻井、建设、运行、退役等不同过程对地热发电系统的环境影响贡献,建立了基于热力学优化模型的闪蒸/双工质地热发电系统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模型。针对西藏羊八井、广东丰顺、华北油田及青海共和四种典型地热热储,调研了我国地热发电系统的环境影响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清单,分析地热发电站六个不同过程对地热电站酸化潜值、全球变暖潜值和富营养化潜值三个主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影响规律。发现钻井完井过程分别平均占到地热电站酸化潜值、全球变暖潜值和富营养化潜值的46.28%、45.90%和27.52%,地下系统和地上系统的环境影响贡献相当;地热梯度与地热电站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潜值呈现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地热能》期刊于1991年由天津大学地热研究培训中心创刊,成为当时国内地热界唯一集学术论文、综述、报导于一体的内部期刊;为广大地热工作者搭建起一个全国地热技术交流的平台,在我国地热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正>地热能已经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2016年,地热能第一次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十三五"规划,今年又推出专项规划——地热能"十三五"发展规划,这标志着我国地热产业已经迎来良好的政策发展环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我国地热行业最高水平盛会的中国国际地源热泵行业高层论坛——"海利丰·2017第九届中国国际地源热泵行业高层论坛"于8月17~19日在山东省东营市成功举办。  相似文献   

11.
地热开发利用迎来了第二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记者:据了解,我国的地热开发利用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请简单介绍当时的情况。汪集暘:现在回想起来,上世纪70年代李四光教授倡导的大力开发我国地热资源的号召迎来了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第一个春天。那时的李四光教授已经八十多岁了,他把开发利用地热作为他那时候要做的两件工作之一。我是响应李四光教授众多年轻人中的一个。我们是中国的"热一代",现在我学生的学生都带研究生了,我们搞地热的人,已经是"四世同堂"了。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温泉之都是对地热地质条件清楚、地热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合理、管理与保护制度健全,在发展低碳经济、温泉(地热)文化、开发利用技术等方面突出的地区,且满足申报条件方可申报。2010年末,由中国国土资源部和中国矿业联合会联合评定,公布了首批"中国温泉之乡(城、都)"的评选  相似文献   

13.
<正>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及国家能源局共同编制的《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发改能源[2017]158号,以下简称《规划》)日前发布。《规划》明确,"十三五"时期,新增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11亿m~2;新增地热发电装机容量500 MW。到2020年,地热供暖(制冷)面积累计达到16亿m~2,地热发电装机容量约530 MW。2020年,地热能年利用量7 000万t标准煤,地热能供暖年利用量4 000万t标准煤。京津冀地区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约2 000万t标准煤。  相似文献   

14.
正十余年来,秉持"整体规划、分布实施、综合利用、全面开发"的理念,中国石化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地热开发企业,已在全国14个省、40个市县实现了地热能供暖,基本上实现全国全覆盖。目前产业规模地热井有700余口,2015年,中深层面地热供暖面积将达到4000×104m~2。一批研发成果和技术在生产中得到了有效利用与推广。位于北京西南的河北省保定市雄县以及陕西咸阳,是中国石化开发利用地热的"模范区"。中国石化2009年进入雄县,目前该县90%的供暖面积由地热提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干蒸汽发电、扩容蒸汽发电、双循环式发电3种地热发电技术及其特点;从所需地热温度、热效率、开采难度、环境污染、设备及其腐蚀性等方面,对3种地热发电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简述了地热发电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可再生能源》2013,(7):85-92
二氧化碳羽流地热是以超临界CO2作为地热系统的载热流体,利用天然孔隙介质,在进行CO2地质储存的同时实现深部地热资源的提取。CO2在注入地下储层后呈羽状扩散和分布,因此称这种地热开发系统为CO2羽流地热系统。在CO2羽流地热系统中,砂岩储层分布广泛,物性各异,对热提取率的影响较大。文章以松辽盆地中心凹陷区泉头组三、四段为地热储层,建立平面二维羽流地热模型,采用TOUGH2-MP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定量评价储层物性对热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热提取率的影响最大,初始盐度的影响最小,故应按照"低压、低盐度、高温、高渗透、高比热"的标准选取储层,其中高温和高渗透率是应重点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舟丹 《中外能源》2012,(7):48-48
地热资源按温度的高低划分为高中低三种类型。中国一般把高于150℃的称为高温地热,主要用于发电;低于此温度的叫中低温地热,通常直接用于采暖、工农业加温、水产养殖及医疗和洗浴等。与地热发电相比,地热直接利用的优点:①热能利用效率高达50%~70%,比传统地热发电的5%~20%高很多;②开发时间短得多,且投资也远比地热发电少;③地热直接利用,既可利用高温也可利用中低温地热资源,因此应用范围远比地热发电广泛。当然,地热直接利用也受到热水分  相似文献   

18.
资讯·城市     
正北京市城市副中心建成全球范围内单批次最大规模地热"两能"系统北京城市副中心已建成全球范围内单批次最大规模地热"两能"利用系统,将率先创建全国首个"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目前,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已达40%。行政办公区全部应用了以浅层地热能为主、深层地热能为辅、其他清洁能源为补充的能源供给方案,地热"两能"占设计热负荷的60%,实际能源贡献率接近系统的90%。  相似文献   

19.
正11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第240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2016年中国地热国际论坛"上获悉:我国已建立较完善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体系,地热直接利用居世界首位.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将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从12%提高到15%,其中,地热资源是增量主力.届时,我国地热供暖、制冷面积将达16亿m~2,累计实现地热发电装机容量53万kW,可实现替代标煤7 210万t,减排二氧化碳1.77亿t.  相似文献   

20.
天然裂缝和压裂诱导裂缝是地热储层主要的储集空间和流体渗流通道,是影响含裂缝热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因素。文章考虑渗流对地热储层传热过程的影响,建立了含裂缝地热储层的渗流-传热弱耦合模型,并结合"一采一灌"的对井注采模式,分析了裂缝的倾角、长度、宽度等特征参数对地热储层渗流场、温度场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裂缝的倾角、长度、宽度等特征参数对生产井热突破现象影响较大,裂缝的倾角越小,长度、宽度越大,生产井越容易产生热突破,且当裂缝处于注、采井连线上时,热突破的速度最快;当裂缝的各特征参数一定时,通过优化注、采井与裂缝之间的方位关系,可以延缓生产井的热突破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